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人类史前史,从三四百万年前到文明的出现,乃至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地理因素一直起重要作用。越是在人类的早期,地理因素会越重要,因为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小,环境的影响当然就大。反过来,越到人类历史的后来,地理因素就越来越不重要了。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古代印度文明 B. 古代印第安文明 C. 古代西亚文明 D. 古代埃及文明
2. 古代两河流域的新年观念和节庆观念从早期单一的庆祝农业丰产丰收的、贴近自然的、具有实践性的庆祝活动,发展成为后期上层社会和君主主宰的、程序过程十分复杂的复合性节日活动。这反映了( )
A. 国王统治的权威性逐渐增强 B. 节日活动的政治趋向日趋明显
C. 除旧布新是活动的核心内容 D. 各民族各阶层的交融加强
3.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以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但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发现,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 B. 文明的形成没有判定标准
C.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D. 文明的出现说明国家形成
4. 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约公元前630年前后,铁拉岛七年无雨,颗粒无收,于是铁拉人用抽签的办法从每两兄弟中选一人到非洲殖民。中签者泪流满面地离开家乡,结成生死与共的患难弟兄,终于在异乡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说明( )
A. 干旱少雨气候条件是古希腊人殖民的根源
B. 古希腊人往往是为了生存而进行殖民活动
C. 古希腊是海洋文明且土地资源贫瘠
D. 古希腊大多是城邦国家且国土面积狭小
5. 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广泛存在。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最为波澜壮阔,历时二百多年,历任哈里发高度重视,地跨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流 B. 阿拉伯帝国贡献突出
C 阿拉伯文化世界领先 D. 阿拉伯文化作用巨大
6. 从13世纪后半期开始,欧洲新设立大学需要从合法的机构中获得有效的认可,这种做法已经被普遍接受。将一所大学作为予以认可的具有效力的机构由教皇或皇帝决定,因为只有他们才被认为有资格授予大学普遍认可的权利。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 基督教会仍有较大的影响 B. 欧洲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C. 大学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D. 宗教完全控制了市民生活
7. 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两者是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最高统治者和最底层农奴之间有若干层领主,各大中小领主仅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并没有权力干涉封臣权力的运行实施。由此可知,封君封臣制度( )
A. 容易形成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 B. 实现了中央王权的高度集中
C. 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D. 以血缘关系作为维系的纽带
8. 13世纪初,马里帝国派遣留学生到埃及学习,在开罗设立马里学生寄宿宿舍。穆萨(马里国王)礼敬伊斯兰学者,聘请他们到马里服务。马里训练出大批懂阿拉伯文的教师,分散到各地推广教育。材料最能体现马里( )
A. 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 B. 注重发展宗教事业 C. 成为西非文化中心 D. 实现教育普及
9. 16世纪法国的诺曼地图大都对太平洋地区进行留白或描绘不详,这与当时西、葡海图形成鲜明对比。相反,诺曼地图大都对北美海岸和巴西作详细描绘,德塞利耶的地图甚至将北大西洋直接称为“法兰西海”。这反映了( )
A. 人类地理知识在探险中进步 B. 法国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 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尖锐矛盾 D. 法国早期殖民扩张的野心
10. 1784年,塞缪尔·格雷格在英国曼彻斯特创建第一家水力驱动纺纱厂后,欧洲商人开始劝说美洲加勒比地区的甘蔗种植园主扩种棉花。其中加勒比地区的圣多明各棉花种植业出现爆炸式增长,而其迅速扩张主要得益于非洲奴隶的进口,在18世纪80年代每年有近3万奴隶被运到圣多明各。这体现了( )
A.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B. “三角贸易”的繁荣
C. 世界分工体系初步形成 D. 自出贸易理念兴起
11. 论及新航路开辟,有学者认为,旧大陆的人类,因为新大陆的发现,忽然得到了一大笔财富。发现这笔财富的西欧白人,利用这一大笔财富,发展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进而发展为近代的帝国主义。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
A. 打破了人类文明的封闭状态 B. 引发了全球商品流动
C. 宣告了殖民主义时代的到来 D. 推动了欧洲历史进程
12. 据估计,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的100到150年间,80%~95%的美洲印第安人死于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很多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开始认为,他们的守护神抛弃了自己,转而寻求欧洲人的保护并信奉了基督教。这可用于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导致美洲地区土著的灭绝 B. 推动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进一步向前
C. 造成全球各地人口的锐减 D. 冲击了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与凝聚力
13. 在中世纪,欧洲人只是使用已有的艺术或现实世界中的符号语言;从14世纪开始,亚平宁半岛成为了有史以来人类最大型的“符号制造厂”,人们不仅具备了发明语言符号的能力,而且还努力将新发明的语言符号应用到新事物和新世界的创造与改善中。这一变化( )
A. 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 B.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萌发
C. 推动了近代人权意识的觉醒 D. 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14. 启蒙运动时期,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该现象说明( )
A. 西方国家照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西学东渐现象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流
C. 启蒙思想家希望借鉴中国的治国思想
D. 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
15. 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曾提到,我们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说它是一块奠基石主要因为( )
A. 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 美国总统共和制由它而最终确立
C. 三权分立制衡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 D. 此后美国法律没有任何明显变动
16. 基督宗教宣扬原罪说,认为任何人生来带着罪性,只有相信承担世人罪孽的耶稣基督,才能从罪孽 中被拯救出来。但必须通过教会代为向上帝祈祷、转达信徒的心愿。而马丁·路德则告诉人们,只要你 虔诚地信仰上帝,就会获得赦免。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 )
A. 摧毁了教皇的所有权威 B. 瓦解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批判了君主的专制制度 D. 冲击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17. “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极为平常,其技术要求绝不会超过木匠、磨坊制作匠和领匠的创造能力:如飞梭、珍妮纺纱机。即使从科技上看来最为复杂的机器(1784年瓦特发明的旋转式蒸汽机),其所需的物理水平也不会超过此前大半个世纪已经达到的程度。”这一论述强调了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
A. 得益于工匠坚实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B. 具有实验观察和科学基础
C. 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大机器的生产发展 D. 首先发生于纺织业的必然
18. 马克思说:“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这说明( )
A. 工业革命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B. 工业革命后劳动力竞争加剧
C. 工业革命使得社会构成复杂 D. 工人阶级缺乏武装斗争意识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由此可推知,《共产党宣言》( )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
C.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D. 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20. 工业革命后,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休闲娱乐和群众性 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上述材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 )
A. 加强了世界联系 B. 缓和了阶级矛盾 C. 改变了社会生活 D. 加速城市化进程
21. 1878年,探险家斯坦利从刚果回来后出版了《穿过黑暗大陆》,并在欧洲商会发表演说,提到刚果河流域的居民众多,只要稍微改善一下他们的穿衣习惯,曼彻斯特纺织机器昼夜开动也将供应不上。这一言论在欧洲引发强烈反响。斯坦利的演说( )
A. 促成列强召开柏林会议 B. 引发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
C. 刺激列强加速瓜分非洲 D. 意在变革非洲的生产方式
22. 英国首任印度总督黑斯廷斯在治期,不仅组织人力绘制印度地图,还大力支持学者对印度文化进行研究。如:将印度文化经典《摩奴法典》《薄伽梵歌》等翻译成英语;组建“亚洲学会”和创办《亚洲研究》,以专门研究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文化。黑斯廷斯这些举措( )
A. 重构了印度社会的文明 B. 旨在扩大对印度的殖民文化渗透
C. 服务于殖民统治的需要 D. 缓和了英国与印度间的文化冲突
23. 如图可以用来直接论证( )
A. 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 B. 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 D.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4.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针对英德矛盾的尖锐化,写道:“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这段话的意图是( )
A. 鼓动英国准备对德作战 B. 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C. 落实对非洲的瓜分决议 D. 严惩作为战败国的德国
25. “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有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该规定的出台( )
A. 肯定了中国对一战的贡献 B. 遏制了欧美列强的对华侵略
C. 使中国收回了山东的主权 D.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海路的开辟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增强,三大贸易区成齐头并进态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角贸易和直接贸易渠道。随着大西洋贸易的发展,英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棉纺织业、玻璃制造业、丝织业、肥皂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也建立并发展起来。……法国的工业生产也因大西洋贸易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国出口的工业品占到了出口总额的34.2%。
——摘编自于民《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与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材料二 ……1548年明朝政府拒绝了日本使者进行贸易的请求。日本商人只有退而求其次,绕道东南亚。与此时把持东南亚贸易的葡萄牙商人进行贸易以获得来自中国的生丝。同时葡萄牙占据了中国的澳门,由于澳门背靠中国大陆,所以获得中国的生丝和丝制品十分容易。而葡萄牙人正是靠着向马六甲、印度果阿和日本出售生丝,赚取白银,成为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葡萄牙人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来回奔波就是想获得日本的白银,几乎每年都能获得60万两左右的白银。
——摘编自赵文红《17世纪上半叶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材料三 据统计,16—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14万余吨)。据研究,其中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流向了西欧诸国,其中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重要地位。
(1)指出材料一中16—18世纪大西洋贸易的形式,并简析其对欧洲、非洲和世界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葡萄牙、澳门与日本三方进行三角贸易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当时的中国的影响。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1年,博览会的核心是一场现代性的狂欢,到10月闭幕时已有600万人购票进场,历史上从未有如此多的平民被运往同一集会。得益于俱乐部、工人协会、技术工人学会等帮忙安排行程和住宿,大量工人阶级(在城镇而不是农场里工作)才能够前往伦敦。铁路公司为他们提供整套服务。一个外国人——朱利叶斯·路透在1851年来到伦敦,他在皇家交易所大楼设立了海底电报办公室,为伦敦和远至俄罗斯的欧洲地区的客户提供欧洲金融和商品市场的最新信息,电报传来的美国的价格信息也会被及时发给他们。资本从伦敦金融城源源不断地流出,伦敦金融城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同时,来自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商品如潮水般涌入利物浦,英国把廉价的纺织品和制造品倾销到各个国家的港口,却要把外国工业扼杀在摇篮之中,它还抬高商品价格,用经济力量来强迫其他国家放弃发展本国工业,只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然后出口到英国。然而,博览会上划时代的柯尔特六发左轮手枪、麦考密克的收割机和其他发明一起,证明了一件令博览会东道主感到不安的事情——美国正在崛起为重要的工业强国。
——摘编自〔英〕本·威尔逊《黄金时代:英国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的社会面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世界所发生的变化。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其构成要素都包括人、时间和空间,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以下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新航路开辟、光荣革命、启蒙运动、《独立宣言》、俄国农奴制改革、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据时空的联系,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前后关联,史论结合)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人类史前史,从三四百万年前到文明的出现,乃至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地理因素一直起重要作用。越是在人类的早期,地理因素会越重要,因为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小,环境的影响当然就大。反过来,越到人类历史的后来,地理因素就越来越不重要了。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古代印度文明 B. 古代印第安文明 C. 古代西亚文明 D. 古代埃及文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文明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古代西亚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印第安文明发源于美洲,美洲大陆地域辽阔,但中部多高原、山地,且相对封闭,也不位于大河流域,因此美洲印第安文明与其他三个自然环境差异较大,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ACD三项都发源于地势相对平坦的大河流域,自然环境特征相近,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 古代两河流域的新年观念和节庆观念从早期单一的庆祝农业丰产丰收的、贴近自然的、具有实践性的庆祝活动,发展成为后期上层社会和君主主宰的、程序过程十分复杂的复合性节日活动。这反映了( )
A. 国王统治的权威性逐渐增强 B. 节日活动的政治趋向日趋明显
C. 除旧布新是活动的核心内容 D. 各民族各阶层的交融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两河流域的节庆观念从贴近自然的实践性活动发展为君主主宰的程序复杂的复合节日活动,这说明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节日活动的政治趋向日趋明显,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并非国王统治的权威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节庆的除旧布新,排除C项;“各民族各阶层的交融加强”体现为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是材料主要表现“节日活动的政治趋向”,排除D项。故选B项。
3.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以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但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发现,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 B. 文明的形成没有判定标准
C.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D. 文明的出现说明国家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明的形成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并不能用“文明三要素”去判定所有的文明社会的形成,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A项正确;文明形成的判定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存在判定标准,排除B项;材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CD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4. 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约公元前630年前后,铁拉岛七年无雨,颗粒无收,于是铁拉人用抽签的办法从每两兄弟中选一人到非洲殖民。中签者泪流满面地离开家乡,结成生死与共的患难弟兄,终于在异乡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说明( )
A. 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是古希腊人殖民的根源
B. 古希腊人往往是为了生存而进行殖民活动
C. 古希腊是海洋文明且土地资源贫瘠
D. 古希腊大多是城邦国家且国土面积狭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前630年前后(希腊)。根据材料“于是铁拉人用抽签的办法从每两兄弟中选一人到非洲殖民。中签者泪流满面地离开家乡,结成生死与共的患难弟兄,终于在异乡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可知,约公元前630年前后,铁拉岛的古希腊人生存面临困境,通过将一部分居民迁居外国的方式来殖民,B项正确;气候条件属于客观因素,不属于根源,排除A项;材料强调古希腊移民的原因,无法说明古希腊是海洋文明且土地资源贫瘠,排除C项;古希腊大多是城邦国家且国土面积狭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5. 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广泛存在。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最为波澜壮阔,历时二百多年,历任哈里发高度重视,地跨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流 B. 阿拉伯帝国贡献突出
C. 阿拉伯文化世界领先 D. 阿拉伯文化作用巨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最为波澜壮阔,历时二百多年,历任哈里发高度重视,地跨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可知,阿拉伯帝国通过大量的翻译活动,保存了文化,又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B项正确;“开始交流”,表述错误,排除A项;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世界领先,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阿拉伯帝国的贡献,并不是突出对西方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6. 从13世纪后半期开始,欧洲新设立大学需要从合法的机构中获得有效的认可,这种做法已经被普遍接受。将一所大学作为予以认可的具有效力的机构由教皇或皇帝决定,因为只有他们才被认为有资格授予大学普遍认可的权利。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 基督教会仍有较大的影响 B. 欧洲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C. 大学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D. 宗教完全控制了市民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3世纪后期(欧洲)。根据材料“将一所大学作为予以认可具有效力的机构由教皇或皇帝决定,因为只有他们才被认为有资格授予大学普遍认可的权利”及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大学从教皇或国王那里获得了包含种种特权的“特许状”,是具有一定自由度或独立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机构,但大学的设立须得到教皇或皇帝的同意,说明欧洲当时的基督教会仍有较大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商品经济发展与大学兴起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大学是当时最具特权和声望的学术思想机构之一,并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基督教会与市民生活的关系, “完全控制”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7. 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两者是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最高统治者和最底层农奴之间有若干层领主,各大中小领主仅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并没有权力干涉封臣权力的运行实施。由此可知,封君封臣制度( )
A. 容易形成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 B. 实现了中央王权的高度集中
C. 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D. 以血缘关系作为维系的纽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根据“最高统治者和最底层农奴之间有若干层领主,各大中小领主仅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并没有权力干涉封臣权力的运行实施”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领主只能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说明各级领主都具有较大的自由权力,从而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A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并没有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更没有确保中央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B、C项;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为纽带,而非以血缘为纽带,排除D项。故选A项。
8. 13世纪初,马里帝国派遣留学生到埃及学习,在开罗设立马里学生寄宿宿舍。穆萨(马里国王)礼敬伊斯兰学者,聘请他们到马里服务。马里训练出大批懂阿拉伯文的教师,分散到各地推广教育。材料最能体现马里( )
A. 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 B. 注重发展宗教事业 C. 成为西非文化中心 D. 实现教育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据题意可知,13世纪初的马里帝国,派遣留学生到埃及学习,同时也聘请伊斯兰学者到马里服务,体现了马里帝国对不同地区文化的包容,A项正确;马里帝国派遣留学生到埃及学习并不能说明是注重发展宗教事业,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马里成为西非文化中心,排除C项;虽然马里在国内各地推广教育,但并不代表实现了教育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
9. 16世纪法国的诺曼地图大都对太平洋地区进行留白或描绘不详,这与当时西、葡海图形成鲜明对比。相反,诺曼地图大都对北美海岸和巴西作详细描绘,德塞利耶的地图甚至将北大西洋直接称为“法兰西海”。这反映了( )
A. 人类地理知识在探险中进步 B. 法国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 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尖锐矛盾 D. 法国早期殖民扩张的野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16世纪法国的诺曼地图大都对太平洋地区进行留白或描绘不详,这与当时西、葡海图形成鲜明对比”“相反,诺曼地图大都对北美海岸和巴西作详细描绘”可知,法国人并非不知道太平洋的存在,如此处理或许是因为彼时他们对太平洋地区缺乏兴趣。相反,诺曼地图大都对北美海岸和巴西作详细描绘,德塞利耶的地图甚至将北大西洋直接称为“法兰西海”,这与法国商人和君主企图打破西、葡垄断,在美洲拓殖的兴趣相一致,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国的殖民扩张,非人类地理知识在探险中进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的法国国家主权意识,排除B项;16世纪法国、西、葡均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784年,塞缪尔·格雷格在英国曼彻斯特创建第一家水力驱动纺纱厂后,欧洲商人开始劝说美洲加勒比地区的甘蔗种植园主扩种棉花。其中加勒比地区的圣多明各棉花种植业出现爆炸式增长,而其迅速扩张主要得益于非洲奴隶的进口,在18世纪80年代每年有近3万奴隶被运到圣多明各。这体现了( )
A.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B. “三角贸易”的繁荣
C. 世界分工体系初步形成 D. 自出贸易理念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8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塞缈尔·格雷格创建的水力驱动纺纱厂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对棉花的需求;圣多明各棉花种植业的爆炸式增长正是因为欧洲工业国家需要更多的棉花来供应新兴的纺织工业;非洲奴隶的进口则是为了满足加勒比地区棉花种植业的劳动力需求。这一过程是欧洲资本和技术、非洲劳动力和美洲土壤的结合,体现了世界分工体系初步形成,C项正确;“英国‘世界工厂’地位”是在19世纪中期,题干涉及时间是18世纪8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角贸易”的繁荣只能体现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排除B项;自出贸易理念兴起是在19世纪中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论及新航路的开辟,有学者认为,旧大陆的人类,因为新大陆的发现,忽然得到了一大笔财富。发现这笔财富的西欧白人,利用这一大笔财富,发展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进而发展为近代的帝国主义。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
A. 打破了人类文明的封闭状态 B. 引发了全球商品流动
C. 宣告了殖民主义时代的到来 D. 推动了欧洲历史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世界)。依据材料“旧大陆的人类,因为新大陆的发现,忽然得到了一大笔财富。发现这笔财富的西欧白人,利用这一大笔财富,发展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进而发展为近代的帝国主义”可知,该学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获得了大量财富,进而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历史进程,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而不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而不是对全球商品流动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而不是对殖民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据估计,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的100到150年间,80%~95%的美洲印第安人死于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很多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开始认为,他们的守护神抛弃了自己,转而寻求欧洲人的保护并信奉了基督教。这可用于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导致美洲地区土著的灭绝 B. 推动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进一步向前
C. 造成全球各地人口的锐减 D. 冲击了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与凝聚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洲)。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幸存的印第安人的信仰受到冲击,转而信奉了基督教。因此,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冲击了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与凝聚力,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地区土著的灭绝”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大量印第安人的死亡使美洲古老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其社会发展进程被中断,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全球各地人口的锐减”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在中世纪,欧洲人只是使用已有的艺术或现实世界中的符号语言;从14世纪开始,亚平宁半岛成为了有史以来人类最大型的“符号制造厂”,人们不仅具备了发明语言符号的能力,而且还努力将新发明的语言符号应用到新事物和新世界的创造与改善中。这一变化( )
A. 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 B.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萌发
C. 推动了近代人权意识的觉醒 D. 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人不再是神的奴仆,而是有着主体性和特殊尊严价值的存在者,这对于摆脱中世纪的天主教神学的束缚,从而肯定人的尊严价值与自由权利,跨入近代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世界具有重要的转折性意义,C项正确;宗教改革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并未促进理性主义的萌发,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封建制度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启蒙运动时期,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该现象说明( )
A. 西方国家照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西学东渐现象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流
C. 启蒙思想家希望借鉴中国的治国思想
D. 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希望借鉴中国的治国思想,从中国文明中汲取优秀成分,丰富其思想,以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较大影响,C项正确;“西方国家照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东学西传,不是西学东渐,排除B项;材料强调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5. 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曾提到,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说它是一块奠基石主要因为( )
A. 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 美国总统共和制由它而最终确立
C. 三权分立制衡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 D. 此后美国法律没有任何明显变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是一块奠基石,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A项正确;说它是一块奠基石主要因为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说它是一块奠基石主要因为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C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基督宗教宣扬原罪说,认为任何人生来带着罪性,只有相信承担世人罪孽的耶稣基督,才能从罪孽 中被拯救出来。但必须通过教会代为向上帝祈祷、转达信徒的心愿。而马丁·路德则告诉人们,只要你 虔诚地信仰上帝,就会获得赦免。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 )
A. 摧毁了教皇的所有权威 B. 瓦解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批判了君主的专制制度 D. 冲击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教会宣扬人们通过教会与上帝沟通,而马丁·路德则告诉人们,只要你虔诚地信仰上帝,就会获得赦免,这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冲击,挑战其权威,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项正确;摧毁了教皇的所有权威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不是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马丁·路德是反对天主教会,并没有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工业革命技术发明极为平常,其技术要求绝不会超过木匠、磨坊制作匠和领匠的创造能力:如飞梭、珍妮纺纱机。即使从科技上看来最为复杂的机器(1784年瓦特发明的旋转式蒸汽机),其所需的物理水平也不会超过此前大半个世纪已经达到的程度。”这一论述强调了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
A. 得益于工匠坚实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B. 具有实验观察和科学基础
C. 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大机器的生产发展 D. 首先发生于纺织业的必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极为平常,其技术要求绝不会超过木匠、磨坊制作匠和领匠的创造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机器的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匠的技术,和科学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强调作用,C项是作用,排除C项;D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 马克思说:“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这说明( )
A. 工业革命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B. 工业革命后劳动力竞争加剧
C. 工业革命使得社会构成复杂 D. 工人阶级缺乏武装斗争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19世纪(世界)。根据材料“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加剧了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很多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收入微薄,生活困苦,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激化,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工人竞争工作岗位,未提及工厂竞争工人,不能体现劳动力竞争加剧,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工人阶级,未提及其他阶层情况,不能得出“社会构成复杂”,排除C项;材料提及工人劳动强度大、生活困苦,未提及“武装斗争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由此可推知,《共产党宣言》( )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
C.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D. 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可知,《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体现了其科学性,C项正确;材料表明《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未涉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A项;材料表明《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未体现它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排除B项;材料表明《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未涉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工业革命后,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休闲娱乐和群众性 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上述材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 )
A. 加强了世界联系 B. 缓和了阶级矛盾 C. 改变了社会生活 D. 加速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工业革命后(欧洲)。工业革命后兴起大量工厂,商品丰富,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兴起,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这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生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世界联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城市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1. 1878年,探险家斯坦利从刚果回来后出版了《穿过黑暗大陆》,并在欧洲商会发表演说,提到刚果河流域的居民众多,只要稍微改善一下他们的穿衣习惯,曼彻斯特纺织机器昼夜开动也将供应不上。这一言论在欧洲引发强烈反响。斯坦利的演说( )
A. 促成列强召开柏林会议 B. 引发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
C. 刺激列强加速瓜分非洲 D. 意在变革非洲的生产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8年(欧洲)。根据材料“曼彻斯特纺织机器昼夜开动也将供应不上”可知,探险家斯坦利认为刚果河流域居民众多,刺激欧洲对非洲进行商品输出经济侵略,C项正确;柏林会议召开是1884年,柏林会议的召开与斯坦利演说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非洲人民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欧洲列强加强对非洲的商品输出,与变革生产方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 英国首任印度总督黑斯廷斯在治期,不仅组织人力绘制印度地图,还大力支持学者对印度文化进行研究。如:将印度文化经典《摩奴法典》《薄伽梵歌》等翻译成英语;组建“亚洲学会”和创办《亚洲研究》,以专门研究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国家历史文化。黑斯廷斯这些举措( )
A. 重构了印度社会的文明 B. 旨在扩大对印度的殖民文化渗透
C. 服务于殖民统治的需要 D. 缓和了英国与印度间的文化冲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8世纪印度。根据材料可知,黑斯廷斯不仅绘制印度地图,还开展对印度文化的研究,这不仅利于殖民者掌握印度的地理环境状况,以便殖民活动的开展,还利于统治者了解印度文化,扩大文化渗透,进而维护其殖民统治,C项正确;黑斯廷斯这些举措影响了印度,但没有到“重构”印度文明的程度,排除A项;黑斯廷斯的措施不仅有文化渗透的目的,还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殖民侵略意图,仅仅说“文化渗透”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英国强化对印度文化侵略的举措,激化而非缓和英国与印度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如图可以用来直接论证( )
A. 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 B. 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 D.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2年和1907年(欧洲)。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1882年,意大利、奥匈帝国、德国结成了三国同盟;1907年,法国、英国、俄国结盟了三国协议,两大军事同盟的矛盾日益尖锐,促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的战争,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此时国际关系的中心仍然是欧洲,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凡尔赛体系是在一战后形成的,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不能直接体现图中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24.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针对英德矛盾的尖锐化,写道:“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这段话的意图是( )
A. 鼓动英国准备对德作战 B. 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C. 落实对非洲的瓜分决议 D. 严惩作为战败国的德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通过夸大英国因德国商业竞争所受影响,并暗示如果德国消失,英国将会变得更加富裕,来煽动英国公众对德国的敌意。它暗含的信息是,鉴于如此巨大的经济利益,国家之间的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言论在当时可能旨在为英国对德国采取更加敌对的政策制造舆论支持,A项正确;“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可知,其目的是打压德国人,排除B项;材料主旨“鼓动英国”,而“落实对非洲的瓜分决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严惩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发生于一战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5. “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有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该规定的出台( )
A. 肯定了中国对一战的贡献 B. 遏制了欧美列强的对华侵略
C. 使中国收回了山东的主权 D.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为适用中国之门户开放……有关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可知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国的侵略,不是对中国的肯定,排除A项;这个政策方便了欧美列强对华侵略,排除B项;一战后华盛顿会议使得中国收回了山东的主权,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海路的开辟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增强,三大贸易区成齐头并进态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角贸易和直接贸易渠道。随着大西洋贸易的发展,英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棉纺织业、玻璃制造业、丝织业、肥皂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也建立并发展起来。……法国的工业生产也因大西洋贸易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国出口的工业品占到了出口总额的34.2%。
——摘编自于民《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与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材料二 ……1548年明朝政府拒绝了日本使者进行贸易的请求。日本商人只有退而求其次,绕道东南亚。与此时把持东南亚贸易的葡萄牙商人进行贸易以获得来自中国的生丝。同时葡萄牙占据了中国的澳门,由于澳门背靠中国大陆,所以获得中国的生丝和丝制品十分容易。而葡萄牙人正是靠着向马六甲、印度果阿和日本出售生丝,赚取白银,成为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葡萄牙人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来回奔波就是想获得日本的白银,几乎每年都能获得60万两左右的白银。
——摘编自赵文红《17世纪上半叶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材料三 据统计,16—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14万余吨)。据研究,其中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流向了西欧诸国,其中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重要地位。
(1)指出材料一中16—18世纪大西洋贸易的形式,并简析其对欧洲、非洲和世界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葡萄牙、澳门与日本三方进行三角贸易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当时的中国的影响。
【答案】(1)形式:三角贸易(奴隶贸易)和直接贸易。
影响: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大量损失,经济上的落后。
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加强(有利于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明政府拒绝与日贸易;日本对生丝有极大需求;澳门背靠中国大陆,容易获得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葡萄牙人对日本白银的渴求。
(3)导致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步形成;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形式: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角贸易和直接贸易渠道”可知,三角贸易(奴隶贸易)和直接贸易。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随着大西洋贸易的发展,英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棉纺织业、玻璃制造业、丝织业、肥皂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也建立并发展起来。……法国的工业生产也因大西洋贸易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国出口的工业品占到了出口总额的34.2%”可知,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根据材料“三角贸易”可知,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大量损失,经济上的落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加强(有利于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小问2详解】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中国、日本、葡萄牙)。根据材料“1548年明朝政府拒绝了日本使者进行贸易的请求”可知,明政府拒绝与日贸易;根据材料“日本商人只有退而求其次,绕道东南亚。与此时把持东南亚贸易的葡萄牙商人进行贸易以获得来自中国的生丝”可知,日本对生丝有极大需求;根据材料“同时葡萄牙占据了中国的澳门,由于澳门背靠中国大陆,所以获得中国的生丝和丝制品十分容易”可知,澳门背靠中国大陆,容易获得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根据材料“而葡萄牙人正是靠着向马六甲、印度果阿和日本出售生丝,赚取白银,成为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葡萄牙人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来回奔波就是想获得日本的白银,几乎每年都能获得60万两左右的白银”可知,葡萄牙人对日本白银的渴求。
【小问3详解】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9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据研究,其中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流向了西欧诸国,其中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可知,导致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重要地位”可知,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步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1年,博览会的核心是一场现代性的狂欢,到10月闭幕时已有600万人购票进场,历史上从未有如此多的平民被运往同一集会。得益于俱乐部、工人协会、技术工人学会等帮忙安排行程和住宿,大量工人阶级(在城镇而不是农场里工作)才能够前往伦敦。铁路公司为他们提供整套服务。一个外国人——朱利叶斯·路透在1851年来到伦敦,他在皇家交易所大楼设立了海底电报办公室,为伦敦和远至俄罗斯的欧洲地区的客户提供欧洲金融和商品市场的最新信息,电报传来的美国的价格信息也会被及时发给他们。资本从伦敦金融城源源不断地流出,伦敦金融城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同时,来自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商品如潮水般涌入利物浦,英国把廉价的纺织品和制造品倾销到各个国家的港口,却要把外国工业扼杀在摇篮之中,它还抬高商品价格,用经济力量来强迫其他国家放弃发展本国工业,只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然后出口到英国。然而,博览会上划时代的柯尔特六发左轮手枪、麦考密克的收割机和其他发明一起,证明了一件令博览会东道主感到不安的事情——美国正在崛起为重要的工业强国。
——摘编自〔英〕本·威尔逊《黄金时代:英国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的社会面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世界所发生的变化。
【答案】(1)社会面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休闲娱乐、工人社会团体等逐渐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通讯业发达;经济繁荣,金融发达,成为全球经济中心;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民众文化素养提高。
(2)变化:由传统化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型;阶级结构变化,工人阶级迅速崛起;通信业发达,促进交流,世界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殖民扩张等方式对外侵略扩张,亚非拉部分国家或地区被卷入世界市场,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美国逐渐崛起为工业强国,逐渐改变着世界格局;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51年(英国)。根据材料“博览会的核心是一场现代性的狂欢,到10月闭幕时已有600万人购票进场,历史上从未有如此多的平民被运往同一集会。得益于俱乐部、工人协会、技术工人学会等帮忙安排行程和住宿,大量工人阶级(在城镇而不是农场里工作)才能够前往伦敦。”可得,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休闲娱乐、工人社会团体等逐渐兴起;根据材料“他在皇家交易所大楼设立了海底电报办公室,为伦敦和远至俄罗斯的欧洲地区的客户提供欧洲金融和商品市场的最新信息,电报传来的美国的价格信息也会被及时发给他们。”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通讯业发达;根据材料“资本从伦敦金融城源源不断地流出,伦敦金融城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可得,经济繁荣,金融发达,成为全球经济中心;根据所学可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民众文化素养提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历史上从未有如此多的平民被运往同一集会。得益于俱乐部、工人协会、技术工人学会等帮忙安排行程和住宿,大量工人阶级(在城镇而不是农场里工作)才能够前往伦敦。”“他在皇家交易所大楼设立了海底电报办公室,为伦敦和远至俄罗斯的欧洲地区的客户提供欧洲金融和商品市场的最新信息,电报传来的美国的价格信息也会被及时发给他们。”并结合所学可得,由传统化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型;阶级结构变化,工人阶级迅速崛起;通信业发达,促进交流,世界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殖民扩张等方式对外侵略扩张,亚非拉部分国家或地区被卷入世界市场,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美国逐渐崛起为工业强国,逐渐改变着世界格局;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其构成要素都包括人、时间和空间,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以下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新航路开辟、光荣革命、启蒙运动、《独立宣言》、俄国农奴制改革、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据时空的联系,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关键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
论题: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
阐述: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完善。例如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政治权力由上层贵族下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手中;美国内战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俄国、德国、日本相继开展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以确立并逐渐取得对世界的支配和统治地位。
示例2:
关键词:启蒙运动、《独立宣言》观点: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革命先导阐述:17、18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启蒙运动应运而生。启蒙思想家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张分权制衡,建立君主立宪制或者民主共和制的国家。这些主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中,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以及法国大革命中议会颁布《人权宣言》,两者阐述了启蒙运动中人民主权、自由、平等等主张,革命后的美国与法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不仅批评旧制度而且提出新社会的政治原则与基本框架,成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其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
首先解读题目要求,根据时空的联系,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内容予以阐述。因此本题是开放题,可以选择任意有关联的两个词进行论述。如选择关键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
其次自拟论题,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
然后围绕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论述可英国为例,通过工业革命,推动立法,议会改革等,促进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完善。也可举例美国,美国通过内战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最后总结升华,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以确立并逐渐取得对世界的支配和统治地位。
还可以选择其他关键词进行论述如关键词:启蒙运动、《独立宣言》。
然后自拟题目为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围绕该论题进行论述可从启蒙运动的影响入手,对法国、对美国等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最后总结升华,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不仅批评旧制度而且提出新社会的政治原则与基本框架,成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等校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