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第二学期学情练习(第10周)八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何其芳在《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中写道:“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这个“东方巨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 )
A.大陆获得了完全的统一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C.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2.202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下列选项中都属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中“可感可及的实事”的是( )
A.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公私合营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D.进行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的建国大纲,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和海外华侨的一致拥护。“它”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历史学著作《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共产党诞生
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5.右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号召军人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B.宣传国家实施工业化的方针政策
C.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自豪感
D.鼓舞军民开展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6.2021年3月18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发表讲话:美国没有资格说美国从实力的角度同中国谈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在战场上用实力打败了美帝野心狼。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 )
A.毛泽东 B.贺龙 C.黄继光 D.彭德怀
7.毛泽东曾说,当农民在大牌子上写着“张二狗二垧地”的时候,共产党扎根了。这反映了( )
A.打土豪分田地是抗日战争胜利保证 B.土地改革使共产党赢得了人民支持
C.土地改革铲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基础 D.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8.有学者认为:在一个发展水平甚低、资本极度缺乏的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市场机制很难保证稀缺资源流向不具比较优势的重工业部门,因此就需要借助计划和行政命令配置资源。该学者意在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
A.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是实现赶超发展战略的需要
C.是学习借鉴苏联经验的表现 D.是特殊国情之下的必然选择
9.下表是1953—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建设投资分配情况。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项目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邮电 文教卫生 城市建设 其他
比重% 58.2 7.6 19.2 7.2 3.7 4.1
A.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工业 B.民主政治建设正在加紧进行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D.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0.对于“人身自由”的表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所不同(如下)由此可知,我国1954年颁布的宪法(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人身……的自由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
A.保障并完善了公民权利 B.体现了过渡时期的要求
C.借鉴了他国的宪法经验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11.1954年在完成全国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台湾省代表暂缺)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这反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提高决策科学性 B.强调制度稳定性 C.权力具有至上性 D.具有广泛代表性
12.新中国成立前,山西长治平顺县西沟村是一个“光山秃岭乱石沟,庄稼十年九不收”的穷山沟,经过十几年的治山治沟,终于把这儿变成了绿色西沟。1955年,毛泽东特意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介绍西沟村。他认为西沟村的变化见证了( )
编者按:这个合作社办了三年,变成了一个包括二百八十三户的大社。……这个合作社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能够大量增产,为什么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不能够更加大量地增产呢? ——毛泽东
A.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B.农业合作化呈现优越性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
13.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
A.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B.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1956 年元旦,河南荥阳县司马村的有线广播开播,农民编了一段快板:“有线广播街上安,老少爷儿们笑连天……能知道啥时候刮大风,能知道啥时候该种地。快加劲,支援国家工业化,叫全国都安上这喇叭!”快板表达了农民( )
A.对国家工业化的美好向往 B.渴望农业丰收的心情
C.对农业合作化的积极参与 D.改善通信现状的愿景
15.“月宫装上电话机,嫦娥悄声问织女:听说人间大跃进,你可有心下凡去?织女含笑把话提:我和牛郎早商议,我进纱厂,他去学开拖拉机。”这首民歌的创作背景是( )
A.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提高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实施 D.“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16.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工作,有文件这样记载,“领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走互助合作、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在互助合作过程中就为将来集体化准备了条件。”材料认为“互助合作”有助于( )
A.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让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D.实现农民共同致富
17.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组织下的劳动时间与收入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关联性,或者说在大规模组织的生产中,一个人所挣得的工分数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有直接关系,但与其努力程度的关联则很小。这表明( )
A.农业生产监督与计量成本高昂 B.理想化制度设计导致公社运行效率低
C.多劳多得分配方案得以贯彻落实 D.公社体制点燃了民众的理想主义激情
18.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备
C.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
19.1961年六月间,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对杜甫所做长诗《兵车行》的批判,理由是杜甫分不清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犯了“和平主义思想”的错误。于是华君武针对此事创作了如图的漫画。其目的在于( )
A.讽刺“左”倾思想
B.呼吁客观对待杜甫
C.批判和平主义错误
D.宣传阶级斗争观念
20.1956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据此推断这时期( )
A.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C.新中国外交已步入世界民族之林 D.民主法制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
2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下列哪种做法不能印证这句话?( )
A.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C.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
22.1982年至1984年,党中央连续发出三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许多地方一年即见成效,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几年就变了个大样。到1987年,全国98%的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摆脱了停滞的困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党中央领导新一轮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发展
C.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D.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倒爷”一词广泛流传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指一些利用计划内商品与计划外商品价格差,在市场上倒买倒卖并从中牟利的人。“倒爷”一词出现说明当时( )
A.国内物资极度匮乏 B.改革开放成果显著
C.经济改革有待深化 D.市场经济基本确立
24.到1983年,中国农村社队企业职工人数达到3235万人,总产值1019亿元,获得利润和应交税金总和达17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4.4%、97.9%和60.9%。这表明( )
A.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B.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C.城市改革深入展开 D.对外开放已在全国推行
25.1979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向中央建议:“如果给广东一个特殊政策,经济可能几年就上去了。”福建省也提出建立出口加工区的要求。后来中央出台的政策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开放沿海城市 C.设立经济特区 D.加入世贸组织
26.. 如右图是1980—1998年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图。1985年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B.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大力推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27.民生保障有“力度”,百姓生活有“温度”。2020年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并就生活必需品保障、补贴、困难家庭和特殊群体照顾、救治和用药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28.“一九九二年,也就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两万六千六百三十八亿一千万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二,猛增五个百分点”。下列观点可用于解释材料所述现象的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经济决定政治
C.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9.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下列成就不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
A.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C.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D.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0.历史老师教同学背诵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时采用了“关键词”记忆法,其中关于中共七大、中共八大、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的关键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团结、胜利——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主要矛盾
B.团结、胜利——主要矛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市场经济
D.主要矛盾——市场经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0分。其中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当时,农村中人口占比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全国80%的土地,占比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材料二 从土地改革结束到1956年的五年间,农村生产关系又发生重大变革,经历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到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一种三级跨越式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在全国范围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
——摘编自《党史百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安徽、四川等省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禁止。……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改革,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此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级跨越式”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的变化。(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4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农村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的认识。(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序号 相关史事 主要内容 结果
① A (1950—1952年)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成功
② 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③ B (1958年开始)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制规模 失误
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后) 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成功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请把A、B两处的相关史实补充完整。(2分)
选择如表中的两个相关史事(写出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相关史事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选择其中两个及以上相关史事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33.历史有多种呈现方式,包括口述史料、文献资料、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等。(16分)
【口述中的共和国史】
材料一:至今,76岁的樟木村村民莫荣樟对1951年秋末分田地的情形记忆犹新:“村上地主、富农的田地和房屋都分给没有田地的贫下中农了。”“打土豪,分田地,那些分到田地的村民个个脸上乐开了花。共产党是咱老百姓的大救星呀!”
——《土地改革: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
材料二: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史料中的共和国史】
材料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4:15革命文艺 5:30对人民公社社员广播 6:0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 6:20革命文艺 8:00体育节目 8:15革命文艺 8:30新闻和报纸摘要 11:30人民解放军节目 12:00对工人广播 13:00教唱革命现代京剧、革命歌曲;革命文艺…… 15:4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 16:00红小兵节目 16:20红卫兵节目
【文学作品中的共和国史】
材料四:作家阿耐的长篇小说《大江大河》主要人物的生活经历(部分)如下:
雷东宝:小雷家村党支部书记。他组织村民签订土地承包书。20世纪八十年代他带领乡亲们创办砖窑厂、电缆厂等。1986年小雷家村进行改造,村民纷纷搬进新居。
(1)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在土地改革的政策上,口述历史与文献记载的不同?(4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口述史料研究历史问题?(2分)
(2)依据材料三,判断它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节目表?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3)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实?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
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2分)
2023—2024第二学期学情练习(第10周)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D A D B D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C A C D B C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B C A B D D B
二、综合题
31.(1)原因: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跌至谷底;农村土地占有不均,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每点2分,共4分)
(2)变化:由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分)
(3)特点:农民自发创造;由逐步试点到全面推广;国家政策由限制转为支持。(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认识: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以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观点正确,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32.(1)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2)选择①和②,(2分)观点: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分)
论述: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分散经营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等,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有力推进了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建设。(4分)
综上所述,说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2分)
评分说明:选择相关史实得2分,观点明确2分,论述言之成理,有史实支撑,每个史实论述占2分,论述共占4分。结论回应观点有所升华2分。
33.(1)不同:口述人认为地主和富农的全部财产都被没收(2分),而文献记载的是地主部分资产被没收,富农的财产不得侵犯(2分)。研究方法:口述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要谨慎使用。在使用时,应与其他历史文献进行比对,让历史更加接近真实。(2分)
(2)时期:文革时期。(2分)依据:从节目名称上看,节目表中有“革命文艺”“红小兵”“红卫兵”等字眼。从反映的内容上看,带有个人崇拜的色彩。(2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2分),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办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分)
(4)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当家做主,带领国家走向富强;人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12校联考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