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五月模拟押题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温馨提醒:
1.答卷前,请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准确填写在指定位置。
2.请保持卷面的整洁,书写工整、美观。
3.请认真审题,仔细答题,诚信应考,乐观自信,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 动荡的春秋时期
C.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 早期国家的产生
2.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下列对这段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强化了皇权 B.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C. 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他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他是( )
A. 邓世昌 B. 文天祥 C. 杨靖宇 D. 戚继光
4. 据图可以判断( )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D.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5.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表明红军长征( )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D.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
6. 图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下图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最恰当的是( )
A. 国家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起来
C.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D.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7. 下表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简表(1957年与1952年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 )
项目 工农业总产值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钢产量 煤产量 发电 量 农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1957年比1952年增长(%) 67.8 210 83 296 96 166 248 19 26
年均增长(%) 10.9 25.4 12.9 59.2 19.2 33.2 4.5 3.7 47
A. 工业布局明显改善 B. 重工业比例大幅增长
C. 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D. 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8. 它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指的是( )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 《荷马史诗》在古希腊时期广泛传颂,相传是古代希腊盲诗人荷马汇编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长诗都围绕着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故事展开,诗歌充满了神话和传说。从最初形态看,《荷马史诗》属于( )
A. 实物史料 B. 口传史料 C. 图像史料 D. 文献史料
10. 1768年约翰·狄金森在《自由之歌》中号召所有英勇的美洲人,联合起来。“用公正的自由之声唤醒你们勇敢的心灵;不再有专制的法令禁止你们的正义之声,不再有侮辱性的名字玷污你们。”作者呼吁“联合起来”的斗争对象是( )
A. 葡萄牙殖民者 B. 法国殖民者 C. 印第安人 D. 英国殖民者
11.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列能佐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 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欧洲联盟的建立 D. 国际联盟的建立
12. 互联网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一部手机走天下”成为多数人的常态。但是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网络安全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材料旨在说明( )
A.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B. 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C. 信息化带来的利弊 D.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 【文化遗产】
材料一: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锥体状的陵墓,它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因此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碑,上部是以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权杖为主题的浮雕。
材料二 中国的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是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线性文化遗产因其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的特性而备受瞩目。
三大线性文化遗产历史叙述
长城 丝绸之路 大运河
历史结论 长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碰撞交融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并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隋朝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两处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史实佐证三大线性文化遗产的历史结论。每个线性文化遗产至少举一个史实。
14. 【鸦片战争】
材料一:
中国 英国
1557年后,葡萄牙人逐步占据中国澳门,进入17世纪,荷兰人开始骚扰中国沿海并于1624年侵占中国台湾。 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1644年,清朝统治开始。清廷在顺治时期就严厉限制海外贸易,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1757年开始,清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更快地向纵深发展。随着商品生产的加速,越来越需要扩大市场。
1793年,英国政府向中国派出的以马戛尔尼为正使的使团抵达中国,以庆贺乾隆帝大寿为由,意欲提出割让中国岛屿、扩张英国贸易等要求。清政府完全拒绝英国使团无功而返。
——摘自统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学设计与指导
材料二:鸦片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战后,香港岛的割让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鸦片走私实际上变成一种公开的、畅行无阻的贸易。鸦片输入量的激增,进一步激化了中国因白银外流所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加剧了农业和手工业破产,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痛苦不堪。19世纪40年代,外国商品虽然在中国不能获得广泛的销路,但在遭受外国商品冲击严重的五口通商地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此同时,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求御敌之道。
——改编自统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学设计与指导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简述鸦片战争的影响。
15. 【中西革命】
材料一 革命揭开时代变化的恢弘序章。走近历史场景,见证时代变化。
油画一:攻占冬宫 解读:这幅油画表现了1917年11月6日晚到7日清晨,包括革命士兵、赤卫队员等在内的约20万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铁路、银行、中央发电站、电话局等战略要地。7日晚,起义者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突破防线,冲击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主要领导人,临时政府被推翻。
油画二:五四运动 解读:这幅油画表现了五四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即天安门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集会游行。人们高举标语,散发传单,宣传动员民众,群情激愤地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
——以上材料摘自统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
材料二 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同时,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一九一九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两幅油画中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在关联。
16. 【改革回眸】
改革指对现有的政治、经济等各项制度进行的调整与变革。通俗地讲就是对原有事物进行改造和革新,除去事物中陈旧的、过时的,增添新的适应时代潮流的东西,即除旧布新。
中外改革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开始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921年 苏俄新经济政策
1978年 中国改革开放
1933年 罗斯福实行“新政”
20世纪80年代后期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请围绕“改革与社会进步”,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综合运用上述材料及所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历史五月模拟押题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温馨提醒:
1.答卷前,请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准确填写在指定位置。
2.请保持卷面的整洁,书写工整、美观。
3.请认真审题,仔细答题,诚信应考,乐观自信,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B. 动荡的春秋时期
C.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 早期国家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生产工具进步→农业、手工业、商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出现民族交融,战争带来灾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竞相争霸,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在七雄争霸及各国进行变法改革,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的措施为颁布“推恩令”,经济方面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思想文化方面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主要是指夏商周等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下列对这段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强化了皇权 B.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C. 是分封制继承与发展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D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皇权,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B项;郡县制是在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基础上实行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 他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他是( )
A. 邓世昌 B. 文天祥 C. 杨靖宇 D. 戚继光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他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结合所学知识,1561年,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又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D项正确;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全舰将士壮烈殉国,邓世昌是近代的人物,排除A项;南宋大臣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不是抵抗日本侵略,排除B项;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杨靖宇是近代的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
4. 据图可以判断( )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D.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忆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辛丑条约》的内容相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正确;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BC项说法均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影响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表明红军长征( )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D.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题干“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B项正确;;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A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排除C项;1945年8月,重庆谈判为中国实现民主统 一、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排除D项。故选B项。
6. 图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下图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最恰当的是( )
A. 国家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起来
C.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D.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开国大典,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A项正确;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起来,排除B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C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内涵,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表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简表(1957年与1952年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 )
项目 工农业总产值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钢产量 煤产量 发电 量 农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1957年比1952年增长(%) 67.8 210 83 296 96 166 24.8 19 26
年均增长(%) 109 25.4 12.9 59.2 19.2 33.2 4.5 3.7 4.7
A. 工业布局明显改善 B. 重工业比例大幅增长
C. 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D. 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钢产量、发电量年均增长率远高于粮食产量和棉花产量年均增长率,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故出现重工业比例大幅增长,B项正确;1956—1966年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排除AC项;材料反映工农业发展相关信息,无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排除D项。故选B项。
8. 它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指的是( )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D项正确;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排除A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排除B项;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排除C项。故选D项。
9. 《荷马史诗》在古希腊时期广泛传颂,相传是古代希腊盲诗人荷马汇编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长诗都围绕着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故事展开,诗歌充满了神话和传说。从最初形态看,《荷马史诗》属于( )
A. 实物史料 B. 口传史料 C. 图像史料 D. 文献史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相传是古代希腊盲诗人荷马汇编的两部长篇史诗”“诗歌充满了神话和传说”分析可知《荷马史诗》是记录古代希腊时期神话传说的内容,故属于口传史料,B项正确;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荷马史诗》不属于实物史料,排除A项;图像史料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荷马史诗》不属于图像史料,排除C项;文献史料是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荷马史诗》记录很多神话和传说,故《荷马史诗》不属于文献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768年约翰·狄金森在《自由之歌》中号召所有英勇美洲人,联合起来。“用公正的自由之声唤醒你们勇敢的心灵;不再有专制的法令禁止你们的正义之声,不再有侮辱性的名字玷污你们。”作者呼吁“联合起来”的斗争对象是( )
A. 葡萄牙殖民者 B. 法国殖民者 C. 印第安人 D. 英国殖民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768年约翰·狄金森在《自由之歌》中号召所有英勇的美洲人,联合起来。‘用公正的自由之声唤醒你们勇敢的心灵;不再有专制的法令禁止你们的正义之声,不再有侮辱性的名字玷污你们。’作者呼吁‘联合起来’的斗争对象是”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13个殖民地,由于英国一直以来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严重阻碍作用,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联合起来奋起抗争。1775年开始了美国的独立战争。D项正确;葡萄牙殖民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排除A项;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最终英国战胜了荷兰和法国,争夺了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自诩为“日不落帝国”。排除B项;印第安人是美洲原住民的统称,深受到殖民者的压迫,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列能佐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 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欧洲联盟的建立 D. 国际联盟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德意日组成法西斯同盟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1993年欧盟成立,是二战后的历史事件,排除C项;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互联网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一部手机走天下”成为多数人的常态。但是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网络安全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材料旨在说明( )
A.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B. 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C. 信息化带来的利弊 D.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互联网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网络安全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分析可知材料强调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既有其积极的影响,也有存在的问题,反映信息化带来的利弊,C项正确;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属于政治角度,信息化属于社会角度,排除A项;文化多样性属于文化角度,信息化属于社会角度,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属于经济角度,信息化属于社会角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 【文化遗产】
材料一: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锥体状的陵墓,它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因此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碑,上部是以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权杖为主题的浮雕。
材料二 中国的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是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线性文化遗产因其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的特性而备受瞩目。
三大线性文化遗产历史叙述
长城 丝绸之路 大运河
历史结论 长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碰撞交融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并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隋朝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两处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史实佐证三大线性文化遗产的历史结论。每个线性文化遗产至少举一个史实。
【答案】(1)历史价值: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2)长城: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出击匈奴;明朝修建长城,在长城附近的多民族聚集区建立农牧贸易场所。丝绸之路: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等货物经西域转运到欧洲;西域的物产及乐器、歌舞传入中原;汉朝开渠、凿井、铸铁技术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沿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忽必烈时代,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促进了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价值:本问要求概况金字塔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只要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其价值,史实准确无误即可。根据所学周四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小问2详解】
史实:解答本问,首先应明确线性文化遗产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即可。线性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长城:根据表格信息“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碰撞交融的历史见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为了北击匈奴,派蒙恬修筑长城;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出击匈奴;明朝时期,修建长城,并在长城附近的多民族聚集区建立农牧贸易场所。丝绸之路:根据表格信息“密切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并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等货物经西域转运到欧洲;西域的物产及乐器、歌舞传入中原;汉朝开渠、凿井、铸铁技术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沿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忽必烈时代,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大运河:根据表格信息“加强了隋朝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促进了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14. 【鸦片战争】
材料一:
中国 英国
1557年后,葡萄牙人逐步占据中国澳门,进入17世纪,荷兰人开始骚扰中国沿海并于1624年侵占中国台湾。 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1644年,清朝统治开始。清廷在顺治时期就严厉限制海外贸易,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1757年开始,清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更快地向纵深发展。随着商品生产的加速,越来越需要扩大市场。
1793年,英国政府向中国派出的以马戛尔尼为正使的使团抵达中国,以庆贺乾隆帝大寿为由,意欲提出割让中国岛屿、扩张英国贸易等要求。清政府完全拒绝英国使团无功而返。
——摘自统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学设计与指导
材料二:鸦片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战后,香港岛的割让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鸦片走私实际上变成一种公开的、畅行无阻的贸易。鸦片输入量的激增,进一步激化了中国因白银外流所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加剧了农业和手工业破产,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痛苦不堪。19世纪40年代,外国商品虽然在中国不能获得广泛的销路,但在遭受外国商品冲击严重的五口通商地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此同时,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求御敌之道。
——改编自统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学设计与指导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简述鸦片战争的影响。
【答案】(1)历史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后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开辟海外市场)。
(2)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剧了农业和手工业破产,劳动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后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根据材料“1689年,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和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根据材料“加剧了农业和手工业破产,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痛苦不堪”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加剧了农业和手工业破产,劳动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根据材料“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分析可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根据材料“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求御敌之道”分析可知鸦片战争使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15. 【中西革命】
材料一 革命揭开时代变化的恢弘序章。走近历史场景,见证时代变化。
油画一:攻占冬宫 解读:这幅油画表现了1917年11月6日晚到7日清晨,包括革命士兵、赤卫队员等在内的约20万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铁路、银行、中央发电站、电话局等战略要地。7日晚,起义者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突破防线,冲击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主要领导人,临时政府被推翻。
油画二:五四运动 解读:这幅油画表现了五四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即天安门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集会游行。人们高举标语,散发传单,宣传动员民众,群情激愤地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
——以上材料摘自统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
材料二 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同时,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一九一九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两幅油画中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在关联。
【答案】(1)社会背景:第一幅油画: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内外政策等。历史地位: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二幅油画: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主权转让给日本。历史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内在关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解析】
【小问1详解】
社会背景、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一“油画一:攻占冬宫”,可知与十月革命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皇俄国在1861年改革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得到发展,之后俄国也步入帝国主义列强之中,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导致俄国内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内外政策等。因此社会背景是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内外政策等。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维埃俄国。
社会背景、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一“油画二:五四运动”,可知与中国五四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怒。1919年5月4日, 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引发了五四运动。因此第二幅油画背景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主权转让给日本。历史地位是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小问2详解】
联系:根据材料二“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同时,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一九一九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16. 【改革回眸】
改革指对现有的政治、经济等各项制度进行的调整与变革。通俗地讲就是对原有事物进行改造和革新,除去事物中陈旧的、过时的,增添新的适应时代潮流的东西,即除旧布新。
中外改革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开始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921年 苏俄新经济政策
1978年 中国改革开放
1933年 罗斯福实行“新政”
20世纪80年代后期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请围绕“改革与社会进步”,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综合运用上述材料及所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动力源泉
论述:改革是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逐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面对诸侯纷争,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政治上,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确立县制;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秦国的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新政的实施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告诉我们,改革是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我们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解析】
【详解】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中外改革大事年表”,围绕“改革与社会进步”,拟定一个观点: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动力源泉。选择“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1933年 罗斯福实行‘新政’”,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如论述:改革是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逐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面对诸侯纷争,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政治上,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确立县制;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秦国的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新政的实施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综上所述,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告诉我们,改革是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我们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中考历史五月模拟押题卷 湖北(新中考)01(原卷版+解析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