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1.下面为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各类煤炭的市场占有量(单位:吨)变化情况。由此可推知,当时( )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华资煤 470443(14.51%) 514873(18,45%) 936731(28.26%) 129293040.68%1
外资煤 1361255(41.99%) 1343090(48.129%) 1226089(36.99%) 1320137(41.53%)
抚顺煤(日控) 610230(18.82%) 361572(12.96%) 429870(12.97%) 176600(5.56%)
日本煤 614953(18.97%) 369173(13.23%) 520458(15.70%) 255054(8.02%)
其他外煤 185249(5.71%) 202139(7.24%) 201406(6.08%) 133857(4.219%)
总量 3242130 2790847 3314554 3178578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B.中国的煤炭工业水平逐渐超越日本
C.时局变化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D.经济危机使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2.据记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共掠夺煤炭1.15亿吨,钢材1308万吨,生铁300万吨;在东北开采石油年均20万余吨;收缴粮食为3330.8万吨,其中1130万吨被运往日本。日本此举的目的是( )
A.满足日本拓展市场的需要 B.变中国为其经济附庸
C.消灭中国抗日的物质基础 D.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
3.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4.下图所示,1933年2 5月,中国馆藏历史文物大迁徙:古文物馆2631箱、图书馆1415箱、文献馆3773箱、秘书处5608箱又64包,共计13427箱又64包。此次文物迁徙( )
A.是文物免受战祸破坏的重要举措 B.是改变中国文化格局的主动调整
C.弘扬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D.满足了新生活建设运动文化需求
5.20世纪30年代后期,知识分子对“大众”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与五四时期相比,“大众”的内涵被进一步细化和分化,随着时代的变换有了阶级的内在规定性,显示出“大众”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主体兴起初期的混沌状态。这一转变是由于( )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C.革命的领导阶级发生变化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6.有学者认为,徐州会战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阻滞了日军向中国腹地的进攻。日军绝没有料到仅徐州会战就打了几个月的时间,这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和与德军会师的狂妄计划。这表明( )
A.徐州会战打乱了日军的侵略部署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徐州会战是中国战场的反攻之战 D.正面战场的积极抗战促使日本停止进攻
7.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7月,武汉地区先后创刊、复刊的报刊达140余种。主要分两种
类型 报刊
外地迁入 《战时教育》《中国农村》《申报》汉口版、《战斗周报》《大公报》汉口版等
各党派、群众 团体创办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救国会创办的《全民抗战》、中华民族解放委员会创办的《前进日报》等
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表明国民党放松战时舆论控制
C.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有关 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发展需要
8.秧歌是一种源于农事活动的民间舞蹈形式。1942年以后,陕甘宁边区创造出具有革命形式、朴实健康的新秧歌。解放战争时期,跳秧歌成为“胜利”“解放”的象征。由此可见,新秧歌( )
A.顺应了革命时期的艺术追求 B.完成了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
C.适应了不同阶层的文化需求 D.体现了工农大众的领导地位
9.标志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管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10.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任意修改教科书,如删除书中“报国仇”等字句,删除“抗战受伤的追忆”等诗文,篡改地理教材里的国界线(把自近代以来被其侵占的他国领土都圈定在日本版图内)等。这些行径意在( )
A.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B.消除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
C.实现对沦陷区的长期占领 D.控制沦陷区的文化教育活动
11.下图为1947年2月《再生周刊》刊载的江苏常熟两位年过六十农民的谈话。这一谈话( )
农民甲:“东洋鬼子经过几次,已经弄得一无所有,胜利后又遭劫两次,现在横也捐,竖要借……自己弄得穿的没有,食息不安,这日子怎么过呢?” 农民乙:“我听得说:废了皇帝改了民国就能安享乐业了,不料民国世界比皇帝世界加了几万倍的难过。”
A.揭示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B.道出了民国社会动荡的根源
C.明确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D.反映了民众参与政治的意识
12.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公布。其中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大纲的颁布施行( )
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的统治 B.促成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到来
C.改变了解放区农村的社会面貌 D.完成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重庆谈判期间,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一行,并邀请了张治中等国民党官员参加。席间,于右任赞佩毛泽东《沁园春·雪》①一词的气势过人,毛泽东称赏于右任是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他不但熟诵于右任的《越调·天净沙》,还称引其中二句笑着答道:“何若‘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发人深思矣!”说罢,两人抚掌大笑,举座皆欢。
——凌士欣《诗书结缘话遗憾——毛泽东与于右任一三事》
注:①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留村,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1941年,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日本加紧诱降。时任行政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力主联共抗战。他到西北考察国防工业、了解政情。在参观成吉思汗墓时,写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材料二:《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分别是国民党、共产党的机关报。下面是《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概况:
《中央日报》 大约30篇。毛泽东抵渝前,抓住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进行大力报道,如《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
《新华日报》 不下60篇。在毛泽东去渝之前,在舆论压力下积极回应,如《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如《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
漫画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的“双十”字样,灯笼上写着“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等字样。漫画下方的人物,一手拿着笔、尺和圆规,一手拿着镰刀、锤子和铲。
(1)文章合为时而著,从这一角度出发,谈谈你对《沁园春·雪》(或《越调·天净沙》)的理解。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赏析漫画《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3月,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标志着中央党校的诞生。
1937年2月,中央党校进驻延安。
1948年7月,为了迎接新中国培养干部和理论人才,党中央决定建立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
1955年8月,中央决定将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简称中央高级党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高级党校停办。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0月,中央高级党校复校,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党校为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党校认真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校事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境界。
2018年,中央党校与国家行政学院合并,发挥着公务员培训、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政府决策咨询等作用。
材料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史、公共管理、国家安全学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以上材料整理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官网
(1)根据材料一,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发展简史进行阶段划分,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其历史作用。
(2)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现实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1年后华资煤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急速增长,而外国煤炭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出现下降,尤其是与日本相关的煤炭,其市场占有率急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进而影响日本煤在华的销售,这反映出时局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C项正确:“根本改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性,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排除A项;华资煤炭在上海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受关税自主化、爱国运动及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且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其工业水平始终领先于近代的中国,排除B项:经济大危机使列强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倾销商品,加紧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日本在东北共掠夺煤炭1.15亿吨,钢材1308万吨,生铁300万吨;在东北开采石油年均20万余吨;收缴粮食为3330.8万吨,其中1130万吨被运往日本。”可得出日本从中国掠夺大量的原料、粮食等,把中国当成其经济附庸,为其战争提供物质基础,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从中国掠夺原料,而不是把商品卖到中国,不是市场,排除A项;掠夺并不是为了消灭中国的经济,而是成为日本的经济附庸,排除C项;材料中除了自然资源还有粮食,因此D项也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A.从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可以看出是弱化了阶级属性,强调代表人民的利益,这是由于日本侵略的加剧,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所以中共进行政策调整,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B.结合材料的意思可知是要抗日,不是反抗国民党的意思;C.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夺取城市为中心目标;D.材料中的政权并不是民主联合政权。故选:A。
4.答案:A
解析:据图片可知为近代故宫文物迁徙的历史事件,结合时间1933年,可知当时日本对华北虎视眈眈,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文物迁移使大量文物避免了战乱的破坏,故选A项;这次文物迁徙是被迫的,并不是主动迁徙的,排除B项;文物迁徙的目的是保护文物,并不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排除C项;国民党新生活运动1934年才开始,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后期,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知识分子对“大众”的认识更加深刻,知识分子意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这主要是由于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激发了国民的爱国意识,故A项正确;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C.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已转变成无产阶级,故C项错误;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故D项错误。故选:A。
6.答案:A
解析:由“阻滞了日军向中国腹地的进攻”“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可得出,徐州会战对中国和世界战局都有影响,打乱了日军的侵略部署,A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排除B项;此时中国战场尚未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排除C项;“停止进攻”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1937年11月到1938年7月是全面抗战时期,这一时期武汉地区围绕抗战救国出现了大量报刊,这一现象有助于动员民众,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国民党无关,排除B项;材料现象无法证实其与相持阶段到来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的艺术特点根据材料可知,传统秧歌源于农事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赋予它新的意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创造的新秧歌具有革命形式,解放战争时期的跳秧歌成为“胜利”“解放”的象征.新秧歌用艺术形式呈现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新秧歌给传统秧歌赋予了时代特征,符合革命形势的需要。所以完成了现代化转型说法错误,故B项排除;材料中未体现秋歌的服务对象是不同阶层,故C项排除;秋歌是艺术形式的一种,领导地位问题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项排除。
9.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的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与民族企业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并未涉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等轻纺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抗战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知,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故D项正确。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任意篡改教科书,篡改地理教材中的国界线,说明日本侵略者实行愚民政策,以培养服从其殖民统治的顺民,进而巩固其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达到对沦陷区长期占领的目的,C项正确。A、B、D项都是服务于实现对沦陷区的长期占领这一罪恶意图,故A、B、D项均错误。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47年报刊刊载的两个老农的感慨“民国世界比皇帝世界加了几万倍的难过”,其中的“东洋鬼子”代表帝国主义势力,抗战胜利后的遭劫(苛捐杂税)代表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国内反动势力,可知这道出了民国社会动荡的根源,故选B;材料强调整个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的根源,而非仅仅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独裁,老农谈话的内容体现不出民众参与政治的意识,排除AD;材料未提及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排除C。
12.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农村开始实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从而改变了解放区农村的社会面貌.C项正确;工农苏维埃政权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开始是在1947年6月底,排除B项:此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排除D项。
13.答案:(1)示例一《沁园春·雪》理解华北事变,民族危机上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军毅然东征抗日。《沁园春·雪》借北方壮丽的雪景,对历代历史人物的评价,歌颂超出前人的革命英雄,体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示例二《越调·天净沙》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危机严重;日本加紧政治诱降、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右任赴西北考察,坚持备战抗战。《越调·天净沙》借追忆成吉思汗的伟业,寄托其鼓舞士气、驱除外敌,收复山河的愿望,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共商国是。共产党《新华日报》的积极宣传报道、国民党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使民众看到“团结民主,和平建国”希望。漫画中“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反映了作者在抗战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重庆谈判成功充满了信心,“笔、尺、圆规、镰刀、锤子和铲”,说明作者对建设一个新中国充满热情。但从国民党《中央日报》对中共努力的消极报道、极力凸显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可以看出,蒋介石政府缺少诚意,坚持独裁。重庆谈判后不久,蒋介石便发动了内战,致使作者“和平民主建国”的愿望破灭。
解析:(1)首先审问题“文章合为时而著”可知写作要关注时代所需。可从诗歌创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诗歌所反映的特点来分析。任选取一首诗。例如:选取《沁园春·雪》。据材料一“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留村”及所学可知,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加剧,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率军东征抗日。据材料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知,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据材料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知,体现了革命英雄气概,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例如:选取《越调·天净沙》。据材料一“1941年,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危机严重;据材料一“日本加紧诱降”可知,日本加紧政治诱降;结合所学可知,相持阶段,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材料一“时任行政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力主联共抗战。他到西北考察国防工业、了解政情”可知,于右任赴西北考察,坚持备战抗战;据材料一“在参观成吉思汗墓时,写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可知,于右任借追忆成吉思汗的伟业,寄托其鼓舞士气、驱除外敌,收复山河的愿望,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据本题漫画“漫画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的“双十”字样,灯笼上写着“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等字样“可知,抗战胜利后,作者的喜悦和对重庆谈判成功充满信心;据漫画“笔、尺、圆规、镰刀、锤子和铲”可知,作者对建设新中国充满热情;据材料二“《中央日报》报道,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可知,蒋介石政府缺少诚意,蓄意破坏和谈,坚持独裁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发动内战,和平民主建国的愿望破灭。据材料二“《新华日报》报道,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可知,《新华日报》积极报道宣传,中共的态度受到了社会欢迎,民众看到团结民主、和平建国的希望,综上分析,从中共和漫画作者对抗战后和平民主建国的愿望与国民党消极、发动内战的态度两方面来阐述。注意表述成文。
14.答案:(1)答案示例:
阶段一:近代时期的党校(20世纪30-40年代)。服务于近代革命的需要,在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期间进行了理论宣传,提升并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与群众基础。
阶段二:筹建新中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校(20世纪40-50年代)。服务于新中国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在两极格局背景下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巩固了人民政权。
阶段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党校。停办。
阶段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党校(1978年以来)。服务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拨乱反正、干部培养做出贡献。
(2)答案要点:
有利于宣传党的政治理论,构建“理论自信”;有利于促进干部培养专业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研判国内外局势,为国家决策提供智库资源;有利于拓展高等教育类型,丰富人们的受教育与择业取向等。
解析:(1)阶段一:根据材料“1933年3月,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标志着中央党校的诞生。和1937年2月,中央党校进驻延安”,可得出此阶段为近代时期的党校(20世纪30-4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作用是服务于近代革命的需要在反“国剿”斗争、抗日战争期间进行了理论宣传,提升并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与群众基础。阶段二:根据材料“1948年7月,为了迎接新中国培养干部和理论人才,党中央决定建立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和1955年8月,中央决定将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简称中央高级党校)”.可得出此阶段为筹建新中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校(20世纪40-5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作用是服务于新中国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在两极格局背景下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巩固了人民政权。阶段三:根据材料“‘“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高级党校停办”,可得出此阶段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党校停办。阶段四:根据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党校为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党校认真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校事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境界”可得出此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党校(1978年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其作用是服务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拨乱反正、干部培养做出贡献。
(2)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史、公共管理、国家安全学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可得出有利于宣传党的政治理论,构建“理论自信”;根据材料“中央党校与国家行政学院合并,发挥着公务员培训、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政府决策咨询等作用”,可得出有利于促进干部培养专业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研判国内外局势,为国家决策提供智库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拓展高等教育类型,丰富人们的受教育与择业取向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题训练(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