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广东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答案)


2025广东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五年高考
考点1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广东卷题组
1.(2023广东,4,3分)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2.(史学素养·探究“杨贵妃之死”)(2021广东,3,3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 《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其他卷题组
3.(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年号)(2021福建,3,3分)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4.(2023湖南,3,3分)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5.(传统文化·“清乐”的发展)(2020北京,2,3分)“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6.(2022北京,2,3分)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7.(2023山东,3,3分)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8.(2022全国甲,25,4分)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9.(2021天津,3,3分)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
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
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
10.(2021海南,3,2分)《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
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11.(史学素养·考证李元谅身世)(2023新课标,27,4分)
史料内容 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旧唐书·李元谅传》 (五代刘昫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李元谅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李元谅颂碑》
上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12.[2021北京,16(2),4分](节选)明堂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4分)
考点2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广东卷题组
1.(2021广东,2,3分)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其他卷题组
2.(2021重庆,3,3分)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圆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
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3.(2021辽宁,3,3分)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
4.(2022重庆,3,3分)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考点3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2020海南,3,2分)
唐诗(摘录)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
杜甫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由上表可见(  )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2.(2022江苏,3,3分)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3.(2022全国乙,25,4分)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4.(2020课标Ⅱ,25,4分)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5.(2021湖北,3,3分)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6.(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延续性)(2023北京,16,10分)南学与北学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4分)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6分)
7.(史学素养·《新唐书》的史料价值)(2023辽宁,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昫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7分)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三国至隋唐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1.(2023粤港澳大湾区二模,3)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招募卫士、贫苦书生和流亡农民等群体,从事军屯或民屯,并向其收取相应的赋税。这一现象促进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战争的频繁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庄园经济的膨胀
2.(2024届广东六校联考一,4)北燕后裔冯宝任南梁高凉郡(岭南南越地区)太守,娶当地俚人冼氏女为妻。他在当地办理词讼,教民耕织,开设士林学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这些举措(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安定
C.推动当地农耕文明发展
D.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3.(2024届T8联考,3)唐朝前期,荆州“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唐朝后期,荆州刘蜕及第“破天荒”。“破天荒”的出现得益于(  )
A.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强
D.人文环境的变迁
考法2 三国至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4.(2023广东韶关一模,3)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  )
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了中央集权
5.(前瞻考·唐代制度变化与创新)(2024届广东实验中学阶段考试一,7)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以小户家庭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下列各项与这种变化最相关的是(  )
A.儒家伦理的影响 B.科举制度创新
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小农经济瓦解
考法3 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6.(2023清华大学11月学术能力诊断,3)先秦士人往往以道义为己任,怀揣拯救社会的理想,汉帝国也在具有强烈用世意识的士人群体支持下得以建立大一统帝国。及至魏晋,士人阶层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甚至放纵桀骜,被称为“魏晋风度”。此“风度”反映出魏晋时期(  )
A.儒家思想的彻底异变
B.动荡黑暗的社会环境
C.个性解放的时代先声
D.士族专权的政治现实
7.(2024届广东11月调研,4)唐中后期,韩愈在《原道》中指出“仁义”是“道”的核心内涵。他还强调“文以明道”,并谋求文学创作主体与圣贤之“道”在本原上的一致性,使“文”与“道”二者和谐相融。上述思想(  )
A.着力于批判空洞浮华的文风
B.体现了润色王道的目的
C.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抑制了佛道思想的发展
8.(2023广东佛山一模,3)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上描绘的日神、月神图像既有印度和粟特(中亚)艺术的要素,又受到希腊、波斯艺术的影响。这说明(  )
A.异域艺术成为石窟艺术的主流
B.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C.莫高窟是多元文明交流的见证
D.中西审美趋于一致
限时拔高练
25分钟 41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7分)
1.(2023广东一模,3)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为编制单位,或以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2.(2024届广东佛山顺德区一模,3)下表为东晋时人言行选辑。其反映了(  )
人物言行 文献出处
有北方士人渡江后感慨“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 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祖逖带领亲族、部曲百余家南渡长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据〔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刘琨少时“素豪奢”“慕老、庄”,自“困于逆乱”,遂“枕戈待旦”“庶雪国家之耻” 据〔东晋〕刘琨《答卢谌书》等
A.动荡中的安定生活
B.南方经济发展的移民助力
C.分裂中的统一因素
D.清谈无为之风的逐渐消亡
3.(2024届广东惠州二调,4)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要求“亲近乡里”的“富有之家”要资助贫困之家子弟,使其得以婚配;把百姓婚姻的是否及时、鳏寡数量的多少,作为官员考核升迁的依据。这一诏令旨在(  )
A.恢复社会经济 B.规范地方民风民俗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官员治理能力
4.(2024届广东佛山顺德区一模,4)史载,唐永徽元年(650年),雍州等地暴发蝗灾后,按制,“里正需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尚书省)”,经门下省“取裁”,上报皇帝,再经“细勘”“检覆”,最后于永徽二年颁旨“以正、义仓赈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朝(  )
A.救灾体系规范严谨
B.三省六部职责分明,施政规范
C.义仓设置以民为本
D.决策体制包含效能滞后隐患
5.(2024届广东江门11月大联考,3)唐朝前期政府的正赋为租庸调,另有户税和地税两种附加税;后期户税和地税在国家收入中所占比重日渐增加。这种变化折射出(  )
A.均田制逐渐瓦解 B.人身控制的强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社会矛盾的激化
6.(2023河北石家庄二模,4)五代时期,“流官移镇”盛行。各节度使不仅积极发展屯田,而且“多遣亲吏往诸道回图贩易,所过皆免其算”。藩镇的财富由唐代“取之于镇,用之于镇”变成“取之于镇,用之于使”。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改土归流成效初显
B.地方割据势力削弱
C.藩镇经济有所恢复
D.基层治理日益衰败
7.(2024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仿真模拟二,3)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如韩愈),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这反映了(  )
A.三教合一弥漫到社会各个领域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思想文化
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
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
8.(“五育”并举·唐朝体育活动)(2024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仿真模拟一,3)下表是通过《全唐诗》对唐朝时令节日中民众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统计。这反映了(  )
节日 重阳节 端午节 寒食节 清明节
体育活动 登高 竞渡、投壶 斗鸡、秋千、蹴鞠、 踏青、击鞠 拔河、踏青、放风筝、 蹴鞠、马术、斗鸡、射柳
A.诗人热爱体育活动
B.唐朝国力强盛
C.体育活动融入民间
D.全民参与健身
9.(2024届广东佛山一中、广州六中、金山中学、中山一中11月联考,3)公元748年,某高僧路过广州时记载了其所见所闻:“江中(珠江)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狮子国、大食国……往来居住,种类极多。”这反映出唐代(  )
A.海上贸易的发展促进港口城市的繁荣
B.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开放的对外政策促使外来移民的增加
D.广州成为中国贸易第一大港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0.(2023广东广州一模改编,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称艳。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高祖)及颁新令,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
——《隋书·食货志》
材料三 社仓原为地方上的一种社会互济设施。开皇五年以后,隋王朝借口社仓管理不善,将它逐步归并到官府管辖之下。据《隋书·食货志》载,开皇十六年“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这就等于在正租之外,又增收了13%~32%的附加税。
——摘编自魏承思《论隋王朝的
经济政策及其灭亡》
(1)运用材料二、三阐释材料一中“国计之富足”的观点,并分析材料三的史料价值。(8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隋朝“国计之富足”却“祚短运促”的理解。(6分)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五年高考
考点1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广东卷题组
1.(2023广东,4,3分)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答案 A 
2.(史学素养·探究“杨贵妃之死”)(2021广东,3,3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 《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答案 D 
其他卷题组
3.(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年号)(2021福建,3,3分)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答案 C 
4.(2023湖南,3,3分)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答案 B 
5.(传统文化·“清乐”的发展)(2020北京,2,3分)“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答案 B 
6.(2022北京,2,3分)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7.(2023山东,3,3分)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答案 D 
8.(2022全国甲,25,4分)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答案 C 
9.(2021天津,3,3分)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
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
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
答案 A 
10.(2021海南,3,2分)《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
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答案 B 
11.(史学素养·考证李元谅身世)(2023新课标,27,4分)
史料内容 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旧唐书·李元谅传》 (五代刘昫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李元谅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李元谅颂碑》
上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答案 A 
12.[2021北京,16(2),4分](节选)明堂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4分)
答案 (2)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②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考点2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广东卷题组
1.(2021广东,2,3分)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答案 B 
其他卷题组
2.(2021重庆,3,3分)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圆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
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答案 D 
3.(2021辽宁,3,3分)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
答案 A 
4.(2022重庆,3,3分)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答案 B 
考点3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2020海南,3,2分)
唐诗(摘录)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
杜甫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由上表可见(  )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答案 D 
2.(2022江苏,3,3分)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答案 D 
3.(2022全国乙,25,4分)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 B 
4.(2020课标Ⅱ,25,4分)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答案 C 
5.(2021湖北,3,3分)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答案 C 
6.(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延续性)(2023北京,16,10分)南学与北学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4分)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6分)
答案 (1)背景:政治上,南北政权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进一步深化;文化上,南方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7.(史学素养·《新唐书》的史料价值)(2023辽宁,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昫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7分)
答案 (1)价值:《旧唐书》主要依据唐代官方的国史、实录等,保持材料的原始面貌,价值较高;《新唐书》参考文献范围扩大,增补史实,具有较高价值,但删改史料原文又影响了史料的价值。(6分)
(2)原因:《旧唐书》冗杂繁复,编纂原则不清晰;儒家思想的影响;社会矛盾加剧,总结唐朝经验,服务统治需要。(4分)
原则: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及价值导向;删繁补阙。(3分)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三国至隋唐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1.(2023粤港澳大湾区二模,3)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招募卫士、贫苦书生和流亡农民等群体,从事军屯或民屯,并向其收取相应的赋税。这一现象促进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战争的频繁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庄园经济的膨胀
答案 A 
2.(2024届广东六校联考一,4)北燕后裔冯宝任南梁高凉郡(岭南南越地区)太守,娶当地俚人冼氏女为妻。他在当地办理词讼,教民耕织,开设士林学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这些举措(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安定
C.推动当地农耕文明发展
D.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 C 
3.(2024届T8联考,3)唐朝前期,荆州“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唐朝后期,荆州刘蜕及第“破天荒”。“破天荒”的出现得益于(  )
A.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强
D.人文环境的变迁
答案 D 
考法2 三国至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4.(2023广东韶关一模,3)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  )
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 B 
5.(前瞻考·唐代制度变化与创新)(2024届广东实验中学阶段考试一,7)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以小户家庭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下列各项与这种变化最相关的是(  )
A.儒家伦理的影响 B.科举制度创新
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小农经济瓦解
答案 C 
考法3 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6.(2023清华大学11月学术能力诊断,3)先秦士人往往以道义为己任,怀揣拯救社会的理想,汉帝国也在具有强烈用世意识的士人群体支持下得以建立大一统帝国。及至魏晋,士人阶层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甚至放纵桀骜,被称为“魏晋风度”。此“风度”反映出魏晋时期(  )
A.儒家思想的彻底异变
B.动荡黑暗的社会环境
C.个性解放的时代先声
D.士族专权的政治现实
答案 B 
7.(2024届广东11月调研,4)唐中后期,韩愈在《原道》中指出“仁义”是“道”的核心内涵。他还强调“文以明道”,并谋求文学创作主体与圣贤之“道”在本原上的一致性,使“文”与“道”二者和谐相融。上述思想(  )
A.着力于批判空洞浮华的文风
B.体现了润色王道的目的
C.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抑制了佛道思想的发展
答案 C 
8.(2023广东佛山一模,3)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上描绘的日神、月神图像既有印度和粟特(中亚)艺术的要素,又受到希腊、波斯艺术的影响。这说明(  )
A.异域艺术成为石窟艺术的主流
B.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C.莫高窟是多元文明交流的见证
D.中西审美趋于一致
答案 C 
限时拔高练
25分钟 41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7分)
1.(2023广东一模,3)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为编制单位,或以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答案 A 
2.(2024届广东佛山顺德区一模,3)下表为东晋时人言行选辑。其反映了(  )
人物言行 文献出处
有北方士人渡江后感慨“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 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祖逖带领亲族、部曲百余家南渡长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据〔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刘琨少时“素豪奢”“慕老、庄”,自“困于逆乱”,遂“枕戈待旦”“庶雪国家之耻” 据〔东晋〕刘琨《答卢谌书》等
A.动荡中的安定生活
B.南方经济发展的移民助力
C.分裂中的统一因素
D.清谈无为之风的逐渐消亡
答案 C 
3.(2024届广东惠州二调,4)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要求“亲近乡里”的“富有之家”要资助贫困之家子弟,使其得以婚配;把百姓婚姻的是否及时、鳏寡数量的多少,作为官员考核升迁的依据。这一诏令旨在(  )
A.恢复社会经济 B.规范地方民风民俗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官员治理能力
答案 A 
4.(2024届广东佛山顺德区一模,4)史载,唐永徽元年(650年),雍州等地暴发蝗灾后,按制,“里正需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尚书省)”,经门下省“取裁”,上报皇帝,再经“细勘”“检覆”,最后于永徽二年颁旨“以正、义仓赈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朝(  )
A.救灾体系规范严谨
B.三省六部职责分明,施政规范
C.义仓设置以民为本
D.决策体制包含效能滞后隐患
答案 D 
5.(2024届广东江门11月大联考,3)唐朝前期政府的正赋为租庸调,另有户税和地税两种附加税;后期户税和地税在国家收入中所占比重日渐增加。这种变化折射出(  )
A.均田制逐渐瓦解 B.人身控制的强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社会矛盾的激化
答案 A 
6.(2023河北石家庄二模,4)五代时期,“流官移镇”盛行。各节度使不仅积极发展屯田,而且“多遣亲吏往诸道回图贩易,所过皆免其算”。藩镇的财富由唐代“取之于镇,用之于镇”变成“取之于镇,用之于使”。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改土归流成效初显
B.地方割据势力削弱
C.藩镇经济有所恢复
D.基层治理日益衰败
答案 B 
7.(2024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仿真模拟二,3)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如韩愈),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这反映了(  )
A.三教合一弥漫到社会各个领域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思想文化
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
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
答案 C 
8.(“五育”并举·唐朝体育活动)(2024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仿真模拟一,3)下表是通过《全唐诗》对唐朝时令节日中民众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统计。这反映了(  )
节日 重阳节 端午节 寒食节 清明节
体育活动 登高 竞渡、投壶 斗鸡、秋千、蹴鞠、 踏青、击鞠 拔河、踏青、放风筝、 蹴鞠、马术、斗鸡、射柳
A.诗人热爱体育活动
B.唐朝国力强盛
C.体育活动融入民间
D.全民参与健身
答案 C 
9.(2024届广东佛山一中、广州六中、金山中学、中山一中11月联考,3)公元748年,某高僧路过广州时记载了其所见所闻:“江中(珠江)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狮子国、大食国……往来居住,种类极多。”这反映出唐代(  )
A.海上贸易的发展促进港口城市的繁荣
B.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开放的对外政策促使外来移民的增加
D.广州成为中国贸易第一大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0.(2023广东广州一模改编,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称艳。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高祖)及颁新令,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
——《隋书·食货志》
材料三 社仓原为地方上的一种社会互济设施。开皇五年以后,隋王朝借口社仓管理不善,将它逐步归并到官府管辖之下。据《隋书·食货志》载,开皇十六年“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这就等于在正租之外,又增收了13%~32%的附加税。
——摘编自魏承思《论隋王朝的
经济政策及其灭亡》
(1)运用材料二、三阐释材料一中“国计之富足”的观点,并分析材料三的史料价值。(8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隋朝“国计之富足”却“祚短运促”的理解。(6分)
答案 (1)阐释:隋朝“国计之富足”是因为当时的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积粮于官又增加了民众赋税。
史料价值:材料三出自学者的研究,属于间接史料。学者通过对《隋书》等文献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结论可作为研究隋朝“国计之富足”的参考。(8分)
(2)隋朝“国计之富足”建立在增加赋税、扩大税源的基础上,百姓负担日益加重。同时,政策又损害了豪强利益,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另外,隋炀帝大兴土木、发动对外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隋朝“祚短运促”。(两点6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广东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