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庙东郢东南遗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遗址出土了石制品逾3600件,工具毛坯多为石片,类型多刮削器、锯齿刃器等,是安徽迄今出土石制品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反映出( )
A. 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出现 B. 磨制方法制作石器时代的来临
C. 精耕细作农业正在形成 D. 该地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的庙东郢东南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是安徽迄今出土石制品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反映出江淮地区早期人类生产生活情况,D项正确;新石器晚期,贫富分化和成员关系不平等开始出现,排除A项;材料述及的庙东郢东南遗址是旧石器遗址,是打制石器,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 据史料记载,汉代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一旦得到这柄王杖,就可享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受杖老人遭殴辱后,犯罪者要受到严惩。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汉代( )
A. 基层治理制度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社会优抚政策 D. 中华法系的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一旦得到这柄手杖,就可享受一定的特权,受杖老人遭殴辱后,严惩犯罪者等信息,得出汉代社会尊老的氛围,属于社会优抚政策,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优抚,不属于基层治理,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君主专制加强,排除B项;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
3.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7世纪长安“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这表明7世纪的长安( )
A. 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B.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 呈现思想多元特征 D. 彰显兼收并蓄特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描述体现了长安作为国际都会,对外来的各种元素包括人员、宗教、文化等都能包容接纳,这反映了长安彰显出兼收并蓄的特色,D 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长安的文化多元与包容,而非强调其是国际贸易中心,排除A 项;材料未体现三教并行政策,排除B 项;思想多元特征表述不全面,排除C 项。故选 D 项。
4. 南宋末年,因实际需要,仅纸币印刷就达到7000万贯以上。政府在两浙路和江东西路采购了800万石粮食用作军粮。据此可知当时( )
A. 人身控制松弛 B. 纸币滥发弊端显现
C. 商品经济活跃 D. 边防压力得到缓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政府发行纸币并积极参与市场采购活动,反映出南宋商品经济的活跃与繁荣,且军粮储备较多,说明农业也有所发展,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人身依附关系,排除A项;题干叙述因实际需要发行纸币,并未提及滥发纸币的弊端,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边防压力得到缓解,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明穆宗时期,内阁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宦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这反映出当时( )
A. 行政效率有所提升 B. 宦官专权现象得以解决
C. 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D. 君权相权矛盾日益凸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根据材料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可知,高拱建议还权于内阁,体现了内阁的权势日益膨胀,C项正确。材料强调明代内阁权力的增强,无法说明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A项;宦官专权现象在明穆宗时期并未得以解决,排除B项;明初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所以此时不存在君相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6. 19世纪80年代,左宗棠、曾国荃、刘坤一和李兴锐等湖南人先后担任两江总督,逐渐形成“湘人江督格局”,不再由非军功起家的进士出任两江总督。这一格局的出现反映出( )
A. 边疆危机的解除 B. 晚清政局的演变
C.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中央集权的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之前由没有军功的进士文官担任两江总督,当东南海防危机(中法战争、琉球事件等)发生后,清政府起用一大批有实力的湖南人担任两江总督,稳定东南大局,通过这种用人变化,可见晚清政治格局发生了演变,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边疆危机的解除,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选官制度完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式微,而不是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7.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但到1919年,李大钊发文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这一变化( )
A. 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说明知识分子思想趋于保守
C. 否定了进化论的科学价值 D.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强调人类想求生存,应该互助,受马克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影响,结合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的变化,A项正确;仅仅从互助看不出知识分子趋于保守,排除B项;这一变化并未否定进化论的科学价值,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五四运动后,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43年底,陕甘宁边区公营商店联合会对延安市部分公营商店和供给合作社的下半年利润进行了调查(下表)。据此可推知( )
商店名称 下半年纯利润(千元) 应缴营业税(元)
庆丰元 6471 621200
大生机 3936 377900
安泰号 2725 261600
正大商店 3027 290600
交通商店 2487 238800
复兴永 2369 227400
晋绥客栈 2059 197700
复成栈 1583 152000
A. 人民币占领城乡市场 B. 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C. 工商业改造成效显著 D. 边区经济形势逐渐向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边区公营商业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为边区财政收入的提高做出了卓越贡献,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基本占领城乡市场,排除A项;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1956年才进行工商业改造成效显著,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63年,中国审时度势,在充分考虑法国的意见后,同意建交方案由原先的互换照会变成发表建交公报,在建交公报的具体措辞上也作了相应调整。1964年,中法建交震动了世界,犹如一次“外交核爆炸”。这表明( )
A. 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 中国外交灵活务实
C.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 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法建交过程中,中国审时度势,原则坚定,方法灵活,B项正确;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排除A项;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排除C项;仅从中法建交不能得出整个国际形势走向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10. 电视剧《繁花》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生动鲜活的市井画卷,表面是饮食男女,内里是山河岁月,展示并深入剖析了90年代勇敢坚韧、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此时中国( )
A. 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 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D.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积极推进该目标的建立,A项正确;“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从过去侧重引进为主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排除C项;“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1.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图展示了( )
A. 日耳曼人的持续南下 B. 印欧人早期的迁徙路线
C. 亚历山大的东征进程 D.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印欧人起源于东欧平原,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材料展示了印欧人的迁徙路线,B项正确;日耳曼人的持续南下不能完全反映地图的信息,且看不出持续南下的过程,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区域是在亚洲,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扩张在欧洲只是扩张到伊比利亚半岛,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768—1779年间,英国人库克三下太平洋,并于1769—1770年,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但在澳大利亚一些土著人眼里,库克被当成道德沦丧者的典型;在土著人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袋鼠和大海盗。该材料最能说明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是( )
A 个人情感 B. 时代变迁
C. 主观立场 D. 研究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史学家和土著人对库克的评价大相径庭,西方史学家站在西方社会历史以及科学发展的立场,认为库克是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土著人则认为库克的到来给当地土著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双方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观立场不同,C项正确;个人情感也是影响历史评价的重要因素,但并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历史人物的立场不同对历史评价的影响,并不是时代变迁,排除B项;研究方法也是影响历史评价的重要因素,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在中世纪,意大利人的奢华服饰仅限于教会高级人士出席重大仪式庆典时所穿着的法衣,即使封建贵族阶层也难以享受。但到了中世纪晚期之后,对奢华服饰和时髦潮流的追逐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时尚。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 B. 启蒙运动宣传了自由平等
C. 科学革命破除了宗教权威 D. 经济发展瓦解了等级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意大利)。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社会在服饰和时髦潮流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对奢华服饰和时髦潮流的追逐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时尚,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A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科学革命破除了宗教权威不符合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历史事实,排除C项;经济发展瓦解了等级制度,夸大了经济发展的作用,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郡的克罗姆福德建立起第一家具有近代意义的水力纺纱厂。到18世纪末,其工厂里1500名工人中有三分之二是儿童。到1835年,全英国共有5.6万名13岁以下的儿童在纺织厂中工作,相当于纺织工人总数的16%。童工的普遍使用( )
A.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B. 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名存实亡
C. 源于资产阶级对利润的贪婪 D. 促使儿童成为近代工业的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8、19世纪英国社会使用童工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反映出资产阶级对金钱和利润的贪婪追求,C项正确;这一时期,英国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A项;此时,英国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更谈不上名存实亡,排除B项;童工的使用虽然较为普遍,但占比16%,并不能说明儿童已成为近代工业主力,D项不符合史实和常理,排除。故选C项。
15. 下表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A.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 从根本上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C. 标志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D. 使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二战结束后,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55年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排除C项;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并未使各国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次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图为世界遗产标志,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圆圈代表自然。据此可知文化和自然遗产( )
A. 内含相同的社会价值 B. 得到各国的有效保护
C. 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D. 逐渐摆脱了民族属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2年(世界)。根据图片可知,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圆圈代表自然,这反映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相互依存,C项正确;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社会价值不尽相同,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反映出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了各国的有效保护,说法绝对,排除B项;强调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并不能说明其摆脱了民族属性,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少数民族专章设传、系统开展民族书写,始于《史记》。司马迁认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司马迁将匈奴等他族传记归入“列叙人臣事迹”的传目之下,赋予了少数民族以等列天子臣民之身份,彰显了司马迁对于民族一统的向往……“匈奴日以骄,岁入边,杀掠人民畜产甚多”“骠骑仍再出击胡,获者四万。是岁费凡百余巨万”,可见司马迁既反对其他民族对汉朝的侵扰,亦反对汉朝对这些民族和地区的用兵。
——摘编自刁生虎、王欢《〈史记〉民族书写与司马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费孝通则认为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费孝通与顾颉刚研究观点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观点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答案】(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的统一;西汉国家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
(2)不同:顾颉刚忽视了民族差异性和多元性,费孝通明确指出了民族一体内的多元特征。
原因: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在学术争辩中思想不断发展;开展民族历史调查实践;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改革开放推动文化繁荣。
意义:发展了民族观;推动了中国民族史学术研究;有利于形成民族认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代(中国)。民族观:根据材料“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可知各族同源同祖;根据材料“赋予了少数民族以等列天子臣民之身份,彰显了司马迁对于民族一统的向往”可知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根据材料“司马迁既反对其他民族对汉朝的侵扰,亦反对汉朝对这些民族和地区的用兵”可知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原因:结合春秋战国以来华夏认同的形成可知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结合秦汉大一统的局面可知秦汉以来国家的统一;结合西汉社会特征可知西汉国家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结合汉武帝思想大一统可知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对比、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中国)。不同:根据材料“中华民族是一个”可知顾颉刚忽视了民族差异性和多元性,根据材料“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可知费孝通明确指出了民族一体内的多元特征。
原因: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关于民族观的争论可知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在学术争辩中思想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可知开展民族历史调查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可知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可知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根据时间20世纪80年代可知改革开放推动文化繁荣。
意义:根据材料“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可知发展了民族观;推动了中国民族史学术研究;有利于形成民族认同。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农民大多视土地为命根子,不愿彻底放弃土地。其农地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的《水利合作社条例》和《耕地整理法》,制度雏形形成于二战时期的农地立法。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还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协助会员销售农产品,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都成功地借鉴了日本农协的经验。
材料二 法国在20世纪60—80年代颁布《农业指导法》等法律,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鼓励农场集中,向农民提供较长期贷款和低息贷款;二是建立不以赢利为目的代表国家实施监督的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小片农地,以优惠价格卖给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场;三是国家通过种种干预措施,控制土地流转,改善农场结构。还制定了小块土地合并和限制农地分割的政策,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有负责土地市场管理的土地事务所,土地转让必须经过土地事务所,否则无效。土地事务所对小块土地有优先购买权,整治合并后卖给有经营前途的农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熊乐兰《战后世界典型国家农地流转的实践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土地流转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和法国土地流转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答案】(1)背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历史经验的积累;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特点:适度的规模经营;立法和政府的行政干预相结合;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保护农民正当权益。
作用: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日本。据材料一“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可知,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据材料一“其农地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的《水利合作社条例》和《耕地整理法》,制度雏形形成于二战时期的农地立法”可知,历史经验的积累;据材料一“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协助会员销售农产品,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可知,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据材料一“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日本和法国。特点:据材料“还制定了小块土地合并和限制农地分割的政策,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农民大多视土地为命根子,不愿彻底放弃土地”可知,适度的规模经营;据材料“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法国在20世纪60—80年代颁布《农业指导法》等法律”可知,立法和政府的行政干预相结合;据材料“还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有负责土地市场管理的土地事务所”可知,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据材料“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土地事务所对小块土地有优先购买权,整治合并后卖给有经营前途的农民”可知,保护农民正当权益。作用:据材料“国家通过种种干预措施,控制土地流转,改善农场结构”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据材料“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可知,有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据材料“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都成功地借鉴了日本农协的经验”可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作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四重独特的逻辑进路。在行动逻辑方面,实现了由“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在道路逻辑方面,实现了由“走他人之路”到“为他人提供路径选择”的转换;在使命逻辑方面,实现了由“做好自己”到“胸怀天下”的拓展;在目标逻辑方面,实现了由“一维肇基”到“多维并举”的演进。
——摘编自贺敬垒、马文学《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探索的四重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论题:中国共产党:从“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其行动逻辑经历了从“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早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党通过“被动顺从”来适应环境,积累革命经验。然而,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党逐渐认识到,实现主动引领重要性,随即通过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创建人民军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来尝试主动引领。抗日战争时期,党通过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战场的抗战,赢得了民心,并开始展现出主动引领的态势。新中国成立后,党更是通过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四个现代化”目标,实现了对现代化进程的主动引领。改革开放以来,党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通过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将“主动引领”的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
总之,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升,也展示了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未来,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主动引领”的行动逻辑,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中国近现代史时期。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对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四重独特的逻辑进路表述,题干要求选择材料的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论题,围绕“ 四重独特的逻辑进路”,自拟论题,据材料“在行动逻辑方面,实现了由’被动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可以拟定论题:中国共产党:从“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其次,结合史实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一条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发展脉络。初期,党在复杂环境中采取顺应策略,积累经验和力量。随着革命斗争深化,党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角色,通过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掌握了革命的主动权。抗日战争期间,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并坚持敌后斗争,进一步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和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党进入国家建设的新阶段,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四个现代化”,主导国家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后,党不仅明确了现代化路径,还通过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强化了在全球事务中的引领作用,实现了从应对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证明。最后做出总结,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升,展示了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主动引领”的行动逻辑,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庙东郢东南遗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遗址出土了石制品逾3600件,工具毛坯多为石片,类型多刮削器、锯齿刃器等,是安徽迄今出土石制品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反映出( )
A. 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出现 B. 磨制方法制作石器时代的来临
C. 精耕细作农业正在形成 D. 该地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的庙东郢东南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是安徽迄今出土石制品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反映出江淮地区早期人类生产生活情况,D项正确;新石器晚期,贫富分化和成员关系不平等开始出现,排除A项;材料述及的庙东郢东南遗址是旧石器遗址,是打制石器,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 据史料记载,汉代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一旦得到这柄王杖,就可享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受杖老人遭殴辱后,犯罪者要受到严惩。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汉代( )
A. 基层治理制度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社会优抚政策 D. 中华法系的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一旦得到这柄手杖,就可享受一定的特权,受杖老人遭殴辱后,严惩犯罪者等信息,得出汉代社会尊老的氛围,属于社会优抚政策,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优抚,不属于基层治理,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君主专制加强,排除B项;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
3.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7世纪的长安“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这表明7世纪的长安( )
A. 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B.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 呈现思想多元特征 D. 彰显兼收并蓄特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描述体现了长安作为国际都会,对外来的各种元素包括人员、宗教、文化等都能包容接纳,这反映了长安彰显出兼收并蓄的特色,D 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长安的文化多元与包容,而非强调其是国际贸易中心,排除A 项;材料未体现三教并行政策,排除B 项;思想多元特征表述不全面,排除C 项。故选 D 项。
4. 南宋末年,因实际需要,仅纸币印刷就达到7000万贯以上。政府两浙路和江东西路采购了800万石粮食用作军粮。据此可知当时( )
A. 人身控制松弛 B. 纸币滥发弊端显现
C. 商品经济活跃 D. 边防压力得到缓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政府发行纸币并积极参与市场采购活动,反映出南宋商品经济的活跃与繁荣,且军粮储备较多,说明农业也有所发展,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人身依附关系,排除A项;题干叙述因实际需要发行纸币,并未提及滥发纸币的弊端,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边防压力得到缓解,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明穆宗时期,内阁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宦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这反映出当时( )
A. 行政效率有所提升 B. 宦官专权现象得以解决
C. 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D. 君权相权矛盾日益凸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根据材料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可知,高拱建议还权于内阁,体现了内阁的权势日益膨胀,C项正确。材料强调明代内阁权力的增强,无法说明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A项;宦官专权现象在明穆宗时期并未得以解决,排除B项;明初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所以此时不存在君相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6. 19世纪80年代,左宗棠、曾国荃、刘坤一和李兴锐等湖南人先后担任两江总督,逐渐形成“湘人江督格局”,不再由非军功起家的进士出任两江总督。这一格局的出现反映出( )
A. 边疆危机的解除 B. 晚清政局的演变
C.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中央集权的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之前由没有军功的进士文官担任两江总督,当东南海防危机(中法战争、琉球事件等)发生后,清政府起用一大批有实力的湖南人担任两江总督,稳定东南大局,通过这种用人变化,可见晚清政治格局发生了演变,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边疆危机的解除,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选官制度完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式微,而不是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7.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但到1919年,李大钊发文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这一变化( )
A. 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说明知识分子思想趋于保守
C. 否定了进化论的科学价值 D.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强调人类想求生存,应该互助,受马克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影响,结合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的变化,A项正确;仅仅从互助看不出知识分子趋于保守,排除B项;这一变化并未否定进化论的科学价值,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五四运动后,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43年底,陕甘宁边区公营商店联合会对延安市部分公营商店和供给合作社的下半年利润进行了调查(下表)。据此可推知( )
商店名称 下半年纯利润(千元) 应缴营业税(元)
庆丰元 6471 621200
大生机 3936 377900
安泰号 2725 261600
正大商店 3027 290600
交通商店 2487 238800
复兴永 2369 227400
晋绥客栈 2059 197700
复成栈 1583 152000
A. 人民币占领城乡市场 B. 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C. 工商业改造成效显著 D. 边区经济形势逐渐向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边区公营商业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为边区财政收入的提高做出了卓越贡献,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基本占领城乡市场,排除A项;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1956年才进行工商业改造成效显著,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63年,中国审时度势,在充分考虑法国的意见后,同意建交方案由原先的互换照会变成发表建交公报,在建交公报的具体措辞上也作了相应调整。1964年,中法建交震动了世界,犹如一次“外交核爆炸”。这表明( )
A. 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 中国外交灵活务实
C.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 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法建交过程中,中国审时度势,原则坚定,方法灵活,B项正确;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排除A项;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排除C项;仅从中法建交不能得出整个国际形势走向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10. 电视剧《繁花》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生动鲜活的市井画卷,表面是饮食男女,内里是山河岁月,展示并深入剖析了90年代勇敢坚韧、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此时中国( )
A. 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 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D.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积极推进该目标的建立,A项正确;“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从过去侧重引进为主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排除C项;“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1.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图展示了( )
A. 日耳曼人的持续南下 B. 印欧人早期的迁徙路线
C. 亚历山大的东征进程 D.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印欧人起源于东欧平原,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材料展示了印欧人的迁徙路线,B项正确;日耳曼人的持续南下不能完全反映地图的信息,且看不出持续南下的过程,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区域是在亚洲,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扩张在欧洲只是扩张到伊比利亚半岛,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768—1779年间,英国人库克三下太平洋,并于1769—1770年,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但在澳大利亚一些土著人眼里,库克被当成道德沦丧者的典型;在土著人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袋鼠和大海盗。该材料最能说明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是( )
A. 个人情感 B. 时代变迁
C. 主观立场 D. 研究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史学家和土著人对库克的评价大相径庭,西方史学家站在西方社会历史以及科学发展的立场,认为库克是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土著人则认为库克的到来给当地土著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双方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观立场不同,C项正确;个人情感也是影响历史评价的重要因素,但并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历史人物的立场不同对历史评价的影响,并不是时代变迁,排除B项;研究方法也是影响历史评价的重要因素,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在中世纪,意大利人奢华服饰仅限于教会高级人士出席重大仪式庆典时所穿着的法衣,即使封建贵族阶层也难以享受。但到了中世纪晚期之后,对奢华服饰和时髦潮流的追逐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时尚。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 B. 启蒙运动宣传了自由平等
C. 科学革命破除了宗教权威 D. 经济发展瓦解了等级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意大利)。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社会在服饰和时髦潮流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对奢华服饰和时髦潮流的追逐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时尚,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A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科学革命破除了宗教权威不符合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历史事实,排除C项;经济发展瓦解了等级制度,夸大了经济发展的作用,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郡的克罗姆福德建立起第一家具有近代意义的水力纺纱厂。到18世纪末,其工厂里1500名工人中有三分之二是儿童。到1835年,全英国共有5.6万名13岁以下的儿童在纺织厂中工作,相当于纺织工人总数的16%。童工的普遍使用( )
A.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B. 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名存实亡
C. 源于资产阶级对利润的贪婪 D. 促使儿童成为近代工业的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8、19世纪英国社会使用童工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反映出资产阶级对金钱和利润的贪婪追求,C项正确;这一时期,英国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A项;此时,英国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更谈不上名存实亡,排除B项;童工的使用虽然较为普遍,但占比16%,并不能说明儿童已成为近代工业主力,D项不符合史实和常理,排除。故选C项。
15. 下表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A.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 从根本上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C. 标志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D. 使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二战结束后,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55年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排除C项;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并未使各国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次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图为世界遗产标志,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圆圈代表自然。据此可知文化和自然遗产( )
A. 内含相同的社会价值 B. 得到各国的有效保护
C. 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D. 逐渐摆脱了民族属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2年(世界)。根据图片可知,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圆圈代表自然,这反映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相互依存,C项正确;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社会价值不尽相同,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反映出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了各国的有效保护,说法绝对,排除B项;强调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并不能说明其摆脱了民族属性,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少数民族专章设传、系统开展民族书写,始于《史记》。司马迁认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司马迁将匈奴等他族传记归入“列叙人臣事迹”的传目之下,赋予了少数民族以等列天子臣民之身份,彰显了司马迁对于民族一统的向往……“匈奴日以骄,岁入边,杀掠人民畜产甚多”“骠骑仍再出击胡,获者四万。是岁费凡百余巨万”,可见司马迁既反对其他民族对汉朝的侵扰,亦反对汉朝对这些民族和地区的用兵。
——摘编自刁生虎、王欢《〈史记〉民族书写与司马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费孝通则认为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费孝通与顾颉刚研究观点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观点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答案】(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的统一;西汉国家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
(2)不同:顾颉刚忽视了民族差异性和多元性,费孝通明确指出了民族一体内的多元特征。
原因: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在学术争辩中思想不断发展;开展民族历史调查实践;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改革开放推动文化繁荣。
意义:发展了民族观;推动了中国民族史学术研究;有利于形成民族认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代(中国)。民族观:根据材料“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可知各族同源同祖;根据材料“赋予了少数民族以等列天子臣民之身份,彰显了司马迁对于民族一统向往”可知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根据材料“司马迁既反对其他民族对汉朝的侵扰,亦反对汉朝对这些民族和地区的用兵”可知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原因:结合春秋战国以来华夏认同的形成可知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结合秦汉大一统的局面可知秦汉以来国家的统一;结合西汉社会特征可知西汉国家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结合汉武帝思想大一统可知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对比、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中国)。不同:根据材料“中华民族是一个”可知顾颉刚忽视了民族差异性和多元性,根据材料“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可知费孝通明确指出了民族一体内的多元特征。
原因: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关于民族观的争论可知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在学术争辩中思想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可知开展民族历史调查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可知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可知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根据时间20世纪80年代可知改革开放推动文化繁荣。
意义:根据材料“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可知发展了民族观;推动了中国民族史学术研究;有利于形成民族认同。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农民大多视土地为命根子,不愿彻底放弃土地。其农地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的《水利合作社条例》和《耕地整理法》,制度雏形形成于二战时期的农地立法。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还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协助会员销售农产品,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都成功地借鉴了日本农协的经验。
材料二 法国在20世纪60—80年代颁布《农业指导法》等法律,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鼓励农场集中,向农民提供较长期贷款和低息贷款;二是建立不以赢利为目的代表国家实施监督的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小片农地,以优惠价格卖给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场;三是国家通过种种干预措施,控制土地流转,改善农场结构。还制定了小块土地合并和限制农地分割的政策,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有负责土地市场管理的土地事务所,土地转让必须经过土地事务所,否则无效。土地事务所对小块土地有优先购买权,整治合并后卖给有经营前途的农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熊乐兰《战后世界典型国家农地流转的实践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土地流转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和法国土地流转共同特点及作用。
【答案】(1)背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历史经验的积累;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特点:适度的规模经营;立法和政府的行政干预相结合;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保护农民正当权益。
作用: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日本。据材料一“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可知,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据材料一“其农地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的《水利合作社条例》和《耕地整理法》,制度雏形形成于二战时期的农地立法”可知,历史经验的积累;据材料一“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协助会员销售农产品,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可知,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据材料一“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日本和法国。特点:据材料“还制定了小块土地合并和限制农地分割的政策,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农民大多视土地为命根子,不愿彻底放弃土地”可知,适度的规模经营;据材料“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法国在20世纪60—80年代颁布《农业指导法》等法律”可知,立法和政府的行政干预相结合;据材料“还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有负责土地市场管理的土地事务所”可知,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据材料“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土地事务所对小块土地有优先购买权,整治合并后卖给有经营前途的农民”可知,保护农民正当权益。作用:据材料“国家通过种种干预措施,控制土地流转,改善农场结构”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据材料“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可知,有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据材料“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都成功地借鉴了日本农协的经验”可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作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四重独特的逻辑进路。在行动逻辑方面,实现了由“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在道路逻辑方面,实现了由“走他人之路”到“为他人提供路径选择”的转换;在使命逻辑方面,实现了由“做好自己”到“胸怀天下”的拓展;在目标逻辑方面,实现了由“一维肇基”到“多维并举”的演进。
——摘编自贺敬垒、马文学《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探索的四重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论题:中国共产党:从“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其行动逻辑经历了从“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早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党通过“被动顺从”来适应环境,积累革命经验。然而,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党逐渐认识到,实现主动引领重要性,随即通过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创建人民军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来尝试主动引领。抗日战争时期,党通过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战场的抗战,赢得了民心,并开始展现出主动引领的态势。新中国成立后,党更是通过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四个现代化”目标,实现了对现代化进程的主动引领。改革开放以来,党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通过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将“主动引领”的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
总之,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升,也展示了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未来,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主动引领”的行动逻辑,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中国近现代史时期。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对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四重独特的逻辑进路表述,题干要求选择材料的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论题,围绕“ 四重独特的逻辑进路”,自拟论题,据材料“在行动逻辑方面,实现了由’被动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可以拟定论题:中国共产党:从“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其次,结合史实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一条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发展脉络。初期,党在复杂环境中采取顺应策略,积累经验和力量。随着革命斗争深化,党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角色,通过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掌握了革命的主动权。抗日战争期间,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并坚持敌后斗争,进一步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和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党进入国家建设的新阶段,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四个现代化”,主导国家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后,党不仅明确了现代化路径,还通过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强化了在全球事务中的引领作用,实现了从应对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证明。最后做出总结,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升,展示了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主动引领”的行动逻辑,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庙东郢东南遗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遗址出土了石制品逾3600件,工具毛坯多为石片,类型多刮削器、锯齿刃器等,是安徽迄今出土石制品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反映出( )
A. 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出现 B. 磨制方法制作石器时代的来临
C. 精耕细作农业正在形成 D. 该地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
2. 据史料记载,汉代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一旦得到这柄王杖,就可享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受杖老人遭殴辱后,犯罪者要受到严惩。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汉代( )
A. 基层治理制度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社会优抚政策 D. 中华法系的完备
3.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7世纪的长安“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这表明7世纪的长安( )
A. 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B.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 呈现思想多元特征 D. 彰显兼收并蓄特色
4. 南宋末年,因实际需要,仅纸币印刷就达到7000万贯以上。政府在两浙路和江东西路采购了800万石粮食用作军粮。据此可知当时( )
A. 人身控制松弛 B. 纸币滥发弊端显现
C. 商品经济活跃 D. 边防压力得到缓解
5. 明穆宗时期,内阁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宦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这反映出当时( )
A. 行政效率有所提升 B. 宦官专权现象得以解决
C. 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D. 君权相权矛盾日益凸显
6. 19世纪80年代,左宗棠、曾国荃、刘坤一和李兴锐等湖南人先后担任两江总督,逐渐形成“湘人江督格局”,不再由非军功起家的进士出任两江总督。这一格局的出现反映出( )
A. 边疆危机的解除 B. 晚清政局的演变
C.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中央集权的崩溃
7.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但到1919年,李大钊发文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这一变化( )
A. 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说明知识分子思想趋于保守
C. 否定了进化论的科学价值 D.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8. 1943年底,陕甘宁边区公营商店联合会对延安市部分公营商店和供给合作社下半年利润进行了调查(下表)。据此可推知( )
商店名称 下半年纯利润(千元) 应缴营业税(元)
庆丰元 6471 621200
大生机 3936 377900
安泰号 2725 261600
正大商店 3027 290600
交通商店 2487 238800
复兴永 2369 227400
晋绥客栈 2059 197700
复成栈 1583 152000
A. 人民币占领城乡市场 B. 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C. 工商业改造成效显著 D. 边区经济形势逐渐向好
9. 1963年,中国审时度势,在充分考虑法国的意见后,同意建交方案由原先的互换照会变成发表建交公报,在建交公报的具体措辞上也作了相应调整。1964年,中法建交震动了世界,犹如一次“外交核爆炸”。这表明( )
A. 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 中国外交灵活务实
C.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 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10. 电视剧《繁花》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生动鲜活的市井画卷,表面是饮食男女,内里是山河岁月,展示并深入剖析了90年代勇敢坚韧、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此时中国( )
A. 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 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D.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1.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图展示了( )
A. 日耳曼人的持续南下 B. 印欧人早期的迁徙路线
C. 亚历山大的东征进程 D.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12. 1768—1779年间,英国人库克三下太平洋,并于1769—1770年,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但在澳大利亚一些土著人眼里,库克被当成道德沦丧者的典型;在土著人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袋鼠和大海盗。该材料最能说明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是( )
A. 个人情感 B. 时代变迁
C. 主观立场 D. 研究方法
13. 在中世纪,意大利人的奢华服饰仅限于教会高级人士出席重大仪式庆典时所穿着的法衣,即使封建贵族阶层也难以享受。但到了中世纪晚期之后,对奢华服饰和时髦潮流的追逐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时尚。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 B. 启蒙运动宣传了自由平等
C. 科学革命破除了宗教权威 D. 经济发展瓦解了等级制度
14.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郡的克罗姆福德建立起第一家具有近代意义的水力纺纱厂。到18世纪末,其工厂里1500名工人中有三分之二是儿童。到1835年,全英国共有5.6万名13岁以下的儿童在纺织厂中工作,相当于纺织工人总数的16%。童工的普遍使用( )
A.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B. 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名存实亡
C. 源于资产阶级对利润的贪婪 D. 促使儿童成为近代工业的主力
15. 下表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概况。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A.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 从根本上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C. 标志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D. 使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6.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次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图为世界遗产标志,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圆圈代表自然。据此可知文化和自然遗产( )
A. 内含相同的社会价值 B. 得到各国的有效保护
C. 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D. 逐渐摆脱了民族属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少数民族专章设传、系统开展民族书写,始于《史记》。司马迁认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司马迁将匈奴等他族传记归入“列叙人臣事迹”的传目之下,赋予了少数民族以等列天子臣民之身份,彰显了司马迁对于民族一统的向往……“匈奴日以骄,岁入边,杀掠人民畜产甚多”“骠骑仍再出击胡,获者四万。是岁费凡百余巨万”,可见司马迁既反对其他民族对汉朝的侵扰,亦反对汉朝对这些民族和地区的用兵。
——摘编自刁生虎、王欢《〈史记〉民族书写与司马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费孝通则认为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费孝通与顾颉刚研究观点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观点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农民大多视土地为命根子,不愿彻底放弃土地。其农地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的《水利合作社条例》和《耕地整理法》,制度雏形形成于二战时期的农地立法。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还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协助会员销售农产品,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都成功地借鉴了日本农协的经验。
材料二 法国在20世纪60—80年代颁布《农业指导法》等法律,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鼓励农场集中,向农民提供较长期贷款和低息贷款;二是建立不以赢利为目的代表国家实施监督的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小片农地,以优惠价格卖给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场;三是国家通过种种干预措施,控制土地流转,改善农场结构。还制定了小块土地合并和限制农地分割的政策,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有负责土地市场管理的土地事务所,土地转让必须经过土地事务所,否则无效。土地事务所对小块土地有优先购买权,整治合并后卖给有经营前途的农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熊乐兰《战后世界典型国家农地流转的实践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土地流转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和法国土地流转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作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四重独特的逻辑进路。在行动逻辑方面,实现了由“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在道路逻辑方面,实现了由“走他人之路”到“为他人提供路径选择”的转换;在使命逻辑方面,实现了由“做好自己”到“胸怀天下”的拓展;在目标逻辑方面,实现了由“一维肇基”到“多维并举”的演进。
——摘编自贺敬垒、马文学《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探索的四重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庙东郢东南遗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遗址出土了石制品逾3600件,工具毛坯多为石片,类型多刮削器、锯齿刃器等,是安徽迄今出土石制品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反映出( )
A. 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出现 B. 磨制方法制作石器时代的来临
C. 精耕细作农业正在形成 D. 该地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
2. 据史料记载,汉代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一旦得到这柄王杖,就可享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受杖老人遭殴辱后,犯罪者要受到严惩。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汉代( )
A. 基层治理制度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社会优抚政策 D. 中华法系的完备
3.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7世纪的长安“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这表明7世纪的长安( )
A. 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B.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 呈现思想多元特征 D. 彰显兼收并蓄特色
4. 南宋末年,因实际需要,仅纸币印刷就达到7000万贯以上。政府在两浙路和江东西路采购了800万石粮食用作军粮。据此可知当时( )
A. 人身控制松弛 B. 纸币滥发弊端显现
C. 商品经济活跃 D. 边防压力得到缓解
5. 明穆宗时期,内阁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宦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这反映出当时( )
A. 行政效率有所提升 B. 宦官专权现象得以解决
C. 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D. 君权相权矛盾日益凸显
6. 19世纪80年代,左宗棠、曾国荃、刘坤一和李兴锐等湖南人先后担任两江总督,逐渐形成“湘人江督格局”,不再由非军功起家的进士出任两江总督。这一格局的出现反映出( )
A. 边疆危机的解除 B. 晚清政局的演变
C.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中央集权的崩溃
7.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但到1919年,李大钊发文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这一变化( )
A. 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说明知识分子思想趋于保守
C. 否定了进化论科学价值 D.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8. 1943年底,陕甘宁边区公营商店联合会对延安市部分公营商店和供给合作社下半年利润进行了调查(下表)。据此可推知( )
商店名称 下半年纯利润(千元) 应缴营业税(元)
庆丰元 6471 621200
大生机 3936 377900
安泰号 2725 261600
正大商店 3027 290600
交通商店 2487 238800
复兴永 2369 227400
晋绥客栈 2059 197700
复成栈 1583 152000
A. 人民币占领城乡市场 B. 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C. 工商业改造成效显著 D. 边区经济形势逐渐向好
9. 1963年,中国审时度势,在充分考虑法国的意见后,同意建交方案由原先的互换照会变成发表建交公报,在建交公报的具体措辞上也作了相应调整。1964年,中法建交震动了世界,犹如一次“外交核爆炸”。这表明( )
A. 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 中国外交灵活务实
C.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 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10. 电视剧《繁花》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生动鲜活的市井画卷,表面是饮食男女,内里是山河岁月,展示并深入剖析了90年代勇敢坚韧、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此时中国( )
A. 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 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D.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1.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图展示了( )
A. 日耳曼人的持续南下 B. 印欧人早期的迁徙路线
C. 亚历山大的东征进程 D.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12. 1768—1779年间,英国人库克三下太平洋,并于1769—1770年,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但在澳大利亚一些土著人眼里,库克被当成道德沦丧者的典型;在土著人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袋鼠和大海盗。该材料最能说明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是( )
A. 个人情感 B. 时代变迁
C. 主观立场 D. 研究方法
13. 在中世纪,意大利人的奢华服饰仅限于教会高级人士出席重大仪式庆典时所穿着的法衣,即使封建贵族阶层也难以享受。但到了中世纪晚期之后,对奢华服饰和时髦潮流的追逐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时尚。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 B. 启蒙运动宣传了自由平等
C. 科学革命破除了宗教权威 D. 经济发展瓦解了等级制度
14.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郡的克罗姆福德建立起第一家具有近代意义的水力纺纱厂。到18世纪末,其工厂里1500名工人中有三分之二是儿童。到1835年,全英国共有5.6万名13岁以下的儿童在纺织厂中工作,相当于纺织工人总数的16%。童工的普遍使用( )
A.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B. 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名存实亡
C. 源于资产阶级对利润的贪婪 D. 促使儿童成为近代工业的主力
15. 下表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A.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 从根本上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C. 标志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D. 使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6.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次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图为世界遗产标志,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圆圈代表自然。据此可知文化和自然遗产( )
A. 内含相同的社会价值 B. 得到各国的有效保护
C. 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D. 逐渐摆脱了民族属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少数民族专章设传、系统开展民族书写,始于《史记》。司马迁认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司马迁将匈奴等他族传记归入“列叙人臣事迹”的传目之下,赋予了少数民族以等列天子臣民之身份,彰显了司马迁对于民族一统的向往……“匈奴日以骄,岁入边,杀掠人民畜产甚多”“骠骑仍再出击胡,获者四万。是岁费凡百余巨万”,可见司马迁既反对其他民族对汉朝的侵扰,亦反对汉朝对这些民族和地区的用兵。
——摘编自刁生虎、王欢《〈史记〉民族书写与司马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费孝通则认为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费孝通与顾颉刚研究观点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观点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农民大多视土地为命根子,不愿彻底放弃土地。其农地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的《水利合作社条例》和《耕地整理法》,制度雏形形成于二战时期的农地立法。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还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协助会员销售农产品,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都成功地借鉴了日本农协的经验。
材料二 法国在20世纪60—80年代颁布《农业指导法》等法律,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鼓励农场集中,向农民提供较长期贷款和低息贷款;二是建立不以赢利为目的代表国家实施监督的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小片农地,以优惠价格卖给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场;三是国家通过种种干预措施,控制土地流转,改善农场结构。还制定了小块土地合并和限制农地分割的政策,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有负责土地市场管理的土地事务所,土地转让必须经过土地事务所,否则无效。土地事务所对小块土地有优先购买权,整治合并后卖给有经营前途的农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熊乐兰《战后世界典型国家农地流转的实践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土地流转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和法国土地流转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作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四重独特的逻辑进路。在行动逻辑方面,实现了由“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在道路逻辑方面,实现了由“走他人之路”到“为他人提供路径选择”的转换;在使命逻辑方面,实现了由“做好自己”到“胸怀天下”的拓展;在目标逻辑方面,实现了由“一维肇基”到“多维并举”的演进。
——摘编自贺敬垒、马文学《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探索的四重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