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广东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五单元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答案)


2025广东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五单元 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年高考
考点1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广东卷题组
1.(2021广东,6,3分)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其他卷题组
2.(2022福建,6,3分)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3.(2023辽宁,6,3分)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4.(2022全国甲,28,4分)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5.(2022河北,6,3分)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6.(2023福建,6,3分)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扶持
7.(2021福建,6,3分)下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
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8.(2020江苏单科,7,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2022北京,7,3分)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10.(2022辽宁,7,3分)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11.(2023湖北,6,3分)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12.(2021重庆,7,3分)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13.(2020北京,19,9分)“十三行”
材料一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9分)
14.(史学素养·辨析考证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2023北京,17,11分)致敬!致远舰!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11分)
考点2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广东卷题组
1.(2023广东,7,3分)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2.(2022广东,6,3分)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 ……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3.(2022广东,22,12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建寅(1845—1901),科学家徐寿之子,从小研习“格致之学”,怀抱科学救国理想。早年致力于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874年,研制成功硝酸,产品广泛应用于火药制造。1875年,被任命为山东机器局总办,营建兵工厂,“躬自创造,未尝延用西人”。1879年,受命负责到欧洲考察造舰、兵工,“留心访询”,订购舰只。在德国订造的两艘铁甲船后来成为北洋舰队的主力“镇远”舰和“定远”舰。在欧洲期间,还悉心考察近代工业技术和管理制度,所撰《欧游杂录》详细记录了多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并绘制了许多草图。这部书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份珍贵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外国停止供应火药,他创办火药厂,亲自试制无烟火药,“日手杵臼,亲自研炼”,很快获得成功。后试验室不幸发生爆炸,他献出了宝贵生命。
——摘编自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
(1)概括徐建寅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贡献。(6分)
(2)简述詹天佑、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共同精神品质。(6分)
其他卷题组
4.(史学素养·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2023湖北,7,3分)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 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5.(2021全国甲,28,4分)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6.(2023湖南,6,3分)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7.(2021天津,5,3分)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  )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8.(2022江苏,6,3分)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何以裕国,下何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9.(2021江苏,6,3分)下表中的评论反应出当时 (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10.(2022全国甲,29,4分)“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11.(2022全国乙,28,4分)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12.(2021福建,7,3分)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13.(2021全国乙,28,4分)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14.(2021山东,6,3分)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15.(2023全国甲,29,4分)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6.(“五育”并举·清末《论体育》)(2021江苏单科,7,3分)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17.[2023浙江1月选考,24(1),6分](节选)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6分)
考点3 辛亥革命
广东卷题组
1.(2021广东,7,3分)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其他卷题组
2.(2022山东,6,3分)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强国 B.以商立国
C.实业救国 D.富民兴国
3.(2021江苏单科,8,3分)1907年,察哈尔都统认为,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以挽利权”,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该都统意在(  )
A.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C.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D.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4.(2022重庆,8,3分)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5.(2023全国甲,28,4分)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剧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6.(2023新课标,29,4分)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7.(2022江苏,7,3分)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8.(2021湖南,8,3分)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9.(2022海南,6,3分)郭沫若在广东访某故居时写道:“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据此推断,“公”应指(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蔡元培
10.(2021山东,5,3分)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11.(2019天津文综,7,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12.(2021浙江6月选考,11,2分)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13.(2020课标Ⅲ,29,4分)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14.(史学素养·文献史料的解读)(2022湖北,7,3分)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15.[2023浙江6月选考,23(2),7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方便地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中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
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人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7分)
16.(2021湖北,20,12分)[历史的“变与不变”]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了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 点 ◆于不变之中,而寓变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 ——顾炎武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
材 料 ◆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鼎革之义。对于临时政府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789年7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将象征法国王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自卫军帽徽。不久,法国国王到巴黎接受了三色帽徽,表示对革命形势的认可。此后,红白蓝三色配置在全国流行,三色帽徽、三色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几经演变,三色旗成为法国国旗。 ——摘编自沈坚 《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考点4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广东卷题组
1.(2022广东,8,3分)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其他卷题组
2.(2023辽宁,7,3分)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3.(2023湖北,8,3分)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4.(2021天津,6,3分)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5.(2023江苏,6,3分)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6.(2020山东,8,3分)下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7.(2020课标Ⅰ,29,4分)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8.(2021湖南,9,3分)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 ’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9.(2023湖南,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 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 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 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 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怠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 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分)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2024届广东韶关期中,6)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土货与洋货的转运之地,它们内引外联是国外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内经济的标杆,海外土货市场之行情、洋货在中国市场行销之状况,都能通过通商口岸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主要属于外向型经济
B.经济具有较强依附性
C.传统贸易已彻底解体
D.新型转口贸易已形成
2.(2024届广东实验中学阶段考试一,15)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引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  )
A.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
B.引进先进技术,推行百日维新
C.改革边疆建制,新疆台湾设省
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
考法2 晚清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3.(2023广东六校联考三,6)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军事行动不应受指控
B.中国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正当性
C.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正义性
D.英国和中国相互指控是合理的
考法3 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
4.(2023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2月测试,28)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道,“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能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B.列强试图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C.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D.列强开始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5.(2024届广东六校12月联考,7)1862年,淮军在松江开设了一个随军小兵工厂,即松江洋炮局前身。1863年,该厂随军移至苏州,更名为“苏州洋炮局”。后又因李鸿章迁任两江总督,改址至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制造局”。该现象主要体现了洋务军事企业的创办(  )
A.注重维护国防安全
B.促使清政府将权力下放
C.缺乏全局统筹规划
D.受制于时局变化的影响
6.(2024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仿真模拟三,5)《瀛寰志略》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版,最初所得评价不高,甚至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攻击。直到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重新印制发行,才使之得到广泛传播。《瀛寰志略》的两次发行(  )
A.表达了政府自救的愿景
B.体现了对传统政治的反思
C.折射出时局的发展变化
D.说明学习西方重心的转变
7.(2024届广东汕尾10月联考,7)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维新志士在变法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的潜在功能,尝试运用科学方法改造传统,有学者将其提炼为“方法论科学观”。下列选项中符合“方法论科学观”理念的是(  )
A.中体西用 B.革故鼎新
C.实业救国 D.实事求是
考法4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8.(前瞻考·辛亥革命的意义)(2024届安徽百校大联考,10)1915年8月,段祺瑞说:“项城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 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由该言论推知(  )
A.封建军阀接受新式文化
B.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
C.洪宪帝制造成割据混战
D.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深远
考法5 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9.(前瞻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2024届广东河源高级中学、珠海实验中学、中山实验中学联考,13)《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10.(2023清华大学9月学术能力诊断,29)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商业银行暂行则例》《商业注册章程》等法令,支持国人成立中国实业公司,还增加了个人财产、工商企业权益受法律保护的规定,同时成立了中央实业部、交通部和财政部。这些举措(  )
A.完善了中国近代经济法律体系
B.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有利于抑制官僚资本主义膨胀
考法6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1.(2023广东湛江一模,8)一战后,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说法的基础上,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Morality),主张以哲学和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  )
A.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C.一战诱发了传统文化的转型
D.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12.(2024届四川成都七中期中,29)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1920年,教育部颁布政令,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材。据此可知(  )
A.儒家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文学改良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占主流
限时拔高练
25分钟 42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4届广东江门11月大联考,7)刊刻于1807年至1829年的《高厚蒙求》保存了大量的西学知识,它是徐继畬撰写《瀛寰志略》初稿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但1848年正式刊刻时,《高厚蒙求》却从其参考书中消失。材料说明(  )
A.传统理念束缚作用减弱
B.晚清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西学东渐促进思想更新
D.新旧思想矛盾冲突较为尖锐
2.(2024届广东江门10月调研,7)冯桂芬在1861年写了《校邠庐抗议》一书,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认为中国当时在“人无弃材” “地无遗利” “君民不隔” “名实必符”和坚船利炮等很多方面,皆“不如夷”,而这些皆为“诸国富强之术”。由此可见,冯桂芬的思想(  )
A.基于洋务运动失败的反思
B.揭示西方列强国富兵强的本质
C.有利于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D.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2023广东深圳一模,6)1874年底,荷兰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沿海设立救生船只。李鸿章回应,非通商口岸的救生船只均应由当地官员管辖,因为“各国所管海面及海口、澳湾、长矶所抱之海并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据此可知,清政府(  )
A.用领海理论维护主权
B.与列强实现了平等外交
C.形成了对外开放意识
D.重视加强近代海防建设
4.(2024届广东普通高中11月联考,8)如图为谭嗣同1898年7月写的家书,其中画线部分文字为: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这可用来说明(  )
A.百日维新的影响力度
B.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C.维新志士的周密计划
D.思想交锋的激烈程度
5.(2024届广东河源高级中学、珠海实验中学、中山实验中学联考,12)1906年3月,清政府明确将“国文”正式确定为讲授汉文汉语的课程名称,并强调“国文一科与伦理、历史、地理相为表里,与各科亦均有关系,汉文不通,则各科无从指授,仅通外国文,而不能通译国文,亦属无用,且非爱戴本国之心,故国文教员尤宜注重”。这一举措(  )
A.旨在抵制列强的文化侵略
B.促进了国家转型的实现
C.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自强运动的兴起
6.(2023广东江门一模,8)武昌起义之后,社会上一度出现了“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以及各种“毁党”之说。正如同盟会元老张继所言:“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并未唤起民众
B.军人赢得民众拥护
C.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D.革命目的已经实现
7.(2023广东梅州一模,7)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
B.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
D.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8.(前瞻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2024届广东12月联考,9)下图是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部分),对这一时期工业发展情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C.工业结构发展更趋于均衡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卓有成效
9.(2024届广东六校9月联考,8)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杂志季刊与不定期期刊中,“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民族”出现8次,“国民革命”出现5次。据此推知,当时的《新青年》杂志(  )
A.开辟了思想宣传的崭新路径
B.致力于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C.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
D.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10.(2024届广东六校12月联考,8)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是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  )
A.以学习西学为核心目的
B.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
D.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1.(2024届广东12月联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被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之中。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三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五单元 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年高考
考点1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广东卷题组
1.(2021广东,6,3分)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 C 
其他卷题组
2.(2022福建,6,3分)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答案 C 
3.(2023辽宁,6,3分)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 A 
4.(2022全国甲,28,4分)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答案 D 
5.(2022河北,6,3分)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答案 B 
6.(2023福建,6,3分)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扶持
答案 C 
7.(2021福建,6,3分)下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
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答案 C 
8.(2020江苏单科,7,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9.(2022北京,7,3分)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答案 B 
10.(2022辽宁,7,3分)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答案 D 
11.(2023湖北,6,3分)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答案 D 
12.(2021重庆,7,3分)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答案 D 
13.(2020北京,19,9分)“十三行”
材料一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9分)
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
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685年清政府放开海禁,次年广州开始设立十三行。“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
十三行是中外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税款等职能。此时期清政府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华进行自由贸易。
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这引起它们的不满。英国率先以战争手段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开始衰落。
十三行作为半官方组织,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未能应时而变,逐渐衰落,反映着近代清政府难以适应时势积极寻求有效变革,这也是近代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原因。
14.(史学素养·辨析考证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2023北京,17,11分)致敬!致远舰!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11分)
答案 辨析和考证:材料一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二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作者亲历了黄海海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三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海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工作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是因中炮进水而沉没。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
描述过程: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海面作战,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受到日本舰炮攻击,中炮燃烧,零件爆炸,船舰进水后逐渐倾斜,但管带邓世昌指挥全舰将士坚持作战,准备撞击日本军舰,最终因船舰倾覆,沉入大海,全军覆没。
考点2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广东卷题组
1.(2023广东,7,3分)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 B 
2.(2022广东,6,3分)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 ……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答案 D 
3.(2022广东,22,12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建寅(1845—1901),科学家徐寿之子,从小研习“格致之学”,怀抱科学救国理想。早年致力于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874年,研制成功硝酸,产品广泛应用于火药制造。1875年,被任命为山东机器局总办,营建兵工厂,“躬自创造,未尝延用西人”。1879年,受命负责到欧洲考察造舰、兵工,“留心访询”,订购舰只。在德国订造的两艘铁甲船后来成为北洋舰队的主力“镇远”舰和“定远”舰。在欧洲期间,还悉心考察近代工业技术和管理制度,所撰《欧游杂录》详细记录了多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并绘制了许多草图。这部书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份珍贵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外国停止供应火药,他创办火药厂,亲自试制无烟火药,“日手杵臼,亲自研炼”,很快获得成功。后试验室不幸发生爆炸,他献出了宝贵生命。
——摘编自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
(1)概括徐建寅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贡献。(6分)
(2)简述詹天佑、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共同精神品质。(6分)
3.答案 (1)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介绍先进制造工艺、设备和工业管理制度;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研制新式武器弹药;引进西方先进军事设备,为建立近代化海军做出贡献。
(2)具有忧患和救亡意识;努力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注重试验,将科学技术运用于国家建设;献身于科学发展和民族富强大业。
其他卷题组
4.(史学素养·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2023湖北,7,3分)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 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答案 C 
5.(2021全国甲,28,4分)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答案 A 
6.(2023湖南,6,3分)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答案 C 
7.(2021天津,5,3分)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  )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答案 C 
8.(2022江苏,6,3分)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何以裕国,下何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答案 B 
9.(2021江苏,6,3分)下表中的评论反应出当时 (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 D 
10.(2022全国甲,29,4分)“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答案 B 
11.(2022全国乙,28,4分)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 C 
12.(2021福建,7,3分)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 A 
13.(2021全国乙,28,4分)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答案 C 
14.(2021山东,6,3分)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答案 D 
15.(2023全国甲,29,4分)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答案 D 
16.(“五育”并举·清末《论体育》)(2021江苏单科,7,3分)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答案 C 
17.[2023浙江1月选考,24(1),6分](节选)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6分)
答案 (1)时机:电工技术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
因子: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
考点3 辛亥革命
广东卷题组
1.(2021广东,7,3分)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D 
其他卷题组
2.(2022山东,6,3分)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强国 B.以商立国
C.实业救国 D.富民兴国
答案 A 
3.(2021江苏单科,8,3分)1907年,察哈尔都统认为,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以挽利权”,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该都统意在(  )
A.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C.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D.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答案 C 
4.(2022重庆,8,3分)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答案 D 
5.(2023全国甲,28,4分)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剧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答案 C 
6.(2023新课标,29,4分)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答案 D 
7.(2022江苏,7,3分)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答案 D 
8.(2021湖南,8,3分)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 D 
9.(2022海南,6,3分)郭沫若在广东访某故居时写道:“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据此推断,“公”应指(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蔡元培
答案 C 
10.(2021山东,5,3分)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答案 B 
11.(2019天津文综,7,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 B 
12.(2021浙江6月选考,11,2分)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答案 B 
13.(2020课标Ⅲ,29,4分)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答案 B 
14.(史学素养·文献史料的解读)(2022湖北,7,3分)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答案 B 
15.[2023浙江6月选考,23(2),7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方便地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中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
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人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7分)
答案 (2)原因:“社会”比“群”理念更新(或更少传统政治色彩);报刊的宣传;绅士的推动。(3分)
举措: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4分)
16.(2021湖北,20,12分)[历史的“变与不变”]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了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 点 ◆于不变之中,而寓变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 ——顾炎武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
材 料 ◆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鼎革之义。对于临时政府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789年7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将象征法国王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自卫军帽徽。不久,法国国王到巴黎接受了三色帽徽,表示对革命形势的认可。此后,红白蓝三色配置在全国流行,三色帽徽、三色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几经演变,三色旗成为法国国旗。 ——摘编自沈坚 《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历史在承继中变革。(2分)
论证:许多思想家深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如顾炎武认为传统中蕴含着发展变化的因素,应该顺应这种变化的趋势适时变革。(2分)
揆诸史实,历史总是在赓续中嬗变。如北宋建立初期,为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统治,沿用唐制并有所创设。在中央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宰相之权;在地方保留节度使,但剥夺其实权,改派文臣知州事并设转运使等加强监管。由此,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6分)
结论:综上所述,承继传统、顺应时势的变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2分)
考点4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广东卷题组
1.(2022广东,8,3分)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答案 D 
其他卷题组
2.(2023辽宁,7,3分)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答案 D 
3.(2023湖北,8,3分)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答案 A 
4.(2021天津,6,3分)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答案 A 
5.(2023江苏,6,3分)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答案 C 
6.(2020山东,8,3分)下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答案 A 
7.(2020课标Ⅰ,29,4分)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答案 A 
8.(2021湖南,9,3分)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 ’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答案 B 
9.(2023湖南,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 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 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 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 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怠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 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分)
答案 背景:政治上,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文化上,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
争议:知识分子强调提高女工待遇,资方强调发展壮大企业。
知识分子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强调公平,反对剥削。资方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存在许多困难,他们已经给予了工人较好的待遇,并批评知识分子盲目学习西方,不符合中国实际。
女工不太关注争论,但意识到要提高自身权益。
评价:知识分子和资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能推动社会进步。资方立足于加速经济发展,增加财富,知识分子希望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启示国家发展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每一个群体的权益,当遇到争论时,理性探讨。
(背景4分;各方的态度6分;评价4分;整体性评价2分)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2024届广东韶关期中,6)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土货与洋货的转运之地,它们内引外联是国外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内经济的标杆,海外土货市场之行情、洋货在中国市场行销之状况,都能通过通商口岸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主要属于外向型经济
B.经济具有较强依附性
C.传统贸易已彻底解体
D.新型转口贸易已形成
答案 B 
2.(2024届广东实验中学阶段考试一,15)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引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  )
A.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
B.引进先进技术,推行百日维新
C.改革边疆建制,新疆台湾设省
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
答案 C 
考法2 晚清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3.(2023广东六校联考三,6)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军事行动不应受指控
B.中国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正当性
C.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正义性
D.英国和中国相互指控是合理的
答案 B 
考法3 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
4.(2023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2月测试,28)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道,“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能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B.列强试图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C.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D.列强开始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答案 C 
5.(2024届广东六校12月联考,7)1862年,淮军在松江开设了一个随军小兵工厂,即松江洋炮局前身。1863年,该厂随军移至苏州,更名为“苏州洋炮局”。后又因李鸿章迁任两江总督,改址至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制造局”。该现象主要体现了洋务军事企业的创办(  )
A.注重维护国防安全
B.促使清政府将权力下放
C.缺乏全局统筹规划
D.受制于时局变化的影响
答案 C 
6.(2024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仿真模拟三,5)《瀛寰志略》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版,最初所得评价不高,甚至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攻击。直到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重新印制发行,才使之得到广泛传播。《瀛寰志略》的两次发行(  )
A.表达了政府自救的愿景
B.体现了对传统政治的反思
C.折射出时局的发展变化
D.说明学习西方重心的转变
答案 C 
7.(2024届广东汕尾10月联考,7)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维新志士在变法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的潜在功能,尝试运用科学方法改造传统,有学者将其提炼为“方法论科学观”。下列选项中符合“方法论科学观”理念的是(  )
A.中体西用 B.革故鼎新
C.实业救国 D.实事求是
答案 B 
考法4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8.(前瞻考·辛亥革命的意义)(2024届安徽百校大联考,10)1915年8月,段祺瑞说:“项城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 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由该言论推知(  )
A.封建军阀接受新式文化
B.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
C.洪宪帝制造成割据混战
D.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 D 
考法5 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9.(前瞻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2024届广东河源高级中学、珠海实验中学、中山实验中学联考,13)《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答案 D 
10.(2023清华大学9月学术能力诊断,29)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商业银行暂行则例》《商业注册章程》等法令,支持国人成立中国实业公司,还增加了个人财产、工商企业权益受法律保护的规定,同时成立了中央实业部、交通部和财政部。这些举措(  )
A.完善了中国近代经济法律体系
B.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有利于抑制官僚资本主义膨胀
答案 C 
考法6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1.(2023广东湛江一模,8)一战后,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说法的基础上,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Morality),主张以哲学和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  )
A.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C.一战诱发了传统文化的转型
D.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答案 A 
12.(2024届四川成都七中期中,29)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1920年,教育部颁布政令,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材。据此可知(  )
A.儒家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文学改良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占主流
答案 B 
限时拔高练
25分钟 42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4届广东江门11月大联考,7)刊刻于1807年至1829年的《高厚蒙求》保存了大量的西学知识,它是徐继畬撰写《瀛寰志略》初稿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但1848年正式刊刻时,《高厚蒙求》却从其参考书中消失。材料说明(  )
A.传统理念束缚作用减弱
B.晚清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西学东渐促进思想更新
D.新旧思想矛盾冲突较为尖锐
答案 C 
2.(2024届广东江门10月调研,7)冯桂芬在1861年写了《校邠庐抗议》一书,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认为中国当时在“人无弃材” “地无遗利” “君民不隔” “名实必符”和坚船利炮等很多方面,皆“不如夷”,而这些皆为“诸国富强之术”。由此可见,冯桂芬的思想(  )
A.基于洋务运动失败的反思
B.揭示西方列强国富兵强的本质
C.有利于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D.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C 
3.(2023广东深圳一模,6)1874年底,荷兰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沿海设立救生船只。李鸿章回应,非通商口岸的救生船只均应由当地官员管辖,因为“各国所管海面及海口、澳湾、长矶所抱之海并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据此可知,清政府(  )
A.用领海理论维护主权
B.与列强实现了平等外交
C.形成了对外开放意识
D.重视加强近代海防建设
答案 A 
4.(2024届广东普通高中11月联考,8)如图为谭嗣同1898年7月写的家书,其中画线部分文字为: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这可用来说明(  )
A.百日维新的影响力度
B.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C.维新志士的周密计划
D.思想交锋的激烈程度
答案 B 
5.(2024届广东河源高级中学、珠海实验中学、中山实验中学联考,12)1906年3月,清政府明确将“国文”正式确定为讲授汉文汉语的课程名称,并强调“国文一科与伦理、历史、地理相为表里,与各科亦均有关系,汉文不通,则各科无从指授,仅通外国文,而不能通译国文,亦属无用,且非爱戴本国之心,故国文教员尤宜注重”。这一举措(  )
A.旨在抵制列强的文化侵略
B.促进了国家转型的实现
C.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自强运动的兴起
答案 C 
6.(2023广东江门一模,8)武昌起义之后,社会上一度出现了“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以及各种“毁党”之说。正如同盟会元老张继所言:“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并未唤起民众
B.军人赢得民众拥护
C.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D.革命目的已经实现
答案 A 
7.(2023广东梅州一模,7)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
B.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
D.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答案 B 
8.(前瞻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2024届广东12月联考,9)下图是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部分),对这一时期工业发展情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C.工业结构发展更趋于均衡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卓有成效
答案 B 
9.(2024届广东六校9月联考,8)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杂志季刊与不定期期刊中,“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民族”出现8次,“国民革命”出现5次。据此推知,当时的《新青年》杂志(  )
A.开辟了思想宣传的崭新路径
B.致力于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C.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
D.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答案 D 
10.(2024届广东六校12月联考,8)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是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  )
A.以学习西学为核心目的
B.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
D.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1.(2024届广东12月联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被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之中。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三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2分)
阐释: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门洞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可见,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广东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五单元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