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五四运动”一开始,革命群众就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政治口号;同时,还提出了“拒绝和约签字”“抵制日货”“取消二十一条约”“争回青岛”等具体的战斗口号。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风潮 B.袁世凯独裁专制丧失民心
C.国人急于废除不平等条约 D.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
2.五四思想界欢迎“莫小姐”(moral)者同样大有人在,他们不仅热议个人与“国家”“世界”之类的重大问题,也频繁触碰个人生活中最为鲜活和隐秘的部分,反复讨论“个人主义”“人文主义”等话题。这可以用于说明“五四运动”( )
A.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B.开始冲破封建主义藩篱
C.促使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3.“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真正的解放》等文章,提出:“离开众庶,则无英雄”,“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道光明来”。这一思想( )
A.揭示了列强侵华的本质 B.动摇了传统思想的地位
C.指明了工人运动的方向 D.明确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4.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不断下降,1923年的进口量只有战前的8%左右,尤其是以往进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进口量还不到1919年的3%。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中国火柴工业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B.“五四运动”推动了火柴进口量锐减
C.辛亥革命直接促成火柴工业的发展 D.国产火柴品质高于外国进口火柴
5.1921年6月,《共产党》杂志指出:“所谓国会省议会县议会,无一不演出种种怪状丑态,简直到了末路了……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
A.武装斗争是唯一的变革途径 B.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
C.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南北混战造成了国家分裂
6.中共二大提出“我们无产阶级和贫苦的农民都应该援助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共三大提出“中国的封建军阀不是资产阶级”。陈独秀说:“散漫不集中的各个运动,决不能打倒困兽犹斗的军阀;能够打倒军阀的只有统一的国民运动。”这一话语体系( )
A.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B.指导了中国长期的革命实践
C.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 D.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7.某时期,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工会领导者积极组织工人群体参与“减时加薪”斗争。此间,不少工人逐渐意识到争取“八小时工作和工人自由权”是“打倒帝国主义、军阀、中外资产阶级和解放工人阶级的唯一方法”。这( )
A.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 D.源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8.下图是漫画家玄生1925年发表的漫画《帝国主义和军阀原形写真》,右上角题字:有钱有势的英国人。该漫画( )
A.矛头直指奉系军阀张作霖 B.指明了北伐战争的战略战术
C.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助推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9.192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农民运动委员会,由毛泽东担任书记。农委制订《目前农运计划》,指导各地农民运动的开展,一个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迅猛开展起来。此时农民运动的开展( )
A.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支援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C.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0.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区公所是地方自治系统的最高层级,以便加强县与乡镇的联系。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1934年国民政府在江西、福建等五省推行分区设署,将区公所改造为区署,纳入国家正式行政体系。这一调整( )
A.完善了国家行政治理体系 B.旨在压缩红军的生存空间
C.主动适应社会矛盾的变化 D.使国家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11.1929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决定设立俱乐部,在革命节日和重大战役胜利后组织召开包括普通操、器械操、拳术、劈刺等红色体育竞赛活动。1933年,红军学校举办“八一”红色体育比赛,涌现出一批特等射击能手和特等掷弹手。至1934年1月,闽粤赣三省的俱乐部数量已达到1656个。红色体育活动的开展( )
A.促进了全民文化素质提高 B.实现了“体育军事化”目标
C.培养了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D.增强抗日军民的军事素养
12.1932年5月,毛泽东提出:“在三次反‘围剿’战争以后,我们的军事战略,大规模上决不应再采取防御式的内线作战战略……在现时敌我形势和我军给养条件下,均必须跳出敌人的包围之外,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达到目的。”这一策略( )
A.坚持了城市中心革命道路 B.旨在指引红军进行长征
C.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衍(1900—1995年),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以下是夏衍1949年前的简历。
1900年10月,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
1906年,入私塾,习读《三字经》《论语》。
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新式教科书,两年后退学在家自修。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1920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2月,考入日本九州明治专门学校电机专业。
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5年底,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担任国民党驻日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
1929年,组织上海艺术社,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电影剧本《狂流》等4部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到重庆,辗转开展救亡运动。
1944年后,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据陈坚、陈奇佳《夏衍传》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夏衍的道路选择”写一则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4.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后,教育救国思想日益活跃,以晏阳初、陶行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把“除文盲,作新民”、“改造中国社会”等作为理想追求,在全国一些城市建立识字班等教育机构,推广识字运动。2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知识分子还尝试通过设立乡村建设试验区,编订出版各类识字教材“送字下乡”,将扫盲教育推向广大农村。由于知识分子依附旧式政权,而其教育理念又多来自欧美社会,这使扫盲识字运动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较大距离。再加上运动的试验性质,导致这一时期的乡村扫盲成果比较有限。
——摘编自潘祥辉《“送字下乡”——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等
材料二 中央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宣布苏维埃掌管教育事业,要取消一切旧式教育,建立“共产主义教育”。在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统一领导下,扫盲识字运动从中央到地方开展起来。作为基层单位的各乡苏维埃根据自身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有效组织群众识字学文化。苏区群众“随时,随地,随人数”互教互学,创新学习方法,全民性地参与扫盲工作。苏区政府还定期巡视,监督识字运动开展。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扫盲识字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生产生活结合,重塑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开辟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摘编自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在扫盲识字教育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的扫盲识字运动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考查“五四运动”与家国情怀。根据材料,不论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政治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是具体的战斗口号“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约”等,都是要求争取中国的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表现,这些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故D项正确。“抵制日货”虽然能体现实业救国,但这不是“五四运动”的核心口号,也不能体现其成为“社会风潮”,故排除A项;1919年以后,袁世凯已经去世,且材料不是体现袁世凯独裁专制丧失民心,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废除不平等条约,而是不要签署巴黎和会协议,故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同样大有人在,他们不仅热议个人与‘国家’‘世界’之类的宏大问题,也频繁触碰个人生活中最为鲜活和隐秘的部分”及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家、世界、个人主义等,推动了思想解放,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中的先锋和主力,不能得知,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也不能体现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C项;材料涉及“五四运动”推动了人们对于“国家”“世界”“个人主义”的认识,但没有涉及“五四运动”反封建的内容,排除B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离开众庶,则无英雄”“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道光明来”可知,这一思想指明了工人运动的方向,要靠自己的努力对社会进行变革,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侵华的本质,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思想的地位,排除B项;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B
解析: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量不断下降说明国产火柴工业得到较大发展,至于发展速度是否持续加快,材料依据不足,A项错误。根据“尤其是以往进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进口量还不到1919年的3%”,可知这是受到“五四运动”以后抵制日货运动的影响,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会“直接促成”1914年以后中国火柴工业的发展,其直接原因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错误。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量不断下降说明国产火柴工业逐步在市场上居于优势地位,至于国产火柴品质高于外国进口火柴的说法,材料依据不足,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21年《共产党》杂志强调当前的国会省议会县议会存在种种问题,南北各派政党无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即强调无产阶级面对现实情况应当发挥作用——建立中国共产党,即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故选B项;“唯一”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C项;材料强调南北各派政党不能肩负重任,并无南北混战的信息,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共二大、三大和陈独秀都强调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应该援助民主主义革命,说明这一话语体系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C项正确;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材料未涉及此内容,排除A项;指导了中国长期的革命实践,与史实不符,国民革命在1927年失败,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工会领导者积极组织工人群体参与‘减时加薪’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北伐战争涉及范围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也随之扩大,因此出现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但材料信息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合作北伐的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对峙时期,而材料背景尚处于国共合作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25年开始进入国民革命时期,该漫画揭露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实质,从而有利于使人们认清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真面目,助推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这幅漫画针对的是帝国主义和军阀,而不仅仅是奉系军阀张作霖,排除A项;该漫画是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实质,而不是指明了北伐战争的战略战术,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在1924年就已经建立起来,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26年10月”“一个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迅猛开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开展支援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故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创于1927年,故C项错误;苏维埃政权建立于1931年,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1928年国民政府规定区公所是地方自治系统的最高层级但是随着中共在江西、福建等地的发展,使得国民党将江西、福建等省份区公所改造为区署,纳入国家正式行政体系,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意在压缩红军的生存空间,B项正确:材料所提到的行政机构调整是临时应急举措,并不能完善行政治理体系,排除A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在江西等五省进行行政体系调整并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建设。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注重在革命节日和重大战役胜利后组织体育竞赛,并突出与军事有关的项目的优胜奖,这有利于培养军民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因此选C选项。材料中关于体育竞赛活动限于中央苏区并未涉及全国和全民,排除A选项;体育文化建设并非仅限于军事项目,“体育军事化”虽是倾向或特点,但不是追求目标,排除B选项;此时国共对峙,中央苏区地处南方,主要任务是反“围剿”,并非抗日,排除D选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三次反‘围剿’战争以后我们的军事战略,大规模上决不应再采取防御式的内线作战战略……在现时敌我形势和我军给养条件下,均必须跳出敌人的圈围之外,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达到目的”,可得出,毛泽东主张红军应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这一策略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坚持了城市中心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故B项错误;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D项错误。
13.答案:示例一:
主题:夏衍从接受传统教育到接受新式教育夏衍出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社会,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使用新式教科书,发展近代留学教育。夏衍幼时接受私塾教育,学习传统儒家经典。夏衍于1908年入读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接受新式教育。民国初期,中国教育近代化加快。夏衍于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赴日留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广博的知识和执着的追求,为夏衍成长为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衍由一个旧式知识分子成长为拥有广博知识的先进知识分子,为近代文艺、电影事业的进步和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示例二:
主题:夏衍从选择实业救国到选择革命救国伴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实业救国”思想。1915年夏衍进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学习;1921年考入日本九州明治专门学校电机专业,力图实现实业救国的政治抱负。1920年夏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受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加入中国国民党。大革命失败后,夏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文艺工作,开展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夏衍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44年后,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为抗日战争胜利及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夏衍从立志实业救国,到选择革命道路,用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作为革命斗争的形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示例三:
主题:夏衍从选择三民主义到选择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标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夏衍在家乡杭州参加“五四”运动,创办刊物《双十》宣传进步思想。于1919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国民革命席卷全国。践行新三民主义思想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夏衍坚定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电影、报告文学等活动,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夏衍坚持真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接受三民主义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
示例四:
主题:夏衍的道路选择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20世纪前期,中国的发展呈现鲜明的社会转型特征,先后经历了清王朝的统治、北洋军阀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革命经过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1906—1908年,夏衍幼年接受旧式启蒙教育,1908年开始学习新式教育;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赴日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夏衍走上文学创作之路,通过文艺形式开展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夏衍辗转各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综上所述,夏衍求学之路的变迁反映了当时中国选官与教育制度的变革;夏衍的道路选择体现了深刻的时代印记,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示例五:从文学到选择电影事业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六:从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七:从电影业转向投身报刊业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八:放弃安稳生活选择艰难的革命事业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看设问,围绕“夏衍的道路选择”,放置到近代历史中,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夏衍的教育经历、思想的变化、革命道路和时代的转型多角度思考,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即可。如根据材料“1906年,入私塾,习读《三字经》《论语》”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新式教科书,两年后退学在家自修”“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电影剧本《狂流》等4部及报告文学《包身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夏衍由一个旧式知识分子成长为拥有广博知识的先进知识分子,为近代文艺、电影事业的进步和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等方面阐述;根据材料“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电影剧本《狂流》等4部及报告文学《包身工》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到重庆,辗转开展救亡运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夏衍从立志实业救国,到选择革命道路,用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作为革命斗争的形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等方面阐述;根据材料“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夏衍坚持真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接受三民主义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等方面阐述;根据材料“1906年,入私塾,习读《三字经》《论语》”“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新式教科书,两年后退学在家自修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2月,考入日本九州明治专门学校电机专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夏衍求学之路的变迁反映了当时中国选官与教育制度的变革;夏衍的道路选择体现了深刻的时代印记,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等方面阐述。
14.答案:(1)不同:①性质上,知识分子带有资产阶级教育改良性质,中共是兼有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性质的教育与政治革命;②范围上,知识分子扫盲教育是全国性的,并从城市转向农村,中共则是在苏区,主要立足农村;③组织上,知识分子依附旧式政权,带有分散性和试验性,中共依靠革命政权统一领导,自上而下全面推动,有效保障扫盲工作;④理念上,知识分子的扫盲理念来自欧美,中共则是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政治革新是重要内容;⑤影响上,知识分子未获农民群众积极支持,扫盲效果有限,中共组织的扫盲工作获得农民的广泛支持,效果显著。相同:①均关注农村扫盲教育;②均设置各种教育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扫盲教育;③都起到了改造农村社会,减少农村文盲的作用;④都是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意义:①提高了群众觉悟和社会地位,有利于革命根据地政治思想建设,巩固苏区政权;②有利于破除农村旧思想旧文化,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改造农村社会;③为中共开展农村工作进一步积累了经验,推动了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发展,体现了中共以人民为主体的先进性;④重塑传统教育方式,对后世社会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1)不同:性质上:根据材料一“以晏阳初、陶行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得出,知识分子带有资产阶级教育改良性质;根据材料二“国共产党宣布苏维埃掌管教育事业,要取消一切旧日式教育,建立‘共产主义教育’”得出,中共是兼有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性质的教育与政治革命。范围上:根据材料一“在全国一些城市建立识字班等教育机构”“将扫盲教育推向广大农村”得出,知识分子扫盲教育是全国性的,并从城市转向农村;根据材料二“作为基层单位的各乡苏维埃根据自身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得出,中共则是在苏区,主要立足农村。组织上:根据材料一“由于知识分子依附旧式政权,而其教育理念又多来自欧美社会,这使扫盲识字运动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较大距离”得出,知识分子依附旧式政权,带有分散性和试验性;根据材料二“在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统一领导下,扫盲识字运动从中央到地方开展起来”得出,中共依靠革命政权统一领导,自上而下全面推动,有效保障扫盲工作。理念上:根据材料一“教育理念又多来自欧美社会“得出,知识分子的扫盲理念来自欧美;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扫盲识字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生产生活结合”得出,中共则是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政治革新是重要内容。影响:根据材料一“扫盲识字运动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较大距离,导致这一时期的乡村扫盲成果比较有限”得出,知识分子未获农民群众积极支持,扫盲效果有限;根据材料二“苏区群众随时,随地,随人数”互教互学,创新学习方法,全民性地参与扫盲工作得出,中共组织的扫盲工作获得农民的广泛支持,效果显著。相同:根据材料“知识分子还尝试通过设立乡村建设试验区,编订出版各类识字教材送字下乡,将扫盲教育推向广大农村”“在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统一领导下,扫盲识字运动从中央到地方开展起来”得出,均关注农村扫盲教育;根据材料“建立识字班等教育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得出,均设置各种教育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扫盲教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可得出,都起到了改造农村社会,减少农村文盲的作用,都是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1.答案:D
解析:考查“五四运动”与家国情怀。根据材料,不论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政治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是具体的战斗口号“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约”等,都是要求争取中国的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表现,这些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故D项正确。“抵制日货”虽然能体现实业救国,但这不是“五四运动”的核心口号,也不能体现其成为“社会风潮”,故排除A项;1919年以后,袁世凯已经去世,且材料不是体现袁世凯独裁专制丧失民心,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废除不平等条约,而是不要签署巴黎和会协议,故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同样大有人在,他们不仅热议个人与‘国家’‘世界’之类的宏大问题,也频繁触碰个人生活中最为鲜活和隐秘的部分”及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家、世界、个人主义等,推动了思想解放,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中的先锋和主力,不能得知,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也不能体现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C项;材料涉及“五四运动”推动了人们对于“国家”“世界”“个人主义”的认识,但没有涉及“五四运动”反封建的内容,排除B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离开众庶,则无英雄”“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道光明来”可知,这一思想指明了工人运动的方向,要靠自己的努力对社会进行变革,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侵华的本质,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思想的地位,排除B项;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B
解析: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量不断下降说明国产火柴工业得到较大发展,至于发展速度是否持续加快,材料依据不足,A项错误。根据“尤其是以往进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进口量还不到1919年的3%”,可知这是受到“五四运动”以后抵制日货运动的影响,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会“直接促成”1914年以后中国火柴工业的发展,其直接原因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错误。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量不断下降说明国产火柴工业逐步在市场上居于优势地位,至于国产火柴品质高于外国进口火柴的说法,材料依据不足,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21年《共产党》杂志强调当前的国会省议会县议会存在种种问题,南北各派政党无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即强调无产阶级面对现实情况应当发挥作用——建立中国共产党,即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故选B项;“唯一”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C项;材料强调南北各派政党不能肩负重任,并无南北混战的信息,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共二大、三大和陈独秀都强调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应该援助民主主义革命,说明这一话语体系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C项正确;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材料未涉及此内容,排除A项;指导了中国长期的革命实践,与史实不符,国民革命在1927年失败,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工会领导者积极组织工人群体参与‘减时加薪’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北伐战争涉及范围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也随之扩大,因此出现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但材料信息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合作北伐的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对峙时期,而材料背景尚处于国共合作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25年开始进入国民革命时期,该漫画揭露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实质,从而有利于使人们认清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真面目,助推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这幅漫画针对的是帝国主义和军阀,而不仅仅是奉系军阀张作霖,排除A项;该漫画是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实质,而不是指明了北伐战争的战略战术,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在1924年就已经建立起来,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26年10月”“一个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迅猛开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开展支援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故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创于1927年,故C项错误;苏维埃政权建立于1931年,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1928年国民政府规定区公所是地方自治系统的最高层级但是随着中共在江西、福建等地的发展,使得国民党将江西、福建等省份区公所改造为区署,纳入国家正式行政体系,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意在压缩红军的生存空间,B项正确:材料所提到的行政机构调整是临时应急举措,并不能完善行政治理体系,排除A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在江西等五省进行行政体系调整并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建设。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注重在革命节日和重大战役胜利后组织体育竞赛,并突出与军事有关的项目的优胜奖,这有利于培养军民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因此选C选项。材料中关于体育竞赛活动限于中央苏区并未涉及全国和全民,排除A选项;体育文化建设并非仅限于军事项目,“体育军事化”虽是倾向或特点,但不是追求目标,排除B选项;此时国共对峙,中央苏区地处南方,主要任务是反“围剿”,并非抗日,排除D选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三次反‘围剿’战争以后我们的军事战略,大规模上决不应再采取防御式的内线作战战略……在现时敌我形势和我军给养条件下,均必须跳出敌人的圈围之外,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达到目的”,可得出,毛泽东主张红军应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这一策略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坚持了城市中心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故B项错误;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D项错误。
13.答案:示例一:
主题:夏衍从接受传统教育到接受新式教育夏衍出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社会,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使用新式教科书,发展近代留学教育。夏衍幼时接受私塾教育,学习传统儒家经典。夏衍于1908年入读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接受新式教育。民国初期,中国教育近代化加快。夏衍于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赴日留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广博的知识和执着的追求,为夏衍成长为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衍由一个旧式知识分子成长为拥有广博知识的先进知识分子,为近代文艺、电影事业的进步和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示例二:
主题:夏衍从选择实业救国到选择革命救国伴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实业救国”思想。1915年夏衍进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学习;1921年考入日本九州明治专门学校电机专业,力图实现实业救国的政治抱负。1920年夏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受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加入中国国民党。大革命失败后,夏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文艺工作,开展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夏衍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44年后,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为抗日战争胜利及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夏衍从立志实业救国,到选择革命道路,用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作为革命斗争的形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示例三:
主题:夏衍从选择三民主义到选择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标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夏衍在家乡杭州参加“五四”运动,创办刊物《双十》宣传进步思想。于1919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国民革命席卷全国。践行新三民主义思想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夏衍坚定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电影、报告文学等活动,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夏衍坚持真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接受三民主义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
示例四:
主题:夏衍的道路选择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20世纪前期,中国的发展呈现鲜明的社会转型特征,先后经历了清王朝的统治、北洋军阀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革命经过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1906—1908年,夏衍幼年接受旧式启蒙教育,1908年开始学习新式教育;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赴日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夏衍走上文学创作之路,通过文艺形式开展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夏衍辗转各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综上所述,夏衍求学之路的变迁反映了当时中国选官与教育制度的变革;夏衍的道路选择体现了深刻的时代印记,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示例五:从文学到选择电影事业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六:从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七:从电影业转向投身报刊业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八:放弃安稳生活选择艰难的革命事业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看设问,围绕“夏衍的道路选择”,放置到近代历史中,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夏衍的教育经历、思想的变化、革命道路、和时代的转型多角度思考,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即可。如根据材料“1906年,入私塾,习读《三字经》《论语》”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新式教科书,两年后退学在家自修”“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电影剧本《狂流》等4部及报告文学《包身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夏衍由一个旧式知识分子成长为拥有广博知识的先进知识分子,为近代文艺、电影事业的进步和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等方面阐述;根据材料“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电影剧本《狂流》等4部及报告文学《包身工》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到重庆,辗转开展救亡运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夏衍从立志实业救国,到选择革命道路,用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作为革命斗争的形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等方面阐述;根据材料“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夏衍坚持真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接受三民主义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等方面阐述;根据材料“1906年,入私塾,习读《三字经》《论语》”“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新式教科书,两年后退学在家自修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2月,考入日本九州明治专门学校电机专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夏衍求学之路的变迁反映了当时中国选官与教育制度的变革;夏衍的道路选择体现了深刻的时代印记,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等方面阐述。
14.答案:(1)不同:①性质上,知识分子带有资产阶级教育改良性质,中共是兼有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性质的教育与政治革命;②范围上,知识分子扫盲教育是全国性的,并从城市转向农村,中共则是在苏区,主要立足农村;③组织上,知识分子依附旧式政权,带有分散性和试验性,中共依靠革命政权统一领导,自上而下全面推动,有效保障扫盲工作;④理念上,知识分子的扫盲理念来自欧美,中共则是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政治革新是重要内容;⑤影响上,知识分子未获农民群众积极支持,扫盲效果有限,中共组织的扫盲工作获得农民的广泛支持,效果显著。相同:①均关注农村扫盲教育;②均设置各种教育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扫盲教育;③都起到了改造农村社会,减少农村文盲的作用;④都是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意义:①提高了群众觉悟和社会地位,有利于革命根据地政治思想建设,巩固苏区政权;②有利于破除农村旧思想旧文化,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改造农村社会;③为中共开展农村工作进一步积累了经验,推动了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发展,体现了中共以人民为主体的先进性;④重塑传统教育方式,对后世社会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1)不同:性质上:根据材料一“以晏阳初、陶行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得出,知识分子带有资产阶级教育改良性质;根据材料二“国共产党宣布苏维埃掌管教育事业,要取消一切旧日式教育,建立‘共产主义教育’”得出,中共是兼有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性质的教育与政治革命。范围上:根据材料一“在全国一些城市建立识字班等教育机构”“将扫盲教育推向广大农村”得出,知识分子扫盲教育是全国性的,并从城市转向农村;根据材料二“作为基层单位的各乡苏维埃根据自身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得出,中共则是在苏区,主要立足农村。组织上:根据材料一“由于知识分子依附旧式政权,而其教育理念又多来自欧美社会,这使扫盲识字运动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较大距离”得出,知识分子依附旧式政权,带有分散性和试验性;根据材料二“在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统一领导下,扫盲识字运动从中央到地方开展起来”得出,中共依靠革命政权统一领导,自上而下全面推动,有效保障扫盲工作。理念上:根据材料一“教育理念又多来自欧美社会“得出,知识分子的扫盲理念来自欧美;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扫盲识字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生产生活结合”得出,中共则是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政治革新是重要内容。影响:根据材料一“扫盲识字运动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较大距离,导致这一时期的乡村扫盲成果比较有限”得出,知识分子未获农民群众积极支持,扫盲效果有限;根据材料二“苏区群众随时,随地,随人数”互教互学,创新学习方法,全民性地参与扫盲工作得出,中共组织的扫盲工作获得农民的广泛支持,效果显著。相同:根据材料“知识分子还尝试通过设立乡村建设试验区,编订出版各类识字教材送字下乡,将扫盲教育推向广大农村”“在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统一领导下,扫盲识字运动从中央到地方开展起来”得出,均关注农村扫盲教育;根据材料“建立识字班等教育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得出,均设置各种教育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扫盲教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可得出,都起到了改造农村社会,减少农村文盲的作用,都是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题训练(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