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广东专用)
历 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陕西临潼姜寨一期遗址出土石斧150件、石铲127件、骨铲122件。石斧体形厚重,石铲通体磨光,二者刃部锋利。姜寨遗址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石刀、陶刀、磨盘等。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 )
A.农业成为食物的主要来源 B.农业手工业完成分工
C.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D.进入了农耕定居时代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五六千年(中国)。据题干中姜寨一期遗址出土大量石斧、石铲、骨铲以及其他工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出当时该地区已经进入了农耕定居时代,人们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并定居生活,D 项正确;仅从出土工具不能明确农业就成为食物的主要来源,排除A 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业和手工业完成分工,排除B 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早期国家形态的相关信息,排除C 项。故选 D 项。
2.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盛行,豪强大族控制朝政,皇权受到约束,图表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的占比反映了皇权与门阀士族的权力斗争,故B项正确;题干中无法体现官僚体系的变化,排除A;图表反映皇权势力与土族门阀斗争的反复性,并非皇权一直走向衰落,排除C;图表信息无法得出社会发展倒退的现象,排除D。
3.在唐朝,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省学政主持,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会试由礼部直接主持。这说明科举制( )
A.彰显了学在官府 B.体现了国家意志 C.凸显了公平原则 D.滋生了结党营私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考试主要受各级政府官员的控制,而政府官员与国家意志密切相关,B项正确;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公平是科举制的重要特点,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结党营私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4.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
A.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 B.理学并未影响妇女行为
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宽松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由材料“南宋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由女子宋五嫂所创,她是‘汴京酒家女,善作鱼羹’,随宋室南渡临安后,仍以鱼羹为生,因手艺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社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市”、“坊”分离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出现了住宅与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业格局,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女性经商也不少见,说明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D项正确;仅凭宋五嫂不能得出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排除A项;理学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严重束缚人性,女性更是深受其害,排除B项;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明太祖曾称:“朕观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苟为治徒务刑政,而遗礼乐,在上者虽有威严之政,必无和平之风;在下者虽存苟免之心,终无格非之诚。大抵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这种治国理念的本质是( )
A.外儒内法 B.尊法敬天 C.礼法结合 D.尚法存礼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代(中国)。据题干“大抵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认为刑罚不过是礼制的辅助,因此治理国家应该礼法结合,这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敬天思想并未体现,排除B项;礼法结合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朱元璋更推崇礼制,而非法律,排除D项。故选A项。
6.明清时期,欧洲人东来,葡萄牙和英国对朝贡体制的挑战,表现在他们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居留地问题、行政管辖权问题等。葡萄牙最终采取了屈从的姿态,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给予一定妥协,但最终掌握了控制权。英国则拒绝臣服,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一应拒绝。这反映出1840年前朝贡体制实践的走向是( )
A.保持自主特性 B.继续怀柔外夷 C.维持宗藩关系 D.延续羁縻政策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葡萄牙最终采取了屈从的姿态,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给予一定妥协,但最终掌握了控制权。英国则拒绝臣服,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一应拒绝。”可知,当时中国政府在朝贡体制实践中保持比较强硬态度,A项正确;“怀柔外夷”与材料“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一应拒绝”不符,排除B项;当时葡萄牙和英国与中国并非宗藩关系,排除C项;“羁縻政策”与材料“朝贡体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康有为在谈到宋明理学时说:“宋儒之学,皆本禅学,即孟子心学;宋学皆兼禅学,即本于孟子之心学;佛言性善,宋人惑之,故特提出孟子。”康有为的这一评论强调理学(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思想来源具有多元性
C.有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特别强调孟子在义理、近佛和性善方面对宋明理学的决定性影响,“孟言义理,故宋儒尊之”,在他看来,宋明理学家善于讲性善和义理,在义理方面则深受孟子的影响;同时,孟子心学与佛教即心即佛共同指向了性善说,这使孟子由于与佛学相合在宋明理学中扎下了根,可以说,康有为的这番话总结了传统儒学和佛教对理学的影响,B项正确;宋明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经世致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宋明理学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和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
8.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申报》登载的部分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果汁牛肉 凡士林生发香膏 飞鹰老牌炼乳 亨茂汽车公司
A.《申报》以经营广告业务为主 B.工商企业开启新的营销方式
C.社会生活呈现丰富多彩局面 D.国人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上海。从材料中看出在《申报》上的广告涉及吃、用、行等各个领域,可知当时社会生活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看不出以广告业务为主,排除A项;B项错在“开启”,排除B项;D项显著提高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9.下面两幅示意图所体现的共性是( )
A.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 B.两个时期的政权性质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1940年(中国)。据题干中两幅示意图“1929-1932 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1937-1940 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两幅图所示时期均得到实践和发展,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都是通过建立和扩大农村根据地来积蓄力量、发展革命,D项正确;图示主要展示的是中共根据地的发展,而非两党关系的本
质,排除A项;两个时期政权性质也有差异,图1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图2根据地政权具有广泛的统一战线性质,排除B项;1929-1932年间主要是阶级矛盾,而1937-1940年间则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0.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式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如表所示。这一理论( )
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在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A.依据地理位置的差异划分国家归属 B.依据国家独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划分
C.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D.表明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共性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可知,毛泽东关于中国式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将中国划入“第三世界”,这表明了中国与广大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共性,有助于这些国家对中国产生认同感,扩大中国在这些国家中的影响力,把它们团结在反对超级大国扩张侵略政策的旗帜下,故D项正确;中国式的“三个世界划分”不是以地理位置划分归属,因为亚非拉国家被划为一类,排除A项;虽然“第三世界”中的大多数国家为二战以后新兴的民族国家,但其中的拉美国家早在19世纪初期就普遍获得了独立,排除B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出现于一战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1.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新征服的意大利地区分为有投票权的城市、无投票权的城市、拉丁殖民地和“同盟者”等类型。前三种类型的地位都在“同盟者”之上,但罗马共和国赋予人数众多的“同盟者”一定自治权。这反映出罗马( )
A.分而治之的治理模式 B.万民法的渐趋完善
C.共和制不断向外推广 D.奴隶制进一步发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将新征服的意大利地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有投票权的城市、无投票权的城市、拉丁殖民地和“同盟者”等,并对这些类型赋予不同的地位和权利。这种分类治理的方式反映了罗马的分而治之的治理模式。通过赋予不同类型的地区不同的地位和权利,罗马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这些地区,同时也体现了其灵活多变的治理策略,A项正确;万民法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共和国对不同地区的治理,与共和制、奴隶制的推广与发展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2.中世纪后期,西欧国家的疆域不再由于王室的联姻而发生改变。国家由国王的私有财产变成了多数民
众普遍关心的共同政治单元。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民主政体已经形成 B.民族国家意识强化
C.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D.忠诚观念日益淡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后期(西欧)。据材料“国家由国王的私有财产变成了多数民众普遍关心的共同政治单元。”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出当时民族国家意识强化,B项正确;中世纪后期,民主政体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世俗王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讲述忠诚观念日益淡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
A.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B.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
C.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D.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普鲁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是欧洲开明专制和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体现他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主张理性、主权在民等,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体现其专制思想,C项正确;平民主义强调在政治上刻意迎和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反对精英和拒绝以牺牲普通民众的现实利益来实现历史的进步,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科学精神和神权主义在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排除B项;普鲁士国王的统治措施并非激进而是受到启蒙思想影响,但又受到传统专制主义影响,是二者的杂糅,排除D项。故选C项。
14.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法国( )
法国1840年高额纳税人职业统计表(货币单位:法郎)
0.5-0.6万 0.6-0.7万 0.7-0.8万 0.8-1.0万 1.0-1.5万 1.5万以上
土地所有者 147 94 41 50 32 13
高级官员 18 13 3 4 4 /
自由职业者 17 2 2 1 / /
商人、银行家 10 16 4 9 5 1
工厂主 10 6 3 4 2 1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利用税率调节过高收入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D.工业化的进程较为缓慢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法国)。根据材料“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法国高额纳税人中,土地所有者占据较高比例,而不是工厂主,反映其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D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出缴税较多的职业,无法体现贫富差距扩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法国税率,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B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主要是手工作坊和大工厂生产,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5.1922年、列宁指出、“我们在设法建立合营公司。这种公司的资本,一部分属于私人资本家、而且是外国资本家、另一部分属于我们。第一,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学习做生意,这对我们是必要的。第二,如果我们认为必要,我们随时都可以取消这种公司”这一主张( )
A.体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原则 B.力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C.强调维护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D.为工业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俄。根据“1922年”、“我们在设法建立合营公司。这种公司的资本,一部分属于私人资本家、而且是外国资本家、另一部分属于我们”可知,此时的苏俄意图引进外国资本来发展经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应该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以国家的形势利用商品货币政策发展经济,带有国家资本主义的色彩,A项正确;此时的苏俄是要发展经济,而不是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排除B项;此时苏俄的经济是独立的,列宁并不是在强调维护经济独立的重要性,排除C项;列宁的这一主张并不是在强调工业化建设的方向,排除D项。故选A项。
16.下面是1947年美国(左图)和1949年苏联(右图)以马歇尔计划为题材创作的漫画。左图人物身上的文字是“欧洲”,绳子上写着“马歇尔计划”;右图人物代表美国,障碍物上的文字是“西欧国家主权”“关税壁垒”。这两幅漫画可用于印证该时期( )
A.美苏意识到欧洲联合的重要 B.美苏经济发展实力出现变化
C.欧洲是美苏争霸的重点地区 D.美苏冷战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答案】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冷战时期(美国、苏联)。根据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看来,马歇尔计划是在援助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促进其经济恢复,有利于欧洲的发展;而在苏联看来,美国是在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是美国利用的工具,漫画反映了两个国家均认为欧洲在美苏冷战中占据重要地位,可用于印证该时期欧洲是美苏争霸的焦点,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欧洲尚未开始联合,且美国并不想要欧洲实现联合,排除A项;这一时期美苏两国势均力敌,且通过材料信息不能判断美苏实力的变化,排除B性;冷战的对抗是全方位的,且马歇尔计划也是为了在政治上美国能够更好的控制西欧,所以漫画不能反映美苏冷战重心转向经济领域,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多是乡里两级。从表面上看“里”具有乡约自治功能,但本质上是以村落为基础的赋役征收单位,乡(管、都、保)则是介于县与里之间由若干村落组成的地域性行政单元,而家族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治理依托。乡里承担着维持国家在基层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秦汉时期,在有秩、游微之外,由三老负责教化便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到隋唐时期,乡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基层权力向州县集中。王安石变法后,县以下的保甲组织开始成为皇权的载体,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增强,乡里自治色彩再次削弱。基层行政权力的缩小、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的下降为士绅和宗族势力的补充提供了空间。
——摘编自王伟进等《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实行了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下,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政革开放以后,政府的单一主体模式被打破,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的治理主体又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治理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
乡村治理模式。新时代,为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新乡贤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这样的体系构建既保障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果。
——摘编自蒋永穆等《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并对古代的乡村治理简要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主体发生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2分)
【答案】(1)主要特征:以村落为基础,以乡里为单位,以家族为主要依托;乡村自治色彩逐渐减弱;国家对乡村的管控不断强化;国家行政治理与宗族教化相结合;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渐合一;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任一角度得1分,共2分)
简要评价: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国家政权对基层的管控逐渐加强,基层行政权力不断缩小;受宗法观念、家族势力的影响也会出现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任一角度得2分,共4分)
(2)变化: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政府主体治理变为改革开放后的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21世纪以来又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任意一点得2分)
原因:单一的政府治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任意一点得2分,共4分)
(3)认识:乡村治理要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根本出发点;应不断创新治理体系;应调动广大的人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要处理好国家管理与基层治理的关系;乡村治理制度应适时而变。(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主要特征:根据材料“本质上是以村落为基础的赋役征收单位,乡(管、都、保)则是介于县与里之间由若干村落组成的地域性行政单元,而家族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治理依托”可分析出以村落为基础,以乡里为单位,以家族为主要依托,国家行政治理与宗族教化相结合;根据材料“功能进一步弱化,基层权力向州县集中”可分析出乡村自治色彩逐渐减弱;根据材料“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增强”可分析出国家对乡村的管控不断强化;结合保甲制度可分析出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渐合一;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简要评价:结合历代基层治理史实,从社会稳定、中央集权的、宗族势力的负面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国家政权对基层的管控逐渐加强,基层行政权力不断缩小;受宗法观念、家族势力的影响也会出现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
(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可分析出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政府主体治理变
为改革开放后的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根据材料“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可分析出21世纪以来又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
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单一的政府治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可分析出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结合税费改革可分析出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结合治理体系的完善可分析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认识:可从社会稳定、治理体系的创新、农民的参与积极性、顺应时代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乡村治理要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根本出发点;应不断创新治理体系;应调动广大的人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要处理好国家管理与基层治理的关系;乡村治理制度应适时而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31年,法因因坚持金本位导致法郎汇价偏高,便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到1932年年末共有10个国家紧随其后实行贸易的完全配额或许可证制度;而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据1932年进口情况估计,其实际上物品的平均税率达53.2%,一战后重建的国际贸易体系在各区域贸易集团图和各园关税壁垒的作用下,处于割裂与封闭状态。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政府的《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对外谈判缔结互患贸易协定时,可根据协定修改关税税率,上下幅度可达50%。1934年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患贸易协定,出口贸易增加了48.9%,进口增加了40.1%。《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成为美国在二战期间构建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钢铁产量超过1亿吨,独霸世界。钢铁、汽车、建筑是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园普遍重视并扩大钢铁的生产。为了缓解钢铁产能过剩,扩大钢铁出口,欧共体给予了出口补贴,这一举措引起了美欧之间的钢铁贸易摩擦。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工业,对从欧共体进口的钢铁征收了高额反补贴税。后经双方谈判,欧共体同意对出口美国的钢铁产品实行“自动”出口限额。美欧矛盾暂时缓解,但并未得到根本碍决。
——摘编自彭波《千年贸易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国际经济体系处于“割裂与封闭状态”的表现,简析这一时期西方国家互惠贸易谈判与“构建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的含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与西欧贸易摩擦没有引发国家战争冲突的原因,并评价美国与西欧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的举措。(8分)
【答案】(1)表现:西方各国纷纷提高关税;建立各区域贸易集团圈;主要国家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贸易配额制等限制措施。(答出两点即可)(任意一点得2分,共4分)
含义:通过协商解决贸易冲突;加强在关税贸易方面的合作,为战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奠定了基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分)
(2)原因:二战后和平发展逐渐被世界接受;冷战期间维护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合作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
发展;欧美经济互补性强;通过谈判的方式缓解冲突。(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评价: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冲突。(任意一点得2分,共4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1931年,法因因坚持金本位导致法郎汇价偏高,便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可得出西方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根据材料“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政府的《互惠贸易协定法案》,……美国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患贸易协定”可得出建立各区域贸易集团圈;根据材料“1931年,法因因坚持金本位导致法郎汇价偏高,便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到1932年年末共有10个国家紧随其后实行贸易的完全配额或许可证制度”可得出主要国家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贸易配额制等限制措施。
第二小问含义,根据材料“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政府的《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对外谈判缔结互患贸易协定时,可根据协定修改关税税率,上下幅度可达50%。1934年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患贸易协定,出口贸易增加了48.9%,进口增加了40.1%。《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成为美国在二战期间构建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可得出通过协商解决贸易冲突;加强在关税贸易方面的合作,为战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奠定了基础。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与西欧。第一小问原因:根据二战后时代背景,由于经历了世界大战,人们认识到战争的巨大伤害,因此二战后和平发展逐渐被世界接受;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国际局势来看,冷战期间维护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合作的需要;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根据所学可知,欧美经济互补性强;根据材料“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工业,对从欧共体进口的钢铁征收了高额反补贴税。后经双方谈判,欧共体同意对出口美国的钢铁产品实行‘自动’出口限额。”可得出通过谈判的方式缓解冲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所以今年的双十节纪念的意义,就在于指示民众:中国革命已经到了新的阶段,要开辟新的道路——国民党既然与共产党分裂,既然自绝于工农民众,既然自绝于他过去的革命历史,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既然背叛革命。那么,民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
如今广东两湖的工农暴动已经起来,虽然部分的有失败,但是国民党军阀的屠杀,并没有能征服我们,我们只有继续努力奋斗,达到民众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1927年10月10日)
今年双十节,又正当着全国主力部队激烈地进行着保卫武汉的血战!这些军队,多少都经过北伐的洗礼,有着革命战争的光荣传统,而又在当年北伐统帅蒋委员长领导之下。中国革命军队,从辛亥,到北伐,到抗战,在武汉不但有史的联系,而且有血的联系。辛亥革命,是在中华民族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领导之下创造的。十二年前的北伐战争,现时的抗战,又正是蒋委员长所领导的。三民主义是这三次革命的旗帜。
现今日寇占领了半个中国,历史的任务要求国民党恢复辛亥及北伐的精神,来完成辛亥革命以来未竟的事业!我们共产党人,愿追随国民党之后,号召全国人民帮助国民党,一致为战胜日寇,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
——摘编自《辛亥、北伐与抗战》(1938年10月10日)
上述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念文章,据此提取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明确提取不同之处,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不同之处:1927年纪念辛亥革命主要是为表明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是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1938年纪念辛亥革命除了表明自身的革命性外,还有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战、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对未来革命道路的向往的意义。原因:国家利益、自身政党阶级属性、社会环境不同。《中国共产党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发表于1927年10月10日,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辛亥、北伐与抗战》发表于1938年10月10日,此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展开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领导抗日战争。中共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革命策略,都是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为己任,体现出其本质属性。
【详解】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纪念辛亥革命主要是为表明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是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1938年纪念辛亥革命除了表明自身的革命性外,还有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战、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对未来革命道路的向往的意义。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念文章内容不同是受到国家利益、自身政党阶级属性、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发表于1927年10月10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共双方已经分裂,中共开始独立探索革命道路。根据“民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可知,中共在这一时期纪念辛亥革命是表明自己是孙中山革命遗志的继承者,中共领导的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辛亥、北伐与抗战》发表于1938年10月10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根据“当年北伐统帅蒋委员长”可知肯定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在北伐时的贡献,根据材料“我们共产党人,愿追随国民党之后,号召全国人民帮助国民党,一致为战胜日寇,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可知,中共在这一时期纪念辛亥革命是为了更好地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此外,还可以就其他不同展开论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如是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进行阐述。(要求:阶段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答案】示例一: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西方在此阶段是漫长的中世纪时期,国家长期四分五裂,战乱不断;人口少,城市规模小,经济几近停滞;教会势力强大,长期凌驾于王权和人权之上,人性和理性的光辉被湮没,科技发展明显落后于东方。(三点)同时期的东方国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中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曲辕犁、稻麦轮作制等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陆海丝绸之路的兴盛推动对外贸易走向繁荣;长安、东京、临安等国际化大都市接连涌现;唐诗宋词元曲等艺术形式异彩纷呈;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先进技术传入西方。(三点)因此,这一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西方,世界历史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东富西穷”局面。
示例二:
第二阶段(1500至19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在英国逐步确立;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欧洲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大地解放;以天文学、物理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建立起来。(三点)与此同时,东方的中国虽然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经济也仍在发展,对外贸易也占据一定优势,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社会矛盾加剧;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新的经济因素发展缓慢;思想被理学严重束缚导致科技陷于停滞;闭关锁国等政策的实行使对外贸易日益萎缩。(三点)因此,该阶段东方实力虽仍强于西方,但西方追赶势头迅猛,双方差距迅速缩小,呈现“西升东降、东富西追”的局面。
示例三: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这一时期,欧洲国家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并在全世界抢占殖民地、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三点)而东方的中国和印度,政治上则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上彻底成为西方的附庸,文化上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主流,一个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三点)此阶段,西方实力迅速增强,东方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西强东弱,东西彻底逆转、易位”。
示例四: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欧国家急剧衰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随着欧共体、欧盟的相继成立,西欧的经济实力有所恢复和增强;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西欧国家迅速展开。(三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逐渐崛起,东方国家重新登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倡导建立一带一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三点)因此,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呈现出“东西相持、多极平衡”的特点。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今世界。首先,审设问,明方向。本题设问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进行阐述。
其次,读材料,分析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引史实,进行阐释。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西方在此阶段是漫长的中世纪时期,国家长期四分五裂,战乱不断;人口少,城市规模小,经济几近停滞;教会势力强大,长期凌驾于王权和人权之上,人性和理性的光辉被湮没,科技发展明显落后于东方。同时期的东方国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中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曲辕犁、稻麦轮作制等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陆海丝绸之路的兴盛推动对外贸易走向繁荣;长安、东京、临安等国际化大都市接连涌现;唐诗宋词元曲等艺术形式异彩纷呈;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先进技术传入西方。
第二阶段(1500至19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在英国逐步确立;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欧洲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大地解放;以天文学、物理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建立起来。(三点)与此同时,东方的中国虽然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经济也仍在发展,对外贸易也占据一定优势,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社会矛盾加剧;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新的经济因素发展缓慢;思想被理学严重束缚导致科技陷于停滞;闭关锁国等政策的实行使对外贸易日益萎缩。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这一时期,欧洲国家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并在全世界抢占殖民地、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三点)而东方的中国和印度,政治上则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上彻底成为西方的附庸,文化上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主流,一个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欧国家急剧衰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随着欧共体、欧盟的相继成立,西欧的经济实力有所恢复和增强;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西欧国家迅速展开。(三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逐渐崛起,东方国家重新登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倡导建立一带一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最后,总结论,拔高度。对论述部分进行总结,注意呼应观点,对主题进行一定的升华。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可以这样总结:因此,这一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西方,世界历史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东富西穷”局面。第二阶段(1500至19世纪初)可以这样总结:因此,该阶段东方实力虽仍强于西方,但西方追赶势头迅猛,双方差距迅速缩小,呈现“西升东降、东富西追”的局面。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可以这样总结:因此,该阶段东方实力虽仍强于西方,但西方追赶势头迅猛,双方差距迅速缩小,呈现“西升东降、东富西追”的局面。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因此,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呈现出“东西相持、多极平衡”的特点。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广东专用)
历 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陕西临潼姜寨一期遗址出土石斧150件、石铲127件、骨铲122件。石斧体形厚重,石铲通体磨光,二者刃部锋利。姜寨遗址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石刀、陶刀、磨盘等。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 )
A.农业成为食物的主要来源 B.农业手工业完成分工
C.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D.进入了农耕定居时代
2.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3.在唐朝,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省学政主持,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会试由礼部直接主持。这说明科举制( )
A.彰显了学在官府 B.体现了国家意志
C.凸显了公平原则 D.滋生了结党营私
4.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
()
A.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 B.理学并未影响妇女行为
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宽松
5.明太祖曾称:“朕观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苟为治徒务刑政,而遗礼乐,在上者虽有威严之政,必无和平之风;在下者虽存苟免之心,终无格非之诚。大抵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这种治国理念的本质是( )
A.外儒内法 B.尊法敬天 C.礼法结合 D.尚法存礼
6.明清时期,欧洲人东来,葡萄牙和英国对朝贡体制的挑战,表现在他们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居留地问题、行政管辖权问题等。葡萄牙最终采取了屈从的姿态,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给予一定妥协,但最终掌握了控制权。英国则拒绝臣服,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一应拒绝。这反映出1840年前朝贡体制实践的走向是( )
A.保持自主特性 B.继续怀柔外夷
C.维持宗藩关系 D.延续羁縻政策
7.康有为在谈到宋明理学时说:“宋儒之学,皆本禅学,即孟子心学;宋学皆兼禅学,即本于孟子之心学;佛言性善,宋人惑之,故特提出孟子。”康有为的这一评论强调理学(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思想来源具有多元性
C.有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
8.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申报》登载的部分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果汁牛肉 凡士林生发香膏 飞鹰老牌炼乳 亨茂汽车公司
A.《申报》以经营广告业务为主 B.工商企业开启新的营销方式
C.社会生活呈现丰富多彩局面 D.国人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9.下面两幅示意图所体现的共性是( )
A.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 B.两个时期的政权性质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10.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式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如表所示。这一理论( )
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在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A.依据地理位置的差异划分国家归属
B.依据国家独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划分
C.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D.表明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共性
11.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新征服的意大利地区分为有投票权的城市、无投票权的城市、拉丁殖民地和“同盟者”等类型。前三种类型的地位都在“同盟者”之上,但罗马共和国赋予人数众多的“同盟者”一定自治权。这反映出罗马( )
A.分而治之的治理模式 B.万民法的渐趋完善
C.共和制不断向外推广 D.奴隶制进一步发展
12.中世纪后期,西欧国家的疆域不再由于王室的联姻而发生改变。国家由国王的私有财产变成了多数民众普遍关心的共同政治单元。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民主政体已经形成 B.民族国家意识强化
C.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D.忠诚观念日益淡化
13.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
A.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B.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
C.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D.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
14.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法国( )
法国1840年高额纳税人职业统计表(货币单位:法郎)
0.5-0.6万 0.6-0.7万 0.7-0.8万 0.8-1.0万 1.0-1.5万 1.5万以上
土地所有者 147 94 41 50 32 13
高级官员 18 13 3 4 4 /
自由职业者 17 2 2 1 / /
商人、银行家 10 16 4 9 5 1
工厂主 10 6 3 4 2 1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利用税率调节过高收入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D.工业化的进程较为缓慢
15.1922年、列宁指出、“我们在设法建立合营公司。这种公司的资本,一部分属于私人资本家、而且是外国资本家、另一部分属于我们。第一,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学习做生意,这对我们是必要的。第二,如果我们认为必要,我们随时都可以取消这种公司”这一主张( )
A.体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原则 B.力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C.强调维护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D.为工业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6.下面是1947年美国(左图)和1949年苏联(右图)以马歇尔计划为题材创作的漫画。左图人物身上的文字是“欧洲”,绳子上写着“马歇尔计划”;右图人物代表美国,障碍物上的文字是“西欧国家主权”“关税壁垒”。这两幅漫画可用于印证该时期( )
A.美苏意识到欧洲联合的重要 B.美苏经济发展实力出现变化
C.欧洲是美苏争霸的重点地区 D.美苏冷战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多是乡里两级。从表面上看“里”具有乡约自治功能,但本质上是以村落为基础的赋役征收单位,乡(管、都、保)则是介于县与里之间由若干村落组成的地域性行政单元,而家族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治理依托。乡里承担着维持国家在基层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秦汉时期,在有秩、游微之外,由三老负责教化便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到隋唐时期,乡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基层权力向州县集中。王安石变法后,县以下的保甲组织开始成为皇权的载体,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增强,乡里自治色彩再次削弱。基层行政权力的缩小、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的下降为士绅和宗族势力的补充提供了空间。
——摘编自王伟进等《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实行了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下,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政革开放以后,政府的单一主体模式被打破,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的治理主体又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治理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新时代,为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新乡贤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这样的体系构建既保障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果。
——摘编自蒋永穆等《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并对古代的乡村治理简要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主体发生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31年,法因因坚持金本位导致法郎汇价偏高,便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到1932年年末共有10个国家紧随其后实行贸易的完全配额或许可证制度;而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据1932年进口情况估计,其实际上物品的平均税率达53.2%,一战后重建的国际贸易体系在各区域贸易集团图和各园关税壁垒的作用下,处于割裂与封闭状态。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政府的《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对外谈判缔结互患贸易协定时,可根据协定修改关税税率,上下幅度可达50%。1934年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患贸易协定,出口贸易增加了48.9%,进口增加了40.1%。《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成为美国
在二战期间构建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钢铁产量超过1亿吨,独霸世界。钢铁、汽车、建筑是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园普遍重视并扩大钢铁的生产。为了缓解钢铁产能过剩,扩大钢铁出口,欧共体给予了出口补贴,这一举措引起了美欧之间的钢铁贸易摩擦。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工业,对从欧共体进口的钢铁征收了高额反补贴税。后经双方谈判,欧共体同意对出口美国的钢铁产品实行“自动”出口限额。美欧矛盾暂时缓解,但并未得到根本碍决。
——摘编自彭波《千年贸易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国际经济体系处于“割裂与封闭状态”的表现,简析这一时期西方国家互惠贸易谈判与“构建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的含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与西欧贸易摩擦没有引发国家战争冲突的原因,并评价美国与西欧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的举措。(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所以今年的双十节纪念的意义,就在于指示民众:中国革命已经到了新的阶段,要开辟新的道路——国民党既然与共产党分裂,既然自绝于工农民众,既然自绝于他过去的革命历史,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既然背叛革命。那么,民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
如今广东两湖的工农暴动已经起来,虽然部分的有失败,但是国民党军阀的屠杀,并没有能征服我们,我们只有继续努力奋斗,达到民众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1927年10月10日)
今年双十节,又正当着全国主力部队激烈地进行着保卫武汉的血战!这些军队,多少都经过北伐的洗礼,有着革命战争的光荣传统,而又在当年北伐统帅蒋委员长领导之下。中国革命军队,从辛亥,到北伐,到抗战,在武汉不但有史的联系,而且有血的联系。辛亥革命,是在中华民族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领导之下创造的。十二年前的北伐战争,现时的抗战,又正是蒋委员长所领导的。三民主义是这三次革命的旗帜。现今日寇占领了半个中国,历史的任务要求国民党恢复辛亥及北伐的精神,来完成辛亥革命以来未竟的事业!我们共产党人,愿追随国民党之后,号召全国人民帮助国民党,一致为战胜日寇,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
——摘编自《辛亥、北伐与抗战》(1938年10月10日)
上述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念文章,据此提取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明确提取不同之处,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如是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进行阐述。(要求:阶段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