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专用)中考历史真题汇编: 综合材料题- 5年(2020-2024)中考真题 1年模拟真题汇编
1.(2024·湖南·中考真题)某历史社团组织开展“探寻农业密码”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 【农业与科技】
同学们查阅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整理了如下信息:
·《夏小正》记战了有关农耕、蚕桑生产的物候、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我国有“药食同源”之说,姜和杜既是调味品,也是祛风除寒的药品
(1)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写出两例秦汉至明清时期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
活动二 【农业与世界】
同学们了解世界主要农作物的传播情况。做了如下记录:
16世纪美国人绘制的马铃薯图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2)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
活动三 【农业与未来】
同学们关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对此展开了讨论:
(3)根据活动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世界性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2.(2024·湖南·中考真题)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最能从整体上表现其神韵的核心精神,是尚“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经典《周易》蕴含了尚“和”精神,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必须和合、平衡才能顺利发展。庄子认为“与天和得‘天乐’”,主张清静无为、物代两忘。尚“和”精神还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时避免走向极端。但也不要作无原则的调和,故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诸如“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等训条,都彰显了尚“和”精神。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和儒家关于尚“和”精神的主张。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我国古代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体现尚“和”精神的史实。
材料三 当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四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4年1月1日)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
3.(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题)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时间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由英国开启,随后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A 的改进和应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始于19世纪60年代,以 B 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其启动器。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新兴大国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跃超过英国。多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取代了英国的单一中心地位。
——王怀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的新纪元。在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正式开始。1953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还建立了独立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
——赵朝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和生成逻辑》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李正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
请回答:
(1)完成材料一中的A、B两处填空。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开始的时代背景。简析“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三,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4.(2022·湖南岳阳·中考真题)阅读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1914年 萨拉热窝事件
1921年 华盛顿会议
1929年 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6年 “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42年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5年 雅尔塔会议
1947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
1991年 苏联解体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上述大事年表中,哪次会议的召开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2)《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产生了什么影响?试述“二战”的转折点。
(3)根据上述大事年表,“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终结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什么趋势?
(4)在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相邻且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两个历史事件。
(5)请归纳上述大事年表的主题线索。
5.(2021·湖南株洲·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大萧条的到来,西方经济变得一团糟。与此同时,苏联的五年计划经济却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独特的经验虽然伴随着严格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它确实使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保守势力和大商业领袖抨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批评罗斯福抛弃了自由政策。不过,广大中下层民众热情讴歌了“新政”,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据[美]布林克利《美国史》等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材料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2020年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用短短8年时间使得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摘编自孙明增《书写人类减贫史上最壮丽的史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通过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什么?新政哪些措施使“广大中下层民众”视罗斯福为“救星”?
(3)根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的共同点。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的主要原因。假如你是脱贫群众中的一员,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想。
6.(2024·湖南益阳·二模)自然界创造了人类,而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西汉一清)人口分布变化情况
时间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742年 南宋1208年 明1460年 清1820年
南方地区人口占比 24.04% 48.11% 44.24% 53.98% 58.33%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
著 作 作 者 朝 代 记 载
《齐民要术》 A 北朝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注:“器”指工具)。悦以使人,人忘其劳。且须调习器械,务令快利。
B 徐光启 明代 如耧锄镫锄耘爪(注:此为农具)之类,是其变也;至于薅马薅鼓(注:此为农具),又其辅也。倘度而用之,则知水陆之耘事,有大功利在矣。
材料三 我国古代农学始终遵循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发展农业的准则。这种把自然与社会看为一个统一整体、把农业生产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尊重自然、重视生态环境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闪耀着极其光辉的思想,应当继承发扬,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农业博物馆《五千年农耕的智慧》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的角度,说明引起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补充完善材料二中A、B的内容。并比较材料二中两本农业著作的记载,指出二者的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耕的智慧。据此,请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7.(2024·湖南·模拟预测)世界格局风云变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英国在16世纪(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7世纪打败了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荷兰后,18世纪,又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到1850年前后,英国霸权达到了顶峰——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0%,海军吨位几乎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
——摘编自闵凡祥《英国世界工业霸权兴衰的宏观分析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直接导致两国国力的相对衰落。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和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有力地牵制和冲击着美苏两霸的势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苏联的“新思维”成为推动苏联社会质变的催化剂。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世界霸权建立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列举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和对抗”的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列举三方面以上即可)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90年代世界格局演变趋势,并概括其出现的原因。
8.(2024·湖南·模拟预测)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制,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
——摘编自蒋廷蔽《中国近代史》(1938年初版)
材料三 辛亥革命以民国取代帝国,诚然来得过于急骤,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政治上、组织上都缺乏充分的准备,但却是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与方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相沿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
——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材料一中,“炮口的逼迫下”指的是哪一次战争?谈谈你对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理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自强运动”“变法运动”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简述变法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与方向”的角度,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9.(2024·湖南·模拟预测)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地方和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清朝前期,统治者经略边疆,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愈益紧密。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简述清朝前期经略边疆对国家版图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10.(2024·湖南娄底·二模)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是近代中国人民始终不懈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20世纪7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世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续写一项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
材料二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摘编自《信念永恒》 一船红天下,万众跟党走
(2)“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能“一船红天下”?
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日子……中国共产党人在10月1日所庆祝的革命,其意义不亚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其政治摧毁的范围不小于那两场革命,在为社会发展的空前新进程而开辟道路方面,其重要性不亚于那两场革命,其世界范围的影响也不小于那两场革命。
——摘自莫里斯·梅斯纳著、张瑛等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人在10月1日所庆祝的革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哪些历史任务?
11.(2024·湖南岳阳·三模)改革与革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俄国和美国在行进的航路上都遇到了风浪和险阻。如何排除这些风险,让历史进步和航船能够乘风破浪,畅通无阻,成为这两国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60年代推动世界历史“风起云涌”的主要力量以及当时美、俄解决“风浪和险阻”的重要举措。
材料二 (苏联)194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
——摘编自吴于度、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所进行的有益探索。
材料三 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年)实施时期,正是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期,面对这种糟糕的状况美国借鉴了苏联的一些做法,顺利地渡过了难关。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出台了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美国借鉴了苏联的一些做法”是指什么?
12.(2024·湖南邵阳·模拟预测)识读图表是历史学习的必备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不同朝代的疆域变迁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材料二 图4为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的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和图2所示朝代在地方上推行的巩固统一的制度。
(2)图3所示朝代与图2所示朝代相比,在加强对西南边疆管理、促进民族团结的方式上有何创新?从图1到图3,反映出我国古代疆域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4信息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13.(2024·湖南邵阳·模拟预测)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民主改革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日益巩固。《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新形势的需要。在此基础之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摘编自刘兰兰《我国六十年宪法修改的反思与前瞻》
(1)材料一图①的文献颁布后,该国逐渐形成的制度。图⑤文献是(人名)主持制定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大总统行使职权各种规定的目的是什么。这些规定主要体现了怎样的原则?该法律在制度设计上受到材料一中哪一文献的深刻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历史背景。该法律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我国全面发展,距今已有多少周年 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14.(2024·湖南邵阳·模拟预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23年10月18日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建设对进一步改革开放,21世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无论是中国对外投资,还是外国对华投资,都彰显了友谊和合作,体现着信心和希望。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不搞意识形态对立,不搞地缘政治博弈,也不搞集团政治对抗,反对单边制裁,反对经济胁迫,也反对“脱钩断链”。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
材料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10年里,湖南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围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湘企“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设立1059家企业……贸易畅通,根据长沙海关发布数据,10年来,湖南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规模大幅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累计达1.47万亿元,从2013年的664.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520.7亿元,年均增长20.4%……设施联通,构建起互联互通新通道,湖南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近。湖南构建五大物流通道和货运集结中心,完善铁海、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从“东南西北上”各个方向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深情相拥。
——2023年10月17日《湖南日报》湖南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10年成果丰硕
(1)图一史料属于史料类型中的哪一类?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2)从材料一中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不能少于3点)
(3)据材料二指出“丝路精神”的内涵,并谈谈你对加快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践行的建议。
(4)依据材料三,概括湖南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表现有哪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10年里,湖南成果丰硕,为更好推广湖南,请同学们为湖南代言,创作属于湖南的宣传标语。
15.(2024·湖南邵阳·模拟预测)革命、战争和改革是社会更替与变革的重要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以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革命或战争(部分)
革命或战争名称 入选理由
A. 它推翻了本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世界上最早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B.法国大革命
C. 它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材料二 “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这些情况和‘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相对照.全军指战员更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
——摘自刘伯承《回顾长征》
材料三 罗斯福无意为美国创造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
——《全球通史》
(1)请写出材料一中A、C所代表的革命或战争名称。结合所学知识,从B、D中任选一项,撰写其入选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军获得了“新的生命”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主席的正确的路线”开始于什么事件。
(3)材料三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说罗斯福新政借鉴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采取“市场+计划”的经济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出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经济体制,也体现了这个模式。请问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罗斯福和邓小平为“挽救”社会制度所作的努力有何相似之处。
16.(2024·湖南张家界·三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第二步”目标实现的标志。并说明“第二步”目标的实现在当时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起到的作用。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份……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国发展主轴成功转移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请对这一事件作简要评价。
材料三 下是1992─2012年某市GDP增长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17.(2024·湖南张家界·三模)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展示了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国内形势。
(1)在中国近代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介绍的历史人物是谁?基于你对下图的理解,你能从中得出怎样的结论?
材料二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抗战
图一 李宗仁在台儿庄 A:影响 图二 彭德怀在前线 B:战役名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A、B的内容,并据此概括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关系。
18.(2024·湖南湘西·模拟预测)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虽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这个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
材料一
梦想 重大探索 代表人物 探索层面
①____ 洋务运动 李鸿章、张之洞等 器物层面
变法强国梦 戊戌变法 ②____ 制度层面
民主共和梦 ③____ 孙中山
民主科学梦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等 ④____
材料二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在军事上集思广益,大胆用人,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发挥了非常好的带头和表率作用。在中共中央、解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动员下,解放区人民掀起踊跃支前的热潮。三大战役中,动用民工880余万人次,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战场上的子弹、炮弹和粮食,都来自人民群众夜以继日的运送。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更好地发展自身、造福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表格梳理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进行的四次重大探索,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对新生政权起到巩固作用的史事。
(4)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后,是千年的回响、百年的渴望。请你依据所学,将材料四“圆梦图”中的序号补充完整。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应该做什么?
19.(2024·湖南湘西·模拟预测)制度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历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探索与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候,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材料二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A制去代替。……但从制度本身来说,A制是以地缘为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材料三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责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材料四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内阁仍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1)材料一确立的是什么制度?周王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A处指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指出其主要特征。
(3)科举制正式确立于哪个皇帝时期?根据材料三归纳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统治者是如何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改组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农业对古代科技的影响深远:①农业对农学科技的影响:在古代农业的发展的千千万万的实践活动中,人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处理农业与环境的关系,推动了农学科技著作的产生。例如: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明朝时期的《农政全书》等。②农业对其他科技的影响: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农耕与温度、降水等气候的关系,与土地测量、赋税摊派等问题,这都说明农业实践推动天文、数学等科学的出现、发展,药食同源也说明了农业对医学发展的影响。③农业发展是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石和物资保障,农业实践是农业科技提升的重要途径。
科技成果:①农业工具:汉时发明了耧车、三国时期发明了翻车、唐朝发明的曲辕犁和筒车、宋朝的秧马等。②农学科技著作:北朝时期贾思勰写了《齐民要术》、明代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等。(任选两例即可)
(2)传播的特点:①农作物传播方向具有双向性、互补性。(例如:玉米从美洲传播到各地,填不了亚欧地区玉米作物的空缺,水稻从亚欧传播到美洲大陆);②范围具有广泛性、全球性。(新航路开辟后农作物不仅在国内传播还沿着新航线在各地区间相互传播);③农作物传播时间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开始物种大交流,并且一直在进行;④农作物传播时品种丰富、高产,传播的农作物不仅有粮食作物,还有各种经济作物,种类丰富。传播得快的多数为高产农作物,例如:玉米、马铃薯等。
(3)我的建议:①树立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的正确消费观。社会各界需凝聚共识,各国采取有力的行动,改变世界粮食消费方式。②创新科技助推农业生产:大力研发新品种、改良农作物的品种,增加粮食产量。③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改进科学的农耕技术和农具设备,利用最新机械化设备耕地、提高耕种效率和产能。④合理开发耕地,充分利用土地效能,提升土壤营养和土地利用的频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⑤农业发展需要多方合作,多种人才,创新绿色农业和食物技术,各国应该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创新人才。⑥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强世界各国的技术合作、经验共享。
2.(1)道家主张:人应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达到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在处理人际问题时能保持个人独立思考和原则同时,又尊重差异,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2)史实1: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汉化政策有利于各民族交流、融合与发展,可见尚“和”精神,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史实2:唐太宗时期实行和亲的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通过婚姻方式促进与吐蕃民族的和谐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充分体现了尚“和”精神。
其他史实: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清朝时建立册封制度等等。
(3)意义:尚“和”精神重视大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尚“和”精神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良好人际交往形成、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尚“和”精神在国际交往、交流中非常重要,各国尚“和”、尊重多元文化,与其他文化和谐共处,通过“和”来实现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与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1)蒸汽机。电力。
(2)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带来了环境污染等。
(3)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束;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建立了独立且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物质基础等。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1)华盛顿会议。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写出“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或斯大林格勒战役)
(3)“冷战”政策;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4)“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5)世界现代政治格局的演变(或: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5.(1)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存在问题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2)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或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整顿金融体系;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任答两点即可)
(3)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当时本国的国情;都合理利用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都注重民生。
(4)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大干部的努力;人民群众的配合等(有理即可)。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幸福是干出来的!(有理即可)
6.(1)趋势:南方地区人口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技术的改进;粮食产量的提高等。
(2)内容:A:贾思勰;B:《农政全书》。相似之处:都强调劳动工具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作用。
(3)智慧:遵循天人合一;遵循自然规律。(答出一点即可)建议:把农业生产与大自然协调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推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
7.(1)方式: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2)表现:杜鲁门主义出台、推行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3)趋势: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原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直接导致两国国力的相对衰落;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苏联的“新思维”成为推动苏联社会质变的催化剂。
8.(1)战争:鸦片战争;理解:鸦片战争使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表现:戊戌变法要变更政治制度,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3)历史意义: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9.(1)具体措施:郡县制。
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是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意义: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措施:顺治皇帝对五世达赖喇嘛册封,康熙皇帝对班禅大师进行册封;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大师共同管理西藏。 乾隆帝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形成历代达赖喇嘛与班禅大师必须由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
(3)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0.(1)共同之处: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积极作用: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社会习俗的进步。
(2)中共一大召开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4)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争取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等。
11.(1)力量: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举措:美国:通过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特点:工业与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优先发展工业。
有益探索:实施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等。
(3)是指:国家干预经济。
12.(1)制度:图1:郡县制;图2:行省制度。
(2)创新:册封宗教领域;设置机构;趋势:疆域扩大并不断得到巩固。
(3)经济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兴修水利。
13.(1)制度:君主立宪制;人物:拿破仑
(2)目的:限制总统权力。原则:权力制衡原则。文献:美国1787年宪法。
(3)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民主改革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日益巩固;《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新形势的需要。周年:70周年。认识:民主法制建设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14.(1)A.实物史料。
(2)历史信息:①中国在汉代与古罗马已有交往;②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欧洲;③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可以从出土地点、国家、器物名称、路线、地点名称、事件人物等方面回答)
(3)内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建议:①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共赢;②不搞意识形态对立;③不搞地缘政治博弈,也不搞集团政治对抗;④反对单边制裁;⑤反对经济胁迫,也反对“脱钩断链”。(任答2点)
(4)表现:湘企“走出去”;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大幅增长;湖南构建五大物流通道和货运集结中心,构建起互联互通新通道。(任答2点)
宣传标语:跨越山海湖南与您同行(言之有理即可)
15.(1)名称: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第二次世界大战。理由: B: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思想的解放,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的生命”: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事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之处:符合本国国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6.(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答出一个即可)
(3)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等。(答出两个即可)
(4)如改革开放是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等。
17.(1)人物:李大钊。
结论: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A: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
B:百团大战。
原因:国共联合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关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8.(1)①:自强求富梦;②:康有为、梁启超(任写其一或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③:辛亥革命;④:思想层面。
(2)原因: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指挥(或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发挥了带头和表率作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3)史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4)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一国两制;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树立远大理想,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19.(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A:郡县制;主要特征:以地缘为本位(或不以血缘关系为本位;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命)
(3)皇帝:隋炀帝;作用:促进了教育的繁荣,使官僚素质得到提高;为寒门子弟(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扩大了统治基础;
(4)明朝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专用)中考历史真题汇编: 综合材料题- 5年(2020-2024)中考真题+1年模拟真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