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特训】第28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A组(巩固成果,学以致用)
1.(2023·北京门头沟区模拟)下表所示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部分史实。体现了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趋势是( )
时期 史实
隋唐 “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投卷”“公荐”(考前请托)
两宋 “取士不问家世”(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封弥”“誊录”(密封和誊录试卷)
A.开放性与公平性
B.自由化与宽松化
C.保守性与单一化
D.公正性与形式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实行自由报考的形式,呈现一定的开放性,但其在公平方面尚有明显欠缺,考生的身世背景会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如“投卷”“‘公荐’(考前请托)”等,宋代科举制更加完善,如“封弥”“誊录”等防作弊措施成为制度,且“以考试成绩定去留”,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因此材料整体体现了科举制的发展趋势是开放性与公平性,故A项正确。“封弥”“誊录”等一系列防作弊的措施,是对科举制的发展,这使得科举制更加严密,而非宽松,排除B项;隋唐时期科举制“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定去留”,体现了科举制的开放性,而非保守性,排除C项;“封弥”“誊录”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科举考试防作弊措施的制度化,在推动科举考试公平性上起到重要作用,说明其并非形式化的措施,排除D项。
2.(2024·安徽淮南模拟)明初地方官的考核内容包括“六事”,即学校、田野、户口、赋役、讼狱、盗贼,地方官也围绕“六事”施政。自明宣德开始,赋税征收未完的地方官,不能进入考满程序,地方官的行政重心由此转移到“钱粮”一事上。材料表明( )
A.考核制度深刻影响地方管理
B.明朝后期财政压力与日俱增
C.明朝官吏考核制度逐渐完善
D.中央集权加强制约地方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赋役”作为明代地方官的考核内容之一,对地方官员具有约束力,从而影响地方管理,故A项正确。B、C两项均对材料主旨理解错误,排除;考核制度是政府为加强对官员的管理而采取的措施,并非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国家结构形式,排除D项。
3.(2023·山东菏泽模拟)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前的刺史,源于丞相史,不仅监察地方,还监察地方监御史,之后随着汉代中枢权力的变化,逐渐由御史大夫节制。这反映出( )
A.刺史的权力逐渐减弱
B.中央与地方矛盾逐渐缓和
C.中央对地方监督的强化
D.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后期的刺史逐渐脱离相权的控制,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这有利于保证监察权的独立性,提高监察效率,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故D项正确,排除A项。由材料“逐渐由御史大夫节制”可知,这容易使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矛盾激化,排除B项;刺史的监察范围广泛,既包括了地方王侯,也包括各级官员和豪强地主,而且中央对地方监督的强化只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
4.(2023·山东泰安模拟)美国从1883年颁布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
A.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
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可知,美国文官制度强调官员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即专才的特殊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官员的才能,但并不意味着文官制度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二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2023·浙江杭州测试)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改革英国文官制度,探索以文官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这一做法( )
A.导致文官队伍逐渐精英化
B.易导致文官队伍人浮于事
C.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
D.旨在增进文官体制的活力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合同雇佣制”可以增强文官的责任感和效率意识,激发文官体制的活力,故D项正确,排除B项。“逐渐精英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是在187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6.(2023·山东威海模拟)1897年,江南储才学堂正式创办。其人才培养体系分为“四门(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十六目(律例、赋税……种植、水利……化学、矿务)”,这近似于4个学科16个专业。据此可知,该学堂( )
A.成为近代人才培养的摇篮
B.受政治改革的影响明显
C.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
D.是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产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近似于4个学科16个专业”可知,江南储才学堂的人才培养体系分为四门十六目,近似于4个学科16个专业,这说明该学堂初步建立了近代高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新式学堂的专业设置,并未说明江南储才学堂培养人才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中新式学堂的专业设置不涉及政治领域,体现不出该学堂受政治改革的影响明显,排除B项;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是在190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2023·北京昌平区模拟)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就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者也”。这表明北洋政府选拔官员( )
A.避免了徇私舞弊
B.遵循了民主原则
C.摆脱了封建束缚
D.考试和资历并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在确定文官任用资格的过程中既重视考试,也重视经历,两者并重,故D项正确。A、B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具体考试的内容,无法得知北洋政府选拔官员摆脱了封建束缚,排除C项。
8.(2024·福建厦门模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3年的普选,妇女参政人员逐渐增多,参加机关工作的女干部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从1952年到1953年,区级以上专职妇女工作干部,由634名增加到1189名。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 )
A.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B.真正地实现了男女平等
C.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女干部数量大幅度增加,这表明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男女平等的信息,排除B项;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B组(发展素能,创新思维)
9.(2023·山东潍坊模拟)南朝时期,考试日益成为察举的重心所在,察举由举荐孝子或举荐能吏之制,逐渐变成考试文士之制;地方长官的举荐权力,也逐渐变成搜罗文人以应试的行政责任。这一现象促使当时( )
A.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B.地方权力得以扩大
C.政权的统治基础得到扩大
D.官僚政治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南朝时期更加注重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这就使得更多出身低微但却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进入官僚队伍,从而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南朝时期考试还没有成为主要选官方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方式,与地方权力扩大无关,排除B项;南朝之前,官僚政治就已经形成,排除D项。
10.(2023·浙江联考)下图所示为1993年在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上面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户口数、性别及年龄构成,流民安置情况;提封、侯国邑属国、宿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钱谷出入。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御史参与对《集簿》的审核工作,以防止官员造假
②政府通过《集簿》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③《集簿》用于记录地方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④《集簿》可以作为证明简策在汉朝时仍有使用的一手史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钱谷出入”可知,秦汉时期,地方政府向朝廷汇报一年来当地社会经济与财政收支基本情况的制度称作上计制度,所呈送的上计文书称为《计簿》,也称为《集簿》,御史参与《集簿》的审核,以防止官员造假,故①正确;政府通过户籍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而非《集簿》,故②错误;汉朝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而《集簿》是汉朝郡县官员向上级汇报的报告书,故③错误;简策指在竹片或木片上书写文章,编连成册的书籍,《集簿》可以作为证明简策在汉朝时仍有使用的一手史料,故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11.(2023·广州广东测试)宋代中枢权力结构中的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宋仁宗时,“诏中书置台官言事簿,令以时检句销注之,仍录与枢密院”。宋仁宗此举意在( )
A.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
B.构建权力的制衡机制
C.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
D.提高监察谏议的效率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仁宗通过对台官言事簿的录制与对枢密院的监督,让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制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故B项正确。台谏系统属于监察机构,与中书门下以及枢密院之间不存在分化事权的关系,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明显不符,排除;多部门彼此监察并不一定会提高监察谏议的效率,也有可能会降低效率,排除D项。
12.(2024·辽宁葫芦岛模拟)1853年以后,印度文官制度开始实行。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超过1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且这些文官的俸禄由印度承担。英国通过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两种手段,统治着超过2亿人口的印度。据此可知( )
A.英国将文官考试制度推广到印度
B.英国通过文官制度直接统治印度
C.东印度公司拥有部分行政权力
D.文官制度缓和了印度的民族矛盾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大量来自英国的文官,而文官是国家治理的产物,这说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拥有部分行政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将文官考试制度推广到印度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英国通过文官制度直接统治印度,而是英国在管理印度过程中采用英国文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文官制度缓和了印度的民族矛盾,排除D项。
13.(2023·辽宁沈阳测试)有学者把英国大臣与文官的关系比喻成“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大臣像丈夫,虽然决定由他们作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他们在一些具体事务面前无能为力。这时,像妻子一样的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了。据材料可知( )
A.文官群体逐渐成为权力中心
B.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
C.文官群体对大臣形成了制衡
D.大臣和文官党派利益一致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文官群体可以弥补大臣专业性不足的缺陷,以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从而对作出决策的大臣形成制衡,故C项正确。文官群体在政府组成中属于事务官,主要负责国家大政方针的执行,不可能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排除A项;B项说法夸大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影响,排除;“利益一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2023·浙江义乌模拟)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的课程、课时(见下表)。由此可知,清末教育改革(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算学 博学 物理、化学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0
A.适应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
B.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课程理念
C.摒弃了传统的儒家伦理主张
D.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清末课程兼顾了儒家经典、西方课程以适应时代要求,挽救民族危亡,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课程理念,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随着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而破产,排除A项;“摒弃了”与材料中“修身”“读经讲经”的课时比例相悖,排除C项;当时维新变法已失败,排除D项。
15.(2024·广东湛江模拟)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公务员考绩法》等法规。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颁布的一系列法规为公务员制度的实行提供了保障,且法规涉及公务员任用、考核等方面,体现了当时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条例没有涉及“退休”的信息,A项缺乏判断依据,排除;《公务员考绩法》的颁布有助于公务员素质的提高,但材料中还有《公务员恤金条例》等法规,排除C项;材料中仅有与公务员相关的法规,无法说明整个法治建设的成就,排除D项。
16.(2024·江西南昌模拟)1978年以后,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表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
A.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B.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
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从而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故C项正确。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并不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排除B项;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并不能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D项。
17.(2023·浙江温州联考)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科举考试概况
朝代 录取数据 状元人数(据载)
唐朝 开科268次,秀才29人,进士6427人(据不完全统计,应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1580人,据史实统计修正应为20619人 有姓氏可考的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
宋朝 北宋 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
南宋 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
——据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等整理
材料二 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投票选举办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任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982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干部考试录用”的要求;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发布,标志着党政机关干部“凡进必考”录用制度的初步建立。当前,完善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面临着一些全新条件。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多方面举措辩证结合,构成了推动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
——摘编自萧曙《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变化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的选举方法,并运用唯物史观阐述改革开放后完善中国干部选任制度的意义。
答案:(1)变化:宋代科举规模扩大,录取人数比前代大幅度增加;南方逐渐占优势。
社会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科举制的公平化。
(2)选举方法: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政府参议会选举产生,按“三三制”原则分配名额。
意义: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18.(2023·山东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设主义”
之集体 之个体
1911年《留美学生年报》创刊号介绍美国留学界情形,强调“建设主义”是留美学界之一大特色。所谓“建设主义”有三重意涵:其一,留学生多修实用之学;其二,美国为“大建设之国”,建设精神处处可见,在此留学不能不受此影响;其三,中国即将步入建设时代,铁路开矿政治法律,莫非建设事业。 (1911年年初到美国留学的胡适给好友写信)弟初志习农,后以本年所习大半属文学,且自视性与之近,有改习arts(文科)之意,今则立定志向,不再复易矣。其故:盖以弟若改科,必专习“古文文字”,然此是小技,非今日之急。……“文学救国”,今非其时,故不欲为。——摘编自《胡适许怡荪通信集》
据1911年留美学界之专业统计:(一)选修人数25人以上通常大学科50人,铁路工程50人,农业38人,科学34人,矿业27人。(二)选修人数15—25人商业23人,机器工程23人,化学工程19人,电学工程15人,理财15人。(三)选修人数6—14人法律12人,政治11人,教育10人,化学9人,造船8人,医学6人,语言6人。(四)选修人数1—5人神学4人,哲学3人,音乐2人,牙医1人,森林1人,建筑1人。 ——据朱庭祺《美国留学界》整理 (1917年胡适在归国日记中感叹)吾数月以来,但安排归去后之建设事业,以为破坏事业已粗粗就绪,可不须吾与闻矣。何意日来国中警电纷至,南北之纷争已成事实。时势似不许我归来作建设事。——摘编自《胡适日记全编》
评述1910—1919年留美学界的“建设主义”。
答案:评述内容应包括:
①“建设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如知识界认为需要通过建设来挽救民族危机,清政府新政的推动,西学东渐的影响,等等。
②“建设主义”的表现,如影响到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及志向等。
③“建设主义”的实质,如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体现或是留学生对形势的误判等。
④对“建设主义”的评价,如是一种救国道路的积极探索,但囿于国情“建设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等。【微专题特训】第28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A组(巩固成果,学以致用)
1.(2023·北京门头沟区模拟)下表所示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部分史实。体现了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趋势是( )
时期 史实
隋唐 “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投卷”“公荐”(考前请托)
两宋 “取士不问家世”(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封弥”“誊录”(密封和誊录试卷)
A.开放性与公平性
B.自由化与宽松化
C.保守性与单一化
D.公正性与形式化
2.(2024·安徽淮南模拟)明初地方官的考核内容包括“六事”,即学校、田野、户口、赋役、讼狱、盗贼,地方官也围绕“六事”施政。自明宣德开始,赋税征收未完的地方官,不能进入考满程序,地方官的行政重心由此转移到“钱粮”一事上。材料表明( )
A.考核制度深刻影响地方管理
B.明朝后期财政压力与日俱增
C.明朝官吏考核制度逐渐完善
D.中央集权加强制约地方发展
3.(2023·山东菏泽模拟)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前的刺史,源于丞相史,不仅监察地方,还监察地方监御史,之后随着汉代中枢权力的变化,逐渐由御史大夫节制。这反映出( )
A.刺史的权力逐渐减弱
B.中央与地方矛盾逐渐缓和
C.中央对地方监督的强化
D.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4.(2023·山东泰安模拟)美国从1883年颁布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
A.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
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5.(2023·浙江杭州测试)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改革英国文官制度,探索以文官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这一做法( )
A.导致文官队伍逐渐精英化
B.易导致文官队伍人浮于事
C.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
D.旨在增进文官体制的活力
6.(2023·山东威海模拟)1897年,江南储才学堂正式创办。其人才培养体系分为“四门(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十六目(律例、赋税……种植、水利……化学、矿务)”,这近似于4个学科16个专业。据此可知,该学堂( )
A.成为近代人才培养的摇篮
B.受政治改革的影响明显
C.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
D.是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产物
7.(2023·北京昌平区模拟)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就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者也”。这表明北洋政府选拔官员( )
A.避免了徇私舞弊
B.遵循了民主原则
C.摆脱了封建束缚
D.考试和资历并重
8.(2024·福建厦门模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3年的普选,妇女参政人员逐渐增多,参加机关工作的女干部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从1952年到1953年,区级以上专职妇女工作干部,由634名增加到1189名。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 )
A.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B.真正地实现了男女平等
C.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组(发展素能,创新思维)
9.(2023·山东潍坊模拟)南朝时期,考试日益成为察举的重心所在,察举由举荐孝子或举荐能吏之制,逐渐变成考试文士之制;地方长官的举荐权力,也逐渐变成搜罗文人以应试的行政责任。这一现象促使当时( )
A.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B.地方权力得以扩大
C.政权的统治基础得到扩大
D.官僚政治初步形成
10.(2023·浙江联考)下图所示为1993年在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上面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户口数、性别及年龄构成,流民安置情况;提封、侯国邑属国、宿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钱谷出入。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御史参与对《集簿》的审核工作,以防止官员造假
②政府通过《集簿》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③《集簿》用于记录地方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④《集簿》可以作为证明简策在汉朝时仍有使用的一手史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1.(2023·广州广东测试)宋代中枢权力结构中的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宋仁宗时,“诏中书置台官言事簿,令以时检句销注之,仍录与枢密院”。宋仁宗此举意在( )
A.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
B.构建权力的制衡机制
C.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
D.提高监察谏议的效率
12.(2024·辽宁葫芦岛模拟)1853年以后,印度文官制度开始实行。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超过1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且这些文官的俸禄由印度承担。英国通过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两种手段,统治着超过2亿人口的印度。据此可知( )
A.英国将文官考试制度推广到印度
B.英国通过文官制度直接统治印度
C.东印度公司拥有部分行政权力
D.文官制度缓和了印度的民族矛盾
13.(2023·辽宁沈阳测试)有学者把英国大臣与文官的关系比喻成“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大臣像丈夫,虽然决定由他们作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他们在一些具体事务面前无能为力。这时,像妻子一样的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了。据材料可知( )
A.文官群体逐渐成为权力中心
B.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
C.文官群体对大臣形成了制衡
D.大臣和文官党派利益一致
14.(2023·浙江义乌模拟)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的课程、课时(见下表)。由此可知,清末教育改革(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算学 博学 物理、化学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0
A.适应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
B.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课程理念
C.摒弃了传统的儒家伦理主张
D.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15.(2024·广东湛江模拟)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公务员考绩法》等法规。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16.(2024·江西南昌模拟)1978年以后,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表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
A.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B.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
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7.(2023·浙江温州联考)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科举考试概况
朝代 录取数据 状元人数(据载)
唐朝 开科268次,秀才29人,进士6427人(据不完全统计,应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1580人,据史实统计修正应为20619人 有姓氏可考的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
宋朝 北宋 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
南宋 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
——据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等整理
材料二 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投票选举办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任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982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干部考试录用”的要求;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发布,标志着党政机关干部“凡进必考”录用制度的初步建立。当前,完善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面临着一些全新条件。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多方面举措辩证结合,构成了推动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
——摘编自萧曙《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变化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的选举方法,并运用唯物史观阐述改革开放后完善中国干部选任制度的意义。
18.(2023·山东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设主义”
之集体 之个体
1911年《留美学生年报》创刊号介绍美国留学界情形,强调“建设主义”是留美学界之一大特色。所谓“建设主义”有三重意涵:其一,留学生多修实用之学;其二,美国为“大建设之国”,建设精神处处可见,在此留学不能不受此影响;其三,中国即将步入建设时代,铁路开矿政治法律,莫非建设事业。 (1911年年初到美国留学的胡适给好友写信)弟初志习农,后以本年所习大半属文学,且自视性与之近,有改习arts(文科)之意,今则立定志向,不再复易矣。其故:盖以弟若改科,必专习“古文文字”,然此是小技,非今日之急。……“文学救国”,今非其时,故不欲为。——摘编自《胡适许怡荪通信集》
据1911年留美学界之专业统计:(一)选修人数25人以上通常大学科50人,铁路工程50人,农业38人,科学34人,矿业27人。(二)选修人数15—25人商业23人,机器工程23人,化学工程19人,电学工程15人,理财15人。(三)选修人数6—14人法律12人,政治11人,教育10人,化学9人,造船8人,医学6人,语言6人。(四)选修人数1—5人神学4人,哲学3人,音乐2人,牙医1人,森林1人,建筑1人。 ——据朱庭祺《美国留学界》整理 (1917年胡适在归国日记中感叹)吾数月以来,但安排归去后之建设事业,以为破坏事业已粗粗就绪,可不须吾与闻矣。何意日来国中警电纷至,南北之纷争已成事实。时势似不许我归来作建设事。——摘编自《胡适日记全编》
评述1910—1919年留美学界的“建设主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8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