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可用于研究( )
A.隋朝统一的条件 B.赵州桥的艺术特点
C.科举制创立的作用 D.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2.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观念的是( )
A.兴建皇家宫殿 B.创立科举制度 C.减免农民租税 D.加强军备建设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民族交融
4.下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该图主要反映唐朝的( )
《步辇图》局部
A.市井生活 B.社会风俗 C.社会经济 D.民族关系
5.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诗符合“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特点,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 )
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6.马球,又称“击鞠”“击球”,在唐代风行一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很多女子也和男子一样挥杵击球。这说明唐朝时期( )
A.男女地位平等 B.贵族生活奢靡 C.政治局面安定 D.社会风气开放
7.《新唐书》载,安史之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地方上“将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一现象体现出唐代的社会危机是( )
A.藩镇割据 B.皇帝独裁 C.殖民侵扰 D.外戚干政
8.“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悉的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
A.刘邦 B.李世民 C.赵匡胤 D.武则天
9.北宋与辽、西夏有战有和有对峙,也有商业往来,并在边界设榷场,它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此榷场主要用于( )
A.进贡岁币 B.互通使节 C.边界贸易 D.仿效唐制
10.“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材料所述为“澶渊之盟”订立的( )
A.原因 B.过程 C.影响 D.内容
11.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首词表达了岳飞( )
A.渴望精忠报国 B.仇怨统治阶级 C.怜悯百姓生活 D.哀叹世风日下
12.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五铢钱 B.交子 C.会子 D.票号
13.宋朝时期,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置机构加以管理。该机构是( )
A.理藩院 B.军机处 C.市舶司 D.广州十三行
14.《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据此可知,“瓦子”是( )
A.官员办公场所 B.体育竞技场所 C.娱乐商业场所 D.市民住宅场所
15.宋神宗曾评价一本史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此书也因此得名。这本史书应该是( )
A.《资治通鉴》 B.《史记》 C.《窦娥冤》 D.《天工开物》
16.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中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17.“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是《梦溪笔谈》关于某项技术的记载,与此技术发明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苏轼 B.毕昇 C.李时珍 D.郭守敬
18.元代居庸关云台的过街塔门洞壁上刻有《建塔功德记》,使用了西夏文、汉文、藏文、八思巴文、维吾尔文等五种文字。这一现象体现了元朝的( )
A.君主专制 B.中外交流 C.民族交融 D.经济发展
19.明朝时,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完善科举 D.钳制思想
20.郑和七次远航期间所带去的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体现出郑和下西洋( )
A.规模庞大 B.技术先进 C.和平交往 D.追求利益
21.“它是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位居于游牧地区与农耕定居地区连接处,在客观上起到经济、文化的会聚作用,而且其防御效应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各族在中原文明基础上的凝聚融合。”材料描述的是( )
A.黄河 B.紫禁城 C.长城 D.大相国寺
22.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
A.水陆交通发达 B.工商业市镇兴盛 C.商帮资本雄厚 D.文学艺术发展
23.清代民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机构臃肿 B.官场腐败 C.军备废弛 D.贫富分化
24.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根本目的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提倡尊孔读经 C.加强思想控制 D.压制知识分子
25.歌曲《说唱脸谱》中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
A.诗歌艺术 B.书法艺术 C.绘画艺术 D.戏曲艺术
二、材料题
26.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浓重的笔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 ② ③
图1:陶黄釉大食(古代阿拉伯)人俑,出土于唐朝墓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2:《桂苑笔耕集》,新罗人崔致远来唐写的个人诗集,深受唐文化影响,对新罗文学界影响深远。 图3:东罗马金币,其上刻有东罗马国王像和女神像,出土于陕西咸阳一处唐朝墓葬。
材料二:
图1:《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局部)。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 图2:玄奘西行求法(邮票)。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材料三:唐代中国是亚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机构中有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立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再加上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汇集了众多的外国宾客,是世界闻名的国际性大都市,长安的太学里有外国留学生。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只写序号)。根据材料一的史料进行探究,你可以得出什么历史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1人物和图2人物的共同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们的事迹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原因。
27.制度创建是国家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该制度创立以来,一直是历代政府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富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怎样改朝换代,它都在不断地逐步完善和日益强化,其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则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宋朝初,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选用文官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等职,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同时,文官可以担任统兵的将帅,武将却往往只是副帅,受文官的监督和管束,因此,宋代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
——摘编自岳麓书社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
材料四: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并归纳该选官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宋朝实行了怎样的政策?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实行此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在地方与边疆管理的创新之举。
(4)根据材料四,归纳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朝对边疆管理的作用。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据估计,11-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这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金朝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与指导。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宋朝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而太湖流域又是全国重要粮仓,语曰:“苏湖熟,天下足。”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也多集中在南方。南宋时,江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的数据表,简述我国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户数)变化的趋势,综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若无水殿龙舟事”可知,诗人认为开凿大运河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见证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同时根据材料中“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诗人认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这首诗可用于研究大运河开凿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隋朝统一后开凿的大运河的影响,不是隋朝统一的条件,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不是赵州桥,是大运河的开通,排除B项;题干和科举制的创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船和水的关系,反映了他重视君民关系、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减免农民租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项正确;兴建皇家宫殿必然要消耗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负担,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科举制是隋炀帝皇帝在位正式创立的,排除B项;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加强军备建设,扩大军队人数,也会增加农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材料诗句中的“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述的是开元盛世时期的经济繁荣的景象。B项正确;政治清明,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A项;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经济繁荣,没有体现出文化昌盛、民族交融,排除C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题干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与吐蕃的民族关系,非市井生活,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唐与吐蕃的民族关系,非社会习俗,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诗符合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特点,被称为诗仙。”可知,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D项正确;骆宾王与王勃、杨烔、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排除A项;杜甫,他被誉为“诗圣”,排除B项;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结合题干“唐代女子打马球时会穿上各种服饰,甚至作男子和胡人装扮”可知,这体现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D项正确;封建社会男女实现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唐代女子会和男子一样打马球”不能得出贵族生活奢靡无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妇女也“参与马球运动”,但不能体现其政治局面安定,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朝后期,政治上出现军政长官控制地方数州,兵帅夺权争乱不已的局面等,体现了藩镇割据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皇帝独裁是皇帝掌握一切军政大权,独断专行,与题干材料“将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不符,排除B项;殖民侵扰与题干材料“将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等无关,排除C项;东汉时期出现外戚干政局面,题干体现了地方权力过大,形成藩镇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皇帝,建立北宋,定都开封。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按宰相赵普的建议,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选C。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与辽、西夏有战有和有对峙,也有商业往来”可知榷场的存在使北宋与辽、西夏在经济上交往密切,这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此榷场是指贸易场所,用于边界贸易,C项正确;进贡岁币不是榷场等功能,排除A项;材料阐述的是商业往来,与互通使节无关,排除B项;榷场在唐朝无,不存在效仿唐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分析可知,材料所述为“澶渊之盟”订立的影响,C项正确;“澶渊之盟”订立的原因是北宋和辽国冲突不断,双方战争长达二十五年,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澶渊之盟”订立的过程,是指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澶渊之盟”订立的内容是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据题干“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因此,这首词表达了岳飞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岳飞的爱国之情,对统治者的仇怨之情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岳飞的爱国之情,没有体现对百姓们的怜悯之情,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岳飞的爱国之情,没有哀叹社会风气,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B项正确;五铢钱不是纸币,排除A项;会子出现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票号亦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商业资本转化而来的旧式信用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据题干“宋朝时期,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置机构加以管理。”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C项正确;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的机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朝廷特许的外贸商行,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可知,“瓦子”是娱乐商业场所。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C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瓦子是市民的娱乐商业场所,不是办公场所、不是体育场所、不是住宅场所,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A项正确;《史记》是汉朝时期司马迁的史学著作,排除B项;《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排除C项;《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综合性著作,不是史书,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可以用来辨别方向,所以说指南针的应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B项正确;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火药的发明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排除C项;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文明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B
解析:依据超材料“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张,则极为神速”并所学知识可知,此项技术发明是活字印刷术,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印完之后,再将松脂溶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B项正确;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排除A项;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排除C项;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制订出《授时历》,排除D项。故选B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使用了西夏文、汉文、八思巴文,《建塔功德记》是用五种文字写成的”洞壁有多种民族文字的体现,这体现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君主专制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于一身,帝位终身和皇帝世袭。没有体现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元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元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A项正确;朱元璋军事上,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控制了军队,排除B项;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排除C项;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慷慨送礼”“贸易”“友好关系”可知,郑和下西洋主要以通商和友好交流为主,体现了和平交往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交往,没有体现规模庞大、技术先进和追求利益,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答案:C
解析:据题干“它是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位居于游牧地区与农耕定居地区连接处,在客观上起到经济、文化的会聚作用,而且其防御效应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各族在中原文明基础上的凝聚融合。”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C项正确;黄河是自然形成的大河流域,与题意中的防御工事不符,排除A项;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因此,紫禁城与题意中连接游牧地区与农耕定居地区不符,排除B项;大相国寺是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寺庙,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市镇有各自的经济特色,因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材料表明当时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没有涉及水陆交通,排除A项;把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称为商帮,材料没有涉及商帮,排除C项;材料阐述的是商业,与文化艺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从乾隆统治后期开始,清朝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财政亏空,清朝开始由强盛转入衰落。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千方百计地利用官场上的各种关系,贿赂上级,结党营私。乾隆以后,贪风更盛。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这一民谣反映了清代官场腐败,贪风盛行。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机构,排除A项;材料于军事无关,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C
解析: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朝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根本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C项正确;防止人民反抗不是“文字狱”的目的,排除A项;提倡尊孔读经不是文字狱实施的目的,排除B项;压制知识分子不是“文字狱”兴起的最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京剧是国粹,角色有生旦净丑,这此用脸谱来体现,于是就有了“……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D项正确;诗歌艺术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书法艺术讲楷书、行书,绘画艺术分国画、西洋画,排除ABC项。故选D项。
26.答案:(1)实物史料:①③
历史认识:唐朝时,中国与阿拉伯/新罗/东罗马有了交往。
(2)贡献: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精神品质: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毅勇敢等。
(3)原因:唐朝国力强盛;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或唐政府设置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对外交通发达(或造船业发达)。
解析:(1)实物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史料可以分成实物资料、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其中属于实物资料的是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①③属于实物史料。历史认识:根据材料一图1可知,唐朝时,中国与阿拉伯有了交往;据材料一图3可知,唐朝时,中国与东罗马有了交往。
(2)贡献:根据材料二图1“《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和图2“玄奘西行求法”和所学可知,弘法大师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弘法大师、玄奘都为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精神品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弘法大师渡海与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都历经艰险,体现出了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毅勇敢的精神品质。
(3)原因:根据材料三“唐代中国是亚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可以看出唐朝国力强盛;唐朝经济文化繁荣;根据材料三“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机构中有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立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可以看出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或唐政府设置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根据材料三“再加上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汇集了众多的外国宾客,是世界闻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可以看出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或造船业发达)。
27.答案:(1)制度:科举制。
特点:以文取人;公平取士。
(2)政策:重文轻武。
原因: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
(3)创新之举:实行行省制度;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
(4)方式:册封首领;平定叛乱;设置管理机构;颁布法律。
作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1)制度:依据材料“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特点:依据材料“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分析可知,以文取人,依据材料“其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则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分析可知,公平取士。
(2)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重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原因:依据材料“宋朝初,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分析可知,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
(3)创新之举:依据材料三“元朝形势图”分析可知,图中有“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等行省,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依据图中“宣政院管辖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政管辖。
(4)方式:依据表格“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分析可知,这是册封,依据材料“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势力”分析可知,这是平定叛乱,依据材料“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分析可知,这是设置管理机构,依据材料“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分析可知,这是颁布法律;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8.答案:(1)表现:农作物达到一季两熟;水稻产量增加。
(2)原因: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北方人南迁;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工具的改善;地方政府重视。
(3)变化趋势:南方人口增多,北方人口减少(或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影响: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据估计,11-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可归纳出宋朝农业发展的表现是:农作物达到一季两熟;水稻产量增加。
(2)原因:根据材料二“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这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金朝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与指导。”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因此,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北方人南迁;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工具的改善;地方政府重视。
(3)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三“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可知,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户数)变化的趋势是:南方人口增多,北方人口减少(或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影响:根据材料三“宋朝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而太湖流域又是全国重要粮仓,语曰:“苏湖熟,天下足。”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也多集中在南方。南宋时,江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因此,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是: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