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从605年起,为连通全国南北大河,建立庞大水路交通网,隋炀帝下令开凿了( )
A.黄河 B.大运河 C.长江 D.珠江
2.有人评论说:“历史上说魏征善谏,我以为魏征幸运遇到太宗,如果魏征遇到喜欢阿谀奉承的皇帝,未必就不转谏为谀(谄媚奉承)也。”这个人的观点( )
A.肯定了魏征敢于直言 B.批评了太宗用人政策
C.认为魏征喜欢奉承 D.强调太宗优秀政治品质
3.唐《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
A.西夏 B.吐蕃 C.金 D.辽
4.在对于唐朝的探究学习中,下面这两个工具的搜集反应了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民族政策开明 B.社会风气开放 C.农业经济发展 D.商业繁荣
5.鉴真东渡,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这说明了鉴真东渡( )
A.推动了朝鲜民族汉化 B.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C.促进了中华民族交融 D.缓和了中日民族矛盾
6.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因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衰落
7.宋朝流行有这样的谚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些谚语共同反映了当时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 )
A.科举考试 B.设置转运使 C.重文轻武 D.杯酒释兵权
8.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当时占据中原的政权是( )
A.金 B.辽 C.西夏 D.突厥
9.下面图片中“E”处政权的名称应该是( )
A.南宋 B.北宋 C.东晋 D.蒙古
10.下表为汉至南宋北方农户数目统计表(单位:万户),这个材料可以用来探究( )
西汉 西晋 唐代 宋代
北方 965 149 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贸易发展 C.城市经济活跃 D.君主专制强化
11.管理图中A地区的中央政府机构是(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锦衣卫 D.澎湖巡检司
12.学校举办的历史文化展览中,都出现了与马可·波罗有关的主题。这些主题旨在反映( )
A.马可·波罗对中国的影响 B.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C.元朝开明民族政策 D.当时科技文化的发展
13.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的视频有“瓦子”“蹴鞠”“勾栏”“杂剧”等内容,推测同学们正在学习下列哪一个时期的历史( )
A.隋唐时期 B.五代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4.某同学选用了如下图片对宋元时期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
A.科技发展 B.商业繁荣 C.民族交融 D.政权并立
15.朱元璋封了25个藩王在外领兵抵御外敌,严令藩王不得进京;清朝册封的王爷是礼仪性的,必须居住在京城,王爷无兵且不得出京。明清对藩王的管制主要目的是( )
A.藩王在威胁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保护皇室家族安全 D.提高藩王地位
16.历史课上,四位同学分别扮演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的市民,在集市上哪位同学正在酣吃下面菜单中的食物?( )
菜单 一、主食类 1.烤甘暮…………5元 2.蒸玉米…………5元 二、小炒类 3.红烧马於署…15元 ……
A.唐朝市民 B.宋朝市民 C.元朝市民 D.明朝市民
17.“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中的“英雄”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郑和 D.康熙帝
18.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 B.女性地位提高 C.作者个人喜好 D.君主专制衰落
19.下图是雍正皇帝颁发给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的金印,印文由满、蒙古、藏汉四种文字组成,现藏于西藏拉萨罗布林卡。该文物可以见证( )
A.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B.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C.明朝抗击倭寇侵扰 D.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
20.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考试中榜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材料三:有人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
(1)科举考试创始于哪一个朝代?宋朝时科举考试有什么发展变化?
(2)材料二中提到了唐朝的哪几个皇帝?
(3)从上述三则材料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走向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1)请你说出材料一中的农业工具名称和其功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诗繁荣有哪些表现?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说明“当时唐朝能享誉世界”的原因有哪些?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至太宗时。江南统一,再平北汉。而终于不能打倒契丹,这是宋室唯一主要的弱征……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达到顶峰)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材料三: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概括说明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什么方面怎样评价宋朝的?
(2)请你为上述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分别找一个史实证据?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废行中书省,权分三司。
材料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1)两则材料描述了不同朝代的国家管理制度,它们是哪两位皇帝在位时所设立的。
(2)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实施这些国家管理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请分别说出这两个朝代为加强思想控制所采取的文化专制措施。
三、论述题
25.梦回唐宋元明清!
假设你梦回到上述某一个王朝,请你写一段文字为同学们讲述你的所见所闻(要求:要有时间和空间说明,要有至少三个以上有关该朝代重大历史事实,还要有你的评价。譬如1004年在澶州我看到了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保持了持久和平局面。所写内容符合朝代史实,逻辑条理,史论结合,80—120字之间)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为连通全国南北的大河,建立庞大水路交通网,从605年起隋炀帝陆续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B项正确;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入海,不是由隋炀帝开凿的,排除A项;长江是亚洲和中国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最终在上海市崇明岛附近汇入东海,不是由隋炀帝开凿的,排除C项;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流经华南地块(包括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自广州汇入南海,不是由隋炀帝开凿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魏征遇到喜欢阿谀奉承的皇帝,未必就不转谏为谀(谄媚奉承)也’”可知,材料说明魏征的谏言取决于皇帝的品质,这强调了唐太宗优秀的政治品质,D项正确;“肯定了魏征敢于直言”的说法,与题干“‘未必就不转谏为谀(谄媚奉承)也’”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太宗皇帝的肯定与赞扬,而不是否定,“批评了太宗用人政策”说法错误,排除B项;“认为魏征喜欢奉承”的说法,与题干“‘魏征善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和亲是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都是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故这里的“胡”是指吐蕃。B符合题意;唐朝时,西夏没有建立,排除A;唐朝时,金没有建立,排除C;唐朝时,辽没有建立,排除D。故选B。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曲辕犁、筒车”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在农业方面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C项正确;曲辕犁、筒车是农业生产工具,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A项;曲辕犁、筒车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B项;曲辕犁、筒车是农业生产工具,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鉴真东渡,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可知,鉴真东渡,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而且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而非朝鲜,排除A项;材料鉴真东渡日本,而非中华民族交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日友好,而非民族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据题干“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描述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描述的是安史之乱后凄惨的战乱荒村图,杜甫不同时期的两首诗反映了唐朝社会由繁荣转衰落,D项正确;唐朝是统一的王朝,“先南后北统一”说法错误,排除A项;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杜甫的两首诗反映的社会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唐朝是封建君主专制王朝,“由开明到专制”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宋朝、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和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的地位提高,C项正确;隋朝时开创了科举制,题干“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反映的是重文轻武,排除A项;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与题干反映的重文轻武无关,排除B项;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于是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与题干反映的重文轻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南宋诗人陆游”和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宋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后来金迁都燕京,即今天的北京,由此可知,占据中原的政权是金,A项正确;南宋时,辽已经被金所灭,占据中原的是金,排除B项;南宋时占据中原的政权的是金,西夏占据西北地区,排除C项;南宋时存在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女真族建立的金,没有突厥,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而在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辽与北宋维持对峙局面,B项正确;与南宋对峙的主要是金,且南宋的版图小于北宋,排除A项;东晋出现于魏晋时期,魏晋时期辽尚未建立,排除C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在1206年,辽朝灭亡在1125年,两者并未出现对峙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据题干“汉至南宋北方农户数目统计表(单位:万户)”可知,从西汉时期北方人口比南方人口多,唐朝宋代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说明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带来的影响是经济重心南移,因此,这个材料可以用来探究经济重心南移,A项正确;海外贸易发展与题意不符,题干数据不涉及海外贸易,体现的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项;城市经济活跃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城市经济的信息,反映的是南北人口的变迁,排除C项;君主专制强化与题意不符,题干数据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从图中“大都”“岭北行省省”“察哈台汗国”信息可知,题中的图片应该是元朝时期。由“拉萨”,可知A地区是西藏地区。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B项正确;中书省是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是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排除A项;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排除C项;澎湖巡检司是元明时期设置于澎湖群岛的官署,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在忽必烈时代来到中国,记录了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和物产,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反映了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B项正确;马可·波罗传播了中国文化,未涉及对中国的影响,排除A项;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马可·波罗记录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物产,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瓦子”指的是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指的是瓦子中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蹴鞠”是勾栏中的表演之一;“杂剧”是元代盛行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所以“瓦子”“蹴鞠”“勾栏”“杂剧”等相关的学习资料反映的是宋元时期,C项正确;“瓦子”“蹴鞠”“勾栏”“杂剧”等相关的学习资料与隋唐时期、五代时期、明清时期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泥活字板”可知,反映的史实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根据图片“南宋持罗盘陶俑”可知,反映的史实是指南针在南宋的使用,根据图片“宋代火器”可知,火药用于军事,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科技发展,A项正确;题干材料与商业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交融,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藩王在外领兵抵御外敌”可知,朱元璋时令藩王在外领兵抵御外敌,从而加强统治,根据题干“礼仪性的,必须居住在京城”可知,清朝时册封的王爷无实权,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对藩王的管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清朝册封的王爷是礼仪性的,无实权,无法威胁皇权,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清朝的王爷无兵,无法保护皇室家族安全,排除C项;根据题干可知,明朝藩王不得进京,清朝时王爷是礼仪性的,没有体现出提高藩王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蒸玉米、红烧马铃薯”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美洲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饮食结构,D项正确;唐朝时期没有玉米排除A项;宋朝没有玉米、马铃薯,排除B项;元朝没有玉米、马铃薯,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辟荆榛”指的是开发台湾,“驱除荷虏”指的是驱除荷兰殖民者。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为开发台湾作出了贡献。由此可知,题干的“英雄”是郑成功。故A符合题意;戚继光是抗倭英雄,故B不符合题意;郑和是七下西洋的航海家,故C不符合题意;康熙帝是抗击沙俄侵略的皇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成为明清小说和戏曲的主人公,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带来了社会娱乐活动日益丰富,A项正确;女性地位提高没有反映“商人、工匠、市井游民”等内容,排除B项;作者个人喜好不是“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是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雍正皇帝颁发给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的金印,印文由满、蒙古、藏、汉四种文字组成”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中央对西藏地区宗教领袖的册封,这反映了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D项正确;雍正是清朝时期的皇帝,与唐朝无关,排除A项;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与“雍正”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时期对西藏的管理,与明朝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乾隆时期全国的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大大增加,这体现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A项正确;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并不是十分活跃,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和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D项。故选A项。
21.答案:(1)朝代:隋朝。变化:大幅增加了科举考试名额,提高了进士地位。
(2)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原因:科举考试选拔了人才;皇帝勤政,政治清明;开明民族政策;对外开放等。
解析:(1)朝代:结合所学,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形成。变化:宋朝时期,以文治国,大幅增加了科举考试名额,提高了进士地位。
(2)皇帝:“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女皇帝武则天的评价。所以,材料涉及到的皇帝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原因:由材料“科举考试”,可得出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选拔了人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由材料“开元”,结合所学,唐玄宗时期,皇帝勤政,政治清明,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唐盛世;结合所学,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由材料“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可得出对外开放等。
22.答案:(1)名称和功能:筒车;灌溉。
(2)表现:作品多;内容广泛,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诗人众多,名家辈出。
(3)原因:国家统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对外开放。
解析:(1)名称和功能:根据材料一图二“农业工具模型图”结合所学知识“筒车示意图”可知,这种农业工具是筒车,是一种灌溉工具。
(2)表现:根据材料三“《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可以得出,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是诗歌数量多;根据材料三“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可以得出,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是内容广泛、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根据材料三“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可以得出,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是诗人众多,名家辈出。
(3)原因:依据上述三则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材料一开元年间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具进步;材料二对外贸易繁荣;材料三诗歌繁盛”得出,“当时唐朝能享誉世界”的原因有:国家统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对外开放。
23.答案:(1)钱穆认为宋朝“积贫积弱”;陈寅恪认为宋朝文化达到“古代中国顶峰”;费正清认为宋朝商业繁荣,出现“商业革命”。
(2)材料一证据:多次对辽西夏用兵失败;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偏安江南,被元灭亡。
材料二证据:宋词繁荣顶峰,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材料三证据:出现世界最早纸币,《清明上河图》,鼓励对外贸易,出现世界闻名港口。
解析:(1)评价宋朝:根据材料一钱穆《国史大纲》“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可概括出钱穆认为宋朝“积贫积弱”;根据材料二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达到顶峰)于赵宋之世”可概括出陈寅恪认为宋朝文化达到“古代中国顶峰”;根据材料三[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可概括出费正清认为宋朝商业繁荣,出现“商业革命”。
(2)史实证据:材料一观点的证据: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达成和议,宋给辽岁币,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但也体现了宋朝在对外关系上的弱势;多次对辽西夏用兵失败;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偏安江南,被元灭亡;材料二观点的证据:宋代在文学(宋词)、艺术(如绘画)、科技(如活字印刷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材料三观点的证据: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商业繁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清明上河图》,鼓励对外贸易,出现世界闻名港口。
24.答案:(1)明朝:明太祖  清朝:雍正帝
(2)加强中央集权。
(3)明朝:八股取士  清朝:文字狱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废行中书省,权分三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中书省,权分三司。依据材料二的“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帝在位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清朝雍正帝在位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最终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这种做法就是“文字狱”。
25.答案:梦回唐朝
我来到唐太宗统治时的唐朝。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唐太宗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解析: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实正确。
唐:根据题干要求,要有至少三个以上有关该朝代重大历史事实,和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唐太宗时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确定朝代后,根据朝代,列举史实,可从史实的时间、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注意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加以总结即可。
元:根据题干要求,要有至少三个以上有关该朝代重大历史事实,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实行行省制度,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确定朝代后,根据朝代,列举史实,可从史实的时间、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注意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加以总结即可。
明:根据题干要求,要有至少三个以上有关该朝代重大历史事实,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设锦衣卫,八股取士,郑和下西洋,引进了来自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确定朝代后,根据朝代,列举史实,可从史实的时间、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注意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加以总结即可。
清:根据题干要求,要有至少三个以上有关该朝代重大历史事实,和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设军机处,在西藏地区设驻藏大臣,大兴文字狱等。确定朝代后,根据朝代,列举史实,可从史实的时间、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注意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加以总结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