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 单元素养练 第六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

第六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0分钟 100分)
【考情分析】
高考对接点 兼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果及影响等
学习疑难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及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及成果,等等
滚动知识点 郡县制、唐代民族关系
典型情境题 2、4、5、6、10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灭六国后,以秦国固有县及六国已置之县为基础,调整全国县(道)区划与官属设置,建立起整齐划一的秦代县制,确立了中国古代县级官属的基本架构与运行机制。此举
A.基于维护君主权威的考量 B.说明了县制创设的可行性
C.实现了中枢决策的规范化 D.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下表所示为唐中央与周边民族的部分交往史实。这些史实表明,当时唐朝
时间 交往史实
贞元三年(787年) 李泌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以使“吐蕃自困”
贞元四年(788年) 回纥使者到长安迎接咸安公主,双方确立了“翁婿之盟”
贞元十年(794年) 唐朝派祠部郎中袁滋带领使团到大理册封南诏
A.民族交往方式多样 B.民族政策比较开放
C.民族关系比较和谐 D.民族交流比较频繁
3.1950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指出:时事漫画尖锐地从现象中揭发本质,激励和启发群众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北京漫画工作者宣言也提出:漫画工作者有决心也有力量抗拒一切暴力,高高举起我们的武器——画笔,与敌人进行顽强不屈的战斗。这种宣传意在
A.宣扬漫画价值 B.服务抗美援朝
C.稳定社会秩序 D.讴歌人民主权
4.20世纪5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期间,在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建议下,周恩来在全体记者面前发表如下声明。据此可知,该会议
  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
A.为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理论基础
B.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C.倡导的精神和原则对国际社会影响深远
D.提出的政策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5.下表是1953~1957年上海的人力输送至外地的情况统计表(单位:人)。这一状况
时间 输送技术人员 输送技术工人 内部抽调 社会劳动输送
1953年 4103 13329 14844 4779
1954年 4987 17885 20779 3430
1955年 7177 27359 39248 319945
1956年 7485 24211 40240 58237
1957年 6038 3259 9177 11410
A.说明上海是新中国的经济中心 B.旨在削弱上海资本主义的影响
C.有利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下表所示为一些学者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原因的研究。材料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者 观点
刘娅 当苏联宣布在集体农场制下解决了粮食问题之后,给急需提高粮食产量、发展工业化的中国共产党以极大鼓舞
凌志军 河北徐水县人民公社化陷入狂热之时,“有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若干干部,他们奉命在身边携有《大同书》一卷,用作公社思想的指导”
熊启珍 人民公社最初就是为了适应“大跃进”追求极速成功在改变原有农村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大跃进”的直接产物
A.体现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 B.破坏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借鉴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
7.1961年末,山东省县以上工业企业数由上年末的3026家减为2349家,约减少了22.4%,其中关闭的企业有443家,合并的有53家,转集体经营的有101家;1962年末,企业数再减为1644家,比上年又减少了约30%。这一现象
A.反映了八字方针的实施 B.体现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C.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D.反映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8.1952年,武汉市工业总产值5.52亿元,居全国第八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到1965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武汉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1.23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2%。材料可用于说明
A.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我国工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C.交通便利促进了武汉经济发展 D.我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9.中国粮食总产量(或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长到2017年的6.18亿吨,翻了一番,同期,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由每公顷2527公斤提高至5506公斤,翻了一番多;人均粮食产量由316.6公斤增加到444.5公斤。这主要得益于
A.农业生产工具的机械化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
C.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D.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10.读下表信息。据此可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会议/法律 时间 内容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 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两权分离”
中共十三大 1987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不可能由全体人民经营,一般也不适宜由国家直接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 有制工业企业法》 1988年 国家对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A.市场化 B.滞后性
C.渐进性 D.私有化
11.1993年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有关内容改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这一变化折射出
A.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化 B.社会经济运行出现问题
C.中国改革领域不断拓展 D.城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12.2019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公布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的12条新措施;2019年10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59家外资保险机构、131家代表处和1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019年内,宣布增资计划的外资保险企业达12家,拟增资金额超过70亿元。材料所述现象
A.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B.体现了国人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
C.说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金融体系 D.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体现
1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主要是因为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一国两制”符合台湾发展需要
C.“九二共识”得到两岸民众认可 D.祖国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
14.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是把党建设好。只有把党建设成英明的党,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领导中国这艘巨轮驶向胜利的彼岸。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理论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15.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19281.1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会议根据经济开始好转的局面,决定自1953年起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着手编制工作的准备。1952年11月,为了根据访苏代表团所反馈的苏联意见改进和完善五年计划草案,中央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领导经济计划的编制及实施工作。“一五”计划从1951年初开始酝酿,至1955年2月基本定案,历时4年多,共编制了五次。此外,编制和执行年度计划是编制“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1953年和1954年的年度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是与“一五”计划的编制并行的。
——摘编自张洪秋、王久高《新中国“一五”计划编制工作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53年,斯大林去世,美国对苏联和中共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态度,为了寻求在共产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刚刚上任的赫鲁晓夫加强了在中国经济问题上的思考力,在对华经济援助上较斯大林慷慨。督促苏联有关部门落实斯大林于1952年与周恩来会谈中答应过的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的项目。另外,从1954年开始,苏联派遣大量技术顾问和专家来华,并向中国提供了可观的科学技术资料。大量档案数据显示,中国能够顺利完成“一五”计划,苏联的帮助功不可没。
——摘编自樊洁亚《经济冷战格局下我国“一五”计划制定实施的美苏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编制工作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时国际冷战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的大背景下,世界已经被划分成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对抗阵营。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之间作出具有政治倒向性的立场抉择。若中国共产党选择倾向于苏联,那么不仅自身安全的潜在威胁会自动消除,还将得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可与支持。更何况中国和苏联国家执政党在信仰与意识形态上较为相近,并且都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这将有利于两党的沟通与交流。这样,中国共产党自身的选择也就渐趋明朗了。
——摘编自李铁汉《新中国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研究》
材料二 当前的中国仍不具备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关键因素。首先,从地理位置上,中国不具备美国那样优越的安全环境,如果中国想要成为世界强国,将会受到众多邻国所形成的强大地缘政治力量的牵制;其次,当前中国在其所需要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除技术、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因素外,制度和体制上的缺陷也是妨碍经济、军事实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再次,在软实力上,中国在人才制度、社会理论研究以及外交策略上的表现尚不尽如人意;最后,最重要的是中国内部问题仍制约着中国外交的发展。
——摘编自海明《浅析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因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人民日报》关于“一国两制”在香港问题上的报道主题变迁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作简要说明。(要求:逻辑清晰,说明合理。)(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2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邹县为农村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我们要触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胆有多大,要是搞错了,该是什么罪名,我当时也是心有余悸。我们一班人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确定公社改为区,为县的派出机构,乡为实体政府,大队改为行政村,建立村委会,由村民选举产生,生产队改为经营组。区、乡的三个组织均为科级。区乡机构改革后来又有二次调整完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组织和名称从此不见了。这在全省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未见资料记载。为了避免“取消”二字,这次改革名为“设区建乡”。3天之内,区、乡、联合公司全部挂牌办公,280名被调整的干部3天内全部到位。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四部宪法。总纲第八条规定:“农村人民公社、农村经济合作社和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我的心才真正踏实下来。
——摘编自冯钦河《邹城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口述史——全省第一个取消
  人民公社的县——邹县》
概括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3分)第六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0分钟 100分)
【考情分析】
高考对接点 兼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果及影响等
学习疑难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及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及成果,等等
滚动知识点 郡县制、唐代民族关系
典型情境题 2、4、5、6、10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灭六国后,以秦国固有县及六国已置之县为基础,调整全国县(道)区划与官属设置,建立起整齐划一的秦代县制,确立了中国古代县级官属的基本架构与运行机制。此举
A.基于维护君主权威的考量 B.说明了县制创设的可行性
C.实现了中枢决策的规范化 D.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以原有县制为基础,统筹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县制,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D项正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县制主要是基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强化中央集权的考量,而非维护君主权威,排除A项;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实行,秦朝只是扩大和完善了县制,所以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动,没有体现出中枢决策的规范化,排除C项。
【答案】D
2.下表所示为唐中央与周边民族的部分交往史实。这些史实表明,当时唐朝
时间 交往史实
贞元三年(787年) 李泌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以使“吐蕃自困”
贞元四年(788年) 回纥使者到长安迎接咸安公主,双方确立了“翁婿之盟”
贞元十年(794年) 唐朝派祠部郎中袁滋带领使团到大理册封南诏
A.民族交往方式多样 B.民族政策比较开放
C.民族关系比较和谐 D.民族交流比较频繁
【解析】由材料“以使‘吐蕃自困’”“翁婿之盟”“册封南诏”等信息可知,贞元年间,唐中央政权在与吐蕃是敌对关系的状况下,对回纥采用的是和亲的交往方式,对南诏则采取了册封的方式,这体现出当时民族交往方式的多样性,A项正确。仅由材料并不能说明唐代民族政策比较开放,排除B项;当时唐与吐蕃是敌对的关系,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A
3.1950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指出:时事漫画尖锐地从现象中揭发本质,激励和启发群众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北京漫画工作者宣言也提出:漫画工作者有决心也有力量抗拒一切暴力,高高举起我们的武器——画笔,与敌人进行顽强不屈的战斗。这种宣传意在
A.宣扬漫画价值 B.服务抗美援朝
C.稳定社会秩序 D.讴歌人民主权
【解析】由材料“1950年11月12日”“激励和启发群众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与敌人进行顽强不屈的战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人民日报》和漫画工作者的宣言意在鼓舞民众,服务抗美援朝,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片面,C、D两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答案】B
4.20世纪5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期间,在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建议下,周恩来在全体记者面前发表如下声明。据此可知,该会议
  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
A.为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理论基础
B.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C.倡导的精神和原则对国际社会影响深远
D.提出的政策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解析】由材料“20世纪50年代”“在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建议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应是亚非会议,这次会议形成了“万隆精神”,对国际社会影响深远,C项正确。为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理论基础的是“一国两制”,排除A项;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贡献了智慧,排除B项;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D项。
【答案】C
5.下表是1953~1957年上海的人力输送至外地的情况统计表(单位:人)。这一状况
时间 输送技术人员 输送技术工人 内部抽调 社会劳动输送
1953年 4103 13329 14844 4779
1954年 4987 17885 20779 3430
1955年 7177 27359 39248 319945
1956年 7485 24211 40240 58237
1957年 6038 3259 9177 11410
A.说明上海是新中国的经济中心 B.旨在削弱上海资本主义的影响
C.有利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由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上海输送大量人力支援外地建设,这有利于缓解外地人力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一五”计划顺利完成,C项正确。A项表述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时间是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C
6.下表所示为一些学者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原因的研究。材料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者 观点
刘娅 当苏联宣布在集体农场制下解决了粮食问题之后,给急需提高粮食产量、发展工业化的中国共产党以极大鼓舞
凌志军 河北徐水县人民公社化陷入狂热之时,“有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若干干部,他们奉命在身边携有《大同书》一卷,用作公社思想的指导”
熊启珍 人民公社最初就是为了适应“大跃进”追求极速成功在改变原有农村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大跃进”的直接产物
A.体现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 B.破坏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借鉴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
【解析】由材料“苏联……给急需……中国共产党以极大鼓舞”“携有《大同书》一卷,用作公社思想的指导”“是‘大跃进’的直接产物”等信息可知,不同学者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爆发的原因认识不同,这从侧面说明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A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对材料理解过于片面,排除。
【答案】C
7.1961年末,山东省县以上工业企业数由上年末的3026家减为2349家,约减少了22.4%,其中关闭的企业有443家,合并的有53家,转集体经营的有101家;1962年末,企业数再减为1644家,比上年又减少了约30%。这一现象
A.反映了八字方针的实施 B.体现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C.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D.反映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1961年到1962年,山东省县以上工业企业数不断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八字方针实施的结果,A项正确,排除C项。1960年,国家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排除B项;D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答案】A
8.1952年,武汉市工业总产值5.52亿元,居全国第八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到1965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武汉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1.23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2%。材料可用于说明
A.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我国工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C.交通便利促进了武汉经济发展 D.我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解析】由材料“1952年,武汉市工业总产值5.52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1965年……武汉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1.2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2%”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工业总产值整体迅速提高,这说明新中国工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果,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夸大,尽管城市之间存在发展速度不等的现象,但不能由此说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C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59~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问题。
【答案】B
9.中国粮食总产量(或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长到2017年的6.18亿吨,翻了一番,同期,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由每公顷2527公斤提高至5506公斤,翻了一番多;人均粮食产量由316.6公斤增加到444.5公斤。这主要得益于
A.农业生产工具的机械化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
C.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D.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解析】由材料“1978年的3.05亿吨增长到2017年的6.18亿吨”“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由每公顷2527公斤提高至5506公斤”“人均粮食产量由316.6公斤增加到444.5公斤”等信息可知,中国农业得到巨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B项正确。A、D两项说法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B
10.读下表信息。据此可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会议/法律 时间 内容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 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两权分离”
中共十三大 1987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不可能由全体人民经营,一般也不适宜由国家直接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 有制工业企业法》 1988年 国家对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A.市场化 B.滞后性
C.渐进性 D.私有化
【解析】由材料“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两权分离’”“全民所有制企业不可能由全体人民经营,一般也不适宜由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等信息可知,从1984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两权分离”,到1988年通过法律确立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体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性,C项正确。将企业推向市场是1992年十四大以后的事,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说法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答案】C
11.1993年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有关内容改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这一变化折射出
A.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化 B.社会经济运行出现问题
C.中国改革领域不断拓展 D.城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解析】由材料统计公报显示,就业状态用词有两处关键的变化:“新安排”变为“新增”,“待业率”改为“失业率”,“新安排”“待业”这些词汇,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时期劳动者的状态,带有浓厚的旧体制色彩,国家统计局淡化这些词汇,改用“新增”“失业”,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可见此时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化,A项正确。由待业率2.3%修改为失业率2.6%,并不能说明社会经济运行出现问题,排除B项;C、D两项表述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答案】A
12.2019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公布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的12条新措施;2019年10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59家外资保险机构、131家代表处和1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019年内,宣布增资计划的外资保险企业达12家,拟增资金额超过70亿元。材料所述现象
A.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B.体现了国人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
C.说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金融体系 D.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体现
【解析】由材料“银保监会公布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的12条新措施”“宣布增资计划的外资保险企业达12家,拟增资金额超过70亿元”等信息可知,中国银保监会出台的措施,增加了外资险企增资积极性,反映出外资险企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A项正确。B项表述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标志之一,排除。
【答案】A
1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主要是因为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一国两制”符合台湾发展需要
C.“九二共识”得到两岸民众认可 D.祖国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
【解析】由材料可知,党的二十大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中国共产党争取采用和平的方式,“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因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D项正确。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弱不是中国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B、C两项说法虽有一定意义,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D
14.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是把党建设好。只有把党建设成英明的党,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领导中国这艘巨轮驶向胜利的彼岸。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理论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解析】由材料“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关键是把党建设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答案】B
15.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19281.1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解析】由材料可知,2001年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迅速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三项。
【答案】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会议根据经济开始好转的局面,决定自1953年起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着手编制工作的准备。1952年11月,为了根据访苏代表团所反馈的苏联意见改进和完善五年计划草案,中央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领导经济计划的编制及实施工作。“一五”计划从1951年初开始酝酿,至1955年2月基本定案,历时4年多,共编制了五次。此外,编制和执行年度计划是编制“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1953年和1954年的年度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是与“一五”计划的编制并行的。
——摘编自张洪秋、王久高《新中国“一五”计划编制工作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53年,斯大林去世,美国对苏联和中共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态度,为了寻求在共产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刚刚上任的赫鲁晓夫加强了在中国经济问题上的思考力,在对华经济援助上较斯大林慷慨。督促苏联有关部门落实斯大林于1952年与周恩来会谈中答应过的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的项目。另外,从1954年开始,苏联派遣大量技术顾问和专家来华,并向中国提供了可观的科学技术资料。大量档案数据显示,中国能够顺利完成“一五”计划,苏联的帮助功不可没。
——摘编自樊洁亚《经济冷战格局下我国“一五”计划制定实施的美苏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编制工作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8分)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计划编制工作;受到苏联影响;年度计划与五年计划并行。(8分)
(2)原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计划编制工作准备比较充分;苏联的大力支持;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开展“一五”计划奠定了基础;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时国际冷战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的大背景下,世界已经被划分成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对抗阵营。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之间作出具有政治倒向性的立场抉择。若中国共产党选择倾向于苏联,那么不仅自身安全的潜在威胁会自动消除,还将得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可与支持。更何况中国和苏联国家执政党在信仰与意识形态上较为相近,并且都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这将有利于两党的沟通与交流。这样,中国共产党自身的选择也就渐趋明朗了。
——摘编自李铁汉《新中国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研究》
材料二 当前的中国仍不具备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关键因素。首先,从地理位置上,中国不具备美国那样优越的安全环境,如果中国想要成为世界强国,将会受到众多邻国所形成的强大地缘政治力量的牵制;其次,当前中国在其所需要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除技术、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因素外,制度和体制上的缺陷也是妨碍经济、军事实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再次,在软实力上,中国在人才制度、社会理论研究以及外交策略上的表现尚不尽如人意;最后,最重要的是中国内部问题仍制约着中国外交的发展。
——摘编自海明《浅析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因素。(6分)
【答案】(1)原因:两极格局的影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可以消除潜在的安全威胁;中苏有共同的信仰与意识形态;中美关系恶化;等等。(8分)
(2)因素: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的影响;以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等为代表的综合国力;中国软实力相对薄弱;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台湾及祖国统一问题;等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人民日报》关于“一国两制”在香港问题上的报道主题变迁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作简要说明。(要求:逻辑清晰,说明合理。)(12分)
【答案】[示例]
信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香港的长期繁荣。(2分)
说明: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此后,“一国两制”理论首先在港澳问题上得到实践,而《人民日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其所刊载的关于“一国两制”在香港问题上的核心主题有三个:发展、稳定、合作。在这三个主题中,发展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说明党和政府特别强调香港的“发展”问题,这是因为香港的繁荣与否是检验“一国两制”理论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反映出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香港的长期繁荣。(10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2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邹县为农村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我们要触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胆有多大,要是搞错了,该是什么罪名,我当时也是心有余悸。我们一班人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确定公社改为区,为县的派出机构,乡为实体政府,大队改为行政村,建立村委会,由村民选举产生,生产队改为经营组。区、乡的三个组织均为科级。区乡机构改革后来又有二次调整完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组织和名称从此不见了。这在全省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未见资料记载。为了避免“取消”二字,这次改革名为“设区建乡”。3天之内,区、乡、联合公司全部挂牌办公,280名被调整的干部3天内全部到位。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四部宪法。总纲第八条规定:“农村人民公社、农村经济合作社和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我的心才真正踏实下来。
——摘编自冯钦河《邹城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口述史——全省第一个取消
  人民公社的县——邹县》
概括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3分)
【答案】[示例]
信息:人民公社体制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4分)
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为农村行政机构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阻碍了农村的发展;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方能实现改革的目的;等等。(9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 单元素养练 第六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