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朝廷自经庚子之变,知内忧外患,相迫日急……故于西狩途中,首以雪耻自强为询。这次“自强”( )
A.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瓦解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
C.涉及改官制、废科举等举措
D.打击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2.(2024·佛山高一检测)据统计,1899年,清廷的财政收入约为8000余万两白银,到了1908年达到2亿3千万。这一增长与下列哪一史实有关( )
A.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B.洋务企业的创办
C.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D.列强侵华的放松
3.(2024·佛山高一检测)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就曾访问设在比利时的第二国际执行局,请求接纳他的党,并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为此,孙中山主张实行( )
A.社会主义 B.政治革命
C.民族主义 D.社会革命
4.(2024·茂名高一检测)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薄弱
B.政府加大报刊审查
C.“预备立宪”的推行
D.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补偿训练】
据统计,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彼此呼应。当时兵变有20多次,学生也经常闹学潮。因此,有人说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境地
5.武昌起义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湖南、广东、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山西、陕西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据此可知( )
A.封建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B.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C.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6.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内容包括:“女子教育可增设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初等小学可招男女同学。”这些规定( )
A.实现了男女地位平等
B.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C.构建了完整教育体系
D.提升了妇女政治地位
7.(2024·阳江高一检测)长沙海关税务英国人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的近半年前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
A.武昌起义的社会基础
B.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
C.英国在华的间谍活动
D.辛亥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
【补偿训练】
有学者这样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有所考量”。该学者意在强调
( )
A.革命目标不明确
B.革命方式的妥协
C.革命过程的理性
D.革命结果不彻底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这一规定体现了( )
A.主权在民的原则
B.限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初衷
C.民主共和的理念
D.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意志
9.20世纪初,英国记者丁格尔撰文说:“这场就像野火一样的革命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这场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宣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补偿训练】
1925年,张謇在追悼孙中山的演说中指出:“从历史上看来……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之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迥然不同”主要指向(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历程
10.辛亥革命期间,上海、北京等地出版了《女学报》《女界月报》《中国妇人小杂志》等大批妇女报刊,这些报刊常以天赋人权学说为思想武器,鼓励妇女参加革命,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主张。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11.1912年 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撰发《告各友邦书》,明确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表明辛亥革命 ( )
A.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C.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D.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12.(3分)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共和国,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机制,但是很不成功,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
B.辛亥革命为走向共和创造了条件
C.军阀混战导致辛亥革命失败
D.辛亥革命造成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1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 )
A.专制传统被彻底根除
B.责任内阁制行不通
C.民主法制观念的强烈
D.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补偿训练】
1915年8月,杨度发起成立“筹安会”,在发起词中,引用美国学者古德诺的“以共和国民,而论共和政治之得失”,认为“世界国体,君主实较民主为优,而中国则尤不能不用君主国体”。杨度意在( )
A.宣扬古德诺的君主制思想
B.讨论美国共和政治的得失
C.营造复辟帝制的舆论环境
D.稳固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
14.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十六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 )
A.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冲突
B.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影响
C.责任内阁制的群众基础薄弱
D.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深化点拨】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15.(2024·江门高一检测)一战爆发后,协约国邀请北洋政府参战。1917年,北洋政府对德宣战,“以工代兵,赴欧参战”。此后,中国劳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战壕、修工事、掘埋尸体、筑路架桥等最艰苦繁重的工作。中国劳工参战( )
A.为了迎合帝国主义的需要
B.体现了军阀政权的腐朽
C.表明中国属于协约国成员
D.目的是争取国际地位
16.下表为1860—1913年我国棉布产量中机织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表(%)
项目 1860年 1894年 1913年
机织布所占比重 3.18 14.15 34.83
手织布所占比重 96.82 85.85 65.17
下列项中,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
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C.棉纺织工业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补偿训练】
下表为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据此判断,该时期( )
行业 项目 1912年 1920年 年平均增长率(%)
棉纱 棉纱产 量指数 100.0 422.4 17.4
面粉 面粉产 量指数 100.0 516.9 22.8
卷烟 资本额 137.8 1 680.4 36.7
A.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B.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17.1915年4月,《申报》刊登的多是民族制造业、工商业、服务业的商品信息和广告,“请用国货”“著名国货”“精良国货”等广告语在报纸中屡见不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重工业取得了突破
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D.广告营销迎合时代潮流
18.1916年10月,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称“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可见其反对儒学是基于( )
A.反对专制的需要 B.发展教育的目的
C.世界潮流的感召 D.反对维新的立场
【补偿训练】
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写道:“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他此言主要针对当时( )
A.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B.尊孔复古逆流兴起
C.各派军阀相互混战
D.中国科技落后现状
19.胡适认为要树立新文化,必须在思想领域进行一场清理传统文化的行动,即“整理国故”。“国故”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整理”是用无成见的态度、精密的科学方法,去寻那以往的文化变迁沿革的条理线索,去组织局部的或全部的中国文化史。这说明胡适 ( )
A.呼吁增强国人民族意识
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倡导科学与理性的思想
D.主张以新文学再造文化
20.《新青年》在创刊宣言中明确提出女性解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1917年开辟了“女子问题”的专栏;1919年邀请了许多女性读者就“女子教育”“女子职业”“法律上女子权利”等问题各抒己见。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大力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B.致力于实现思想与文化的革新
C.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利于推动民众觉醒与社会进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分权设计有明显的缺陷: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重大决定有同意权,对政府首脑有弹劾权,行政方面却无相应的对于国会的解散权;行政上府、院并立,而总统职位并未虚置,造成既非总统制,也非内阁制,导致府、院并列;民初颁布的《都督府暂行条例草案》直接赋予陆军总长及参谋总长以军政军令大权,导致统帅权归属一分为二,大总统对于军队的统帅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引发府、院矛盾,为军人干预政治提供机会和条件。
材料二 《临时约法》偏重中央政治层面的立法与行政分权,基本回避了地方制度问题。《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强化总统权力,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倾向,暂时解决了独立各省事实上的分权自治的问题。袁世凯死后,地方分权趋势愈加明显。1920年代,地方自治运动高涨,一些地方开始自订宪法。在此背景下制定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在强调“统一”的前提下,又做出了联邦制的实际规定。先后制定颁布的几个根本法均未能妥善处置国体问题,导致中央与地方关系缺乏根本法的制度规范,国家权势重心无法形成。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天宏
《军阀形象与军阀政治症结——基于北洋时期民意调查的分析与思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国初年立法在分权设计上存在的重大缺陷。(8分)
(1)主要权力赋予内阁;国家权力划分混乱;行政权与立法权制约失衡;缺乏对地方的有效管理。(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初期的立法缺陷进行简要评价。(12分)
(2)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的立法提供了经验;造成了民国前期政治上的混乱;加剧了政治资源的损耗;为军阀自立埋下了隐患。(1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企业一览表(部分)
企业名称 地点 资本 雇工 所用机器或产量
继昌隆缫丝厂 广东南海 1万元 700人 使用蒸汽动力
贻来牟机器磨房 天津 7万元 10人 机器磨面
通久源轧花厂 宁波 5万两 400人 新式轧花机40台
宏远堂机器 造纸公司 广州 15万两 — 每周产纸40吨
燮昌火柴公司 上海 5万两 800人 日产火柴50箱
——摘编自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9分)
(1)特点: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地区;资金少,规模小,力量薄弱。(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2年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11分)
(2)原因:辛亥革命扫除封建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1分)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朝廷自经庚子之变,知内忧外患,相迫日急……故于西狩途中,首以雪耻自强为询。这次“自强”( )
A.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瓦解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
C.涉及改官制、废科举等举措
D.打击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解析】选C。由“庚子之变”“西狩途中”可知,这是指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所谓“自强”是指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涉及了改官制、废科举等措施,故选C;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的是洋务运动,这与题干中的“庚子之变”时间上不符,排除A;瓦解了清政府统治政治基础的是辛亥革命,与题干中的“庚子之变”时间上不符,排除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但是题目主旨是由此引发的清末新政,而不是义和团运动,排除D。
2.(2024·佛山高一检测)据统计,1899年,清廷的财政收入约为8000余万两白银,到了1908年达到2亿3千万。这一增长与下列哪一史实有关( )
A.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B.洋务企业的创办
C.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D.列强侵华的放松
【解析】选C。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其中关于奖励实业的举措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从而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1899—1908年间,清政府并未提倡使用国货,A不符合史实,排除;洋务运动在1895年宣告破产,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1899—1908年间,列强侵华并未放松,D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24·佛山高一检测)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就曾访问设在比利时的第二国际执行局,请求接纳他的党,并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为此,孙中山主张实行( )
A.社会主义 B.政治革命
C.民族主义 D.社会革命
【解析】选D。根据材料“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可知,这反映了孙中山鉴于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从而提出民生主义,想以此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防止欧美国家的弊端在中国出现,即主张实行社会革命,D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并非社会主义者,排除A;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B;民族主义主张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民族独立、统一、富强的国家,排除C。
4.(2024·茂名高一检测)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薄弱
B.政府加大报刊审查
C.“预备立宪”的推行
D.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解析】选C。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对维新派变法失败感到失望,“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1906年,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日趋减少,“民族资本主义薄弱”不合题意,故A错误,C符合题意;“政府加大报刊审查”不合题意,故B错误;“革命缺乏政党领导”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故D不符合题意。
【补偿训练】
据统计,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彼此呼应。当时兵变有20多次,学生也经常闹学潮。因此,有人说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境地
【解析】选D。材料“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反映了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次数较多,参与反清斗争的社会力量此起彼伏,说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武昌起义只是加速了清王朝灭亡的步伐,故选D;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表述有误,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排除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不符合题意,排除C。
5.武昌起义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湖南、广东、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山西、陕西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据此可知( )
A.封建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B.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C.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解析】选B。武昌起义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这说明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清政府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故选B;“封建帝制退出历史舞台”指的是清帝退位,发生在题干所述事件之后,排除A;“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指的是民众大多接受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与题目主旨无关,排除C;题干所述是武昌起义后很多省份响应,而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是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二者时间不符,排除D。
6.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内容包括:“女子教育可增设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初等小学可招男女同学。”这些规定( )
A.实现了男女地位平等
B.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C.构建了完整教育体系
D.提升了妇女政治地位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女子教育,其目的在于推动教育突破男女差异,受众范围扩大,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从而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故选B;材料仅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女子教育,并不能实现男女地位平等,排除A;材料侧重教育覆盖面,并不是教育体系构建,排除C;妇女政治地位与妇女享有的政治权利有关,排除D。
7.(2024·阳江高一检测)长沙海关税务英国人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的近半年前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
A.武昌起义的社会基础
B.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
C.英国在华的间谍活动
D.辛亥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前夕,大多数老百姓赞成推翻清政府,说明武昌起义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A正确;材料只提到老百姓对清政府的态度,与西方列强无关,排除B;材料不属于英国在华的间谍活动,排除C;辛亥革命爆发的偶然性与材料无关,排除D。
【补偿训练】
有学者这样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有所考量”。该学者意在强调
( )
A.革命目标不明确
B.革命方式的妥协
C.革命过程的理性
D.革命结果不彻底
【解析】选C。据材料“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有所考量”可知,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党人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等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即革命过程富有理性,故选C;革命目标是明确的,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排除A;革命方式是有理性的暴力革命,而非妥协,排除B;材料信息强调革命过程,不涉及结果如何,排除D。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这一规定体现了( )
A.主权在民的原则
B.限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初衷
C.民主共和的理念
D.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意志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从法律上强调“二十二行省”与“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等边疆民族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体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意志,故选D;主权在民也称“人民主权”,指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与材料不符,排除A;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意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排除B;民主共和即在民主的基础上,由选举产生政权机关的国家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
9.20世纪初,英国记者丁格尔撰文说:“这场就像野火一样的革命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这场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宣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解析】选A。据材料“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可知,此革命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维新变法宣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彻底”一词过于绝对,不合史实,排除C;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排除D。
【补偿训练】
1925年,张謇在追悼孙中山的演说中指出:“从历史上看来……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之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迥然不同”主要指向(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历程
【解析】选C。据材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可知,张謇肯定辛亥革命实现了制度的变革,即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故选C;“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没有指出与一朝之姓之变革不同在哪,排除A;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材料强调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而非思想影响,排除D。
10.辛亥革命期间,上海、北京等地出版了《女学报》《女界月报》《中国妇人小杂志》等大批妇女报刊,这些报刊常以天赋人权学说为思想武器,鼓励妇女参加革命,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主张。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选A。辛亥革命期间出现大量妇女报刊宣传革命思想,主张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等,这些宣传促进了妇女的思想解放,同时也有助于革命的开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故选A;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的结论,排除B;题目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D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
11.1912年 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撰发《告各友邦书》,明确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表明辛亥革命 ( )
A.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C.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D.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解析】选D。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明确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可知,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反帝不彻底,表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故选D;材料只反映了中华民国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无法体现辛亥革命是否得到帝国主义支持,排除A;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特权继续存在,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没有提到辛亥革命对封建主义的冲击,“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与主旨不符,排除C。
12.(3分)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共和国,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机制,但是很不成功,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
B.辛亥革命为走向共和创造了条件
C.军阀混战导致辛亥革命失败
D.辛亥革命造成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解析】选A。题干对辛亥革命结果的评价强调的是“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所以该学者意在说明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故选A;题干提到了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使中国走向了形式上的共和,但这不是学者想强调的内容,其真实意图是强调“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排除B;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中国才出现了军阀混战,而不是军阀混战导致了辛亥革命失败,C的逻辑关系错误,排除;学者的观点是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国际地位低下,而不是辛亥革命导致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排除D。
1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 )
A.专制传统被彻底根除
B.责任内阁制行不通
C.民主法制观念的强烈
D.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解析】选D。中华民国政体出现频繁变动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系列的变化发生在短时间里,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封建专制力量强大,中国政治转型艰难曲折,故选D;根据所学可知,“彻底根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责任内阁制并没有在中国长期践行,无法说明其在中国行不行得通,排除B;政体频繁变动说明当时民主法制观念薄弱,排除C。
【补偿训练】
1915年8月,杨度发起成立“筹安会”,在发起词中,引用美国学者古德诺的“以共和国民,而论共和政治之得失”,认为“世界国体,君主实较民主为优,而中国则尤不能不用君主国体”。杨度意在( )
A.宣扬古德诺的君主制思想
B.讨论美国共和政治的得失
C.营造复辟帝制的舆论环境
D.稳固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
【解析】选C。据材料,杨度发起成立“筹安会”,宣扬君主立宪制比共和制更优,中国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制,意在为袁世凯复辟帝制营造舆论环境,故选C;宣扬古德诺的思想、讨论共和政治得失都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根本目的,排除A、B;杨度为袁世凯称帝造势,不利于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稳固,排除D。
14.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十六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 )
A.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冲突
B.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影响
C.责任内阁制的群众基础薄弱
D.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解析】选A。据材料“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军阀盗用民主口号,利用国会、议员、宪法、选举等作为牟取集团和个人私利的工具,这促使民主共和潮流与专制统治之间冲突不断,从而出现内阁更迭频繁的现象,故选A;北洋军阀受儒家思想影响,与内阁更换频繁无因果关系,排除B;责任内阁制的群众基础薄弱只是对材料所述现象的变相重复,而非原因分析,排除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政府权力较弱,但并未下移,排除D。
【深化点拨】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15.(2024·江门高一检测)一战爆发后,协约国邀请北洋政府参战。1917年,北洋政府对德宣战,“以工代兵,赴欧参战”。此后,中国劳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战壕、修工事、掘埋尸体、筑路架桥等最艰苦繁重的工作。中国劳工参战( )
A.为了迎合帝国主义的需要
B.体现了军阀政权的腐朽
C.表明中国属于协约国成员
D.目的是争取国际地位
【解析】选D。据材料及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北洋政府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对德宣战,并将十几万名中国劳工投放到前线,他们从事挖战壕等最艰苦繁重的工作,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故D正确。A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下表为1860—1913年我国棉布产量中机织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表(%)
项目 1860年 1894年 1913年
机织布所占比重 3.18 14.15 34.83
手织布所占比重 96.82 85.85 65.17
下列项中,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
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C.棉纺织工业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解析】选C。由表格可以看出,1860—1913年间,我国棉布产量中机织布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手织布所占比重下降,这表明棉纺织工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故选C;表格中的数据只能说明棉纺织领域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不能说明棉布生产厂家资本来源问题,无法得出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的结论,排除A;题干中的棉布产量都属于国产,与民族危机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自然经济从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解体,但整个近代都未完全解体,且与表格中的数据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
【补偿训练】
下表为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据此判断,该时期( )
行业 项目 1912年 1920年 年平均增长率(%)
棉纱 棉纱产 量指数 100.0 422.4 17.4
面粉 面粉产 量指数 100.0 516.9 22.8
卷烟 资本额 137.8 1 680.4 36.7
A.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B.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解析】选B。由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表可知,与1912年相比,1920年棉纱、面粉和卷烟等的产量和资本额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因为当时处于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民族工业才有了较快的发展,故选B;题干仅体现出民族工业的三个轻工业部门的生产增长情况,与工业布局无关,排除A;自然经济在当时尚未完全解体,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仅体现出三个轻工业部门的生产增长情况,并不能体现工业体系的建立,且在近代我国并未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D。
17.1915年4月,《申报》刊登的多是民族制造业、工商业、服务业的商品信息和广告,“请用国货”“著名国货”“精良国货”等广告语在报纸中屡见不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重工业取得了突破
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D.广告营销迎合时代潮流
【解析】选D。据材料“请用国货”“精良国货”以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处于一战期间,并且出于抵制日货的需求,民族企业利用人们的爱国热情来扩大销路,表明广告营销契合时代潮流,故选D;材料中主要是轻工业,排除A;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是在19世纪末,排除B;材料未涉及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内容,且近代中国工业结构并不合理,排除C。
18.1916年10月,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称“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可见其反对儒学是基于( )
A.反对专制的需要 B.发展教育的目的
C.世界潮流的感召 D.反对维新的立场
【解析】选A。据题干“1916年10月”“陈独秀”“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并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认为袁世凯借助儒学复辟帝制,要维护民主共和必须反对孔教,故选A;“发展教育”不合题意,与题干中“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相悖,排除B;“世界潮流的感召”不合史实,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排除C;“反对改良”不合逻辑,1898年维新变法早已失败,排除D。
【补偿训练】
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写道:“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他此言主要针对当时( )
A.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B.尊孔复古逆流兴起
C.各派军阀相互混战
D.中国科技落后现状
【解析】选B。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的此番言论主要针对当时的尊孔复古逆流,袁世凯复辟帝制,故选B;陈独秀的此番言论主要针对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排除A;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军阀割据混战,时间不符,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科技现状,排除D。
19.胡适认为要树立新文化,必须在思想领域进行一场清理传统文化的行动,即“整理国故”。“国故”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整理”是用无成见的态度、精密的科学方法,去寻那以往的文化变迁沿革的条理线索,去组织局部的或全部的中国文化史。这说明胡适 ( )
A.呼吁增强国人民族意识
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倡导科学与理性的思想
D.主张以新文学再造文化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胡适主张用无成见的态度、精密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体现了科学与理性的思想,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意识,排除A;“整理国故”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文学革新,排除D。
20.《新青年》在创刊宣言中明确提出女性解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1917年开辟了“女子问题”的专栏;1919年邀请了许多女性读者就“女子教育”“女子职业”“法律上女子权利”等问题各抒己见。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大力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B.致力于实现思想与文化的革新
C.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利于推动民众觉醒与社会进步
【解析】选D。据材料“《新青年》在创刊宣言中明确提出女性解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出要解放妇女,维护妇女的正当权益,这有利于妇女的解放,推动民众的觉醒与社会进步,故选D;民主科学的对立面是专制愚昧,材料未涉及民主科学思想的弘扬,排除A;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并非致力于实现思想与文化的革新,排除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分权设计有明显的缺陷: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重大决定有同意权,对政府首脑有弹劾权,行政方面却无相应的对于国会的解散权;行政上府、院并立,而总统职位并未虚置,造成既非总统制,也非内阁制,导致府、院并列;民初颁布的《都督府暂行条例草案》直接赋予陆军总长及参谋总长以军政军令大权,导致统帅权归属一分为二,大总统对于军队的统帅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引发府、院矛盾,为军人干预政治提供机会和条件。
材料二 《临时约法》偏重中央政治层面的立法与行政分权,基本回避了地方制度问题。《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强化总统权力,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倾向,暂时解决了独立各省事实上的分权自治的问题。袁世凯死后,地方分权趋势愈加明显。1920年代,地方自治运动高涨,一些地方开始自订宪法。在此背景下制定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在强调“统一”的前提下,又做出了联邦制的实际规定。先后制定颁布的几个根本法均未能妥善处置国体问题,导致中央与地方关系缺乏根本法的制度规范,国家权势重心无法形成。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天宏
《军阀形象与军阀政治症结——基于北洋时期民意调查的分析与思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国初年立法在分权设计上存在的重大缺陷。(8分)
答案:(1)主要权力赋予内阁;国家权力划分混乱;行政权与立法权制约失衡;缺乏对地方的有效管理。(8分)
【解析】第(1)题据所学可知,《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将主要权力赋予内阁;根据“既非总统制,也非内阁制”“府、院矛盾”得出国家权力划分混乱;根据“立法机关……无相应的……解散权”得出行政权与立法权制约失衡;根据“回避了地方制度问题”得出缺乏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初期的立法缺陷进行简要评价。(12分)
答案:(2)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的立法提供了经验;造成了民国前期政治上的混乱;加剧了政治资源的损耗;为军阀自立埋下了隐患。(12分)
【解析】第(2)题据所学可知,民国初年的立法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的立法提供了经验;根据“府、院矛盾”得出造成了民国前期政治上的混乱;根据“国家权势重心无法形成”得出加剧了政治资源的损耗;根据“地方自治运动高涨”得出为军阀自立埋下了隐患。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企业一览表(部分)
企业名称 地点 资本 雇工 所用机器或产量
继昌隆缫丝厂 广东南海 1万元 700人 使用蒸汽动力
贻来牟机器磨房 天津 7万元 10人 机器磨面
通久源轧花厂 宁波 5万两 400人 新式轧花机40台
宏远堂机器 造纸公司 广州 15万两 — 每周产纸40吨
燮昌火柴公司 上海 5万两 800人 日产火柴50箱
——摘编自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9分)
答案:(1)特点: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地区;资金少,规模小,力量薄弱。(9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所用机器或产量”得出主要集中于轻工业;据材料一表格“地点”得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地区;据材料一表格“资本”“雇工”得出资金少,规模小,力量薄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2年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11分)
答案:(2)原因:辛亥革命扫除封建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1分)
【解析】第(2)题据材料二“1912年……到1922年2月”并结合所学得出辛亥革命扫除封建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 (第六单元) 2024-2025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