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袁行霈教授认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处在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一旦遭到外族入侵或自然灾害,就难以恢复;而中华文明所在范围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纳与整合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这一观点旨在( )
A. 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B. 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C. 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D. 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本土性
2. 饕餮是商人信仰图腾,商代青铜器多有饕餮纹;“凤鸟”则是周人信仰的图腾,西周建立后,凤鸟纹样开始流行。商人重酒,周人禁酒,周公颁布禁酒令《酒浩》限制饮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商周两代青铜器的变化说明( )
A. 祭祀成为青铜器的主要功能 B. 政权更迭影响文化生活
C. 商周时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 D. 经济发展推动制度更新
3. 南齐以前,南迁的北民往往对黄籍不屑;南齐以后,政府严查黄籍,防止南迁的北民为他们的祖先窃注爵位,冒充士族,逃避徭役。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政府大力推行土断 B. 南方相对稳定
C. 南迁人口逐渐减少 D. 经济重心难移
4. 两宋时期,福建民间护航神灵圣妃(妈祖)信仰经商人的传播逐步成为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海上信仰之一,同时圣妃被列入国家祭典并得到多次加封。该现象反映了,两宋( )
A. 海洋意识得到了提升 B. 儒学地位持续下降
C. 闽人以海为田的传统 D. 国家赋税仰仗东南
5. 据如图可知,这一时期的商业( )
A. 经营模式得以创新 B. 违约行为频繁发生
C 契约意识不断发展 D. 管理规范受到重视
6. 太平军从湖北进军南京的路上,“不信诸神及浮屠氏,遇寺观辄火之,目为妖庙”。占领南京后,实行严格的出版管制,一切“妖书邪说”均不得买卖藏读,同时大量印刷《天条书》等书籍,要求官民仔细阅读。太平天国的这一做法旨在( )
A. 满足民众的反封建需求 B. 践行新的文化政策
C. 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D. 破除宗教神学束缚
7. 1907年,《盛京时报》记载铁岭——兴源德书铺,“今虽设立学堂,彼仍卖《三字经》《百家姓》(四书合讲》《五经备旨》《八铭》《七家诗》等书,终日无过局者”。与此相对的西门内新开新华书局,专卖学堂新书,则“获利什倍”。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
A.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 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C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传统文化已经被彻底抛弃
8. 汉冶萍公司是中国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钢铁联合企业,其前身为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1908年与萍乡煤矿局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铁厂股份有限公司,后渐被日本人控制,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收。由汉冶萍公司的发展演变可知,近代中国( )
A. 存在多种经济形式 B. 工业结构不合理
C. 社会结构发生剧变 D. 近代化进程缓慢
9. 1920年,陈独秀在沪江大学以《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为题的演讲中指出,新文化运动“确和‘军事'‘政治‘产业’三者没有同一范围的”,“但是能够将‘新文化’的运动加入此三项范围以内,更有完全最高的理想”。陈独秀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 )
A. 是具有多重性质的文化运动 B. 应该将发展经济作为新目标
C. 可以借助其他力量深入推进 D. 已成为进行社会革命的利器
10. 1933年初,中央苏区财政部长邓子恢代表政府发行了借谷证,政府发行这一凭证的主要目的是( )
干谷十斤折米七斤四两 一、中央政府为供给战时紧急军食,暂向群众借谷,特给此证为凭。 二、借油盐者可按时价折成米谷,发给此证。 三、持此证者,于1933年早谷收成后,可向当地政府如数领还新谷。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临时借谷证
A.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 应对敌人经济封锁
C.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D. 实践工农武装割据
11. 1919年,中国派出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是北洋政府的陆征祥、顾维钩、施肇基、魏组宸以及广州军政府代表王正廷等;1945年,中国派出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代表是国民政府的宋子文、顾维钩、王宠惠以及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人民代表董必武等。这反映出( )
A. 社会主义道路赢得西方尊重 B. 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
C. 中国人民对统一的高度认同 D. 团结合作是各党派的共识
12. 1949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成立外文翻译机构的决定》中指出:“中央责成中宣部及外事组,将北平原有之外事学校及华大俄文系,合并成立一个外国语学校,暂归外事处管理,分俄语、英语两部,扩大学员到五百人至七百人”。这一决定( )
A. 是党工作重心转移的标志 B. 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 缘于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D. 满足了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
13. 1951年出版扫盲教材《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第一课内容是“工人”和“做工”,随着课程的深入,出现了“雾的成因”“空气和风”等内容。1956出版的《市民识字课本》,内容有认日历、认钟表、买菜、坐车等。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 )
A. 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民 B. 促成了义务教育逐渐普及
C. 注重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 D. 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14.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对国企的苏联“一长制”予以否定,并决定实行“党委领导制”。企业治理架构是党委绝对领导,企业行政工作是厂长领导下的厂部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监督行政领导。这一制度的推行( )
A. 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奠基 B. 加强了职工为中心的国企民主管理
C. 是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 D. 消除了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5. 1953年,毛泽东提出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构想,但二汽的厂址选择在武汉、成都、长沙间几经变更。1966年,二汽厂址最终选定在符合“靠山、分散、进洞”条件的十堰。二汽厂址最终选定十堰主要是基于( )
A. 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 B. 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 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 D. 改变国家的工业布局
16. 如表中高考作文题目折射的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1956年:《生活在幸福的时代》 A.“一五”计划完成,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B.经济特区建立,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91年:为“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之辩撰写发言稿 C.姓“资”姓“社”讨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94年:《尝试》 D.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A. A B. B C. C D. D
二、主观题(本题共4个小题,总分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
儒家 法家 道家
问题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 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 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 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解决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 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 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 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结合时代背景,就材料中儒家、法家、道家政治理论进行历史阐释。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法律辩护词
①前大总统袁世凯,久蓄逆……法律解决之道既穷,我国民乃不得不诉诸政治手段,故有今次兴师致讨之举。 ②法者,上下所共信守,而复能相维于不敞者也。法令一失效力,则民无所措手足。而政府之威信亦隳,愿大总统常以法自绳,毋导吏民以舞文之路。 ③袁氏图帝不成,乃欲更保总统,反覆无……按诸现行约法刑律及各种法令,其为犯革命内乱之罪毫无疑义。
——摘编自蔡双全《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法律辩护》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史事演进逻辑将梁启超法律辩护词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康雍乾嘉四代,清朝国力达到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清代统治者在接受强势外来者挑战的影响下,对于国家疆域的认识和观念已大异于前代王朝,虽然有时还很微弱或时隐时现。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在做了这些以后,中国人民就在帝国主义面前站立起来了。
——摘选自中共某次会议的报告
材料三 国家角色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定位,是国家对自身实力与外交关系的审视,也是国家对自身国际形象的建构。下面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程表:
时段(年) 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或地位
1949-1978 是基本上被排除在全球经济治理的编外国家,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认识也较为“冷淡”。
1979-1992 有选择、有条件地接受既有的国际规制和秩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参与者。1980年在WB、IMF恢复了合法代表权;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3-2012 承担国际责任,体现大国风范,在地区甚至全球事务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保持人民币不贬值;1999年加入G20;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全面建成。
2013-2018 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家角色表现为引领者,为国际事务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整理自《中国“国家角色”变迁: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1)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在清朝前中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此次会议名称,指出材料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所反映的外交方针,为此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国家角色的变化,分析其在“1949—1978”时段国家角色形成的原因,简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应如何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发挥作用。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我国工业空间格局
材料
——摘自王军等《我国工业空间格局演化的脉络特征与启示》
对近代以来我国工业空间格局演变进行阐释。
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C
二、主观题(本题共4个小题,总分52分)
【17题答案】
【答案】论题: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回应。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时期,鉴于大变革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法家、道家均提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主张。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了恢复周朝礼制,实行德治仁政,重建礼乐文明的政治主张。法家针对兼并战争频发,提出了富国强兵、奖励耕战、以法治国等顺应现实需要的主张,法家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提供了思想指导。道家针对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主张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姿态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所提出的关于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国家出路的主张均是建立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基础之上,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
【18题答案】
【答案】顺序:②①③。
理由:②:梁启超规劝袁世凯,法律乃是“天下之公器”,应得到遵行,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①:梁启超在规劝无效后,投入到护国战争中,指出护国军的武力讨袁是在宪法、刑法等全都失效时不得已而采取的行动,护国军师出有名,是为了捍卫辛亥革命所确立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护约法的尊严和权威,具有不容置疑的合法性和正义性。
③: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被迫宣布撤消帝制后仍贪恋大总统,梁启超指出其称帝行为犯革命内乱之罪,民国大总统的资格当然随之消灭。逻辑为:袁世凯复辟帝制背景下,梁启超从规劝—支持护国战争—袁世凯帝制失败—梁启超认为其应退位。
【19题答案】
【答案】(1)表现:在北方,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遏制沙俄的扩张;在南方,利用朝贡贸易体制来管理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国家疆域观念的变化
(2)会议:七届二中全会
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措施: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没收外国资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等
(3)变化:从编外国家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
原因: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孤立,这限制了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机会;国内政策:中国采取了较为封闭的国策,优先发展国内经济,对外经济交往有限;意识形态:冷战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也影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
发挥作用: 推动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和推动多边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和开放; 贡献中国智慧: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提出符合全球利益的治理方案,如“一带一路”倡议等; 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加强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维护公平正义: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公平正义,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
近代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东北少数大城市,工业布局严重失衡,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色彩。建国后工业布局由东至西逐渐转移,工业分布从东部扩展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布局趋向合理均衡。
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最早开始了近代的工业化,出现了一批工业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战略,“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来一批基础工业设施,迅速涌现出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20世纪60年代前期受国际形势影响,我国开展“三线”建设,由此工业化扩展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工业布局的优化,促进了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
近代以来我国工业空间布局演变的过程,与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建国后工业布局的演变是党和政府重视工业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表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