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秦简《尉卒律》中规定,一里户数达30户以上,既设典、老各一人。典、老的人选由所属乡上报县廷和县尉,由县尉除授,县令、丞审核后,才能正式履职。据此判断,当时 ( )
A.乡里选才的标准是军功
B.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C.盛行原始民主制的传统
D.注重基层民众的相互监督
2.(2024·新乐高二检测)西汉的户籍,一般称为名、名数、名籍等,百姓按什伍乡里划分相居,名列户籍。造籍时,同时附带土地调查——这是由居民自己申报所有财产,包括土地。各家所报是否属实,由所在地邻里党三长负责。造籍完成以后,各地派出上计吏带着籍帐上交京师。这说明当时 ( )
A.国家赋税征收得到了根本保障
B.土地兼并受到严格的限制
C.基层管理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D.地方治理具有理性化色彩
【补偿训练】
东晋的户籍档案登记内容日益丰富,户籍档案保管机构也由基层乡里上移至县级行政机构。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
A.江南开发促使赋税制度调整
B.科技进步助力社会治理
C.人口流动导致户籍管理失控
D.社会动荡催生皇权强化
3.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4.(2024·重庆高二检测)《隋书》载,山东地区“避役惰游者十六七……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率先在山东推行“大索貌阅”,地方的官员一旦被发现其治下有户口不实问题,即被配流远方。此后这一措施推广到全国。隋朝推行“大索貌阅” ( )
A.旨在减轻农民负担
B.加强了地方监察
C.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D.激化了社会矛盾
5.(2024·东莞高二检测)中国古代的“族田”是家族公共财产,分为祭田、义田、学田等。族田主要用于招佃收租,学田收入供族内儿童作学费,义田收入用于赈济贫困灾病,祭田收入用于家族祭祀开支。这表明中国古代 ( )
A.流民问题比较突出
B.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C.地方自治不断加强
D.宗族发挥治理作用
6.宋代的城市救助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和本族成员,而是面向广大的贫困民众。朝廷不仅创建一系列专门性的城市救助机构,而且颁布了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如救助赤贫者有居养令,安置流浪人员有乞丐法,开展疾病救助有安济法。由此可见,宋代的城市救助 ( )
A.坚持以人为本
B.构建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法律体系完备
D.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
7.(2023·滨州高二检测)明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平衡全国人口布局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补偿训练】
重庆许多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重庆合川有个叫“申明亭”的社区,据记载洪武年间,明太祖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申明亭,用于宣讲王朝法制与政令,调解民间纠纷。这表明 ( )
A.明代政府重视对基层的治理
B.政府政策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C.国家的法令开始向基层渗透
D.礼法合治在中国有久远的传统
8.在清代,各种善会、善堂多是官倡民办,由各姓族绅集资,共同管理。此外,还有许多共营水利、共营墟市码头、共营贸易等。这反映了 ( )
A.政府主导是社会救济的主要特点
B.政府对基层管理松弛
C.民间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D.已经出现公有制雏形
9.下表说明了 ( )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慈善 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助学、助丧、施医、济贫等
A.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
B.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元化局面
C.社会救济主要由宗族、慈善组织进行
D.社会救济保障了民众日常生活
10.(2024·唐山高二检测)民国时期政府摒弃传统“有养无教”的慈善观念,将社会救济视为“集体之生存而当为,不专为人类之悲悯而宜为”的事业。据此可知,民国政府 ( )
A.国家责任理念获得发展
B.深受西方社会保障影响
C.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验
D.努力谋求社会矛盾缓和
11.(2024·十堰高二检测)1991年,国家全面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始被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家规定对此前国营企业的固定工的连续工龄可以视同缴费年限,这笔社会保险费由国家承担。由此可知,此次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
A.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均衡
B.不利于吸引外商的投资
C.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D.旨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深化点拨】国家全面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以极大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12.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庄园主掌握自己庄园法庭的司法权。由庄园主、管家、僧侣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 )
A.带有基层自治的色彩
B.继承了古希腊的村社自治
C.具有相对的独立主权
D.商品经济占据主导的地位
13.(2024·滨州高二检测)工业革命后,许多国家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该举措 ( )
A.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
B.体现了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
C.缩小了贫富分化差距
D.推动了现代保障制度建立
【拓展延伸】西方国家地方自治的共同特点
(1)由宪法或法律规定地方自治的范围和职权。
(2)地方自治政府既承担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同时也承担一部分中央委托的事项。
(3)地方自治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抵制中央干预地方自治范围内的事务。
(4)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只有法律上的平等关系和实际管理中的指导关系。
14.下表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这说明 ( )
代表人物 主张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 认为“福利国家”巨大的日常开支成为国民经济中沉重的财政负担。实行这种制度,就会有“太多的人终生依赖他人生活”,主张废除“福利国家”
[美]保罗·萨缪尔森(1915—2009) 认为“福利国家”实现了充分就业,实行了公平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创办了各种福利设施。断言“福利国家会长期存在下去”
A.福利制度的实施激化社会矛盾
B.应寻求社会效益和公平间的新平衡
C.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D.美国学者更重视对福利国家的研究
【补偿训练】
1941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在二战期间起草了指导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发展的著名“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该报告 ( )
A.提高了英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体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基本思想
C.加重了英国财政经济的负担
D.标志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15.(2024·天津高二检测)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补偿训练】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主张改变福利基金使用中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将个人自助和社会互助结合起来,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这有利于 ( )
A.改变德国经济发展结构
B.促进保险行业私有化改革
C.扩大福利政策覆盖范围
D.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
16.(2023·锦州高二检测)在20世纪90年代瑞典等北欧国家,失业职工所领取的津贴可以达到失业前工资的80%—90%(可连续领取300天),此外,若是因疾病、伤残等失业,还有其他津贴可领,经济不景气时,这些国家常出现部分民众主动选择失业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北欧国家 ( )
A.民众普遍缺乏劳动积极性
B.高福利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高新科技取代了人力劳动
D.经济危机加剧了失业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晋以前,户籍书写于简牍之上,户籍只记载籍贯、户主及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相互关系、身体状况等主要信息。东晋建立之初,“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名籍不立。”东晋南朝时期,纸本户籍逐渐使用,户籍内容也日趋丰富,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诏书,无不登录其中。户籍保管也由此前的地方二级制变为自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各级政府可以经常进行检籍。
——据韩树峰《从简到纸:东晋户籍制度的变革》
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晋南朝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加以阐释。
变化:纸本户籍取代简牍户籍;户籍内容日趋丰富,增录家族门第等信息;从二级保管到多级保管。
阐释:东汉以来造纸术的改进,为纸张的使用与户籍内容的增加、保管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社会动荡,人口大量流失,原有户籍遭到破坏,需要建立新的户籍;同时,随着士族兴起与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户籍内容增加了家族门第等信息。
这一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有助于减少户籍档案的存储空间,推动了户籍制度发展;也使政府掌握更加详细的人口变动情况,便于征发赋役;配合了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强化了世家大族政治优势;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8.(14分)(2023·威海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1521年,王阳明在任南赣巡抚期间,对当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社会治理。王阳明采取行动,先后平定了横水、桶岗等处盗乱。为有效管理当地户口和百姓,他颁布了《十家牌法》,规定:十家为一牌……遇面生可疑之人,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匿,十家连坐。面对盗贼猖獗,他在当地实施了“挑选骁勇绝群、胆力出众之士”的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军力不足的问题。为解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难题,他以 “良知”说为思想武器,通过阐明是非曲直、人性善恶,直击盗贼心灵软肋,进而将之感化。及至清代民国,王阳明的治理模式依然沿用不辍,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
——摘编自陈海斌《从王阳明与海瑞赣南
施政看明代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 “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是对法国分封制度最好的诠释。较为独立宽松的政治体系使得小领主们各自为政并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管理制度,其辖区相较于大领主便构成了早期的自治单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流转,再加上自由民数量的增加,以乡绅为基层领袖,以自由民为重要参与的法国乡村自治初见雏形。13 世纪在许多教区出现的以数百户村民构成的社区便是法国乡村自治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沙家辉《乡村振兴中基层社会
治理体系的结构性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治理南赣地区的主要措施及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时期法国基层自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 分)
(1)措施:平定动乱;实行十家牌法;拣选地方民兵(或增强地方军事力量);重视思想教化等。
影响:稳定地方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推动儒学的发展(或促进心学的传播);为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等。
(2)特点:封建领主自治权力大(自治程度上);主要是乡绅为领袖,自由民为重要的参与者(自治参与者上);形成社区的地方自治团体,地方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发展趋势上)。
原因:中世纪,法国庄园经济盛行,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由民壮大,基层自治制度日益发展。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商人经营经验的成熟、经营规模的扩大,他们逐渐拥有了城市的巨大财富。封建领主不满于现状,不断与城市方面发生激烈的斗争。城市居民为了翻身当家做主,联合工商界通过赎买或者武装斗争与封建主展开争夺城市自主权的斗争。据记载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法国东北通过武装斗争获得自治权的城市有40多个……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中世纪欧洲大部分城市均获得了自治权,城市的管理者不再是封建领主,而是由城市居民选举产生,各个城市均有独立的议会、法庭等。
——摘编自杨志卿《欧洲中世纪城市
与大学关系研究》
材料二 依据宪法,美国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区)三级政府组成。在大多数乡镇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当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越来越多。而这些是州或县没有办法完全提供的,因此就只有把这些权力下放给镇,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县作为区域内范围较大的地方政府单位,对县域内其他政府单位有协调作用,但乡镇在职权范围内不受县的直接干预。
——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自治权的社会条件,并从制度层面简述其对近代英国、法国基层治理的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美国基层治理模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4分)
(1)社会条件:城市工商业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长期斗争;古代城市民主传统的影响;王权弱小,并呈现分裂割据局面。
影响:英国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法国形成自治市镇制度。
(2)特点:分级管理;以乡镇为基层单位。
意义: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调动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20.(12分)(2023·扬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62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威斯敏斯特等市镇据此建立了贫民习艺所,收容贫民并组织他们生产,以换取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消费资料。后来的儿童少年法则规定,地方当局有义务劝说、指导和帮助少年,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必须按照主流社会的要求控制自身的行为。二战后,英国推行了团体的年金计划,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年金类团体保险产品较为丰富。
和东欧移民相比,长期申请领失业救济金的英国人“毫无竞争意愿”,但疾病津贴和失业津贴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免费午餐,领取者的工作态度、个人责任等,都成为享受这些福利的重要指标。
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进行控制,会在潜意识中让所有受益的社会成员产生一种“共生”的意识。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产生这一意识不仅对民族主权国家的巩固至关重要,而且对构建任何一种类型的和谐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摘编自陈晓律《以社会福利促
社会控制——英国的经验》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示例1:
近代以来,英国以社会福利促进社会控制。
济贫方面,发挥市镇作用,引导贫民发展生产技能,自食其力,促进对少年儿童的教化,消弭未来社会风险;养老方面,将获得养老金与主流价值观挂钩,推进年金类团体保险,个人利益与社会秩序共生;疾病津贴、失业津贴申领与个人责任相联系,努力减轻社会惰性。
总之,英国将社会保障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以和平、柔性力量实现社会控制。
示例2:
社会福利与现代社会两者之间相互推动。
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问题涌现。与此同时,市镇自治功能增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保险等新的金融方式推进,社会福利的内容、方式得以不断完善。
英国以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防止发生社会革命,从而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推动现代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英国的社会福利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和推动力量。
示例3:
英国社会福利努力兼顾效率和公平。
近代以来,各种社会问题涌现,矛盾尖锐。英国政府取代教会、庄园、行会承担社会保障责任,二战后工党政府建设福利国家,保障了民生。
英国社会福利与效率提升挂钩。习艺所、初等教育都强调培养生产技能;二战后注重发挥保险作用,利用市场力量;个人责任也成为疾病和失业救济金领取的重要指标。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总之,英国社会福利的建设制度化、市场化并举。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秦简《尉卒律》中规定,一里户数达30户以上,既设典、老各一人。典、老的人选由所属乡上报县廷和县尉,由县尉除授,县令、丞审核后,才能正式履职。据此判断,当时 ( )
A.乡里选才的标准是军功
B.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C.盛行原始民主制的传统
D.注重基层民众的相互监督
【解析】选B。据材料“一里……设典、老各一人……人选由所属乡上报……县尉除授,县令、丞审核后,才能正式履职”可知,基层组织的管理者典、老需要县一级的国家行政机构进行任命,说明国家权力延伸到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故选B;据材料“一里户数达30户以上,既设典、老各一人。典、老的人选由所属乡上报”可知,达到一定户数的基层即可设典、老各一人,但人选的产生方式题中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据材料“县尉除授,县令、丞审核后,才能正式履职”可知,封建国家政权控制了基层的管理者的任用,盛行原始民主制的传统与主旨不符,排除C;据所学可知,什伍制度是秦汉时期建立的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监督机制,这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D。
2.(2024·新乐高二检测)西汉的户籍,一般称为名、名数、名籍等,百姓按什伍乡里划分相居,名列户籍。造籍时,同时附带土地调查——这是由居民自己申报所有财产,包括土地。各家所报是否属实,由所在地邻里党三长负责。造籍完成以后,各地派出上计吏带着籍帐上交京师。这说明当时 ( )
A.国家赋税征收得到了根本保障
B.土地兼并受到严格的限制
C.基层管理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D.地方治理具有理性化色彩
【解析】选D。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户籍制度在进行户籍造册时,附带进行土地、财产状况的登记,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具有理性化色彩,D正确;“根本保障”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材料中没有说明土地兼并受到了严格限制,排除B;加强地方的户籍管理与西汉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无关,排除C。
【补偿训练】
东晋的户籍档案登记内容日益丰富,户籍档案保管机构也由基层乡里上移至县级行政机构。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
A.江南开发促使赋税制度调整
B.科技进步助力社会治理
C.人口流动导致户籍管理失控
D.社会动荡催生皇权强化
【解析】选B。汉代虽然发明了造纸术,但书写材料仍以笨重的竹木简牍为主,到魏晋时期随着蔡侯纸的普及推广,纸张才最终取代竹木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不仅重量大为减轻,而且还增加了书写容量,故选B;材料说的是户籍档案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赋税制度的调整,排除A;户籍档案保管机构发生转移,并不意味着户籍管理失控,排除C;东晋士族专权,“王与马,共天下”,皇权弱化,排除D。
3.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解析】选C。据材料“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可知孝文帝通过三长制将地方基层的管辖权收归中央,进一步削弱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势力,故选C;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合法化导致的,孝文帝改革无法彻底解决,排除A;庄园经济是魏晋时期士族门阀的经济基础,士族门阀制度的盛行决定了庄园经济的长期存在,排除B;三长制主要针对的是国家的基层治理,而不是用于协调民族关系,排除D。
4.(2024·重庆高二检测)《隋书》载,山东地区“避役惰游者十六七……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率先在山东推行“大索貌阅”,地方的官员一旦被发现其治下有户口不实问题,即被配流远方。此后这一措施推广到全国。隋朝推行“大索貌阅” ( )
A.旨在减轻农民负担
B.加强了地方监察
C.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D.激化了社会矛盾
【解析】选C。据材料“隋文帝率先在山东推行‘大索貌阅’,地方的官员一旦被发现其治下有户口不实问题,即被配流远方”可知,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阅”,重新核查户口,通过核查,增加了国家实际控制户口数,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大索貌阅”的目的是核查户口,增加政府控制户口数量,减轻农民负担属于“大索貌阅”的影响,但不是政府推行该措施的主观目的,排除A;“大索貌阅”不属于监察措施,排除B;“激化了社会矛盾”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
5.(2024·东莞高二检测)中国古代的“族田”是家族公共财产,分为祭田、义田、学田等。族田主要用于招佃收租,学田收入供族内儿童作学费,义田收入用于赈济贫困灾病,祭田收入用于家族祭祀开支。这表明中国古代 ( )
A.流民问题比较突出
B.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C.地方自治不断加强
D.宗族发挥治理作用
【解析】选D。材料所述儿童学业、赈济贫困、家族祭祀等族内事务由家族“族田”所得收入进行开支,由此可知,宗族在族内事务治理方面发挥着作用,故选D;材料所述为宗族族内事务,并非流民,排除A;据所学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而材料所述“族田”是家族公产,并非私产,排除B;材料中宗族能在儿童学业、赈济贫困、家族祭祀等方面发挥作用,反映出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但无法得出程度在不断加强,排除C。
6.宋代的城市救助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和本族成员,而是面向广大的贫困民众。朝廷不仅创建一系列专门性的城市救助机构,而且颁布了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如救助赤贫者有居养令,安置流浪人员有乞丐法,开展疾病救助有安济法。由此可见,宋代的城市救助 ( )
A.坚持以人为本
B.构建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法律体系完备
D.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
【解析】选D。据材料“朝廷不仅创建一系列专门性的城市救助机构,而且颁布了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如救助赤贫者有居养令,安置流浪人员有乞丐法,开展疾病救助有安济法”,可知宋代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城市救助,而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使得城市救助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故选D;坚持以人为本属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而且宋代城市救助的目的是维护统治,排除A;材料只能说明城市救助得到了一定发展,但远达不到完善的程度,排除B;材料只提到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备”夸大了其程度,排除C。
7.(2023·滨州高二检测)明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平衡全国人口布局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解析】选C。明中期政府在管理流民户籍的问题上,在沿袭传统劝归原籍办法的同时做出了调整,更多地是重编户籍,再造赋役黄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为了掌握流民情况,加强基层治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调整不是为了促进阶层流动,排除A;“平衡全国人口布局”指的是全国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状态,地区差异不大,材料所述的调整措施并非出于这一目的,排除B;调整之后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创新,排除D。
【补偿训练】
重庆许多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重庆合川有个叫“申明亭”的社区,据记载洪武年间,明太祖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申明亭,用于宣讲王朝法制与政令,调解民间纠纷。这表明 ( )
A.明代政府重视对基层的治理
B.政府政策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C.国家的法令开始向基层渗透
D.礼法合治在中国有久远的传统
【解析】选A。据材料“明太祖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申明亭,用于宣讲王朝法制与政令,调解民间纠纷”,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在全国广建申明亭,用来宣讲法律和政令,调解民间纠纷,表明了政府重视基层治理,故选A;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排除B;国家法律并不是在明朝才渗透到基层的,排除C;材料未涉及礼法合治在中国有久远的传统,排除D。
8.在清代,各种善会、善堂多是官倡民办,由各姓族绅集资,共同管理。此外,还有许多共营水利、共营墟市码头、共营贸易等。这反映了 ( )
A.政府主导是社会救济的主要特点
B.政府对基层管理松弛
C.民间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D.已经出现公有制雏形
【解析】选C。据材料中“各种善会、善堂多是官倡民办,由各姓族绅集资,共同管理”可以看出,民间人士和相关组织承担了一些社会救济功能,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政府主导,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基层的参与,而不是政府的管理,排除B;D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9.下表说明了 ( )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慈善 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助学、助丧、施医、济贫等
A.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
B.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元化局面
C.社会救济主要由宗族、慈善组织进行
D.社会救济保障了民众日常生活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主体和救助方式从汉朝到明清逐渐多样,说明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元化局面,故选B;从表格信息中不能看出政府救济的重点是救灾,排除A;表格信息显示,救助的主体在汉唐时期是政府,社会救济主要由宗族和慈善组织进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社会救济保障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属于救济的作用,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D。
10.(2024·唐山高二检测)民国时期政府摒弃传统“有养无教”的慈善观念,将社会救济视为“集体之生存而当为,不专为人类之悲悯而宜为”的事业。据此可知,民国政府 ( )
A.国家责任理念获得发展
B.深受西方社会保障影响
C.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验
D.努力谋求社会矛盾缓和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政府摒弃“有养无教”观念,并将社会救济视为“集体之生存而当为”可知,民国政府将养老视为国家集体责任,故选A;材料呈现的是民国时期慈善观的变化,但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种观念变化受西方社会保障影响,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国的社会救济观念与苏联社会主义经验具有直接联系,排除C;据材料可知,国家慈善观念发生变化,而材料没有说明这种观念的变化是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故无从得知其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
11.(2024·十堰高二检测)1991年,国家全面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始被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家规定对此前国营企业的固定工的连续工龄可以视同缴费年限,这笔社会保险费由国家承担。由此可知,此次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
A.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均衡
B.不利于吸引外商的投资
C.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D.旨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解析】选C。据材料“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始被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国营企业的固定工的连续工龄可以视同缴费年限,这笔社会保险费由国家承担”,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国家全面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为了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故选C;“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均衡”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外资企业……开始被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中”有利于吸引外商的投资,排除B;材料“这笔社会保险费由国家承担”说明此次改革会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并非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排除D。
【深化点拨】国家全面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以极大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12.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庄园主掌握自己庄园法庭的司法权。由庄园主、管家、僧侣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 )
A.带有基层自治的色彩
B.继承了古希腊的村社自治
C.具有相对的独立主权
D.商品经济占据主导的地位
【解析】选A。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庄园主有独立的司法权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其居民办理行政和征收赋税,这体现出国王对庄园的影响力较弱,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色彩,故选A;古希腊的村社自治是村社大会作为最高的权力机关,可以处理与村社相关的事务,而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庄园是庄园主处理庄园相关事务,二者性质不同,排除B;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存在王权,王权拥有国家的独立主权,所以不能说庄园具有相对的独立主权,排除C;题干能看出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色彩,但其中并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特征,排除D。
13.(2024·滨州高二检测)工业革命后,许多国家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该举措 ( )
A.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
B.体现了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
C.缩小了贫富分化差距
D.推动了现代保障制度建立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许多国家重视调动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社会治理模式发挥了国家、社区、居民、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选B;“延缓了”不合逻辑,应为“推进了”,排除A;“缩小了”不合史实,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差距扩大,排除C;推动了现代保障制度建立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国家颁布社会保障法等共同推动的成果,排除D。
【拓展延伸】西方国家地方自治的共同特点
(1)由宪法或法律规定地方自治的范围和职权。
(2)地方自治政府既承担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同时也承担一部分中央委托的事项。
(3)地方自治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抵制中央干预地方自治范围内的事务。
(4)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只有法律上的平等关系和实际管理中的指导关系。
14.下表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这说明 ( )
代表人物 主张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 认为“福利国家”巨大的日常开支成为国民经济中沉重的财政负担。实行这种制度,就会有“太多的人终生依赖他人生活”,主张废除“福利国家”
[美]保罗·萨缪尔森(1915—2009) 认为“福利国家”实现了充分就业,实行了公平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创办了各种福利设施。断言“福利国家会长期存在下去”
A.福利制度的实施激化社会矛盾
B.应寻求社会效益和公平间的新平衡
C.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D.美国学者更重视对福利国家的研究
【解析】选B。材料中的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对“福利国家”的认识,分别体现了“福利国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这就要求在“福利国家”的创建中,应寻求社会效益和公平间的新平衡,故选B;据材料“实行了公平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可知,福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材料主旨是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福利国家”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贫富差距问题,排除C;材料仅涉及了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不能全面说明美国学者的研究状况,排除D。
【补偿训练】
1941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在二战期间起草了指导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发展的著名“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该报告 ( )
A.提高了英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体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基本思想
C.加重了英国财政经济的负担
D.标志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解析】选B。据材料“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可知,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范围广,与当今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一致,体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基本思想,故选B;“贝弗里奇报告”在当时只是一个计划,并未开始实行,报告本身不能提高英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加重英国的财政负担,也不是英国保障制度形成的标志,排除A、C、D。
15.(2024·天津高二检测)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解析】选A。据材料“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可知政府限制养老金的增长和发放,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西方国家在逐步调整福利国家政策以减轻财政负担,削减财政开支,故选A;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社会人口比例中增加的现象,减缓老龄化应该增加中间人口比例,而限制养老金增加和发放的措施无法缓解老龄化,排除B;据材料“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可知政府限制了提高养老金的时间,这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排除C;缩小贫富差距需要从调整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入手,材料重点强调政府为减轻财政负担,限制养老金发放和提高的事情,排除D。
【补偿训练】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主张改变福利基金使用中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将个人自助和社会互助结合起来,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这有利于 ( )
A.改变德国经济发展结构
B.促进保险行业私有化改革
C.扩大福利政策覆盖范围
D.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德国的福利制度改革既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资金参与,也强调国家对社会福利的责任,有利于节约社会资金,促进社会公平,也有利于提高个人资金的参与率,提高社会效率,故选D;德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要求,排除A;当时德国的社会保险资金既来自个人,也来自社会和国家,不属于私有化的范畴,排除B;材料主要强调德国福利政策资金的来源,而不是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排除C。
16.(2023·锦州高二检测)在20世纪90年代瑞典等北欧国家,失业职工所领取的津贴可以达到失业前工资的80%—90%(可连续领取300天),此外,若是因疾病、伤残等失业,还有其他津贴可领,经济不景气时,这些国家常出现部分民众主动选择失业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北欧国家 ( )
A.民众普遍缺乏劳动积极性
B.高福利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高新科技取代了人力劳动
D.经济危机加剧了失业问题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在20世纪90年代北欧国家中,失业职工可以领取高额津贴,因此在经济不景气时,会出现部分民众主动选择失业的现象,这是由于北欧实行的高福利政策存在一定弊端,即降低人们劳动积极性,故选B;“普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高新科技并未取代人力劳动,且材料并无相关信息,排除C;材料强调由于高福利政策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出现经济不景气时,就有人选择主动失业,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晋以前,户籍书写于简牍之上,户籍只记载籍贯、户主及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相互关系、身体状况等主要信息。东晋建立之初,“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名籍不立。”东晋南朝时期,纸本户籍逐渐使用,户籍内容也日趋丰富,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诏书,无不登录其中。户籍保管也由此前的地方二级制变为自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各级政府可以经常进行检籍。
——据韩树峰《从简到纸:东晋户籍制度的变革》
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晋南朝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加以阐释。
【解析】首先,简述变化,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纸本户籍逐渐使用”得出纸本户籍取代简牍户籍;据材料“户籍内容也日趋丰富,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诏书,无不登录其中”得出户籍内容日趋丰富,增录家族门第等信息;据材料“户籍保管也由此前的地方二级制变为自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得出从二级保管到多级保管。其次,展开阐释,据材料“纸本户籍逐渐使用”并结合所学得出东汉以来造纸术的改进,为纸张的使用与户籍内容的增加、保管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材料“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并结合所学得出当时社会动荡,人口大量流失,原有户籍遭到破坏,需要建立新的户籍;据材料“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诏书”得出随着士族兴起与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户籍内容增加了家族门第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意义方面阐述这一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
答案:变化:纸本户籍取代简牍户籍;户籍内容日趋丰富,增录家族门第等信息;从二级保管到多级保管。
阐释:东汉以来造纸术的改进,为纸张的使用与户籍内容的增加、保管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社会动荡,人口大量流失,原有户籍遭到破坏,需要建立新的户籍;同时,随着士族兴起与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户籍内容增加了家族门第等信息。
这一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有助于减少户籍档案的存储空间,推动了户籍制度发展;也使政府掌握更加详细的人口变动情况,便于征发赋役;配合了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强化了世家大族政治优势;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8.(14分)(2023·威海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1521年,王阳明在任南赣巡抚期间,对当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社会治理。王阳明采取行动,先后平定了横水、桶岗等处盗乱。为有效管理当地户口和百姓,他颁布了《十家牌法》,规定:十家为一牌……遇面生可疑之人,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匿,十家连坐。面对盗贼猖獗,他在当地实施了“挑选骁勇绝群、胆力出众之士”的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军力不足的问题。为解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难题,他以 “良知”说为思想武器,通过阐明是非曲直、人性善恶,直击盗贼心灵软肋,进而将之感化。及至清代民国,王阳明的治理模式依然沿用不辍,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
——摘编自陈海斌《从王阳明与海瑞赣南
施政看明代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 “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是对法国分封制度最好的诠释。较为独立宽松的政治体系使得小领主们各自为政并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管理制度,其辖区相较于大领主便构成了早期的自治单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流转,再加上自由民数量的增加,以乡绅为基层领袖,以自由民为重要参与的法国乡村自治初见雏形。13 世纪在许多教区出现的以数百户村民构成的社区便是法国乡村自治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沙家辉《乡村振兴中基层社会
治理体系的结构性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治理南赣地区的主要措施及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时期法国基层自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 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措施,据材料一“王阳明采取行动,先后平定了横水、桶岗等处盗乱”得出平定动乱;据材料一“他颁布了《十家牌法》,规定:十家为一牌……遇面生可疑之人,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匿,十家连坐”得出实行十家牌法;据材料一“他在当地实施了‘挑选骁勇绝群、胆力出众之士’的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军力不足的问题”得出拣选地方民兵(或增强地方军事力量);据材料一“他以 ‘良知’说为思想武器,通过阐明是非曲直、人性善恶,直击盗贼心灵软肋,进而将之感化”得出重视思想教化等。 第二问影响,据材料一“及至清代民国,王阳明的治理模式依然沿用不辍,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并从政治、思想、后世等角度来分析,得出政治上稳定地方秩序,维护封建统治;思想上客观上推动儒学的发展(或促进心学的传播);为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等。第(2)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二“较为独立宽松的政治体系使得小领主们各自为政并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管理制度,其辖区相较于大领主便构成了早期的自治单元”得出封建领主自治权力大(自治程度上);据材料二“以乡绅为基层领袖,以自由民为重要参与的法国乡村自治初见雏形”得出主要是乡绅为领袖,自由民为重要的参与者(自治参与者上);据材料二“13 世纪在许多教区出现的以数百户村民构成的社区便是法国乡村自治的真实写照”得出形成社区的地方自治团体,地方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发展趋势上)。第二问原因,据材料二“‘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是对法国分封制度最好的诠释”并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来分析得出政治—中世纪,法国庄园经济盛行,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社会—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由民壮大,基层自治制度日益发展。
答案:(1)措施:平定动乱;实行十家牌法;拣选地方民兵(或增强地方军事力量);重视思想教化等。
影响:稳定地方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推动儒学的发展(或促进心学的传播);为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等。
(2)特点:封建领主自治权力大(自治程度上);主要是乡绅为领袖,自由民为重要的参与者(自治参与者上);形成社区的地方自治团体,地方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发展趋势上)。
原因:中世纪,法国庄园经济盛行,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由民壮大,基层自治制度日益发展。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商人经营经验的成熟、经营规模的扩大,他们逐渐拥有了城市的巨大财富。封建领主不满于现状,不断与城市方面发生激烈的斗争。城市居民为了翻身当家做主,联合工商界通过赎买或者武装斗争与封建主展开争夺城市自主权的斗争。据记载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法国东北通过武装斗争获得自治权的城市有40多个……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中世纪欧洲大部分城市均获得了自治权,城市的管理者不再是封建领主,而是由城市居民选举产生,各个城市均有独立的议会、法庭等。
——摘编自杨志卿《欧洲中世纪城市
与大学关系研究》
材料二 依据宪法,美国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区)三级政府组成。在大多数乡镇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当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越来越多。而这些是州或县没有办法完全提供的,因此就只有把这些权力下放给镇,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县作为区域内范围较大的地方政府单位,对县域内其他政府单位有协调作用,但乡镇在职权范围内不受县的直接干预。
——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自治权的社会条件,并从制度层面简述其对近代英国、法国基层治理的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美国基层治理模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4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社会条件,据材料一“随着商人经营经验的成熟、经营规模的扩大,他们逐渐拥有了城市的巨大财富”得出城市工商业逐渐繁荣;据材料一“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法国东北通过武装斗争获得自治权的城市有40多个……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得出市民阶层长期斗争;据材料“由城市居民选举产生,各个城市均有独立的议会、法庭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古代城市民主传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王权弱小,并呈现分裂割据局面。第二问影响,据材料一“欧洲大部分城市均获得了自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法国形成自治市镇制度。第(2)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二“美国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区)三级政府组成”得出分级管理;据材料二“把这些权力下放给镇,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乡镇在职权范围内不受县的直接干预”得出以乡镇为基层单位。第二问意义,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地方治理的特点是地方自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特点的意义即可,如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调动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答案:(1)社会条件:城市工商业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长期斗争;古代城市民主传统的影响;王权弱小,并呈现分裂割据局面。
影响:英国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法国形成自治市镇制度。
(2)特点:分级管理;以乡镇为基层单位。
意义: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调动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20.(12分)(2023·扬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62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威斯敏斯特等市镇据此建立了贫民习艺所,收容贫民并组织他们生产,以换取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消费资料。后来的儿童少年法则规定,地方当局有义务劝说、指导和帮助少年,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必须按照主流社会的要求控制自身的行为。二战后,英国推行了团体的年金计划,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年金类团体保险产品较为丰富。
和东欧移民相比,长期申请领失业救济金的英国人“毫无竞争意愿”,但疾病津贴和失业津贴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免费午餐,领取者的工作态度、个人责任等,都成为享受这些福利的重要指标。
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进行控制,会在潜意识中让所有受益的社会成员产生一种“共生”的意识。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产生这一意识不仅对民族主权国家的巩固至关重要,而且对构建任何一种类型的和谐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摘编自陈晓律《以社会福利促
社会控制——英国的经验》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解析】据材料“威斯敏斯特等市镇据此建立了贫民习艺所,收容贫民并组织他们生产”可知当时的英国政府在社会济贫过程中积极培养贫民的生产能力,提高他们应对社会危机的适应性能力;据材料“地方当局有义务劝说、指导和帮助少年,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必须按照主流社会的要求控制自身的行为”可知当时英国政府将养老金的领取与主流价值观结合,强调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相结合;据材料“但疾病津贴和失业津贴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免费午餐,领取者的工作态度、个人责任等,都成为享受这些福利的重要指标”可知当时英国疾病津贴、失业津贴申领还与个人的工作态度相结合,注重减少个人的社会惰性,体现了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推行,私有化、市场化重新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趋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缩减福利国家规模,在社区服务中也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总之,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的推行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渐兴起而逐渐完善的,反映了社会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大规模的社会福利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维护民族国家发展的稳定,防止社会革命的发生。
答案:示例1:
近代以来,英国以社会福利促进社会控制。
济贫方面,发挥市镇作用,引导贫民发展生产技能,自食其力,促进对少年儿童的教化,消弭未来社会风险;养老方面,将获得养老金与主流价值观挂钩,推进年金类团体保险,个人利益与社会秩序共生;疾病津贴、失业津贴申领与个人责任相联系,努力减轻社会惰性。
总之,英国将社会保障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以和平、柔性力量实现社会控制。
示例2:
社会福利与现代社会两者之间相互推动。
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问题涌现。与此同时,市镇自治功能增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保险等新的金融方式推进,社会福利的内容、方式得以不断完善。
英国以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防止发生社会革命,从而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推动现代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英国的社会福利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和推动力量。
示例3:
英国社会福利努力兼顾效率和公平。
近代以来,各种社会问题涌现,矛盾尖锐。英国政府取代教会、庄园、行会承担社会保障责任,二战后工党政府建设福利国家,保障了民生。
英国社会福利与效率提升挂钩。习艺所、初等教育都强调培养生产技能;二战后注重发挥保险作用,利用市场力量;个人责任也成为疾病和失业救济金领取的重要指标。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总之,英国社会福利的建设制度化、市场化并举。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2024-2025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一轮复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