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预测密卷一卷—湖北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孔子认为,殷商继承夏代的礼,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也有所损益。因此,在一些非根本性的改变上,采取“从众”的态度。这反映出孔子( )
A.提倡道德自觉以维护礼制 B.思想当中存在保守的一面
C.主张对礼制做适当的改良 D.宣扬继承前人民本的思想
2.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更名王国丞相为相,改王国丞相金印为银印,令王国丞相“不得与国政,辅王而已”,改诸侯国太傅为傅、太仆为仆。这些调整旨在( )
A.缩减政府财政支出 B.巩固大一统国家
C.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D.加强君主的权力
3.唐朝商业情况表(部分)
时间 概况
高宗总章元年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记载,左憧熹(商人)先向货主张潘塠预付货款银钱40文,到高昌取货。如果到期不能交货,张潘塠则要归还银钱60文
玄宗开元年间 针对宰相宇文融主持征得客户数百万钱的情况,唐玄宗下制曰:“其客户所税钱,宜均充所在常平仓用,仍许预付价值,任粟麦兼贮。”
玄宗天宝六年 太府少卿张瑄奏:“准四载五月并五载三月敕节文,至贵时贱价出粜,贱时加价收籴。若百姓未办钱物者,任准开元二十年七月敕,量事赊粜,至粟麦熟时征纳。”
据表可知,当时( )
A.商业信用行为形式多样 B.商人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C.政府重视商业市场管理 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4.宋代《宋刑统》规定,“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大理寺也规定,“辄将粪土、瓦砾等抛入新开运河者,杖八十科断”。这说明宋代( )
A.法律细密实行轻罪重罚 B.政府重视环境治理
C.运河拥堵造成航运不畅 D.城市社会矛盾尖锐
5.明代顾炎武指出“夫辟官、在政、理财、治军,郡县之四权也,而今皆不得专之……是以言在事,而事权不在郡县,言兴利而利权不在郡县,言治兵而兵权不在郡县,尚何以复论其富国裕民之道也哉!”这表明顾炎武主张( )
A.适当扩大地方权力 B.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C.提高基层组织地位 D.完善官员的选拔和管理
6.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闽浙总督刘韵珂奏称,“福建之漳州、泉州、兴化、福宁与浙江之宁波、台州、温州等府,地多滨海,民鲜恒业,沿海编氓,非求食于网捕,即受雇于商船……自外夷通商以来,商船大半歇业,前之受雇于该商者,多以衣食无资,流而为匪”。这反映出( )
A.传统经济解体导致了农民破产 B.东南沿海经济影响力下降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侵华激化了国内矛盾
7.1918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下辖的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制度,将全国规划为五个时区,并以东经120°为标准经线,以“世界标准时间”为题编入191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历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现代时间观念开始确立
C.主动融入国际体系 D.政府主导社会生活变迁
8.1933年9月,美国自由资产阶级《新共和》周报刊登《红色中国》文章称:“在六年不断的战争当中,苏维埃证明了它是唯一的真正的中国人民政府。”甚至在日本出版的一个英文刊物也不得不承认说“红军在四川之所以能得到胜利……这是因为一种情形当中埋伏着真正统一中国的希望”。据此推知,当时( )
A.西方借助文化输出维护霸权地位 B.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的影响力增强
C.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D.中国的国际地位获得显著提升
9.1943年春节,陕甘宁边区盐务局举行盛大的产盐英雄奖励大会,把“各产盐劳动英雄的名字,大字书于会场正中所悬的大方彩灯上,并绘有打盐、捞盐之各种图画,极令人注目”。这一做法( )
A.破坏了“以战养战”策略实施 B.鼓舞民众发展生产支援抗日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激发民众参与政权建设热情
10.1978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者怎样看待物质利益》特约评论员文章,认为:人们进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了物质利益;应当实现个人物质利益和阶级物质利益的统一;我们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有时所以需要作某种变动是为了调整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该文章发表旨在( )
A.推动改革开放深化发展 B.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基础作用
C.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 D.通过观念松绑促进经济体制变革
11.下图为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王宫遗址。据此分析,波斯帝国( )
注:王宫的贵宾厅采用的是埃及的柱廊结构,柱础和柱头上是埃及风格的垂花式,柱头下方的旋涡纹则是古希腊建筑风格,柱顶的公牛和狮头像却是美索不达米亚风格,而背对背的一对动物则是波斯人的独创,台阶两侧庄严逼真的仪仗队人物浮雕是不折不扣的亚述作风。
A.版图辽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B.生产力发展水平领先其他国家
C.境内不同地区文化联系密切 D.多种文明与自我创新交相融汇
12.据下表可知英国( )
1810—1840年英国女性、男性投资政府债券的比例(单位:%)
年份 1810 1820 1830 1840
男性 65.3 63.3 58.4 52.6
女性 34.7 36.7 41.6 47.4
1810—1840年英国女性、男性投资占投资市场总价值(单位:万英镑)
年份 1810 1820 1830 1840
男性 76.9 79 79.4 68
女性 23.1 21 20.6 32
A.女性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生产力发展刺激女性参与金融活动
C.性别平等成为主流思想 D.女性参与投资规模及数量不断增长
13.德国法学家、政治思想家施米特指出:“在这一世纪转折点上,门罗主义是抵御某种外部空间势力干涉他国事务的理由,而另一方面,它又成为某种扩张空间的进攻性帝国主义原则。”该学者旨在说明( )
A.美国支持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B.拉美人民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重任
C.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利益趋于一致 D.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14.1959年,美国政府在拉美地区推出“人类之家”“九代美国人的绘画”“新英格兰地区的艺术家”“聚焦20世纪美国的绘画”“美国精神”等展览。美国政府举办这些展览的主要目的( )
A.塑造美国的国际形象 B.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C.推动全球艺术的发展 D.赢得拉美民众的认可
15.根据美国《研究开发》杂志关于美国创新项目的评奖统计,从1988年到2006年的7次评奖中的6次,公立或者准公立项目在美国“R&D100”的评奖项目(即每年内选出优秀的新技术、新产品100项,是美国顶级研发大奖)超过了50家,即占比超过50%。这说明,美国( )
A.科学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政府重视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与引领
C.政府加大公共领域开支刺激消费需求 D.将自由竞争机制引入科技创新领域
二、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周易》首卦乾卦的大象辞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德性精神。此种德性精神为中华民族首要之德性。
自强不息精神既是中华文明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一部中国历史,就是面对各种内部、外部危机考验,而能一次次衰而复兴的历史。朝代虽有更替,但文明一直连续未断裂。虽经历了一次次忧患,总是能剥极则复,更加发展壮大而持久,这一切都来自自强不息的文明主体精神,其一以贯之于中国全部历史和发展进程之中。
——摘编自谢茂松《自强不息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
围绕“自强不息”是中国历史精神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①论题须紧扣“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国历史精神这一核心观点;②阐述时,所举史实须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三、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科书中的地理
1899年,商人叶澄衷创办新式学堂——澄衷蒙学堂。1901年,校长刘树屏带领学堂教员自编语文识字教科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一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地理等并附有绘图。
材料一:该书对“亚”的释义为“亚西亚,安息之长者也。本土耳其地,欧人东来,凡地之在其东者,皆谓亚西亚,遂以名洲。亚西亚在五洲中为最大,三面环海,西接欧罗巴,以乌拉岭、乌拉河及高加索山为界。综其方积,约千七百万五千英里。为国五,曰大清,曰日本,曰高丽,曰暹罗,曰波斯。又尼泊尔及布鲁克巴,亦称自主。半自主者四,曰安南,曰爱乌罕,曰俾路之,曰阿拉伯。俄属之布哈尔,亦尚存虚名。其他若印度,若缅甸,若西比利阿,若中亚西亚诸回部,皆夷为属地矣。全洲人口,约七万四千六百万。开辟最早,夙以文化甲五洲。近百年俄雄于北,英竞于南,法据安南,德意亦觊觎其侧,喧宾夺主之势,骎骎盛矣。”
材料二:下图书中亚洲的绘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对亚洲介绍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编撰意图并说明理由。
18.【拜占庭的人口危机】
材料一:公元600年至850年常被视为拜占庭帝国的黑暗时代。黑暗时代最大的危机为人口危机。在黑暗时代,拜占庭帝国内至少发生过大小瘟疫16次。频发的瘟疫几乎影响了拜占庭帝国各大主要城市。皇帝君士坦丁五世甚至逃出首都,到尼科米底亚的乡下躲避瘟疫,通过信函来处理帝国政务。在黑暗时代,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巨变,拜占庭帝国先后遭遇波斯人、阿瓦尔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的入侵。虽然拜占庭帝国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上,一直在应对各种不同的外敌。铜币弗里斯是民众日常购买商品唯一可以使用的小额货币。然而考古资料表明,从7世纪中期起,弗里斯在帝国内几乎完全消失。从640年开始,帝国发给士兵的补助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陈志强《“查士丁尼瘟疫”影响初探》等
材料二:为了走出黑暗时代的人口困局,拜占庭帝国统治者首先采取了即时性举措。即从不同地区抽调本国人口,优先满足帝国核心区域的人口需求的同时还迁移外邦人口,与本国民众共同生活,以增加人口资源。拜占庭统治者同时采取长效性举措即鼓励人口生育,通过加快人口的自然增长,来推动帝国人口的可持续增加。统治者通过打击修道主义,阻止世俗适婚男女流入修道院。同时加大对子嗣的保护力度,宣扬保护女性及儿童、多生多育的理念,鼓励拜占庭民众多生育。事实证明,拜占庭统治者的人口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帮助帝国成功实现了“衰后复兴”。
——摘编自庞国庆《拜占庭黑暗时代的人口危机及其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帝国黑暗时代人口危机产生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黑暗时代治理人口危机措施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调整,使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结构上的变化又促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下表反映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阶级结构的状况:
资产阶级 第一,传统资本家继续存在,他们大多数是专靠榨取剩余价值为生的食利者,不参加生产过程的经营管理。 …… 第三,经理资本家大量产生,成了当代资产阶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四,国家高级管理人员是当代资本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收入上通过高薪分享了资本家剥削来的利润,因而实际上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
中间阶层 中间阶层是指根据职业、收入、教育、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指标确定的在社会地位层次中处于中间位置的人群。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中间阶层和新兴的中间阶层。前者又称旧中间阶层,主要是指小雇主、小业主、自由职业者等;后者又称新中间阶层,主要是指专业人员、经理人员、中小官员、职员等
工人阶级 第一,工人阶级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人口的大多数。 第二,工人阶级的劳动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减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人增加。 第三,第三产业工人比重大大提高,广泛分布于商业、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公用业、文教卫保健业、信息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第四,工人的素质明显提高,工人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五,工人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整理自刘保国《试论战后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1)任选材料中某一阶级或阶层,概括其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整体评价。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孔子认为“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周继承了殷商的礼”,都“有所损益”,因此主张“在一些非根本性的改变上,采取‘从众’的态度”,这表明孔子主张对礼制做适当的改良,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道德自觉的内容,故排除A项;材料中孔子主张对礼制做适当的改良,是其思想中进步的一面,而非保守,故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继承前人民本的思想,故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西汉初年景帝“改王国丞相金印为银印”,“令王国丞相不得与国政,辅王而已”,“改诸侯国太傅为傅、太仆为仆”等信息,说明景帝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B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看出政府财政收支情况,A项错误,排除。题干信息是对地方郡国并行体制的调整,并没有涉及废除郡国并行体制,C项错误,排除。题干信息是削弱诸侯国内官员的权力,避免地方诸侯国势力独大,威胁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看出君权的强化,D项错误,排除。
3.答案:A
解析:提取关键信息“商业”“预付”“赊粜”,得出具有明显商业信用的特征。有民间商品交易商人向货主预付货款的情况;有官府向粟麦出售者预付货款的情况;有民间向官府延期付款的情况,体现出商业信用行为形式的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为商业信用,而不是经营方式,B项错误,排除;第一则材料未体现政府重视商业市场管理,C项错误,排除;D项“开始”表达错误,排除。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和“辄将粪土、瓦砾等抛入新开运河者,杖八十科断”可知宋代击穿墙壁倾倒垃圾和将垃圾倾倒入河内都要受到处罚,说明宋代政府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的治理,B项正确。题干反映对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规定,虽然体现法律的细密,但无法说明轻罪重罚,A项错误,排除;上述法律制定目的是严禁居民无序倾倒垃圾的影响,无法体现拥堵和航运不畅等,C项错误,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宋代社会矛盾尖锐,D项错误,排除。
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事权不在郡县,利权不在郡县,兵权不在郡县”等关键信息,这表明顾炎武主张适当扩大地方权力才是“富国裕民之道”,A项正确。题干强调郡县获得部分辟官、在政、理财和治军权,无法看出变法改革,B项错误,排除。题干陈述郡县层面权力,并未深入基层层面,C项错误,排除;题干强调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不利于富国裕民,并未涉及官员的选拔和管理,D项错误,排除。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843年,鸦片战争后“自外夷通商以来,商船大半歇业,前之受雇于该商者,多以衣食无资,流而为匪”可知因为五口通商,冲击了中国传统航运业,造成沿海受雇于商船的民夫失业,转而为匪,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D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看出沿海经济形态的转变,A项错误,排除;题干信息陈述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社会发展情况,无法看出整个沿海经济影响力下降,B项错误,排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另一方面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题干信息无法体现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变,C项错误,排除。
7.答案:C
解析:本题以1918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下辖的中央观象台将全国规划为五个时区为例,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北京政府采用国际标准时区制度,说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主动融入国际体系,C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国主动的接受世界进步观念,有利于推动中国进步,不能反映半殖民化程度的加深,排除A项。虽然时区规划表明中国在时间观念上有所进步,但这里的“现代时间观念”并不准确,因为现代时间观念应该包括更广泛的科学、民主、法制等方面,排除B项;虽然北京政府教育部下辖的中央观象台参与了时区规划,但这一举措并不能说明政府完全主导了社会生活变迁,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战争中的表现受到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关注和赞扬,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的影响力增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盐务局举办奖励大会的举措及其意义。此时敌后抗日根据地处于困难时期,陕甘宁边区弘扬劳动光荣的这一做法有助于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根据地的困难,B项正确。“以战养战”是日本在侵华过程中给养不足而采取的策略,边区政府这种做法不能直接达到“破坏了‘以战养战’策略”,A项错误,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C项错误,排除;产盐英雄表彰大会主要涉及劳动生产,与政权建设无关,D项错误,排除。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之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从题干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者怎样看待物质利益》这篇文章是在1978年9月改革开放前发表的,文章中强调了物质利益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的重要性,以及实现个人物质利益和阶级物质利益的统一,同时也提到了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动是为了调整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这些观点和政策的变化为了通过思想解放促进改革开放的进行,D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时间为1978年12月,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选项为1992年十四大后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目标,排除;因为题干为《人民日报》是官方媒体,宣传党的政策,因此发表文章的根本目的并非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而是促进思想解放推动国家政策变革,C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及备注可知该宫殿既有“埃及风格、古希腊建筑风格和美索不达米亚风格、亚述作风”也有波斯人的独创,故反映出多种文明与自我创新交相融汇,D项正确。题干图片信息及备注信息体现不同文明的融合,无法反映出波斯帝国版图的辽阔,A项错误,排除;题干无法反映波斯帝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领先同时代其他国家,B项错误,排除;同时期西方希腊并不从属于波斯帝国,也就无法看出境内不同地区文化是否联系密切,C项错误,排除。
1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推动女性解放运动,推动女性积极参与投资金融活动。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女性投资政府债券的比例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导致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资机会的增加和投资需求的增长,刺激了妇女参与投资经营即金融活动,B项正确。依据女性参与投资活动并不代表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排除A项;女性参与投资无法推出性别平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C项;女性投资占市场总价值前30年下降,最后1840年显著增长,无法得出不断增长,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门罗主义成为帝国主义干涉美洲其他国家的原则,其实质是要使美洲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这使拉美人民面临着新扩张主义的威胁,体现出拉美人民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重任,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故排除;美国与拉美国家利益不一致,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思想,故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9年,美苏冷战对抗时期,美国政府在拉美地区推出系列展览,目的是扩大自身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国家,B项正确。美国这些展览通过塑造美国形象,赢得拉美民众,从结果上一定程度推动艺术的发展,但美国真正目的是服务于美国国家战略,A、C、D三项不准确,排除。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获奖者多数为公立或准公立项目,说明美国政府注重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与引领,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美国创新项目的评奖情况,无法说明美国在世界科技领域中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与刺激消费需求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排除;多数获奖项目为公立或准公立项目,说明国家支持这些项目获奖,不符合自由竞争机制,故D项排除。
16.答案:示例论题:“自强不息”使中国文明发展呈现出创新性特征。
阐述:“自强不息”就要奋发进取,刚健有为,“进取”“有为”就不能墨守成规,变革创新是中国历史砥砺前行的重要动力。
商鞅变法促进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促进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每一个新朝代建立后,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革除前进弊端,奋力开创新局面,如宋代通过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维持了政局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繁荣。
鸦片战争后,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发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均是要通过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变革挽救民族危亡,这些活动本身虽然失败了,但它们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变,为后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创造了一些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理论创新、道路创新、制度创新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国家走向独立富强。
综上所述,“自强不息”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使中国历史在一次次变革与创新的推动下向前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思路如下:第一步,确定论题。从材料“面对各种内部外部危机考验而能一次次衰而复兴的历史”“朝代虽有更替,但文明一直连续未断裂”“虽经历了一次次忧患总是能剥极则复,更加发展壮大而持久”等信息中可明确“自强不息”的内涵。进而通过分析理解,解决各种问题需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可以得出创新主题;做到“一次次”“一直”可得到毅力主题;“复兴”“连续”“持久”可得出继承与发展的主题。第二步,确定好主题后根据主题进行阐释,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例如,举出变革创新史实,并说明其历史作用。(注意依据题目要求、选择史实必须包括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史实)可采用“自强不息”就要奋发进取,刚健有为,“进取”“有为”就不能墨守成规,变革创新是中国历史砥砺前行的重要动力等论据。第三步,综合前面的阐述,紧扣论题得出结论。如将“自强不息”精神与中国历史的“连续性”“统一性”特征联系起来,确定论题亦可,也可以将历史人物的“自强不息”品格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联系起来确定论题。
17.答案:(1)内容:详细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国家等基本信息;指出了亚洲各非自主国家国名前皆冠以宗主国之名,叙述了亚洲各国被西方列强侵略瓜分的悲惨状况;表达了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不满和担忧。
(2)意图:编撰适用于启蒙阶段的新式学堂的识字教科书;图文并茂的形式启蒙儿童识字;培养儿童的全球视野和世界格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世界的阴谋,培养儿童对国家领土的忧患意识和激发儿童的爱国意识。
理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推行“新政”试图挽救危机,西学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这些推动了各式新式学校创办,但当时处于新旧社会转型时期,市场上缺少适用于启蒙阶段的新式学堂的识字教科书,需要学校自编新式学堂教材,教材又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载体,面对当时帝国主义瓜分,民族危机加深,需要培养学生忧患意识、世界意识和爱国意识等。
解析:第(1)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亚西亚,以名洲。……近百年俄雄于北,英竞于南,法据安南,德意亦觊觎其侧,喧宾夺主之势,骎骎盛矣。”和亚洲地图等信息可知,“详细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国家等基本信息;指出了亚洲各非自主国家国名前皆冠以宗主国之名,叙述了亚洲各国被西方列强侵略瓜分的悲惨状况;表达了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不满和担忧等”。
第(2)问第一小问意图,首先概括材料“1899年,商人叶澄衷、新式学堂、自编语文识字教科书、各国地理等并附有绘图”等信息,可知意图编撰适用于启蒙阶段的新式学堂的识字教科书;图文并茂的形式启蒙儿童识字;结合卷一主要内容,可知意图“培养儿童的全球视野和世界格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世界的阴谋,培养儿童对国家领土的忧患意识和激发儿童的爱国意识。”第二小问理由,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综合分析其上述意图的理由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推行‘新政’试图挽救危机,西学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这些推动了各式新式学校创办,但当时处于新旧社会转型时期,市场上缺少适用于启蒙阶段的新式学堂的识字教科书,需要学校自编新式学堂教材,教材又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载体,面对当时帝国主义瓜分民族危机,需要培养学生忧患意识、世界意识和爱国意识等”。
18.答案:(1)原因:瘟疫传播;外敌入侵。
影响:人口锐减导致劳动力、兵源减少,影响赋税征收;国家治理能力减弱;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衰落;军队战斗能力下降。
(2)特点:通过强制手段将短期措施与长期措施相结合;措施多元全面;成效显著。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原因,通过帝国境内发生瘟疫16次,概括出瘟疫传播;根据黑暗时代,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巨变,拜占庭帝国先后遭遇波斯人、阿瓦尔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的入侵。总结出外敌入侵。第二小问影响,人口危机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根据皇帝君士坦丁五世甚至逃出首都,到尼科米底亚的乡下躲避瘟疫,通过信函来处理帝国政务。可以看出人口危机导致国家治理能力变弱,无法正常运转。根据从7世纪中期起,弗里斯在帝国内几乎完全消失,得出商业、农业、手工业全面衰落。根据士兵补助下降,得出军队作战能力下降。
第(2)小问特点,根据拜占庭帝国采取即时性措施和长效性措施得出短期措施与长期措施相结合。通过打击修道主义、加大对子嗣的保护力度等体现措施多元全面;帝国成功实现了“衰后复兴”表明成效显著。
19.答案:(1)资产阶级:
变化:资产阶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组成现代资产阶级的除了传统的大资本占有者(传统资本家)外,还有大企业的高级经理、行政机构的高级官员等。
原因: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科技革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引发经营者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资产阶级的代理人通过高薪分享了资本家剥削来的利润。
中间阶层:
变化:专业人员、经理人员、中小官员、职员等新中间阶层不断壮大。
原因:股份公司的出现使生产资料所有权趋于分散;由于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资料的管理权与所有权发生分离,使专业人员、经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发达国家出现了从政治国家向行政管理型国家的转变,国家社会职能扩大,政府部门的中级行政官员成为新中间阶层。
工人阶级:
变化:工人阶级出现了扩大化、脑力化、多领化、知识化、富裕化等新趋势。
原因:二战后工业化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社会基础扩大;新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利制度的确立等。
(2)评价: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又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社会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中间阶层虽然增长很快,但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中间阶层的本质没有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作答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阶级或阶层进行比较,概括出新变化。第二小问,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革命、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发展等方面具体分析。(2)作答时,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从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实质等方面进行评价。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高考历史预测密卷一卷—湖北(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