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专题十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2025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含答案解析)

专题十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考点0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8)
考点02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9-15)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生活在拉美的欧洲人、非洲人和印第安人不仅形成了外在物质生活的共同基础,而且心理上也相互认同,思想感情上趋于融合。血缘融合与文化认同是拉美独立意识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美洲主义”的重要根源。材料表明“美洲主义”( )
A.增强了对宗主国的离心力 B.导致拉美殖民体系的崩溃
C.消除拉美地区的种族矛盾 D.推动拉美民族意识的形成
2.19世纪20年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多半限于一些国家的局部地区,规模较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到19世纪中期,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包括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亚洲地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促进了各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维护了亚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D.缘于西方大规模的殖民侵略和扩张
3.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
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4.被誉为“通向埃及世界的钥匙”的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由拿破仑军队1799年入侵埃及时发现。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此碑被英王乔治三世夺取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至今仍为英国占有。该石碑的命运( )
A.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 B.得益于考古界的国际合作
C.反映了殖民主义的强权 D.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锋
5.19世纪50年代,英国探险家利文斯敦实现了欧洲人第一次从西到东横跨非洲大陆的探险;19世纪60年代,英国探险家斯皮克在东非发现尼罗河河源“维多利亚湖”;被《纽约先驱报》捧为“最伟大的非洲探险家”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利,在19世纪70年代首次查明了刚果河流域的地形和地貌。这些地理考察活动( )
A.满足了殖民者侵略非洲的愿望 B.旨在加深人类对非洲了解认识
C.能为进一步侵略准备地理资料 D.标志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6.19世纪后期,欧洲探险队纷纷深入非洲内陆探险。这些探险队大多由各国政府资助或直接派遣,队员也多半是军人和冒险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非洲探险( )
A.推动了黑奴贸易的发展 B.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C.加速了非洲殖民化进程 D.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开发
7.19世纪,西方列强相互争夺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被称为“东方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50年代初提出,每当欧洲革命风暴暂时平息的时候,就会产生永远解决不了的“东方问题”。这说明( )
A.亚非拉地区的衰落诱使西方殖民侵略 B.“东方问题”根源于西方列强间的矛盾
C.西方内部革命对殖民侵略有制约作用 D.西方列强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无法解决
8.殖民时代的西属拉丁美洲,来自西班牙的破产地主、批发商人暂居此地,却垄断了政治、经济和教会的高级职务,他们使用各种手段压榨、排斥“克列奥人”——本地出生的白人后裔。尽管后者人数是其10倍,但在160位总督中,克列奥人只有4人。据此可知当地( )
A.由宗主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 B.存在较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
C.潜藏脱离宗主国独立的火种 D.形成了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5分。
9.19世纪初爆发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共同构成所谓的“大西洋革命”,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却是一场“早产”革命,独立后的拉美民族民主被称为“早产”革命的主要依据是( )
A.法国大革命削弱了宗主国的统治 B.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
C.美国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武装干涉 D.独立前拉美民族民主意识尚未觉醒
10.提拉克多次到孟买工人中进行宣传,深受欢迎。他说:“必须首先给人房子,然后你才能要求他们把屋子布置得井井有条”。在他的努力下,1906年国大党把“斯瓦拉吉”(自治)、“斯瓦德西”(自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四大要点作为党的纲领。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实现民族解放 B.解决民生问题是民族自决的前提
C.用非暴力不合作方式争取民族自治 D.唯有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振兴
11.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说:“我们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不比别人差,放弃过去的光荣传统,使我们领导的人民丧失精神力量”。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章太炎很赞同这种观点,选译这类文章还加按语说,“以国学振民心,谋光复者无能出此定例”。这些做法表明( )
A.中印争取民族独立中相互支持和联合
B.中印通过提高民族自信来谋求民族独立
C.帝国主义对中印侵略程度在不断加深
D.文化侵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手段
12.下图是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关于1806年阿杜瓦战役的政治宣传画。该宣传画( )
A.体现了埃塞俄比亚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特性
B.反映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残酷性
C.提升了埃塞俄比亚军队士气推动战争胜利
D.说明了殖民主义侵略的罪恶性
13.观察下面的邮票,邮票所示的事件( )
A.迫使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为独立国家
B.标志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C.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反映了英国在非洲建立殖民帝国的野心
14.图为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1918年7月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的摘录片段。这种现象意味着( )
每一种文化犹如有机体,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过程。……(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们当作全部世界事变的假定中心,绕着我们旋转……(现在)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优越地位。
A.德国的战败不可避免 B.世界文化中心正在向美洲转移
C.西方的霸权已经完结 D.亚非拉民族解放将会蓬勃发展
15.1918年,英属乌干达成立了“青年乌干达协会”,其组织者和领导者多为留学于国外的青年知识分子,它曾向殖民当局提出了改组政府和反对抢占非洲人地区的要求。这表明该协会成员( )
A.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开展 B.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C.接受了先进政党的领导 D.具备了民族民主意识
16.喀麦隆共和国位于非洲中西部,在历史上经历了德、法、英的殖民统治,1960年独立。其首都雅温得先后经历德国、法国的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雅温得
雅温得本来是土著居民埃旺多族和巴内族聚居的村落。1889年,德国殖民者在此设立军事考察站——雅温得站。此后德国逐步在周边获取土地以建立种植园,雇佣当地劳工种植咖啡、可可等作物,并陆续建设了邮政和电报局、学校、教堂、医院、铁路公司和殖民者私宅。1909年,德属喀麦隆首都由布埃亚迁移至雅温得。
1916年,英法军队占领雅温得,德国殖民当局撤离,雅温得成为法属喀麦隆行政首都。随着同欧洲的交通联系增强,欧洲的工业产品在这里集散。欧洲贵本家开始在雅温得投资开设银行。雅温得经济产业逐渐发生变化,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木材加工厂、烟草工厂、农产品加工作坊等出现。
雅温得建成区逐步向外扩张。法国殖民者对城市的功能分区进行了布局,并实行了分区隔离的政策。沿铁路和主要道路布局有购物中心、交易市场等服务用地以及殖民者居住区,原住民禁止在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房屋,环绕中心城区分布着规模庞大的贫民窟和安置区。
雅温得1926-1962年人口统计情况
年份 原住民数量(个) 外国人数量(个) 总计(个)
1926 5500 365 5865
1933 —— —— 6500
1939 8500 580 9080
1945 15000 2311 17311
1952 29451 2332 31783
1953 33786 3000 36786
1957 54343 3755 58099
1962 88871 3098 89969
分析说明德法殖民统治在雅温得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瓜分非洲的浪潮掀起后,各种力量的碰撞日趋频繁和激烈,为了平衡利益和避免得不偿失的冲突,相关国家坐到了一起。1884年,14个国家的代表在柏林集会。在非洲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相关欧洲国家把一片片的非洲土地当作博弈的筹码。而实际上,欧洲国家在会议桌上拿来推去的这些土地中,有很大一部分它们还弄不清楚情况也并没有实际占领。于是,柏林会议提出了一条被称作“有效占领”的原则,要求声称对某片土地有所有权的国家应对这片土地有实质性的占有和控制。根据“有效占领”原则,包括商人、探险家、传教士在内的各路人士进入大大小小的非洲酋长或国王的“牛栏”和“王廷”,通过利诱、威逼、欺骗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方式去求取协议。
——摘编自刘伟才《柏林会议与瓜分非洲》
材料二 在19世纪过渡到20世纪的年代中,除了冰冻的极地以外,全世界都被瓜分完毕。从此以后,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德国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了……但结果却是德国最终将其全部殖民地让给主要的协约国家及其伙伴,列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化解,不可避免地又要发生一次重新瓜分世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战争。
——【法】雅克·阿尔诺《对殖民主义的审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柏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柏林会议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列强“重新瓜分土地”所引发的国际问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非殖民化政策的产生并非是要推动世界范围内实现非殖民化,而是要通过非殖民化政策的宣传,增强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决意识,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产生分离,进而实现美国在殖民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殖民化”首次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美国总统威尔进在各种场合宣传非殖民化政策,但是由于国际社会的政治中心仍然在欧洲,威尔逊非殖民化政策并没有得到英法等欧洲宗主国的认可,美国依然被排除在国际政治中心之外。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国际联盟并未做出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实现非殖民化的具体规划。二战是美国推行非殖民化的契机,战争困境要求欧洲宗主国承认美国非殖民化外交政策。美国实践非殖民化政策实践的具体表现是废除殖民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废除殖民主义政治体系,以国际托管形式处理战后非殖民化。
——摘编自张世超《美国二战前后非殖民化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提出“非殖民化”的根本目的,并概括美国一战期间推行非殖民化政策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及战后美国推行非殖民化的影响。
19.英国与印度
英国关于印度的法案
法案名称 部分内容
东印度公司特许状(1600) 东印度公司为法人和政治实体,选举产生理事会和总督,可制定法律;依法在东印度地区获得土地、租金,享有自由、司法、特许经营和继承权等
东印度公司法案(1773) 提高孟加拉总督地位,统管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业务,成立由4位英国委员组成的参事会进行辅佐;设独立于总督的最高法院,由英王任命英国人担任法官,批准总督颁布的法令
东印度公司法案(1784) 东印度公司的政治事务由英王任命的6人委员会监管,东印度公司负责商业经营;总督由公司董事会推荐,经英王许可后任命
印度政府法案(1858) 东印度公司的权力、领地和财产等转归英王,英王为印度国王(后称皇帝);设印度事务部,由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直接领导;英王任命印度总督,作为其直接代表统治印度
印度参事会法案(1861) 总督任命6~12人为总督参事会额外委员,其中非官方委员不低于6人;额外委员只能参加参事会立法会议,参与制定法律和法规
印度参事会法案(1892修订) 居住在印度的人均可任额外委员;经总督授权批准,立法会议讨论总督的年度财经报告、提出质询;不懂英语的委员可以请人代为发言,议案翻译成印度语言
印度政府法案(1919) 总督参事会6名成员中3名为印度人;立法会议从参事会中分出,设上下两院,下院145名议员中104名从居住在印度的人中选出,上院60名议员中33名由选举产生;议员可以对部分预算进行表决
印度独立法案(1947) 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废除英王印度皇帝称号,取消印度事务大臣办公室;英国法令在印、巴不再有效(注:1950年总督及总督办公室撤销,英王不再任印度国王)
(1)上述材料体现了英印关系的变化。选择两个不同标准,完成两种阶段划分方案,并分别说明理由。
(2)结合所学,简述印度是如何迫使英国改变对它的殖民政策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血缘融合与文化认同是拉美独立意识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美洲主义’的重要根源”可知,“美洲主义”增强了拉美地区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拉美地区对宗主国的离心力,A项正确;拉美殖民体系的崩溃是拉美地区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拉美民族意识的形成是拉美地区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19世纪初期到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从局部发展到更广泛区域,与西方列强扩大侵略相关,D项正确;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在19世纪末,排除A项;促进了各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不符合史实,在西方国家的侵略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迅速发展,排除B项;维护了亚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符合史实,沦为沦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法国通过“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对印度支那进行殖民统治,但是却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据材料可以判断,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觉醒,没有描述阻碍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殖民国家与殖民地文化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觉醒,而非殖民统治方式多元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由拿破仑军队1799年入侵埃及时发现,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此碑被英王乔治三世夺取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至今仍为英国占有”可知,罗塞塔石碑的命运是殖民扩张的结果,反映了殖民主义的强权,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古代文明的辉煌,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考古界的国际合作,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东西方的文化交锋,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19世纪中期,欧洲探险家们纷纷深入非洲内陆探险,为列强进一步侵占非洲提供了地理和人文资料,C项正确;探险家的活动属于科学考察,在非洲建立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才能真正满足殖民者的愿望,排除A项;探险家对非洲的地理考察可以加深人类对非洲的认识,但这并不是探险的最主要目的,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政府资助的军人、冒险家对非洲内陆的探险,有利于欧洲各国政府掌握非洲内陆的地理和人文资料,为其殖民扩张服务,故选C项。从19世纪开始,欧洲各国逐渐废除了黑奴贸易,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20世纪初,涉及到亚非拉地区,所以只针对非洲的探险不能直接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探险主要是为了殖民扩张,更多的是掠夺和破坏,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每当欧洲革命时,西方列强就会把精力用在处理内部危机上,暂时无暇进行殖民侵略,C项正确;西方发动殖民侵略的动力来自其内部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说明西方内部革命对殖民侵略有制约作用,B项偏离主旨,排除B项;D项叙述过于绝对,马克思主义已经指明了方向,欧洲内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西方列强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就能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来自西班牙的破产地主、批发商人暂居此地,却垄断了政治、经济和教会的高级职务,他们使用各种手段压榨、排斥‘克列奥人’--本地出生的白人后裔”及所学可知,克列奥人(西班牙移民的后裔,即土生白人)世代繁衍在拉美殖民地上,长期剥削殖民地下层人民,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他们中的上层分子掌握了殖民地的大部分土地和一部分矿场,是殖民地新生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集团的核心。然而,克列奥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方面都受到半岛人(来自西班牙的封建贵族、没落地主、高级官吏等)的歧视、排斥和打击,说明克列奥人仇恨殖民当局,这为拉美脱离宗主国独立埋下了火种,C项正确;殖民时代的西属拉丁美洲由西班牙国王任命总督进行管理,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拉美地区的种族歧视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克列奥人与西班牙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未涉及拉美地区等级分明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据所学,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之后,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特别是门罗宣言发表之后,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这就是其“早产”的原因所在,故选C项;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这会促使拉美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排除A项;据所学,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是其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经济原因,排除B项;据所学,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提拉克认为民族独立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和基础,他形象地说:“必须首先给人房子,然后你才能要求他们把屋子布置得井井有条”,D项正确;提拉克是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解放斗争的杰出领导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A项;提拉克追求民族独立,反对在没有政治独立的情况下空喊社会改革,选项B恰恰与之相反,排除B项;C项是甘地的主张,排除。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主旨是提拉克和章太炎的言论,他们强调要保持与提升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为国家的民族独立提供精神力量,这表明他们认同通过提高民族自信来谋求民族独立,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据材料“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关于1806年阿杜瓦战役的政治宣传画”,结合所学可知,宣传画体现了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领导下,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的斗争,说明其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特性,A项正确;反法西斯战争是二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宣传画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特性,并不能说明其对战争胜利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仅从图示,无法得出殖民主义侵略的最恶性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1896年3月阿杜瓦战役是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侵略的决定性战役,孟尼利克二世率军战胜意军迫使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非洲国家民族独立意识觉醒主要在一战后,排除B项;阿杜瓦战役是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排除C项;阿杜瓦战役双方是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不涉及英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D
解析:据题干,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所提到的文化有机体理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生命周期,包括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过程;他指出,过去人们往往认为西方文化是世界事变的中心,但现在这种观念正在改变,不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优越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宾格勒的观点暗示西方文化可能正在经历衰亡的过程,这将导致西方霸权的结束,C项正确; 斯宾格勒讨论的是文化而非具体的政治事件或战争结果,排除A项;虽然斯宾格勒提到了文化中心的变化,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向美洲转移,排除B项;斯宾格勒的观点强调了文化的平等和不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优越地位,这可以被解释为对其他文化的认可和尊重,但没有明确指出是亚非拉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8年,英属乌干达成立了“青年乌干达协会”,提出改组政府和反对抢占非洲人地区的要求,体现了该协会成员反对外来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民族民主意识,D项正确;民主革命是指用武力推翻殖民统治,与材料中改组的说法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青年乌干达协会领导民族独立运动,排除B项;“青年乌干达协会”不是政党,排除C项。故选:D。
16.答案:从德法建设雅温得服务于殖民主义需要的角度作答,如:德国在喀麦隆的扩张以及英法以“委任统治”形式对德国殖民地的瓜分,都是对喀麦隆主权的侵犯。德法在雅温得倾销工业品、输出资本等活动,是对雅温得的掠夺。
从德法殖民统治客观促进雅温得城市化的角度作答,如:在德法统治期间,雅温得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事业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雅温得从原住民聚居村落发展为现代化城市,成为重要的行政中心、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
从德法殖民统治给雅温得带来消极影响的角度作答,如:殖民者大力发展种植园,作物单一,导致雅温得形成单一经济模式,工业发展落后。殖民者的城市规划及分区隔离政策,侵犯了原住民的权益,具有明显的种族主义色彩,造成雅温得城市空间的割裂和不均衡发展。
解析:据材料“德国逐步在周边获取土地以建立种植园,雇佣当地劳工种植咖啡、可可等作物,并陆续建设了邮政和电报局、学校、教堂、医院、铁路公司和殖民者私宅”可得出促进现代交通体系的形成,市镇经济的兴起、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雅温得经济产业逐渐发生变化,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木材加工厂、烟草工厂、农产品加工作坊等出现”可得出由原始村落发展成为枢纽型工贸城市;据材料“法国殖民者对城市的功能分区进行了布局”以及表格可得出,城市规模扩张,功能多元化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据材料“沿铁路和主要道路布局有购物中心、交易市场等服务用地以及殖民者居住区,原住民禁止在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房屋,环绕中心城区分布着规模庞大的贫民窟和安置区”可得出殖民者给该地区带来的消极作用,殖民者实行分区隔离政策,引发社会群体隔离、空间分化和贫民窟蔓延等问题,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17.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海外殖民地市场的需要;列强之间的因瓜分而引起冲突矛盾。评价:柏林会议之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
(2)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
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瓜分非洲的浪潮掀起后,各种力量的碰撞日趋频繁和激烈,为了平衡利益和避免得不偿失的冲突相关国家坐到了一起。”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海外殖民地市场的需要;列强之间的因瓜分而引起冲突矛盾。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可知,柏林会议之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
(2)根据材料“从此以后,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德国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了……但结果却是德国最终将其全部殖民地让给主要的协约国家及其伙伴,列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化解,不可避免地又要发生一次重新瓜分世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战争。”可知,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
18.答案:(1)根本目的:建立世界霸权。
原因:一战时期美国国际地位不够,非殖民化政策没有得到英法等欧洲国家认可;国际联盟缺乏权利权威,对于非殖民化缺乏规划。
(2)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削弱了欧洲地位,提升了美国国际影响力,帮助美国建立起战后世界霸权;建立起新的世界贸易机构和贸易规则;加深了美国对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控制,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殖民地的独立。
解析:(1)根据材料“进而实现美国在殖民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可得出“建立世界霸权”。根据材料“由于国际社会的政治中心仍然在欧洲,威尔逊非殖民化政策并没有得到英法等欧洲宗主国的认可,美国依然被排除在国际政治中心之外。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国际联盟并未做出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实现非殖民化的具体规划”可得出“一战时期美国国际地位不够,非殖民化政策没有得到英法等欧洲国家认可;国际联盟缺乏权利权威,对于非殖民化缺乏规划”。
(2)根据材料“通过非殖民化政策的宣传,增强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决意识,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产生分离”“美国实践非殖民化政策实践的具体表现是废除殖民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废除殖民主义政治体系,以国际托管形式处理战后非殖民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削弱了欧洲地位,提升了美国国际影响力,帮助美国建立起战后世界霸权;建立起新的世界贸易机构和贸易规则;加深了美国对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控制,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殖民地的独立”。
19.答案:(1)标准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手段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858年;1861—1947年。前一阶段以英国在印度进行直接统治为主,后一阶段英国统治与印度当局相互妥协,共同治理。标准二:印度主权归属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919年;1947年以后。前一阶段印度属于英国殖民地,后一阶段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动员印度人民进行政治总罢工等,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在此背景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印当局斗争,迫使当局做出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进行士兵和工农斗争,英国迫于压力最终同意印度独立。
解析:(1)根据表格中反映英国与印度关系演变,可任选两个不同标准,完成两个阶段的划分方案,并根据所学阐明理由,例如标准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手段,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858年;1861—1947年。前一阶段以英国在印度进行直接统治为主,后一阶段英国统治与印度当局相互妥协,共同治理。标准二:印度主权归属,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919年;1947年以后。前一阶段印度属于英国殖民地,后一阶段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2)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同历史阶段中英国反英斗争历史来阐述。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个阶段,符合史实,表述清楚即可。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动员印度人民进行政治总罢工等,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在此背景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印当局斗争,迫使当局做出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进行士兵和工农斗争,英国迫于压力最终同意印度独立。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15 页,共 15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专题十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2025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