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专题十八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25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含答案解析)

专题十八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考点0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6)
考点02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7-10)
考点0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1-13)
考点04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4-15)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16年,英法俄签订了瓜分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的秘密协定《赛克斯-皮科协定》:协议中规定了叙利亚西部、安那托利亚南部、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划归法国势力范围,叙利亚南部和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划归英国势力范围,黑海东南沿岸、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地区划归俄罗斯势力范围。这一协定( )
A.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进程 B.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宗教和民族冲突
C.缓和了一战导致的东西方矛盾 D.为战后美国势力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2.1915年,德国通过丹麦国王派人去俄国探寻媾和意向,俄国对此表示欢迎。1916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主张用协商方式与德国媾和,法国前总理茹卡也提出与德国单独媾和的要求。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交战国面临长期阵地战的困境 B.战争结果符合人们预期
C.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必要性 D.德国的扩张行为招致不满
3.巴黎和会后,新的民族国家的涌现满足了民族主义对国家自主的渴望,人们希望国际联盟的成立裁决争端,也可阻止未来战争。但实际情况是,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于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和平 B.国际联盟基本成为傀儡
C.民族国家内部矛盾重重 D.国际关系体系相对脆弱
4.一战前作为法国盟友的英国首相阿斯奎说:“我们没有任何给法国或俄国提供陆军或海军帮助的义务。”一战爆发后,英国认为:“只有英国(的干预)能够恢复平衡,能保卫世界的公正。……我们必须及时赶到那里(法国、比利时等国)。”英国态度的变化( )
A.维护了其在欧洲大国地位 B.有利于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C.力图维持欧洲战后的均势 D.出于履行盟友的援助职责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交战各国很多人认为这次战争是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维护和平正义的事业。但随着战争的进程,人们对战争逐渐持反对态度,士兵们的战斗激情也消失殆尽,他们甚至觉得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战争的结果取决于民众态度变化 B.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具有随意性
C.和平与发展成为战后的世界潮流 D.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
6.1919年4月22日,威尔逊对顾维钧说:“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 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这里的“困难局面”应该指( )
A.美与英法在分赃问题上矛盾尖锐 B.德国强烈抗议英法美的制裁措施
C.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给英法美施压 D.意大利懊恼之余退出了巴黎和会
7.1920年,苏俄在阿塞巴库召开“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参会的有来自近东、中亚及远东37个民族的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革命”理论。这( )
A.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运动的高涨 B.扩大了苏俄在亚洲地区的影响
C.巩固了苏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势
8.1917年,苏维埃政府宣布“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给雇佣工人及城乡贫民实行完全的社会保险”。随后就发布公报将保险制度扩大到所有雇佣工人和城乡贫民,包括丧失劳动能力、鳏寡孤独及失业者。这体现了苏维埃政府( )
A.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B.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
C.实行指令性的计划体制 D.践行人民利益至上原则
9.1982年苏联历史教科书中,某章的标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1917年俄国革命”这一概念。这表明俄罗斯( )
A.历史研究要多元化 B.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
C.力图淡化意识形态 D.缓和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10.1920年至1921年的苏俄农村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从农村取得粮食,而农民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保卫自己的粮食,于是“红军和工人征粮队员往往被农民打死,而农民也因暴力抗征而遭枪杀”。这表明当时苏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功大于过 B.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C.余粮收集制造成了国家分裂 D.农村经济十分衰败和凋敝
11.1899年,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成立。该公司不断扩张,收购尼加拉瓜、牙买加、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古巴等国的廉价土地,增铺铁路、购买船只,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各部门的垄断组织。这表明( )
A.美国实行金元加大棒的侵略政策 B.美国推行门罗主义控制了拉美经济
C.拉美国家政治独立进程出现倒退 D.拉美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12.20世纪30年代,部分非洲知识分子发起了“黑人特色”运动,表达对非洲的自豪感;二战后,“黑人特色”运动进一步发展,许多诗人继续表达他们与非洲的联系,鼓励非洲人远离欧洲文化和殖民统治。这一运动( )
A.激发了非洲共同体意识 B.保持了非洲文化的多元性
C.瓦解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D.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
13.卡德纳斯执政期间,成立了墨西哥夏季语言培训班,致力于在土著社区普及西班牙语,强化国民教育,此外还建立了合作社与车间学校,推动土著社区工业化发展。这些措施( )
A.阻碍了印加文化的独立发展 B.强化印第安人的国家认同
C.促成墨西哥基本实现工业化 D.加速墨西哥的半殖民地化
14.罗斯福新政时期,从前属于州权范围的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工业管制、劳资关系等,均受到总统和联邦政府的干预,拨款和政策制定之权均归属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只有执行和管理之权。对上述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联邦体制进行内部调整 B.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显著 D.地方政府代表资本利益
15.罗斯福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是“世界安全必须建立在通过国际体系行使的美国权力之上”,为让这一构想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世界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族有吸引力,必须建立一个不如国际货币体系复杂但也不比军事联盟简单的机构。上述构想的核心意图是( )
A.依托联合国操控世界秩序 B.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欧洲 D.确立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一战前后
材料一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
1919年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 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和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1921-1922年战胜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材料二 一战前,法国和德国的历史教材中充斥着民族英雄和战胜敌人的史诗故事,大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归咎为“德国确信她自己是受召唤来指导世界的”,而要实现这个任务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一战后法德中学历史教科书曾经试图强调两国和解的讨论。两次大战的残酷、暴行和毁灭使两国的大多数人深切地感受到,走向和平的唯一出路是和解。1952年春,《法德历史学家协议》公布,肯定了两国共同承担战争责任的观点。20世纪60、70年代,法国和西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一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法德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2006年,法德两国合编的历史教科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两个国家共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它把培养欧洲感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尽管许多敏感问题依然不易处理,比如为了支持反战话语的建构,教科书中不再讨论大战的起源。
材料三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副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材料四 甘地前半生主要经历
1869年10月2日 出生于印度一个印度教家庭(虔诚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
1888~1891年 赴伦敦求学,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取得了法学学位,并获得律师资格,但始终坚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义。
1891~1893年 回到印度,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
1893~1915年 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逐渐走上了反种族歧视的斗争的道路。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分析法德历史教科书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认识的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经济思想形成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哪项措施直接导致的?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试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甘地谴责西方文明使印度贫困不堪,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极力倡导和崇尚印度古老的文明。他认为印度文明包括农民耕地的犁、手工业者纺织的手纺车和印度教哲学。他主张“回到纺车去”,恢复以手工纺织业为代表的农村小工业和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最终实现经济自主。
——摘编自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 印度独立后,为恢复生产,尼赫鲁不触动现有私人企业并将公共投资集中于私人经济以外的经济部门,建立新国营经济。尼赫鲁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全面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施计划经济。只有通过迅速工业化,才能发展资源以确保国家的真正独立自主。他主张应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保护民族工业,减少印度对外部的依赖。
——摘编自齐玮《尼赫鲁经济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和尼赫鲁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甘地或尼赫鲁其中一者的经济思想作合理的历史解释。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结束时,美国确立了其全球霸权地位,在东南亚的经济复兴以及政治秩序构建过程中,美国无疑已经成为主导性的大国。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导致了全球性的殖民地危机,广大附属地世界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运动,动摇了欧洲殖民主义者400年来缔造的庞大帝国的根基,欧洲殖民国家在东南亚构筑的殖民体系也开始迅速瓦解。战后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逐渐增长,而东南亚地区正值民族主义运动汹涌澎湃,要求摆脱殖民枷锁、争取独立的重要历史时期,非殖民化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因此,非殖民化是战后美国对东南亚政策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早在东南亚非殖民化进程开始以前,美、英、法、荷四种不同的殖民制度就对该地区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这四个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向其各自的东南亚殖民地灌输了自己的观念、制度、个人自由理念和法律秩序等。法国、荷兰与美英的殖民统治相比,向其殖民地传输的现代教育发展较慢,例如荷兰对印尼进行的是家长式和排外性的统治方式,这种相对陈旧的殖民统治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其非殖民化的特征。
——摘编自孙建党《美国在战后东南亚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在二战后基于哪些因素积极推动东南亚非殖民化。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法荷两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给该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带来了哪些挑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世界局势。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英、法、俄三国通过内部协商瓜分中东地区势力范围,这一范围划分并未考虑当地历史传统和文化信仰问题,会加剧中东地区的宗教和民族冲突,因此选B选项。材料强调列强瓜分势力范围并不能推动阿拉伯国家统一,排除A选项;这一协定会加剧东西方矛盾而非缓和,排除C选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势力扩张,排除D选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一战期间的1915-1916年,同盟国和协约国方面都产生了停战媾和的想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争转入阵地战阶段,旷日持久、消耗巨大,且短期内胜负难分,参战国试图谋求早日结束战争,A项正确;一战发展为长期阵地战,让参战国始料未及,而非符合预期,排除B项;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必要性主要指的是协约国在战场上的困境,材料体现同盟国和协约国都在战争中面临压力,排除C项;对德国的不满应该导致协约国坚持对德战争,而非希望媾和,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国联插手于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可知,国联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说明国联的实际作用有限,国际关系体系相对比较脆弱,C项正确:巴黎和会后,欧洲暂时相对和平,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联成为傀儡,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大国支配小国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题干中英国在一战前不准备给予盟友法国援助,战争爆发后,英国准备援助法国。结合所学,英国一直坚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一战后的形势让英国担心欧洲大陆上德国的实力过于强大,因此要“恢复平衡”,故C项正确;英国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在一战前后,并未发生改变,“维护”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结合所学,英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目的是避免德国实力过于强大,而非联合法国控制欧洲,排除B项;履行盟友的援助职责只是表象,本质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人们由战争初期支持战争到后来反对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D项正确;战争的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民众态度的变化并不能作为决定因素,排除A项;改变人们心理的是战争的残酷,其中具有因果联系,并非随意性,排斥B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日本制造舆论说,如和会不同意日本对山东的要求,日本也要仿效意大利,退出和会,不加入国际联盟。原来不希望日本在远东势力过于强大的威尔逊为了保住国联计划,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在山东问题上向日本让步,因此材料中的“困难局面”指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给英法美施压,故C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苏俄召开的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是苏俄力图通过和东方各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来扩大苏俄在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亚洲地区的影响,故选B项。依据材料可知,会议主要影响的是亚洲地区,故排除A项。召开“近东、中亚及远东37个民族的代表”的会议不能解决当时苏俄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故C项排除。1920年一战已经结束,故D项排除。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给雇佣工人及城乡贫民实行完全的社会保险”“将保险制度扩大到所有雇佣工人和城乡贫民,包括丧失劳动能力、鳏寡孤独及失业者”可知,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体现了苏维埃政府践行人民利益至上原则,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保险制度,没有体现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保险制度,没有体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指令性的计划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1917年俄国革命’这一概念。”可知,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改为了“伟大的1917年俄国革命”,意在弱化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历史研究要多元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俄罗斯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20~1921年,因为粮食征缴问题,苏俄农村的工人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尖锐,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了农民的反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B项正确;材料没有论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过对比问题,排除A项;余粮收集制造成了国家分裂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苏俄农村经济的衰败,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拉美进行资本扩张,影响拉美国家的经济独立发展,存在被美国控制的危险,所以拉美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D项正确;“金元外交”即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手段,利用经济渗透,控制拉美各国的经济和政治,以此适应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需要。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用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方式干涉拉丁美洲的国家事务,以达到支配拉美各国的侵略目的。材料体现了金元外交,没有体现大棒政策,排除A项;门罗主义是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一项外交政策原则,其实质是要使美洲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材料中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发展为垄断组织在拉美进行资本扩张,不能证明美国控制了拉美经济,排除B项;材料反映美国在拉美的经济扩张,不能证明拉美国家政治独立进程出现倒退,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非洲知识分子发起“黑人特色”运动,鼓励远离欧洲文化和殖民统治,这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意识,不是共同体意识,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文化多元性,排除B项;这个运动并未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墨西哥夏季语言培训班,致力于在土著社区普及西班牙语,强化国民教育,此外还建立了合作社与车间学校,推动土著社区工业化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卡德纳斯执政期间,改变土著村社贫穷落后的面貌,推动土著居民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体系,极大地强化了土著人对墨西哥民族国家的认同,对墨西哥国内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材料所述墨西哥并非是印加文化区,排除A项; 卡德纳斯执政时间是1934年-1940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墨西哥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墨西哥1821年取得独立,排除D项。 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州权范围内的一些事务受到总统和联邦政府更多的干预,这是联邦体制在特殊时期进行的内部调整,A项正确;这种调整并非意味着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而是在应对经济危机等重大问题时,对权力分配进行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分权制衡的原则仍在整体上发挥作用,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权力分配的变化,而非国家干预经济的成效,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地方政府代表资本利益这一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根据材料推测,“机构”应为联合国,这是美国战后世界秩序维系的重要载体,故A项正确。B项史实错误,C项局限于欧洲,D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标。
16.答案:(1)影响:在对战败国宰割的基础上重新瓜分了世界;协调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恢复了列强共同奴役中国的局面;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遭到削弱;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法德两国均将战争爆发的罪责归咎于对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国均认可双方共同承担一战的战争责任,同时也是一战的牺牲品;21世纪双方回避大战起源问题。一战后:一战后确立凡华体系,德国及其盟国承担全部战争罪责,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得到广泛支持;法德积怨已久,矛盾并未因战争结束而得到缓和所以双方都把战争罪责推给对方。二战后(或20世纪50年代后):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冷战使欧洲人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进入21世纪世界呈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合作和全球化发展,或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所以两国均认可双方应共同承担一战的战争责任或回避大战起源问题。
(3)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原因: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个人经历:保持印度传统宗教文化,并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并反思其弊端。
解析:(1)由材料“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可得出在对战败国宰割的基础上重新瓜分了世界;由材料“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可得出协调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材料“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可得出恢复了列强共同奴役中国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遭到削弱;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2)由材料“大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归咎为‘德国确信她自己是受召唤来指导世界的’,而要实现这个任务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可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法德两国均将战争爆发的罪责归咎于对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确立凡华体系,德国及其盟国承担全部战争罪责,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得到广泛支持;法德积怨已久,矛盾并未因战争结束而得到缓和所以双方都把战争罪责推给对方。由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一战后法德中学历史教科书曾经试图强调两国和解的讨论。两次大战的残酷、暴行和毁灭使两国的大多数人深切地感受到,走向和平的唯一出路是和解。1952年春,《法德历史学家协议》公布,肯定了两国共同承担战争责任的观点。20世纪60、70年代,法国和西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一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法德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可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国均认可双方共同承担一战的战争责任,同时也是一战的牺牲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冷战使欧洲人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由材料“2006年,法德两国合编的历史教科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两个国家共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它把培养欧洲感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尽管许多敏感问题依然不易处理,比如为了支持反战话语的建构,教科书中不再讨论大战的起源。”可得出21世纪双方回避大战起源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冷战使欧洲人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进入21世纪世界呈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合作和全球化发展,或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所以两国均认可双方应共同承担一战的战争责任或回避大战起源问题。
(3)第一小问经济思想:由材料“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可得出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由材料“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可得出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及所学可得出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由材料“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及所学可得出印度农村经济衰败;由材料“出生于印度一个印度教家庭(虔诚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赴伦敦求学,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取得了法学学位,并获得律师资格,但始终坚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义。”可得出保持印度传统宗教文化,并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由材料“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及所学可得出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并反思其弊端。
17.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2)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
积极方面: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局限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阻碍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解析:(1)根据“1920年”“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可得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2)根据新经济政治中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回答,得出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根据“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可概括得出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评价斯大林模式结合所学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概括。一方面要看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工业化的发展、对国家实力增加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对苏联长远发展的影响。
18.答案:(1)异:甘地:反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恢复农村小工业和农村公社;提倡自给自足。尼赫鲁:建立国营经济;发展工业化;注重进口。同:都提倡发展经济,实现经济自主。
(2)甘地;解释:原因:受印度传统文明的影响;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英国的殖民统治。影响:甘地的经济主张有利于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利于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改善民众生活;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展。但甘地反对发展近代工业,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不利于印度现代化的发展。
解析:(1)异:根据材料一“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得出,甘地反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根据材料“他主张回到纺车去,恢复以手工纺织业为代表的农村小工业和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得出,提倡恢复农村小工业和农村公社,自给自足:根据材料二“建立新国营经济”,得出尼赫鲁提倡建立国营经济;根据材料“只有通过迅速工业化,才能发展资源以确保国家的真正独立自主。”得出,提倡发展工业化;根据材料“他主张应采取进口替代战略”得出,注重进口。同:根据材料“最终实现经济自主”“保护民族工业,减少印度对外部的依赖”可得,甘地、尼赫鲁都提倡发展经济,实现经济自主。
(2)如选择甘地进行历史解释,可从甘地思想形成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如原因方面,根据材料“极力倡导和崇尚印度古老的文明”得出,受印度传统文明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印度受英国殖民统治时亲身目睹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地的经济思想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归纳出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影响方面,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甘地的经济主张有利于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利于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改善民众生活;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展。但甘地反对发展近代工业,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不利于印度现代化的发展。
19.答案:(1)因素: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积极主导构建全球新的政治秩序;二战中,美国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领袖国家,曾高举反对殖民主义的大旗;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中明确提出民族自决权;美国希望通过推动东南亚的非殖民化进程,获取这一地区更多的市场和资源;冷战兴起,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二战后,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二战严重削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无力继续按照原有方式控制东南亚殖民地。
(2)挑战:法荷两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自主发展和文化传承;导致了该地区的政治不稳定和民族矛盾加剧;非殖民化需要解决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解析:(1)因素:根据材料“二战结束时,美国确立了其全球霸权地位,在东南亚的经济复兴以及政治秩序构建过程中,美国无疑已经成为主导性的大国”得出,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积极主导构建全球新的政治秩序;结合所学二战中美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得出,二战中,美国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领袖国家,曾高举反对殖民主义的大旗;结合所学联合国宪章的内容得出,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中明确提出民族自决权;根据材料“战后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逐渐增长”并结合所学得出,美国希望通过推动东南亚的非殖民化进程,获取这一地区更多的市场和资源;根据材料“非殖民化是战后美国对东南亚政策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并结合所学得出,冷战兴起,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根据材料“非殖民化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并结合所学得出,二战后,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根据材料“广大附属地世界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运动,动摇了欧洲殖民主义者400年来缔造的庞大帝国的根基,欧洲殖民国家在东南亚构筑的殖民体系也开始迅速瓦解”并结合所学得出,二战严重削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无力继续按照原有方式控制东南亚殖民地。
(2)挑战:根据材料“都程度不同地向其各自的东南亚殖民地灌输了自己的观念、制度、个人自由理念和法律秩序等”得出,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自主发展和文化传承;根据材料“这种相对陈旧的殖民统治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其非殖民化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得出,导致了该地区的政治不稳定和民族矛盾加剧;根据材料“向其殖民地传输的现代教育发展较慢,例如荷兰对印尼进行的是家长式和排外性的统治方式”得出,需要解决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16 页,共 16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专题十八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25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