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下列能佐证其观点的有
①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
②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
③监督行省官员,实行省官互迁
④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两宋时,朝廷颁赐国子监印本书籍成为常制,只要有学校的地方,一般都能够获得必要的书籍。地方官府还大量购求图书,以备学校教习之用。两宋政府的上述文化政策( )
A.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普及 B.巩固了封建政权的基础
C.催生了雕版印刷的技术 D.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
3.宋代画家在绘制自然物象前常进行“格物穷理”的观察,主要体现在用散点透视、移步换景的方法360度观察,力求更全面地了解客观物象,穷尽其广大与细微之处,且不只客观记录山水,更将自己的主观精神融合其中,体现了他们“观物察己”的自然观。这说明,宋代( )
A.艺术创作深受理学影响 B.市民文化得到长足发展
C.绘画技法强调科学写实 D.士人群体崇尚个性解放
4.有学者认为: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元朝( )
A.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B.之前的朝代包括汉唐疆域面积狭小
C.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疆域辽阔并实现了多民族的大统一
5.下表展示了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此变化反映出北宋
时间 赋税总额 农业税 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约3559万贯 2321万贯 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 约5698万贯 2762万贯 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约7070万贯 2162万贯 4911万贯
A.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B.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经济对农业依赖下降
6.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7.下表所示是宋元文献的部分记载。由此可认定的史实是
A.宋太祖强化了对军队的控制 B.宋太祖以和平方式收回兵权
C.北宋初期武将危及君主集权 D.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策略
8.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崇文抑武,革故鼎新
C.中外交流,社会繁荣 D.城市繁华,文体活跃
9.下列关于北宋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市、坊界限严格分开 B.市、坊的界限被打破
C.在特定的位置设市 D.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10.如图为敦煌石窟中的一幅“供养人画像”。该石窟艺术( )
A.呈现出多元文化并行的风貌 B.带有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倾向
C.反映出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向 D.体现出艺术通俗化的发展趋势
11.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敷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橘录》《笋谱》《荔枝谱》等。这反映了宋代
A.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 D.农业技术水平领先
12.宋太宗化二年诏曰:“关市之和,其来旧矣……征算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据材料判断宋朝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税总量超过农税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商业发展不受监管
13.董仲舒推崇《春秋》,认为一切从尊贵者开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以正四方”。朱熹首推《大学》,认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变化反映出
A.天子从正心到修身的转变
B.庶民社会注重个人自身修养
C.儒家从天子之学转为庶人之学
D.君主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14.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15.下图为宋代定窑的孩儿枕,该瓷器将枕头设计成幼童的形象,用圆滑的腰部曲线来承接人的头部,儿童俯卧在床榻上,双臂环抱垫起头部,而头部则转向一边,右手持一个绣球,两脚交叉上翘,似乎在床上撒娇蹬腿。宋代定窑孩儿枕( )
A.体现理学对社会秩序的构建 B.注重基本造型的仿古设计
C.可用于研究当时的制瓷技术 D.打破了官窑对烧瓷的垄断
16.北宋时,在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设置的贸易场所——権场,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権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据此可知
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
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
D.南宋时期北方成为全国的文化重心
二、非选择题
17.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和作用。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仁宗亲政后,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其原因除了仁宗性情宽厚,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自外,还有:
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就勒石三成,“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至仁宗时期,“祖宗之法不可废”正式提出。
北宋吸取了五代的教训,为了防止武官势力势力的过分膨胀以致于威胁社稷,宋自建国起确定了“以文官治天下”的国策。宋实行“兴文教,抑武事”,大兴科举,取士不再以家世门第为标准。
皇权与相权自古便是封建统治阶级很难权衡的关系,宋太祖在设置国家机构时,分割相权以防宰相权力过大,而仁宗则运用政治手段培养了独立于皇权与相权的第三股势力——台谏,其实力的渐渐增长,得以与相权相抗衡。
——王润生《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宋仁宗亲政后的政治格局及其成因》
材料二
宋代皇帝优礼士大夫,就是为了与其共同治理天下,赵匡胤定下的这个调子,为以后的士大夫纷纷发挥,渐渐消磨去其本意,使之更适合自身利益,反而成了制约皇权的理论基础之一。宋代士大夫在限制皇权的斗争中,始终做着顽强的努力,而宋代皇帝在被“批龙鳞”“犯天颜”之际虽时有震怒,多数情况下允许甚至鼓励直言。
士大夫制约皇权的另一直接有效的方式,即抵制、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竟当着使者的面将手诏焚烧,并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焚诏之举,表明毫无商量余地,也表明对宋真宗不妥当旨意的蔑视。
制约皇权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危险。与皇帝相比,士大夫个人毕竟人微言轻,传统的忠君观念根深蒂固,大原则不可也无意更改,便想方设法,利用种种手段来达到目的。苏辙言: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神权(天)、史官之权被宋代士大夫充分发挥,犹如尚方宝剑,成为制约皇权的有力武器。
人的言行、思想与受教育情况密切相关,对于大多数出自宫中、与社会很少直接接触的皇帝而言,尤其如此。储君即位之前,几乎都在受教育阶段,定期不定期地时常接受士大夫的儒学教育。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仁宗时期出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限制的方式。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影响。
19.古代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
——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秋成之时,百逋从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 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其自身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手工业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的含义是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该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 ‘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 ‘内在生命与动力’”。
材料二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 据材料与所学给出理由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D A C A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B B C B
1.A
【详解】材料中论述的是行省的职责和特点,元朝为了监督省官,实行省官互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重大事情上报中书省,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宣政院,不是枢密院,排除④,选择A正确。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两宋政府重视学校对书籍的供应,以此促进儒学教育,为科举取士创造有利条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项正确;宋朝上述文化政策并非只是针对基础教育,而且当时也无法实现基础教育普及,排除A项;雕版印刷术诞生于隋唐时期,排除C项;宋代官方教育以传授儒学为核心,主要服务于士大夫阶层,并非市民阶层,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画家在绘制自然物象前常进行“格物穷理”的观察,体现了他们“观物察己”的自然观,符合理学的“格物致知”,说明宋代艺术创作深受理学影响,A项正确;材料强调艺术创作深受理学影响,未涉及市民文化发展,排除B项;宋代这种画法的意义在于更全面地了解客观物象,将自己的主观精神融合其中,而不是追求科学写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艺术创作深受理学影响,未体现士人群体崇尚个性解放,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可知,材料是在强调辽金以来的民族融合促使小中国变成了大中国,这突出的是元朝疆域辽阔并实现了多民族的大统一,故D正确;华夏认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汉唐疆域面积狭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C。
5.A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收取的商业税数额在不断增长,说明此时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城市中突破市坊的限制,城市的经济职能得增强,A项正确;农业税的税额没有明显增长不能说明农业生产严重衰退,排除B项;仅根据赋税的数额不能说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和经济对农业的依赖,排除C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材料信息看,宋仁宗下令废后,遭到了御史和谏官的反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也就是两个机构不能联合起来奏对,应该各负其责。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C项正确;古代家国一体,皇帝的家事即国事,不能说不容置疑,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御史和谏官的行为遭到了皇帝的强力反击,维护了皇帝的权威,排除B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不能说宰相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考查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能力。三则材料信息均显示,宋太祖收回了统兵大将的兵权,这说明宋太祖强化了对军队的控制,故选A项;三则材料中只有《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是和平收回兵权,不能就此认定为史实,故排除B项;宋太祖收回统兵大将兵权是因为他担心统兵大将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但不意味着统兵大将已经危及君主集权,故排除C项;宋太祖收回兵权不等于制定了重文轻武策略,故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说明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有诸多节目表演,说明文体活动丰富,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宋朝结束唐末五代以来分裂战乱,实现南方和中原地区的统一,排除A项;崇文抑武体现在宋朝削弱武将权力,扩大科举选官,提升文官地位等方面,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故选择B;宋之前市、坊界限严格分开,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排除A;宋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排除C;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排除D。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夏(中国)。图中供养人画像既有佛教僧侣,又有身着汉服的儒士形象,呈现出多元文化并行的风貌,A项正确;图中“供养人画像”无法体现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倾向,排除B项;儒佛道三教合一是指三教相互吸收,融合为一家,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的“画像”不具有“通俗化”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大量专业性农书的出现,如《笋谱》《荔枝谱》等,说明宋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的农书,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宋朝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没有体现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对宋朝与其他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的对比,无法得出宋代农业技术水平领先的结论,D项错误。
12.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商业革命”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的社会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说明政府减轻商业的税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C项正确;宋代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确得到一定提高,但题干信息不是在强调商人社会地位提高,而是强调商业环境的一定改善,排除A;古代中国是以农立国,农业税是古代政府财政主要收入,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只是不同时期抑商程度存在不同,D项明显错误,排除。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革命”
【名师点睛】关于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把握到以下方面:(1)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2)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3)商品交换品种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4)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5)海外贸易发达等。
13.B
【详解】根据材料前后信息比较可得知,前者的正心在于君主,后者的正心,强调对于天子和庶人都很重要,这种差异反映的是宋代社会的变化,君主—平民二元社会的来临,理学对庶民社会的诉求是所有人的修身正心,故本题答案选B项;材料不仅体现天子从正心到修身的转变,还强调庶民社会的修养,排除A项;本题旨在强调合注重个人修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4.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说明了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比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和D项不符合史实,C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信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C项正确;理学属于思想方面,孩儿枕没有体现理学对社会秩序的构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孩儿枕模仿古代设计,得不出注重基本造型的仿古设计的结论,排除B项;宋代定窑就是官窑,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靖康之变后,中国暂时形成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材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権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体现的是南宋人对故国的书画回购,强调的是对故国山河的留恋,B选项符合题意;两宋时期中国文化是理学占据主导地位,A选项排除;材料与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无关,C选项排除;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完成,伴随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国的文化重心也呈现南移的态势,D选项排除。
17.(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地方出脱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3)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
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详解】(1)演变:据所学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据材料“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可知,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据材料“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知,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据材料“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可知,南北朝以来地方出脱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
措施:据材料“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可知,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作用: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等角度回答。
(3)唐朝:据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可知,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据材料“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并结合所学可知,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据材料“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可知,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据材料“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可知,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据所学可知,宋代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
元朝:据材料“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可知,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规律: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等角度回答。
趋势: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等角度回答。
18.(1)原因:宋仁宗的个人品格;北宋祖宗家法的要求;吸取五代教训,采取以文治国策略;制约相权的需要。
(2)方式:对君主进行的激烈抨击与劝谏;直接抵制君主错误的旨意;利用神权与史官之权制约君权;强化对储君的教育、感化。
(3)影响:重用由文人构成的士大夫集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助于加强北宋的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减少了决策失误,有助于统治的稳定;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皇权仍然至高无上,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详解】试题分析:(1)根据“其原因除了仁宗性情宽厚,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自外”得出宋仁宗的个人品格;根据“祖宗之法不可废正式提出”得出北宋祖宗家法的要求;根据“北宋吸取了五代的教训……取士不再以家世门第为标准。”得出吸取五代教训,采取以文治国策略;根据“皇权与相权自古便是封建统治阶级很难权衡的关系……得以与相权相抗衡。”得出制约相权的需要。
(2)根据材料“宋代士大夫在限制皇权的斗争中……多数情况下允许甚至鼓励直言。”得出对君主进行的激烈抨击与劝谏;根据材料“士大夫制约皇权的另一直接有效的方式,即抵制、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得出直接抵制君主错误的旨意;根据材料“神权(天)、史官之权被宋代士大夫充分发挥,犹如尚方宝剑,成为制约皇权的有力武器。”得出利用神权与史官之权制约君权;根据材料“储君即位之前,几乎都在受教育阶段,定期不定期地时常接受士大夫的儒学教育。”得出强化对储君的教育、感化。
(3)本题可以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积极影响重用由文人构成的士大夫集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助于加强北宋的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减少了决策失误,有助于统治的稳定。消极影响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皇权仍然至高无上,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士大夫政治影响
【名师点睛】材料解析题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19.(1)原因: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债务盘剥严重。
(2)现象: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条件: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理;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
(3)含义:一方面,农民兼业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为工商业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兼业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手工业生产。
(4)看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可知,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根据材料“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可知,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债务盘剥严重。
(2)现象:根据材料“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可知,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条件:结合宋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状况等方面相关知识,从商品经济繁荣、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理、农民经营观念转变等方面进行分析。
(3)含义:根据材料“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不仅减少了其自身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手工业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等信息可知,“两面性”指的是,一方面农民兼业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劳力,促进工商业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兼业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手工业生产。
(4)看待: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客观辩证地看待农民兼业,从农民建业是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评价其积极方面;从其属于小农经济范畴,不利于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等方面评价其局限性。
20.相似之处:应当看到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2分,无观点扣2分)
说明:内容上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使儒学更加思辨化、哲学化(3分)主张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宋代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宋代知识分子树立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主动积极去全面探索自然界事物客观规律的精神得以确立。(3分)宋代时,三大发明得以发展,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
【分析】试题分析:根据“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相似之处是看到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至于理由的说明,学生需紧扣“内在生命与动力”、“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关键词,据材料与所学进行归纳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评价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