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角抵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角力”,是军民习武练兵的一种方式。秦灭六国后承罢讲武礼,为角抵”,变成了民间一种单纯的娱乐游戏。秦统治者的举措( )
A.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B.打击了六国残余势力
C.旨在消除儒学的影响 D.有助于改善社会风俗
2.《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 )
A.分封制 B.内外服制度 C.郡县制 D.行省制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其文中“□□”应是
A.谥号 B.庙号 C.年号 D.尊号
4.秦统一后,嬴政不满足“王”的称号,改称“皇帝”,且“朕”、“诏”、“玺”等成为皇帝的专用名称;“政月”改称为“正月”,“楚”改称为“荆”。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皇帝个人喜好影响称谓的变化
B.嬴政借此否定周天子的统治
C.统一名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5.某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道: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6.有学者说,(诗经》中所说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士“只是法理上的存在,它需要“率土之滨的“王臣”来实现。而秦始皇以郡县制的方式实现了“薄天之下,其非王土”的政治理想。该论述旨在说明
A.西周分封制无任何益处 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朝流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君主的权位越来越显赫
7.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当时( )
A.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B.封建等级关系森严
C.政府鼓励积极进取 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
8.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 · 陈涉世家》认为是严苛的秦法,“失期,法皆斩”,并广为流传;1975 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中《秦律 · 徭律》规定,陈胜、吴广因为 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这表明( )
A.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D.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9.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
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②它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建立于秦朝,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④主要体现为皇帝对中央官员的管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12.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刘邦取胜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D.推动社会转型
13. 秦汉在县以下划分为乡、里,选任乡官里吏辅助统治基层。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秦朝)里吏由里中推选、县廷任命,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里吏 秦朝废除军功授爵制度
B (秦制)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秦朝基层治理体系完备
C 汉初: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者为善,置三老,……复勿繇(徭)戍,以十月赐肉酒”。 汉初基层治理注重教化
D 西汉循吏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A.A B.B C.C D.D
14.岳麓秦简中有一条律令“令曰:黔首、徒隶名为秦者更名之,敢有、有弗更,赀(铠甲)二甲。”里耶秦简记录的一条:诸官(名)为秦,尽更。这说明( )
A.秦朝开始实行避讳制度 B.秦文化具有君权至上特点
C.秦朝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D.秦朝法律繁琐且注重形式
15.秦统一后,围绕郡县制的问题,在朝堂上发生了“师今”和“师古”的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张( )
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②反映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③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 ④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秦朝统一六国后,“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这些作为集中体现了
A.帝王穷兵黩武 B.政治统治腐败
C.巩固中央集权 D.贵族豪强崛起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材料二 秦在开疆扩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这两句话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
材料二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至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楚两国与晋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
19.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3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
(2)“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4)材料三是怎样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
20.“泰半之赋”。据史料记载,秦朝收取“泰半之赋”,对此学者们存在较大争议。
材料一 (农民)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①。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注:①孙翊刚对“泰半”的理解是2/3。
材料二 (秦代)口赋则远比田租要重,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
——王新龙《大秦王朝》
材料三 里耶秦简
“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
——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
材料四 总舆田(应纳税土地)数5295亩,除以总税田(应缴田租)数451亩,为11.73倍,若总税田数为441亩,则为12倍。这两个数据都可以作为秦始皇三十五年迁陵县的实际田租税率为“十二税一”的佐证。
——刘三解《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
(1)就研究秦朝收取“泰半之赋”而言,上述四则材料哪些是第一手史料?哪些是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一,秦朝农民对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哪些?对比材料一、二,两位学者对“泰半之赋”中的“赋”的理解有何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秦收取“泰半之赋”的说法是否成立?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角抵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角力’,是军民习武练兵的一种方式。秦灭六国后承罢讲武礼,为角抵,变成了民间一种单纯的娱乐游戏。”可知,秦统一后将原本用于军事训练的“角力”变为了单纯娱乐性质的游戏,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上的私斗行为,有助于改善社会风俗,D项正确;A项夸大了该举措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针对的是全国民众,与打击六国残余势力无关,排除B项;“武礼”并非儒家的“礼”,与消除儒学影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大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代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知道,材料是在说明皇帝称号的来源和出处,体现皇权的独尊,根据上下文及所学知识,可以知道,D项正确;谥号是指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排除A项;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排除B项;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朕”、“诏”、“玺”等成为皇帝的专用名称,体现了皇帝独尊,皇帝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故D正确;AB均为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统一名称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5.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由材料中“男子都自称为“朕”到“朕”成为秦始皇的专用称谓,可见皇帝独尊的地位。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6.C
【详解】材料“秦始皇以郡县制的方式实现了‘薄天之下,其非王土’的政治理想”体现的是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彼可取而代也”与“大丈夫当如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项羽与陈胜在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们在起义前就具有了一定的提升其社会地位的渴望,并且凭借其能力,在秦末起义中完成了阶级跃升,说明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大,D项正确;“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本题主旨“社会流动性”,而“封建等级关系森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的政策以及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 · 陈涉世家》认为“失期,法皆斩”,而《秦律 · 徭律》规定,陈胜、吴广因为 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两者的记载有出入,这说明需要多重史料进行互证,C项正确;私人修史虽有主观性,但也剧透史料价值,排除A项;考古史料也有弊端,只能体现某个片段的历史,不一定比文献资料可靠,排除B项;最新的考古发现也需要与文献资料互证更具有说服力,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农民起义之时各地官员不敢随农民军一同造反,因为郡县制推广后各地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反叛中央有极重的惩罚,这体现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答案选B,A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
10.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材料设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②它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建立于秦朝,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都正确,因此选C。④主要体现为皇帝对中央官员的管辖,错误,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作用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保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员管理,排除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楚汉之争时由于刘邦善于用人并且深得民心最后取胜,因此汉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B正确;实现了改朝换代不适用于楚汉之争,A错误;刘邦取胜后同样转变为封建统治阶级,未改变社会阶级力量对比,C错误;秦汉时期都实行封建统治,未发生社会转型,D错误。故选B。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据材料"(秦制)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可知秦朝基层在教化、诉讼、赋税、治安等方面都设立官职,说明秦朝基层治理体系完备,B项正确;(秦朝)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里吏,不能说明废除军功授爵制度,排除A项;“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者为善,置三老”,是对三老的要求,不是对人民的教化,排除C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材料不能表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材料“令曰:黔首、徒隶名为秦者更名之,敢有、有弗更,赀(铠甲)二甲”的大意是百姓们名字中带有“秦”字的,必须要改掉,敢有不改的,罚两套铠甲(的钱),这突出的是君主的权威,B项正确;避讳制度从周朝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清朝文化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秦朝法律繁琐且注重形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围绕郡县制进行讨论,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统一,①正确,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正确,根据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可知主张变革,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并不能体现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其他方面还有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等,因此题干所述内容体系了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所述秦采取的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不能体现帝王穷兵黩武,排除A项;材料所述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对当时来说有必要,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秩序,没有体现政治统治腐败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对贵族采取管制的措施,不利于贵族豪强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7.(1)马克思认为:路德神学思想战胜了人们对天主教的虔信所造成的奴役制;破除了对天主教会权威的信仰;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消除了教士的特权;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祈祷等精神信仰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路德的宗教改革,没有革除宗教本身的弊端,以新教给人们的精神信仰重新套上了锁链;没有正确解决问题,没能给人的现实解放提供有效的出路。
(2)举措:开疆拓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戍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
意义:推动了中华民族融合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根据材料二“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可知,路德神学思想战胜了人们对天主教的虔信所造成的奴役制;根据“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可知,破除了对天主教会权威的信仰;根据“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可知,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消除了教土的特权;根据“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可知,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祈祷等精神信仰生活仅仅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所学知识可知,路德的宗教改革没有革除宗教本身的弊端,以新教给人们的精神信仰重新套上了锁链;没有正确解决问题,没能给人的现实解放提供有效的出路。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第一小问问的是举措。据材料二中“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可知,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中“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可知,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根据材料中“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星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可知,移民戍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第二小问问的是意义。根据材料中“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知,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根据材料中“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系列举措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
18.(1)主要原因: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
(2)措施:实行兵役制度,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力;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
(3)历史意义: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可归纳出二者命运出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导致国君权力大小的结果。
(2)措施:根据材料“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可归纳出实行兵役制度,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根据材料“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可归纳出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力;根据材料“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铜人”可归纳出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
(3)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
19.(1)答:周初实行分封制,初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
(2)答:主要原因在于各封国以周王名义“授土”“授民”,实际上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力量强大后必然与周王朝相抗衡。
(3)答: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
(4)答: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顾炎武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
【详解】(1)由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可知,周初实行分封制,初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由材料“后属疏远……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后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
(2)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分封制的内容入手分析。各封国以周王名义“授土”“授民”,实际上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力量强大后必然与周王朝相抗衡。
(3)由材料“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可知其态度是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
(4)由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可知,顾炎武既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又承认郡县制也有弊端,在郡县制背景下皇权过分专制。
20.(1)材料三是第一手史料;材料一、二、四是第二手史料。
(2)义务: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田赋,服繁重的徭役。
理解差异:材料一:田赋,征收量为粮食产量的2/3;材料二:口赋,一年收入的一大半。
(3)观点和理由:说法不成立。因为里耶秦简作为第一手史料,其中记载“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赋税比例大致为“十二税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因此又叫直接史料;第二手史料: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称为第二手资料,又叫间接史料。因此,材料三“里耶秦简”是第一手史料;材料一《中国赋税史》、二《大秦王朝》、四《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是第二手史料。
(2)义务: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可知,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田赋,服繁重的徭役。理解差异: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可知,材料一指田赋,征收量为粮食产量的2/3;根据材料“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可知,材料二指口赋,一年收入的一大半。
(3)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可知,因为里耶秦简作为第一手史料,其中记载“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赋税比例大致为“十二税一”,远没有达到“泰半之赋”。因此,秦收取“泰半之赋”的说法不成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