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期初测试历史卷
一、选择题
1.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此后,又发掘出土头盖骨化石、直立人化石和动物化石。这些“化石”( )
A.为了解北京人特征提供重要证据
B.可作为研究人类历史的文字史料
C.有助于我们研究原始的农耕生活
D.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
2.如图所示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于商代后期。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这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器( )
A.工艺高超 B.用途广泛 C.种类丰富 D.造型巨大
3.“使诸子百家成为被禁之列,结束了新学术、新思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儒学上……社会的学术思想趋于单一化及僵化。”该材料评述的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孝文帝汉化改革
D.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4.据考古发现,甲骨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如禾、黍、秬、穫等。据此,可以推测殷商时期( )
A.文字书写较为随意,结构还不够成熟
B.当时气候较温湿,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C.农作物种类已经多元化,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D.人们相信这些谷物能帮助他们与先祖或神灵沟通
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该王朝开创的哪一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6.《木兰辞》中写道:“可汗大点兵”,普遍认为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的民歌;但是里面又有“天子坐明堂”;“当户织”更是汉族女子的日常生活。这表明当时( )
A.人口迁徙推动了经济交流
B.少数民族已经全部汉化
C.农耕经济在全国范围推广
D.民族交融深入文化领域
7.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 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反映了西晋末年的历史现象是( )
A.人口南迁 B.孝文帝改革
C.少数民族内迁 D.安史之乱
8.吴国,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所统治地区又在三国东部,故也称东吴。该政权的都城是( )
A.洛阳 B.成都 C.建业 D.建康
9.北魏平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陶俑艺术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图的北魏陶俑,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项改革措施( )
A.改穿汉服 B.改汉姓
C.与汉族通婚 D.迁都洛阳
10.司马迁著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你在《史记》中不可能查到的历史史实有( )
①《伤寒杂病论》的发表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小篆作为统一通用文字
④统一铸造五铢钱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1.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被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
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12.汉早期服饰样式与楚、秦习俗密切,而汉武帝之后的日常服饰深受齐、鲁地区服饰影响,士兵的甲胄样式带有燕国、代国地区的特色。这种现象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尊崇儒术的浸润 B.推恩令的实施
C.抗击匈奴的要求 D.大一统局面的促进
13.“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隋朝统一前汉民族的胡风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在社会生活中都有所体现。这反映了( )
A.民族交流交融与发展
B.“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C.统一局面影响了民族关系
D.鲜卑族与汉族的习俗相同
14.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签订了( )
A.《北京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1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下表①处应为( )
科技成就 评述
造纸术 8世纪传播到阿拉伯地区,新型纸张取代了羊皮纸和纸草纸
① 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本草纲目》 陆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16.《琵琶记》“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诗文反映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17.《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同俄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它与我国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相比具有其特殊性。这里所说的“特殊性”在于( )
A.它是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签订的
B.它割让了大片领土给外国
C.它使中国完全丧失了东北的主权
D.它是在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
18.清初随着军机处的成立,一种新的沟通管道,即奏折制度应运而生。奏折直接送往内廷由皇帝御览,皇帝军机处磋商,之后才往下层的内阁与相关部门进行附议或执行。奏折制度的产生( )
A.使军机处具有了决策权
B.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
C.说明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D.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19.探寻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事件逻辑关系错误的( )
选项 史料 结论
A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国内民族交往频繁
B 北宋与辽结下“澶渊之盟” 宋辽之间保持比较长久的和平局面
C 南宋与金议和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D 元朝设宣政院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A.A B.B C.C D.D
20.有学者认为,郑和的远航使中国的青花瓷器、丝织品出口量增加,刺激了国内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给国家财政收入以有力的补充。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
B.加强了各国间的友好交往
C.推动了明朝经济的发展
D.发展了亚非地区平等贸易
21.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22.《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唐朝某位皇帝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下列史实能够印证他这一说法的是( )
A.唐太宗派遣文成公主入藏
B.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
C.唐玄宗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D.唐穆宗时立“唐蕃会盟碑”
23.《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中记载“瓦舍是一个民间艺术演出场所,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娱乐的归处,在宋以前,这样的娱乐活动在普通老百姓面前是显得如此的奢侈……”反映了宋代( )
A.城市管理极其严格 B.都市人口众多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官民自由平等
24.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为某些重要朝代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③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知枢密院事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1)图一和图三朝代结束分裂后,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了怎样的开创性政治举措;图一和图二朝代修建了什么重大工程?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迁都”的作用。结合材料分析影响改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根据材料三回答,唐代实行了什么制度?为什么说这一制度是“进步的”?
材料四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摘自1995年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和清朝前期分别在台湾地区设立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材料四中的“一百年前”,日本是怎样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
(5)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26.小钱币,大历史。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古至今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货币中可以窥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万币归宗】
材料一 此后,各诸侯国的旧钱币不再进入社会,圆形方孔钱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这不仅意味着奇形怪状的货币不再流通,今后货币形状会规范统一,还代表着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据《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论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货币改革出现在什么时间?改革后的货币叫什么?统治者进行该项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该改革能取得成功得益于哪一政治制度的确立?
【宝通中外】
材料二 日本仿唐风气盛行,政府曾多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受唐朝货币制度影响,708年,日本正式在奈良仿照唐“开元通宝”铸造“和同开珎”。这是见于文献记载的日本历更上最早的自铸货币。
——据《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和同开珎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遣唐使除了将唐朝的货币制度传回日本,还学习了哪些唐朝的先进文化?(请任意列举一例)曾六次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唐朝高僧是谁?
【一纸千金】
材料三 宋代前期,蜀地流通以铁钱为主,这使得从事长途贸易和大宗贸易的商人为货币的支付而烦恼。11世纪初,成都16户富商联保发行了一种可以兑换铁钱的凭证……它的形制规范,用统一纸张制作,并制作了特殊记号以防止假冒,任何人都能凭这张纸在参与联保的任意一家商户及其分铺换取纸上所注明的铁钱。从此纸币逐渐在蜀地流通开来。
——摘编自何一民等《成都简史》
(3)材料中“可以兑换铁钱的凭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请写出官的名称。青根据材料概括,北宋时期纸币在蜀地流通开来的原因。
27.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推陈出新,也需要薪火相传,下面是七年级某班同学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一【制度开创——发展政治文明】
材料一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据《史记 主父偃传》
活动二【江南开发——见证经济文明】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据《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据《宋书》
活动三【移风易俗——彰显中华文明】
材料四 一组北魏时期的文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三,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文物1与文物2见证了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哪些措施?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8.唯物史观认为,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认为)三晋(山西)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吸引)三晋之人,利其(给他们)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务农)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鼓励开垦荒地),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 食货》
材料三:不同史书中的江南地区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 货殖列传》 江南之为国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概括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诱三晋之人”到秦国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对秦国的作用。
(3)不同史书中描述的江南有很大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参考答案
1-10 AABCB DACAA
11-20 CDABD CADAC
21-24 CACB
25.(1)举措:图一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图三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工程:图一秦朝修筑长城(或开凿灵渠)图二隋朝开通大运河。
(2)孝文帝迁都洛阳作用是改变陋俗,便于接受中原文化。影响改革的基本因素有对先进文化的态度、改革者的信心和勇气,时机和国情等。
(3)科举制。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立台湾府。日本于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等地。
(5)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古往今来,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国家统一问题,都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促进国家统一;繁荣的经济、合理的政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我们要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不断交融。
26.(1)秦朝;圆形方孔半两钱;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控制、巩固统一;中央集权制。
(2)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鉴真。
(3)交子。原因:铁钱使用不便;交子的便利性与较好的防伪效果;发行者具有良好的信用。
27.(1)措施:实施“推恩令”。主要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不同:《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措施:穿汉服,改汉姓,推行汉族礼乐教化。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强了胡汉文化的交流,减少民族隔阂与偏见。
28.(1)表现: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影响:大规模集体耕作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改变了剥削方式(土地私有);农民、地主阶级兴起。
(2)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等。
(4)生产工具的改进;根据实际制定恰当政策;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维持地区和平稳定;国家有效的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