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含解析)

姓名:_ 班级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本课重点 教学重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全貌
本课难点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暗含的中华民族复兴曙光
课时培优
一、单选题
1.1915年9月《新闻报》发表题为《请愿之今昔观》的一幅漫画,画中昔日四个代表“士”“农”“工”“商”各 阶层的人员,跪拜在代表清廷的龙旗下,递交“要求立宪”的请愿书。今日代表官、绅阶层的二人,手举“君 主”二字的请愿书,递向代表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作者旨在
A. 肯定民国经济的繁荣 B.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
C. 揭露袁世凯称帝伪造民意 D. 批判农工商不再关心政治
2.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对外公布中日交涉始末,声称“必须给后世的历史 学家留下记录”;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将“二十一条”作为革命动员的依据;报界通过报道“二十一条”,提倡振 兴国货。上述做法
A. 营造了民主建国舆论氛围 B. 开创了救亡图存新道路
C. 有利于民族国家观念强化 D. 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
3.1913年,末教仁在《代草国民党大政见》中认为:“吾国积弱,非鲁坛用外交不足以求存:然欲运用外 交,非具世界之眼光,不足以尽其用”,强调开展外交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认清国内外形势,才能在外交实 践中因势利导,借势而为,切实维护国家利益。这一认识充分体现了宋教仁
A. 博采众长的开放胸怀 B.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C.永不妥协的革命精神 D.经世致用的务实思想
4.北洋政府统治中国的短短16年时间里,频繁更换了14名国家元首。内阁更是如同走马观花,共变更37 次,改组24次,有26人担任过总理,此外还有4个摄政内阁在短时间内行使过执政权,任期最长的17个 月,最短的仅两天。这引发
A. 列强实施以华治华政策 B.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C. 国人捍卫共和斗争失败 D. 救亡图存运动深入发展
5.1920年,《申报》一则时评指出:“共和为文明之美称,初不料共和之结果,一变而为五代之割据。无端 而有督军,无端而有巡阅,使国人恶之如蛇蝎,外人亦匿笑不置。”这则《申报》时评旨在
A. 传播民主共和观念 B. 营造国民革命氛围
C. 倡导苏俄革命道路 D. 揭露军阀政治弊端
6.1912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后,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袁世凯被迫批准严查,最后却查到内阁总理赵 秉钧身上,如果坚持依法追究下去,袁世凯极为被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于法有据且哀兵动人,胜算很 大。但国民党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二次革命”,结果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失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已成历史定论 B. 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 国民党破坏民主宪政 7.下图为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个人》该漫画表明
A. 革命形势任重道远 B.袁世凯的复辟违背民意
C. 列强干涉中国革命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对外公布中日交涉始末,声称“必须给后世的历史 学家留下记录”;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将“二十一条”作为革命动员的依据;报界通过报道“二十一条”,提倡振 兴国货。上述做法
A. 营造了开放的與论氛围 B. 开创了救亡图存新道路
C. 保证了历史事实真实性 D. 有利于民族国家观念强化
9.如图是一枚民国三年(1914年)铸造的“袁大头”,国人自此在钱币上见到了最高领导人的尊容。“袁大 头"含银量高,市值规整,袁世凯去世后的第二年,政府规定以“袁大头”为税收本位市,甚至各地政府仍继 续铸造“袁大头”至1929年左右。据此可知,“袁大头”的颁行
A. 体现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B.缓和了军阀之间的矛盾
C.凸显了民国的正统地位 D. 加速了官僚资本的积累
10.下图为鲁迅、钱稻孙等人设计并于1913年2月正式发布使用的民国政府“十二章国徽”。该国徽图案象 征着稳重、忠孝、洁净等,但在北伐战争后被废除。据此判断,“十二章国徽”的设计和使用
A.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 B.制约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的实现
C. 体现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民意诉求 D. 引发了先进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
11.1923年,民国总统选举,直系军阀曹锟以5000元一张选票到处收买议员,又以40万元高价收买国会 议长,共用去贿赂款1350余万元,最后贿选当上大总统。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中国
A. 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B.国民党政治渐趋腐败
C.新文化运动缺乏影响 D. 代议制民主流于形式
12.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进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恰当的是
年份 食物及饮料 原料 制成品 金银
1913 17.01% 12.43% 61.45% 9.11%
1919 11.09% 17.45% 57.19% 14.27%
1927 20.65% 24.13% 46.33% 8.89%
A. 中国的制造业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B.中国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局面
C.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途径 D.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3.从大形势讲,武人登上历史舞台,一方面是乱治交替的中国政治周期中,乱世的难免之局,另一方面, 也是自晚清以来,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日本和德国,提倡尚武精神,大力推行军事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该时期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种因素不断成长 B. 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的蓬勃开展
C.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中共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4.民国初期,宋教仁称,中国已经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同盟会应当实现由革命党到政党的转型,“世 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 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由此可知,宋教仁主张
A. 组建政党内阁,维护革命成果 B. 树立政治权威,反对中央集权
C. 完善民主程序,建立共和政体 D.实行分权制衡,提升议会地位
15.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证券交易所施行细则》等,规定了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具体条 件、必备手续与申请注册程序。这是为了
A. 限制社会资本流动B. 收回经济主权 C. 促进民族经济发展D. 筹措参战经费 16.下表为1918-1926年盐税收入的分配表(单位:千元),表格说明
年份 中央政府所得份额 地方所得份额 合计
1918年 56,600 15,000 71,600
1921年 52,400 18,000 70,400
1926年 8,868 47,672 56,540
A. 晚清时期地方实力增强 B.民国中央政府权威的下降
C.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关税 D. 地方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
17.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北洋军阀代表地主阶级利益。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不少学者
认为北洋军阀集团不仅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而且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色彩。后者判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 北洋军阀统治期间
A.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新的经济因素得到一定的发展 D. 民主政治不断地发展完善
18.1915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权度法》在传统度量衡标准暂无法遽废的条件下,该法将国际通用单 位标准体系与中国传统的重量等单位标准体系同时列为法定的度量衡标准体系,并规定了两者之间法定的 换算比。《权度法》的颁布
A. 有利于国内商品市场的发展 B. 旨在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
C. 实现了度量衡管理的现代化 D. 加速了传统度量衡的消亡
19.据记载,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X 公司条例X 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 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 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一记载不能反映
A. 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 B. 采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C.学习西方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D. 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20.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先后公布《农商部奖章规则》及《农商部奖励实业办法》等规定,主要是对经营 实业成绩显著的个人与团体给予荣誉奖励。这些法令的颁布
A. 促进了民族经济初步发展 B. 造成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反映出政府开始干预经济 D. 有利于激发民族工商业发展活力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有关近代经济史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战”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所特有的一个范嚼。其实质是要求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 业,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对16世纪至19世纪初商人的社会地位和意识形态的研究,可以看 到前近代中国内部已呈现重商主义的趋势,中国社会和思想虽未定破传统的框架,但已走近传统的边缘。“商 战”一词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正式提出来。
——欧阳礼泉《试论中国近代“商战”思想的发展脉络》
材料二1894年,41岁的张塞高中状元,名满天下,官拜六品,第二年他却放弃了不可限量的仕途。 张塞曾指出,“世界经济之潮流喷涌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性,塞则败”,“就各项实业而言,最为吾 所主张者为棉铁二项,以其于近世界中为必不可少之物也。”据《张赛全集》整理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在初牌时尽管面临普各方面的紧迫难题,但对经济仍比较重视。《临时约法》第
六亲 明确现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实业部呈文孙中山,呈请“详加厘订章程,须行全国”。 其所定商业注册章程,革除了清政府对申请注册者“敲肤吸髓,有至一佔恒纳千金左右”的弊端。对于呈请垦 荒者,实业部均给子积极支持和保护。
——摘自朱英《论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
在《实业计划》中,补中山说:“子之计划,首先注意于铁路....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 量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也无由发展也”。“于中国中部、北部、南部各建一大洋港口,如纽约港者”。“以前 事事不能进步,均由排外自大之故。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但是为避免重踏洋务派创办工 业时被帝国主义染指及干f预历史的覆辙,他强调“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战”思想在中国兴起的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赛的实业救国思想,指出他在19世纪晚期作出的重大改变。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一问阐述:①概述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的措施。②概述孙中山《实 业计划》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C
【详解】
通过今昔对比可以看出,昔日对清廷请愿实行立宪是全体人民共同心愿,而今请愿帝制只是官绅阶层相互
勾结,伪造民意,C 正 确 ;AD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B 排除。故选 C。
2.C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想要灭亡中国,北洋政府与孙中山等人因此建设相 应的舆论阵地,这有利于民族国家观念强化,C 正确;材料与民主建国无关,排除A; “开创”的说法错误, 排除B; 事实证明不能阻止袁世凯复辟,排除D。
3.D
【详解】
根据“强调开展外交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认清国内外形势,才能在外交实践中因势利导,借势而为,切实维 护国家利益。”可得出其反映出宋教仁的思想带有务实的特点,主张与世界接轨,要有世界的眼光,D 项正 确;材料不能体现博采众长,排除A; 民族气节没有体现,排除B; 材料与革命无关,排除C。
4.D
【详解】
北洋政府频繁更换国家元首和内阁,说明政局动荡,实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争夺,中国民族危 机严重,这种状况引发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深入发展,故选D; 义和团运动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实行以华 治华政策,排除A; 北洋军阀统治期间推行奖励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C 项与 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点睛】
5.D
【详解】
根据共和为文明之美称,初不料共和之结果,一变而为五代之割据。无端而有督军,无端而有巡阅……”可 得出其反映出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到军阀割据的混乱之中,因此《申报》是要揭露军阀政治的弊端,D
项正确;材料没有要传播民主共和,排除A; 国民革命还没有开始,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到俄国的十月革 命,排除C。
6.D
【详解】
依据材料但国民党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次革命””可知二月革命有走极端的嫌疑,是对民主宪政的破坏, D正 确 ;A 项太绝对,排除A;B 项没有体现,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深入人心,排除C。
7.A
【详解】
由材料"20世纪初“和漫画内容可知,描绘的是当时政治动荡和各方势力争夺的情况,表明中国革命形势任 重道远,故选A; 袁世凯复辟只能部分反映漫画内容,故排除B; 材料无法反映列强干涉,故排除C; 政 治 形势的复杂表明民主共和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故排除D。
8.D
【详解】
根据材料,面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孙中山和报业届纷纷提及“二十一条”,这有利于激发中 国人的爱国情怀,有利于民族国家观念强化,故D 正确;材料并非营造开放的舆论,只是单方面的宣传“二 十一条”,故A 错误;在20世纪中后期已有救亡图存观念,材料涉及的不是新道路,故B 错误;这种做法 与保证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无关,故C 错误。
9.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袁大头"因为含银量高,币值规整而在袁世凯去世后继续流通,说明的是该货币具有良好的社 会信誉,A 正 确 ;B 与材料无关,且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矛盾重重,B 排除;袁世凯政府不属于民 国正统,C 排除;材料与官僚资本积累无关,D 排除。故选A。
10.A
【详解】
据图示内容可知,为民国政府设计的国徽中还保留了龙、凤等传统文化的因素,由此可知体现了社会思想 转型的艰巨性,故选A; 仅根据一个国徽无法说明制约民主共和国在中国的实现,排除B; 国徽的设计没有 民众的参与,不能体现民意诉求,排除C;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排除D。
11.D
【详解】
由材料可知可以通过贿选议员而当选总统,总统由国会议员选举产生,但是这种代议制民主选举被金钱俘
虏,可见民主并未得到真正践行,所以D 项正确。曹锟贿选发生于军阀混战时期,但军阀混战材料没有体 现 ,A 项错误;国民党当时正在南方继续革命,准备国民革命打倒军阀,曹锟等不是国民党,B 项错误;新 文化运动未能深刻影响议员们的决断,但不能否定它的社会影响力,C 项错误。
12.A
【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原料进口比重上升,制成品进口比重下降,说明当时我国的工 业品制造能力上升,从而进口了更多的原料,进口了更少的制成品,故选A; 根据进口数据无法说明中国 扭转了贸易逆差局面,也无法说明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途径,排除BC;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经济 侵略由表格信息看不出,排除D。
13.A
【详解】
根据晚清以来”、“武人登上历史舞台”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应该是中国近代军阀害据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发展壮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种因素不断成长,故选A; 抗日救亡运动在民 间蓬勃开展的时期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此时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B; 军阀割据时期是在辛亥革命以 后,排除C; 中共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D。
14.A
【详解】
根据“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可知宋教仁 致力于议会选举,说明他要组建政党内阁,维护革命成果,A 项正确;宋教仁是要通过正常的议会选举掌 控国家权力,并不是树立政治权威,反对中央集权,排除B 项;民国初期中国已经建立了共和政体,排除C 项;宋教仁是要在议会中占据优势地位,而非为了提升议会的地位,排除D 项。故选A 项 。
15.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证券交易所施行细则》等法规,并规定了建立 证券交易所的具体条件、必备手续与申请注册程序,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由此可知,北洋政府的 举措这是为了促进民族经济发展,C 项正确;北洋政府的措施有利于资本流动,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收 回经济主权问题,排除B 项;材料与筹措参战经费无关,排除D 项。故选C 项 。
16.B
【详解】
从表格中“中央政府所得份额”和地方所得份额”的分配数据可以看出,地方的比重越来越高,说明民国中央
政府权威的下降,B 项正确;地方盐税收入的增长并不能代表地方的实力增长且时代错误,排除A; 列强侵 略掠夺中国关税与盐税的消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项;选项D 与材料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性,排除D 项。 故选B 项 。
1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商企业发展的政策法令,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使得北洋军阀统治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色彩,故选C 项;当 时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故排除A 项 ;B 项是辛亥革命的意义,不是北洋军阀政 府统治措施的结果,故排除B 项;北洋军阀实施专制独裁统治,故排除D 项。
18.A
【详解】
依据材料中的北洋政府《权度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对度量衡的管理,有利于解决当时国 内度量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A 项正确;北洋政府的目的并非是与 国际接轨,排除B 项;北洋政府的统治下并未实现度量衡管理的现代化,排除C 项;传统度量衡直至今天 仍未消亡,排除D 项。故选A 项。
19.D
【详解】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出台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制定过程中采纳了工商界代表建议,而且将学 习西方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这只说明了民国经济立法的内容和过程,无法说明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 符合题意;民国颁布了关于商人与公司的管理条例、证券交易、商标、商会等方面法规,说明经济立法涉 及领域广泛,故排除A; 工商界代表的建议和要求被政府采纳,说明政府立法采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故 排除B;工商部立法时参考西方法律,又注重本国状况,说明学习西方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故排除C。
20.D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北洋政府以法令形式对经营实业成绩显著的个人与团体给予荣誉奖励等信息来看,这些做法 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工商业,从而有利于激发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活力,故答案为D 项;民族工业的 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 项;这些法令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壮大,与官僚资本没有关系,排除B 项;C 项中的“开始”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21.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经济结构变动(或自然经济解体),内部已呈现重商主义趋势,民族工业兴起(或
洋务运动)。
(2)对外开放(或顺应世界经济潮流),棉铁优先。弃官经商。
(3)选择①。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设立实业部:分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苛捐 杂税;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鼓励垦荒。选择②。交通运输必须放在近代工业首位;将全国铁路分为六大 系统;建立三大海港,疏通内河水道(或发展内地交通);在不损害中国主权条件下,引进外资和技术。
【分析】 (1)
“经济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对16世纪至19世纪初商人的社会地位和意识形态的研究,可以看到前近代 中国内部已呈现重商主义的趋势,中国社会和思想虽未突破传统的框架,但已走近传统的边缘”和所学知识 得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经济结构变动,内部已呈现重商主义趋势;民族工业兴起(或洋务运动)等。 (2)
“思想”,根据材料二信息“世界经济之潮流喷涌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得出:对外开放; 由材料信息“就各项实业而言,最为吾所主张者为棉铁二项,以其于近世界中为必不可少之物也”得出:棉铁 优先。“转变”,依据材料信息“第二年他却放弃了不可限量的仕途”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弃官经商。
(3)
“阐述”,依据材料三信息“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详加厘订章程,须行全国”“所定商业注册章程,
革除了清政府对申请注册者“敲肤吸髓,有至一帖恒纳千金左右’的弊端”“对于呈请垦荒者,实业部均给予积 极支持和保护“得出: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设立实业部: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 代苛捐杂税;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鼓励垦荒。由材料三信息“予之计划,首先注意于铁路.…非先有此种 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也无由发展也”“于中国中部、北部、南部各建一大洋港口, 如纽约港者”“以前事事不能进步,均由排外自大之故。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惟发展之权, 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并结合所学得出:交通运输必须放在近代工业首位;将全国铁路分为六大系 统;建立三大海港,疏通内河水道(或发展内地交通);在不损害中国主权条件下,引进外资和技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