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含解析)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本课重点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增强史料实证能力的同时,构建这一时期经济 生活的历史图景。
本课难点 根据故事接触宋代社会,通过课本的梳理了解宋代社会的变化,通过设问深化 对宋代社会变化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社会流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 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单选题
1.南宋时,朝廷督励州县劝农种麦,“江东西、湖南北、淮东西路帅漕,官为借种及谕大姓假贷农民广种”, 且需登记造册以供御览。朝廷告谕官民“岁丰为不可常恃,欲备荒歉而接食也”。朝廷此举旨在( )
A. 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 B. 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C. 维系统治秩序的稳定 D. 发展稻麦轮作制度
2.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 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这一做法
A. 体现了南北粮食日趋融合的趋势 B. 促使外来农作物成为种植的主体
C.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D. 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北宋时,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雇值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而异;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 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佣来的雇匠,即使是列入匠籍的工匠,也可从政府领取一定的“雇 值”。这从本质上说明北宋时期( )
A. 工匠制度仍然存在 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 经济政策不断调整 D.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
4.南宋时,随着大批北方人口的南移,麦的需求量激增,促使南方麦的种植逐渐普遍。据庄绰《鸡肋编》 卷上记载,江、浙、湖、湘、广地区,所种春小麦,“不减准北”;植棉区已从两广、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 淮河流域,棉花的“诸种艺制作之法,骏骏北来;江、淮川蜀,即获其利”。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
A. 南方开始种植小麦 B. 已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C. 南北农业交流频繁 D. 南方农业获得较大发展
5.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业系统严密,工匠分别从各州县征召或雇佣,加入匠籍,世袭不变,长役无酬。宋代 官营手工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间的差雇”制。这一变化表明
A.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统治政策的调整推动社会进步
C.手工业生产方式变化 D. 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6.宋人林之奇在《墨染丝》中写道:“缫丝自喜如霜白,输入官家吏嫌黑”,“墨丝归织家人衣,别买输官吏 嗔迟”。此诗描写的是
A. 官营丝织业垄断市场 B.民营丝织技术落后
C.家庭手工业者的遭遇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7.如表是宋代至明代江苏地区粮食平均亩产量统计表(单位:市斤)。据此可以推知,明代江苏地区粮食 亩产量的增加
朝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粮食平均亩产量 326 347 450
A. 得益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促进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D. 为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8.987年,宋太宗派出8名内侍,带着敕书金帛,“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 龙脑”。北宋时期,与中国通过海上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这反映出北宋
A. 改变了传统经济政策 B. 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
C. 积极进行海洋开发 D. 自耕农经济地位下降
9.驱区傩是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活动,在宋代更是盛极一时,成为民间广泛参与的一种雅俗共赏 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姓和皇帝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由此可知宋代( )
A.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B. 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
C.民间娱乐活动没有等级差别 D. 商业经营方式丰富多样
10.北宋政府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对商人运输到边境地区的粮草等军用物资以高价收购,并以“券”或“茶 引”等支付。商人再到江淮取茶,并将其贩卖到西北以获巨额利润。这一政策
A. 体现政府对市场经济手段的运用 B.有效解决了宋代边防危机
C.增加了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 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11.宋代词人柳永写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名句。 促成该城市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坊市制度的解体 B. 农耕文明的自我调整
C. 古代都会的传统优势 D. 中外贸易的空前活跃
1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市场上流通的大宗商品以盐、铁为主,而宋代市场流通的大宗商品构成以粮食、
茶叶、纺织品、食盐等为主。这表明宋代
A.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B.手工业出现了技术革新
C. 放弃主流经济政策 D.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13.北宋东京因袭后周,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城市面貌颇具特色,皇城正南的御路 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亦然。这反映了
A.商业区奢靡之风盛行 B. 市已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 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 D. 市开始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14.2020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的“舟楫千里 大运河文化展”向公众开放。如图所示运河所起的 共同历史作用是
隋唐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A. 保障北方物资供应 B. 促进关中与江南的交流
C.推动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D.减轻南方人民负担
15.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江苏、浙江、福建、 江西、湖南五省书院由26个增加到564个,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经济格局的变化
C. 科举制度的改革 D. 儒学地位的强化
16.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元朝 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这主要是由于 当时
A.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B. 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C.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 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17.宋代人记述当时“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这反映了宋代
A.思想控制不断强化 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C. 程朱理学影响广泛 D. 文化下移趋势显著
18.在唐代对女子继承权法律化的基础上,宋代各种法律、敕和案例对女子财产的继承范围、继承方式及 继承份容额都作了较为详备的规定,使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这表明
A. 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
C. 政府对商业活动加强控制 D. 男女获得了同等的继承权
19.隋唐时期,存在“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烟必由于谱系”。但到两宋时期, 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种变化反映了
A. 门第观念淡化 B. 血缘亲情淡漠
C. 科举制度完善 D. 社会控制放松
20.宋初,延续了唐代良贱不婚的传统。南宋后期,“婚姻不问阀阅”已经成为不少家庭恪守和遵从的信条。 这一变化
A. 深受理学发展的影响 B.得益于科举制的完善
C. 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D. 冲击了封建纲常礼教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中前期的“市”能否设立,由国家规定;在“市”内,物价的确定、女换的具体位置、女换的时 间等都要遵从国家的安排。唐代对市场的管理主要采取由“市令”专管或以其他官员兼职掌控,严格规范各级 市场空间及市场交换行为的模式,其最重要的就是由市场官员直接管理交换的各个环节,其职事前后似平 都在表现出国家至上的特点。
摘编白吴胱责《唐宋国家市场管理模式变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国家的市场观发生变化,使唐代以来通过“商税”以增加国家收入的意识在宋代得到前所 末有的加强。在观实中,一方面国家下放对具体交强场所的管理叔,将项细事务文子牙人、小吏;另一方 面,则是加强税收机构的完善,从另一个角度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管理。
— —摘编自吴晓亮《唐宋国家市场管理模式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市场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相比唐代,宋代市场管理方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材料反映了南宋地方政府借种假贷鼓励农民种麦,朝廷也积极劝农种麦并告谕民众要贮备粮食以防兼收,
这些措施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进而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粮食买卖情 况,无法说明农业商品化程度,故排除A; 材料措施有助于保障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但朝廷的主要目的在 于维护统治秩序,故排除B; 材料只反映了朝廷劝农种麦、贮备粮食,没有体现稻麦轮作,故排除D。
2.D
【详解】
根据材料“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 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可知,占城稻具有“穗长而无 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的优点,能够抵御轻度干旱,这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D 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粮食融合,所以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占城稻成为种植的主体,所以B 错误;材料没有 体现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所以C 错误。
3.D
【详解】
北宋时期,部分私营作坊和官营作坊均采用雇佣方式,说明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D 项;材料中可 以看出此时工匠制度还存在,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故A 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此时还尚未出现,虽然 有雇佣的方式,但仍不是当时运用较多的一种经营方式,故B 项错误;此时经济政策仍然是重农抑商,因 此未调整,故C 项错误。
4.D
【详解】
根据材料“据庄绰《鸡肋编》卷上记载….…植棉区已从两广、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可知,小麦和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体现了南宋时南方农业获得较大发展,故选D 项;南宋之前,南方已经开 始种植小麦,故排除A 项 ;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南宋时南北农业交流频繁, 故排除C 项
5.D
【详解】
依据材料中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管理制度对比可见,手工业工匠由唐朝的奴隶制、差役制发展到宋代的“差
雇”制,反映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匠的身份和地位有所上升,故D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官营手工 业的情况,故A 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统治政策的调整,且统治者实行的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 排除;材 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中工匠身份地位的变化,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故C错误。
6.C
【详解】
“缫丝自喜如霜白,输入官家吏嫌黑”“墨丝归织家人衣,别买输官吏嗔迟”,材料信息说明宋代政府在质量和 时间上对家庭纺织业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因此,此诗描写的是家庭手工业者的遭遇,故C 正确;材料没有 官营丝织业垄断市场的信息,故A 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营丝织技术落后,故B 错误;材料没有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的信息,故D 错误。
7.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较之宋元时期,明代苏州地区粮食平均面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的增 加,能够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为江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D 项符合题意;食产量增 加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 项因果关系颠倒;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就已完成,排除B 项;江苏地区主 要生产稻米,其产量的增加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 项 。
8.B
【详解】
材料北宋时期,与中国通过海上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体现的是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兴盛, 这主要和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有关,B 正确宋朝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A 排除,材料与开放海洋无关, C排除;材料未涉及自耕农的经济地位,D 排除。故选B。
9.A
【详解】
材料中的驱傩”“成为民间广泛参与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姓和皇帝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等 信息可知,“驱区傩”从祭祀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甚至连皇帝都来观赏,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市井生活 的丰富多彩,A 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马区傩”由祭祀发展为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活动,反映不出理学对社 会的影响有限,B 项错误;君民同乐傩戏并不意味着等级差别消失,也不符合史实,C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 现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井生活的丰富,不涉及经营方式丰富多样,D 项错误。
10.A
【详解】
根据材料高价收购“以券’或茶引等支付”“江淮取茶”“贩卖到西北以获巨额利润”可知,北宋政府充分运用
了市场经济手段来解决粮草问题,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 宋代边防危机是否得到解决材料没有 体现,排除B; 这一政策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 这一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流 通,排除D。
1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社会变革进程中,市镇的兴起受到城市转型与发展的外力推动,但就其内在动 因而言,源于农耕文明的自我调整,如政府实行的“不抑兼并”政策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宋代以后人身依附关 系逐渐松弛,都为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盛提供了条件,使城市文明走出封闭状态,走向繁荣,故B正 确 A、C、D三项也是影响城市兴盛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都排除。
12.D
【详解】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以盐、铁为主”宋代市场..…以粮食、茶叶、纺织品、食盐等为主”等信 息可知,相比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宋朝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种类丰富,说明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 高 ,D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春秋战国至宋代的大宗商品由盐铁为主到粮食、茶叶、纺织品、食盐 等为主,没有体现对市场监管的描述,A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相比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宋朝市 场上流通的商品种类丰富,没有涉及手工业技术革新问题,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主流经 济政策仍然是重农抑商,并未放弃,C 项错误。
13.C
【详解】
北宋东京城中主干道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亦然,这说明 当时商业围绕主干道展开,形成商业街,C 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情况,排除A; 材 料显示的是突破了空间限制,排除B;D 中的“开始”错误,排除。
14.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都是为了沟通南北,保障北方物资供应, 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巩固统治,故A 项正确;元朝大运河裁弯曲直,不流经关东地区,“促进关中与 江南的交流”只适合于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故B 项错误;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大运河并未推动政治中心 南移,故C 项错误;大运河的开凿都未减轻南方人民负担,反而会加重人民负担,故D 项错误。
15.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从唐朝到宋朝,南方增加的书院比北方增加的书院多,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影响文化中心南移,B 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格局变化引起文化重心南移,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 A; 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推动书院发展,但与书院格局变化的关系不大,排除C; 程朱理学的发展,推动 了儒学复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1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前期,把京杭运河改成直线,缩短运河航程,开辟长途海运航线,满足了国家大 量北远财赋和粮食的需要,反映了当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A 项正确;政治中心的东移在元代以前已 经开始了,B 项错误;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是其影响,并非原因,C 项错误;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只是客观 条件,并非主要原因,D 项错误。
17.D
【详解】
材料体现宋代南方各地的民间文化氛围浓厚,读书蔚然成风.这体现出了文化下移的趋势。宋代随着印刷 术、造纸术的普及,科举制度完善,平民社会形成,故选D;A 不符合宋代史实,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政 府控制的结果;材料并不能反映南北水平差异,排除B; 材料不能反映理学的地位.排除C。
18.B
【详解】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民事法律关系与法律规范的新发展,对女子继承权的细密规定就是表现之一,
故B 项正确;宋代法律对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规定仅仅说明妇女地位有所提高,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 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大幅提高”说法错误,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故C 项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并没有取得法律赋予男性的 诸如宗祧继承权和爵位继承权等权利,故D 项错误。
19.A
【详解】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说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门第观念, 故选A; 材料无法体现血缘亲情淡漠,排除B;“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无法体现科举制度完善,排 除C;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20.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唐代的婚姻还受门第差别的影响,而宋代婚姻中门第观念已经弱化。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 于社会阶层流动加速,门第观念的弱化,而社会阶层流动加速则得益于科举制的完善,故选B;宋初理学还 没有完全形成,“深受….…影响”的说法有误,排除A; 这一变化反映了门第观念的变动,而非社会结构的变 动,排除C; 这一变化是社会观念的变化,并不是冲击封建纲常礼教,排除D
21. (1)特点:直接管理为主,国家至上;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严格。 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等。
(2)变化:由直接管理变为“以税代管”。
积极影响:减少了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
【详解】
(1)根据材料—“唐中前期的“市”能否设立,由国家规定;在‘市’内,物价的确定、交换的具体位置、交换 的时间等都要遵从国家的安排….…其最重要的就是由市场官员直接管理交换的各个环节,其职事前后似乎 都在表现出国家至上的特点”,可得出,唐代市场管理的特点是:直接管理为主,国家至上;根据材料一
“.…唐代对市场的管理主要采取由‘市令专管或以其他官员兼职掌控,严格规范各级市场空间及市场交换 行为的模式.”,可得出,唐代市场管理的特点是: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严格。结合所学可知,形成这 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等。
(2)根据材料二“宋代国家的市场观发生变化……一方面国家下放对具体交换场所的管理权,将琐细事务 交予牙人、小吏;另一方面,则是加强税收机构的完善,从另一个角度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管理”,可得出, 宋代市场管理方式发生的变化是:由直接管理变为“以税代管”。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了对商业的限制,促 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分析宋代市场管理方式发生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