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 班级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本课重点 (1)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 (2)《南京条约X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 (3)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本课难点 鸦片战争的性质
课时培优
一、单选题
1.从18世纪初期起,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 到远离国境的异域的影响。输入中国的棉花和由中国输出的棉布成为西方商人的大宗贸易货物。这说明当 时
A. 中国已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中西方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闭关锁国”政策已破产
2.有学者指出:乾隆后期的“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 异化,终于从一个雄强一世的东方大帝国、一个中央王国,异化为一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这一结 论的得出是基于
A. 东西方发展趋势迥异 B. 清朝综合国力的衰退
C. 中国经济发展的停滞 D. 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
3.“妻室儿女哭嚎啕,不管了;父母无病逝故早,气死了;不完钱粮不纳草,地卖了;赤身露体到处跑, 拆光了;日窃夜盗人人恼,不远了;走在野地尸难找,狗吃了。”这首近代民谣直接控诉的是
A. 繁重的赋税 BB. 鸦片的危害 C.列强的侵略 D. 政府的腐败
4.中英两国棉纺织品贸易情况表(单位:银两),如表可以用来论证
年度 自英输中棉纺织品值 自中输英土布值
1829—1830 215373 355295
1830—1831 246189 386364
1831—1832 360521 115878
1832—1833 337646 61236
1833—1834 451565 16304
A. 英国走私鸦片的主要影响 B. 中英贸易互有盈亏
C.中国土布曾受英国的欢迎 D. 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5.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 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更是1830 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 )
A. 商品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 B. 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
C. 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鸦片战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6.张鑫保教授曾说:“当两个社会、两种文化相撞的时候,产生的冲突,导致了两次中英战争,中国人称 之为鸦片战争,其实不应该被称为鸦片战争,因为导因不是鸦片。”据此,张鑫保教授强调
A. 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没有任何关系 B. 虎门销烟致使英国侵略中国
C.鸦片贸易并非是中英鸦片战争的根源 D. 工业革命的开展引发鸦片战争
7.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从 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观点混淆了
A. 现象与本质 B. 内因与外因 C. 物质与意识 D. 普遍性和特殊性
8.蒋廷蔽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 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 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是绝不肯通融的。”这反映了 中国外交
A.植根于自然经济的朝贡外交 B.始终能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C.天朝上国虚骄下的平等外交 D. 渗透了法家思想和夷夏之辨
9.《三元里抗英斗争简史》记载:“会中,群众歃血为盟,推举了军事领袖,布置了作战计划。会后,分头 进行,韦绍光四处号召乡民,奋起抵抗;何玉成动员南海、番禺、增城一带社学团民.…江本真等率义勇 准备参加作战;林福祥率水勇驻扎在石并桥。“由此可知,三元里人民抗英
A.斗争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B.是中国近代抗争的开始
C. 具有一定的组织计划性 D. 代表中国民众普遍意志
10.鸦片战争爆发后,在福建厦门,人民机智灵活的斗争使英军不得不逃往鼓浪屿;在宁波、镇海、定海, 人民奋起反抗致使英军损兵折将;在靖江、扬州、松江、瓜州等地,人民的斗争给予英军以不同程度的打 击。这说明,鸦片战争
A.促使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造成爱国与忠君思想相分离
C.刺激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萌生 D. 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11.史学家将廷认为,在道光时代的国人看来,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每种货物 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这表明他认为当时国人
A. 对国家主权认识有限 B. 对国际公法解读不够
C. 夜郎自大、愚昧无知 D. 对国际形势判断有误
12.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第5条规定:“广州等五港口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 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 安。”此后,上海于1845年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租界—英租界。这反映了
A. 上海租界建立有合理性 B.清政府无力维护国家主权
C.中英共同管理通商口岸 D. 英国是西方侵华的排头兵
1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 击战术袭击敌人。天津、烟台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抵抗侵略的行为
A. 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 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和全力支持
C.表明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 展示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斗争精神
14.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 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这表明清政府
A.竭力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B. 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
C. 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 D.动员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
15.1853年,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咸丰皇帝连发3次谕旨,一再强调从速发行官票宝钞,在“著即发行 宝钞”上谕中,他称:“比年以来,银价日昂,民生愈困。小民输纳税课,每苦于银贵,而转运制钱又多未 便。”导致清政府这次币制改革最主要是因为
A.列强侵略白银外流 B. 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
C. 建立近代货币体系 D. 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16.19纪中叶,沿海城市的人们在模仿西方生活方式的时候,内地城市人们的生活却基本上毫无变化。据
有关研究表明,辛亥前夕,四川棉织业中洋布对土布的替代率仅为11.8%,低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替代率。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A. 四川手工棉纺织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B.西方生活方式成为沿海城市的主流 C. 列强商品输出迟滞内陆省份的发展 D. 西方侵略对中国经济冲击的不平衡
17.鸦片战争前后,部分清朝士大夫热衷于研究世界及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出现了如表所示具有代表 性的部分著作,据如表可知,当时
鸦片战争前后介绍西方的主要著作
代表人物 著作 成书时间
林则徐 《四洲志》等 1841年
魏源 《海国图志》 1844年
姚莹 《 康 纪 行 》 1846年
徐继畲 《瀛寰志略》 1848年
夏燃 《中西纪事》 1850年
A.华夷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 B.“师夷长技以自强”成为潮流
C. 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思想 D.西方思想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18.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判断中西关系仍为华夷秩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相对具体的筹海 策。徐继畲《瀛寰志略》则意识到中西关系己面临“大变局”,应“取法泰西文明“以商贾为本计”,提出较为 长远的自强说。二者皆
A.坚守传统华夷观念 B.直接推动洋务运动兴起
C. 代表新兴阶级利益 D. 启迪国人寻求御悔之路
1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描绘了欧洲的贸易和军港向东方所进行的扩张,及其对中国的东南亚属国的颠 覆性影响。提出应当以欧洲人制欧洲人,并且使亚洲国家奋起抵抗他们。这部书籍
A. 推动了亚洲革命风暴的兴起 B.为洋务运动领导者所采纳
C. 是应对外部威胁的首次尝试 D. 深受西方的政治制度影响
20.以下是不同人物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人物 评语
郭士立 (19世纪中期 德国汉学家) 全书塞满了对我们自己地图的可悲的模仿品,其世界地图是古老的,好像它们是一千年 前画出来的。
梁启超 (维新派人物) 其书在今日,不过束阁覆瓶之价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其 书所刺激。
李少军 (当代北大教 授 ) 通观《海国图志》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 价值,还不如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状况来提供“制宜”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
A. 历史评价受不同人的学识影响巨大 B.《海国图志》充满对西方偏见
C.时代与视角影响对历史著作的评价 D. 评价历史著作受文化水平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东番禹邑巾女红以 织为业,近洋纱自外国至,质松价贱,末俗趋得,以充土纱,逐多失 业矣。 同一时期,中国的棉花、豆类、糖类、烟叶等农产品的出口却迅速增长。...“公行”制度取消, 允许外国人和中国人直接进行交易,健中国避渐形成了一个买办阶级。
——据《中国近代经济简史》等整理
材料二 《海国图志》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 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式器的制造和使用。其“师夷之长技以制爽”命题的提出,打破了 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 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结合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取得的特权说明变化出 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师夷长技以制夷”命题提出的影响,并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
答案:
1C
【详解】
根据“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 的影响”可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有了联系,而且输入中国的棉花和由中国输出的棉布成为 西方商人的大宗贸易货物”可知中西方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C 项正确;18世纪初期,中国尚未沦为西方的 原料产地,中国的自然经济也没有开始解体,排除AB项;“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 后,排除D 项。故选C 项。
2.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走上资本主义之路之际,清朝却处于农耕时代的顶峰,这就导致“大清帝国在与 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故A 项正确;此时清王朝的综合国力 仍处世界前列,排除B 项;清中期以前,社会经济仍是在发展的,故排除C 项;西学东渐局面直至鸦片战 争后方算形成,故排除D 项。
3.B
【详解】
从材料“妻室儿女哭嚎啕,不管了;父母无病逝故早,气死了;不完钱粮不纳草,地卖了;赤身露体到处跑, 拆光了,日窃夜盗人人恼,不远了;走在野地尸难找,狗吃了。”可以看出,其反映出抽食鸦片导致妻离子 散,家破人亡,反映的是鸦片的危害,B 项正确;ACD 项都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符合题意。
4.C
【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输入英国的土布数量在减少,而英国输入中国的棉纺织品数量在增加,这一定程 度上可以证实中国的土布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英国的欢迎,C 正确通过题干现象无法证明这是英国走私鸦片 产生的效果,排除A;“互有盈亏”通过数据无法证实,排除B;民族工业在鸦片战争前尚未产生,排除D。 5.B
【详解】
“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 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在1830年之前就已经被西方人反复论证过,此后随着侵华战争的胜 利,这些要求通过不平等条约得以实现,由此说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必然性,B 正确工业革命是列 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排除A;C 与题无关,排除;题干并未列举促成鸦片战争爆发的多重因素,排除
D。
6.C
【详解】
材料认为鸦片战争其实不应该被称为鸦片战争,因为导因不是鸦片”,结合所学,鸦片战争与鸦片走私有关, 但中英鸦片战争的根源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故排除A,C 符合题意 虎门销烟是英国侵略中国的借口,并非根源,故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揭示工业革命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故D 不符合题意。故选C。
7.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 进行的。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而非“通商战争”。由此 可知,这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只看到了鸦片战争的现象,未看清本质,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西方 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混淆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A 项正确;内因与外因、物质与意识、普遍性和特殊性 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 、C 、D项。故选A 项。
8.A
【详解】
根据蒋廷蔽的描述可知,19世纪以前的中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蛮夷,这是根植于自然经济的朝 贡外交的体现,A 项正确;近代中国,在朝贡贸易的意识下,并不能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排除B 项;19 世纪以前中国秉持的外交观念不属于平等外交,排除C项;朝贡外交观念受到西周时期的分封观念影响, 并未体现出法家思想,排除D 项。故选A 项。
9.C
【详解】
据材料可知,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三元里人民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和安排,具有一定的组织性,C 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斗争形式的多样性,排除A 项;材料无法体现这是中国近代抗争的开始,而且1839年林则徐 领导的禁烟运动也属于近代中国的抗争,排除B 项;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民众的抵抗意识并不强烈,排除D 项。故选C 项 。
10.C
【详解】
鸦片战争期间,广大人民在厦门、宁波、镇海、定海、靖江、扬州、松江、瓜州等多地展开反英斗争,给 予英军不同程度的打击,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意识,刺激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萌生,C 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19世纪末的时代主题“救亡图存”在鸦片战争时期已经形成,排除A 项;材料没有分析爱国与 “忠君”思想的关系,B 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项。故选C 项 。
11.A
【详解】
道光时代的国人,认为治外法权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这体现出当时国人对国家的司 法主权、关税主权茫然无知,A 项正确;当时国人对于国际公法不是解读不够而是根本不了解,排除B 项; 这体现不出夜郎自大,排除C 项;对于国际形势不是判断有误而是不了解,排除D 项。故选A 项。
12.B
【详解】
租界指的是一个主权国家将自己的部分领土出租给其他国家,在条约的租期内,承租国将租借地用于条约 规定,并行使管辖权。租界权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丧失,故B 项正确,A 项错误;中英共同管理通商口岸不 符合史实和材料,故C 项错误;英国是西方侵华的排头兵不是材料主旨,故D 项错误。
13.D
【详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天津等地民众自发抵抗外来侵略,这一行为展示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斗争精 神 ,D 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的部分主权和领土在列强侵略下丧失,A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清政 府并没有完全支持民众的自发斗争,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仍然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项错误。故选D项。
14.B
【详解】
据材料“1854年列强依据《望厦条约》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却坚持《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可知,清政 府不守信约,同时不能正确认知中英《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取得了协定关税、治外法权、划定 租界等特权,则明显是不折不扣的不平等条约,而清政府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 故选B 项;清政府对前面的不平等条约,不设法废除,反而认为是“万年和约”,排除A 项;材料没有体现 “师夷长技以制夷”,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动员民众抵抗侵略,排除D 项。
15.A
【详解】
据题意可知,清政府这次进行币制改革主要是因为银价日昂,晚清时期白银价格的昂贵主要是因为随着国 门被打开,列强侵略导致了白银外流,A 项正确;这次币制改革的原因是因为白银外流导致白银价格日益 昂贵,并不是为了筹措军饷、建立近代货币体系和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BCD 项。故选A 项。 16.D
【详解】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民众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较大,内地由于受西方 的影响较小,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较慢,民众的生活相对比较传统,D 正确;A 项只是材料的表象,排除;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7.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四洲志》《海国图志》等作品大都介绍了西方国家甚至世界各地战争、经济、 地理、历史、军事或风土人情,其中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是当时有志之 士开眼看世界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A 项正确:“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 口号,排除B 项;当时维新思想尚未形成,排除C 项;“西方思想得到了广泛地传播”与史实不符,排除D 项。故选A 项。
18.D
【详解】
根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相对具体的筹海策”、“应取法泰西文明*以商贾为本计’,提出较为长远的自 强说”等信息可知,魏源和徐继畲都提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措施,说明他们都启迪国人寻求御侮之路,故选 D项;二者都寻求向西方学习,没有坚守华夷观念,排除A 项;他们二人没有掀起洋务运动,排除B 项 ; 二者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没有代表新兴阶级的利益,排除C 项。故选D 项 。
19.C
【详解】
根据材料,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西方国家贸易和扩张情况,并提出抵抗侵略的主张,这反映了当时 先进知识分子企图了解学习西方以解决危机的实用主义倾向,C 项正确魏源的主张并非亚洲革命风暴兴起 的原因,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两者的关系,排除B 项;材料看不出受西方政治制度影响,D 项排除。 故选C 项 。
20.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郭士立、梁启超、李少军因国籍、所处时代不同,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 也不一致。郭士立从外国人的角度否定了魏源《海国图志》的价值所在;梁启超则看到了魏源《海国图志》 对日本崛起所起的作用;李少军则从思想解放、反侵略的角度评价魏源《海国图志》这体现出不同时代和 眼界对评价历史著作的影响,C 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学识对历史著作评价的影响,排除A 项;《海国图 志》主张“师夷长技”,认可西方科技的长处,排除B 项;材料无法反映郭士立、梁启超、李少军三人文化 水平的高低,排除D 项。故选C 项。
21. (1)变化: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部分农产品生产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答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提高亦可);出现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原因:西方国家通过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控制中国海关,内 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
(2)影响: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 习的第一步。特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详解】
(1)根据材料—“广东番禺邑巾女红以纺织为业,近洋纱自外国至,质松价贱,末俗趋得,以充土纱,遂
多失业矣”可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根据材料—“中国的棉花、豆类、糖类、烟叶等农产品的出口却迅速增长” 可知部分农产品生产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根据材料“允许外国人和中国人直接进行交易,使中国 逐渐形成了一个买办阶级。”可知出现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西方国家通过开放
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控制中国海关,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等方面分析其原 因。
(2)影响:根据材料二“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 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结合所学可以从 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进行分析回答。特点:根据所学可知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