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测试卷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 有考古学家认为,不同文化的“撞击”是文明起源的形式之一。下面示意图中的“Y”形北方一中原文化连接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根据该理论,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在这条文化带发生“撞击”的是( )
A. 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 B. 仰韶文化、红山文化
C. 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 D.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2.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 公共墓地出现 B. 农业的产生 C. 贫富分化加剧 D. 文字的使用
3. 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内外服制 D. 郡县制
4. 研究商朝历史,下列可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A. 远古炎黄传说 B. 河南二里头遗址 C. 殷墟甲骨卜辞 D. 《史记·殷本纪》
5.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面排列 16人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社会等级森严
6.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自称为“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 )
A. 分封制的崩溃 B. 各国实力的均衡 C. 井田制的盛行 D. 儒法合流的趋势
7. 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下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农具是( )
A. B.
C. D.
8.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在“私田”上劳动乐趣大大增加,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而耕作“公田”的积极性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针对这种情况,商鞅变法规定( )
A.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B. “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C.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D.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9.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10. 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现出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
A. 使人民脱离了各诸侯国的统治 B. 奠定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使人民生产生活有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11. 学者论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处理庶政……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请皇帝裁决。说明秦朝实行“帝国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 权力相互制衡 B. 丞相专权 C. 皇权至高无上 D. 集体决策
12. 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米揩暴众而用刑大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
A. 统治者不行仁政 B. 农民起义频发 C. 为政者昏庸 D. 社会矛盾激化
13.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澎湖巡检司、釉里红、四等人制
② 祖冲之、九品中正制、《禹贡地域图》
③ 赵州桥、义仓、三教合归儒
④ 均输平准、中朝、《神农本草经》
A. ④②①③ 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14. “南宋人的一天”云展览聚焦南宋时期临安城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以游玩体验的视角切入,带领观众感受南宋时期精致开放的文化环境和南宋人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美学。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辰时(7:00-9:00):去晋商票号取钱
B. 巳时(9:00-11:00):泛舟运河之上
C. 戊时(19:00-21:00):赴娱乐场所看戏
D. 亥时(21:00-23:00):逛临安夜市
15. 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 )
A. 郭守敬 B. 裴秀 C. 徐光启 D. 沈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7分,第17题20分,第18题8分,共4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
材料四 《全晋文》所载傅玄《掌谏职上疏》中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荡灭先王之制”。《文选》载陆机《五等诸侯论》中认为秦代实行郡县制是“忘万国之大德”,其国运不能长久实由此所致。“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没有形成“万国相维”之势,所以很快就败亡了。曹冏在《六代论》中也认为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并说明在周初被“封侯”的是哪种人?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官员上的本质区别。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孟子思想主张并简析其时代背景。
(4)材料四中学者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评价是否全面?请说明理由。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特色文物
彩陶盆
玉龙
玉琮
蛋壳黑陶杯 铜镜
分布范围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下游
材料二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李斯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礼记·王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判断图一、图二分别所属的历史时期,并简要说明理由。(要求:每一历史时期至少说明两点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特点。
18. 历史上重要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
社会转型的特点与原因:①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②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③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请你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社会转型上述特点,分析其体现出的时代潮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历史学科测试卷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7分,第17题20分,第18题8分,共4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题答案】
【答案】(1)制度:分封制;对象:前朝贵族、功臣和王族子弟。目的:维护周王统治。
(2)区别:分封制下官员根据血缘关系世代相袭,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的长官由君主任免,有任期限制。
(3)思想主张: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行“仁政”以得民心;善用人才。
时代背景:政治: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确立;阶级:士阶层的活跃;教育:私学兴起
(4)评价:不全面。
理由: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实行暴政的主要原因,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7题答案】
【答案】(1)特点:分布广泛;多元(地)起源;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2)时期:图一是战国时期,图二是秦朝。
理由:图一中的图例“东周都城”“七国国都”以及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可知是战国七雄,图一中的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这些信息都说明图一是战国时期;图二的“秦”“咸阳”可知是秦朝定都咸阳,图中的长城东至辽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原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据图二中的“蜀郡”“象郡”等信息可知当时地方实行郡县制,所以,图二是秦朝。
(3)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4)国家统一;郡县体制;因俗而治等。
【18题答案】
【答案】示例
说明:
经济上:春秋战国之际,随着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纷起,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创立了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萌芽。
思想文化上:教育由官方垄断到走向民间,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社会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
潮流: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