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2分)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远古人类遗迹遍布南北各地。迄今已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和相应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数十处之多。其中特别重要的发现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安徽和县人、湖北郧县人、郧西人等。以上材料表明(  )
A.中国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远古人类遗迹
B.北京人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最重要的资料
C.中国境内现存古人类遗迹主要分布在湖北
D.中国能为研究远古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料
2.(2分)下侧图1建筑应位于图2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2分)《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4.(2分)2023年春晚舞台设计的文物元素“庙底沟彩陶花瓣纹”,创意取材于距今约6000年的河南庙底沟遗址。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纹饰,在当时的影响范围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这说明(  )
A.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
B.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C.黄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私有制和阶级出现
5.(2分)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体现。如图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使各方“权利分配处于平衡状态”,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割据称雄,争夺霸主 B.奖励军功,授爵赐土
C.讨伐商纣,建立政权 D.稳定统治,巩固疆土
6.(2分)通过《甲骨文字形举例》,可以发现甲骨文(  )
A.字形不具延续和传承性
B.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造字法最主要为假借字
D.文字载体多数是青铜器
7.(2分)《左传》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说法。这里的“鼎”的用途是(  )
A.生产工具 B.生活器皿 C.祭祀礼器 D.权力象征
8.(2分)《史记 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出现这一动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周王室统治力减弱 D.诸侯国不听从王命
9.(2分)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
A.和平稳定 B.战乱不断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10.(2分)商鞅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通过把秦国绑到战车上,商鞅把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诸侯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 B.禁止私斗 C.奖励耕战 D.编制户口
11.(2分)“学在官府”是西周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官府有学而民无学。奴隶主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汇集成书,由当官者来掌握。所以要学习专门的知识(  )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
12.(2分)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为《秦朝形势图》,从中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A.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秦始皇把都城定在镐京
C.秦朝管理地方实行分封制
D.秦疆域在当时世界上最大
13.(2分)《过秦论》中描述:“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杀豪杰;收天下之兵,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
A.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 B.外族侵略与战争频繁
C.秦朝的残暴统治 D.经济崩溃与财政困难
14.(2分)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国古代史学习后,某同学制作了以下朝代更替示意图,空白处依次应填(  )
A.西周商秦 B.秦商西周 C.商西周秦 D.商秦西周
二、非选择题(32分)
15.(12分)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下食五人。(译文:耕种的收入,一夫一妇分田百亩。百亩土地的施肥耕种,上等的农夫可以养活九个人,其次的养活八个人,中等的养活七个人,其次六个人,下等的五个人。)
——《孟子 万章下》
材料三 都江堰的岷江分水灌溉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的蜀守李冰父子,在今四川灌县西边的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内江之水顺地势而下,不仅彻底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同时还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不知饥馑”(《华阳国志》卷三)的天府之国。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的水利设施
——摘编自于凯《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文物图,任选一图,说明其史料价值。
(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谈谈从中得到的感悟。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16.(12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篇】
材料一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
(译文:戎狄像豺狼,是贪婪而不会满足的;诸夏各国是同胞之邦,不可轻易放弃。故事背景:齐国兴起之时,北方的戎狄,越过太行山向东侵扰,从东北兴起的山戎也乘机扰乱燕齐边境。齐桓公此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友邦,打击北方少数民族。)
——《左传 闵公元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春秋时期中原“华夏”与周边民族战争的客观积极作用。
材料二
材料三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虏四十五万人。
——司马迁《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2)阅读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认识。
【制度篇】
材料四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六空白处秦朝实行的制度名称及其影响。
材料五
类别 措施 作用 共同作用
经济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B    
文化 统一文字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巩固边疆
(4)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完成材料五表格内容。
(5)根据上述材料,归纳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17.(8分)思想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
——颜世安(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之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材料二 某班同学为了进一步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搜集了以下材料: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孟子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荀子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善教得民心。
——孟子
(2)概括上述先秦诸子的共同观点。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要求:言之成理、论之有据)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2分)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远古人类遗迹遍布南北各地。迄今已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和相应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数十处之多。其中特别重要的发现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安徽和县人、湖北郧县人、郧西人等。以上材料表明(  )
A.中国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远古人类遗迹
B.北京人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最重要的资料
C.中国境内现存古人类遗迹主要分布在湖北
D.中国能为研究远古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料
【分析】本题考中国早期人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远古人类遗迹遍布南北各地。其中特别重要的发现有云南元谋人、北京周口店人、湖北郧县人,材料表明我国远古人类遗迹遍布南北各地。故D符合题意,排除A,排除B,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中国早期人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我国远古人类遗迹遍布南北各地,能为研究远古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料。
2.(2分)下侧图1建筑应位于图2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图1是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建筑,处于长江流域,故A符合题意,处于长江流域、③、④均不属于长江流域,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生活在长江流域。
3.(2分)《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认同观念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题干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BCD项内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认同观念的相关史实。
4.(2分)2023年春晚舞台设计的文物元素“庙底沟彩陶花瓣纹”,创意取材于距今约6000年的河南庙底沟遗址。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纹饰,在当时的影响范围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这说明(  )
A.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
B.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C.黄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私有制和阶级出现
【分析】本题考查河南庙底沟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庙底沟彩陶花瓣纹’……在当时的影响范围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说明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排除B,排除C,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河南庙底沟遗址,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
5.(2分)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体现。如图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使各方“权利分配处于平衡状态”,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割据称雄,争夺霸主 B.奖励军功,授爵赐土
C.讨伐商纣,建立政权 D.稳定统治,巩固疆土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由题干材料“这一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使各方‘权利分配处于平衡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初年,巩固疆土,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D项正确,合纵连横,与题干信息“西周时期封邦建国,排除A项,授爵赐土,与题干信息“西周时期封邦建国,排除B项,建立政权,打败商纣,建立西周相关,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不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分)通过《甲骨文字形举例》,可以发现甲骨文(  )
A.字形不具延续和传承性
B.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造字法最主要为假借字
D.文字载体多数是青铜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解答】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指事、形声。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通过《甲骨文字形举例》可以发现:甲骨文字形具有延续和传承性,文字载体多数是龟甲和牛。选项ACD均表述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7.(2分)《左传》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说法。这里的“鼎”的用途是(  )
A.生产工具 B.生活器皿 C.祭祀礼器 D.权力象征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鼎在商周时期是重要的礼器。
【解答】据材料“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这里“鼎”的用途是礼器,有一套用鼎的制度。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青铜器的主要用途。
8.(2分)《史记 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出现这一动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周王室统治力减弱 D.诸侯国不听从王命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之后,诸侯国势力崛起,各自为政,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诸侯国之间,操控政治局面。因此,周室衰微,齐、楚、秦、晋始大,出现这一动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周王室统治力减弱;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不是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周平王东迁洛邑与“出现这一动荡现象”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分)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
A.和平稳定 B.战乱不断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楚王问鼎、合纵连横、围魏救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留下的成语。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2分)商鞅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通过把秦国绑到战车上,商鞅把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诸侯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 B.禁止私斗 C.奖励耕战 D.编制户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把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诸侯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的措施主要是军事方面,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是政治上的措施;禁止私斗和编制户口与商鞅变法的军事措施不符。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等知识。
11.(2分)“学在官府”是西周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官府有学而民无学。奴隶主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汇集成书,由当官者来掌握。所以要学习专门的知识(  )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在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上并无显著贡献;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非攻等思想,排除C项,主张法治,他的思想与打破教育垄断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分)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为《秦朝形势图》,从中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A.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秦始皇把都城定在镐京
C.秦朝管理地方实行分封制
D.秦疆域在当时世界上最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长城的修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又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长城西起临洮,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秦始皇把都城定在咸阳;秦朝管理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疆域在当时世界上最大从秦朝疆域图上体现不出来。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长城的修建等知识。
13.(2分)《过秦论》中描述:“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杀豪杰;收天下之兵,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
A.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 B.外族侵略与战争频繁
C.秦朝的残暴统治 D.经济崩溃与财政困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灭亡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材料的正确解读。
【解答】据材料“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收天下之兵,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和结合所学可知,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销毁刀刃,削弱百姓力量,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是由于秦的暴政引起的;外族侵略与战争频繁是原因之一,排除B,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理解和识记秦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14.(2分)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国古代史学习后,某同学制作了以下朝代更替示意图,空白处依次应填(  )
A.西周商秦 B.秦商西周 C.商西周秦 D.商秦西周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夏、商、西周、秦。故C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非选择题(32分)
15.(12分)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下食五人。(译文:耕种的收入,一夫一妇分田百亩。百亩土地的施肥耕种,上等的农夫可以养活九个人,其次的养活八个人,中等的养活七个人,其次六个人,下等的五个人。)
——《孟子 万章下》
材料三 都江堰的岷江分水灌溉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的蜀守李冰父子,在今四川灌县西边的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内江之水顺地势而下,不仅彻底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同时还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不知饥馑”(《华阳国志》卷三)的天府之国。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的水利设施
——摘编自于凯《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文物图,任选一图,说明其史料价值。
(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谈谈从中得到的感悟。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起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一中图一“春秋.穿闭环牛牺尊”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牛耕,战国时期已使用铁农具,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内在联系:根据材料二“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上农夫食九人,中食七人,下食五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提高了农业收入。
(3)特点:根据材料三“都江堰的岷江分水灌溉工程”并结合“都江堰原理图”可知,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分为鱼嘴。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内江用于灌溉。感悟:根据材料三“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千亩良田,同时还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灌溉,建成之后,被称为“天府之国”,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4)表现: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水利工程的兴修;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这使得旧有的井田制遭受破坏,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故答案为:
(1)史料价值:图一:春秋时期出现牛耕;图二:战国时期已使用铁农具,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内在联系: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扩大了耕地面积,养活的人口增多。
(3)特点: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用于分洪,发挥出防洪、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作用。
(4)表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兴修水利工程;分封制逐步瓦解。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12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篇】
材料一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
(译文:戎狄像豺狼,是贪婪而不会满足的;诸夏各国是同胞之邦,不可轻易放弃。故事背景:齐国兴起之时,北方的戎狄,越过太行山向东侵扰,从东北兴起的山戎也乘机扰乱燕齐边境。齐桓公此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友邦,打击北方少数民族。)
——《左传 闵公元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春秋时期中原“华夏”与周边民族战争的客观积极作用。
材料二
材料三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虏四十五万人。
——司马迁《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2)阅读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认识。
【制度篇】
材料四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六空白处秦朝实行的制度名称及其影响。
材料五
类别 措施 作用 共同作用
经济 A  统一货币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B  巩固统一 
文化 统一文字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巩固边疆
(4)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完成材料五表格内容。
(5)根据上述材料,归纳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秦朝建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客观积极作用:根据材料“诸夏各国是同胞之邦,不可轻易放弃。”,春秋时期中原“华夏”与周边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2)认识:根据材料二“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可知,人员大量伤亡,再到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促进了民族交融。
(3)制度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后来增至40个,下设县。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为了加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经济、交通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5)主要趋势:从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战争,再到秦朝时期的统一。
故答案为:
(1)客观积极作用:促进民族交融。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深重灾难,人员大量伤亡,促进了民族交融。
(3)制度名称:郡县制。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A:统一货币。B:巩固统一。
(5)主要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8分)思想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
——颜世安(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之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材料二 某班同学为了进一步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搜集了以下材料: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孟子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荀子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善教得民心。
——孟子
(2)概括上述先秦诸子的共同观点。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要求:言之成理、论之有据)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孟子,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贡献: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除了外来的佛学,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诸子百家之学”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共同观点:根据材料二“以百姓之心为心”“乐民之乐者”“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先秦诸子的共同观点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统治者只有“乐民”实行“仁政”,社会才会稳定。
故答案为:
(1)贡献: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共同观点:以民为本的思想;看法:统治者只有“乐民”实行“仁政”,社会才会稳定。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9/9 15:23:33;用户:娄老师;邮箱:15225657626;学号:48669677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