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龙港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
A. B.
C. D.
2.唐朝宰相薛元超当初凭借祖辈的功劳入仕为官,曾经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章孝标得中进士后咏诗述怀道:“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由此可知,唐朝科举( )
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B.注重诗赋等个人文学才能
C.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 D.通过进士科考试即可任官
3.“封弥”最早出现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将考生的个人信息密封后加以编号。到了宋代,考试的等级也要糊住,而且对于屡禁不止的作弊手段,还有相应的制裁措施。材料反映出( )
A.考生选拔范围的扩大 B.官员文化层次的提高
C.科举制力求公平公正 D.考官徇私舞弊已杜绝
4.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
C.杜绝了藩镇割据现象 D.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
6.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二十窟初唐“西方净土变”中舞伎图,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它可用于说明唐朝( )
A.政治稳定清明 B.文化包容开放 C.妇女地位低下 D.经济繁荣昌盛
7.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
A.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以门第作为主要参考标准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延续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8.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这体现出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频繁的中外交流
9.季羡林认为,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水永不枯竭的原因之一在于有新水注入,最大的有两次。其中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且从“印度来的水”注入中华文明的顶峰时期是唐代。下列史实可以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张骞“凿空”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来华 D.鉴真东渡
10.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这些现象(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得益于民族交往与交融
C.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 D.凸显手工制作水平高超
11.下图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耕地面积逐渐增加
12.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南宋时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这表明了江南地区( )
A.商业贸易发展超过前代 B.自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C.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 D.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3.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1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这说明当时的商业( )
A.突破空间限制 B.突破时间限制
C.辐射到了乡镇 D.促进人口流动
15.宋高宗看到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颂。这表明南宋统治者( )
A.重用贤能 B.劝课农桑 C.发展文教 D.勤于政事
16.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B.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17.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
18.宋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对象包括孤寡老人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还有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等也在京城建立。可见宋朝( )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19.到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由此可知,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商业完全脱离政府的管辖
C.重农抑商政策解体 D.商业发展打破了坊市界限
20.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21.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
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
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
22.康熙年间的《江宁县志·墓园》载:“……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宣德中复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之处也。”这座墓葬主人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23.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志愿者小明参与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 )
A.泽被天下的农业 B.灿若星辰的文坛
C.四通八达的交通 D.光耀千古的科技
24.阅读下列图表,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369~1398年(洪武时期) 1403~1424年(永乐时期)
来华使节 平均每年次数 约6次 约15次
总次数 183次 318次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哥伦布远航
25.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
A.水陆交通发达 B.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商帮资本雄厚 D.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26.某书序言写道:“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据此判断,该书是(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27.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景是( )
A.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
C.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D.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28.下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代《南都繁盛图》(局部),画面上南市街到北市街一带人流如织,店铺林立,出现了大约109个店铺招幌,幌子上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这反映了明代( )
A.商品经济繁荣 B.南京水陆交通便利
C.经济重心南移 D.商业活动诚信为本
29.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30.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 B.女性地位提高
C.作者个人喜好 D.君主专制衰落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
31.【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一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古代就已设立,各项奖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大都属于中国人。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技书目计量表(下表)
——摘编自伯淳《中华传统科学四大发现与四大学科》
材料三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如果诺贝尔奖在宋朝就已设立,你认为当时哪项科技成就可以入选?说一说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朝为例,举出图中频次最高的学科代表巨著一部,并说明其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
32.【海洋政策】
材料一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谨以金银、织金……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部分) 中使郑和偕行人泛海至其(锡兰)国。赍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其寺。赏赐国王亚烈苦柰儿,诏谕之。国王贪暴,不辑睦邻国。数邀劫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材料二
资料一 “他的海军满载荣誉胜利归来,并确认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郑和与他的随从也可以说失去了继续远航的意义”。 《王言赓武自选集》
资料二 明帝国是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停止了海上远航。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支费浩繁,库藏为虚”。 中国航海史研究会
资料三 明成祖不许沿海军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国”,“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对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贸易,下令“严禁绝之”。 《明帝国何以错失海洋时代》
材料三 大航海,于是成了一个令中国人颇为感慨和喟叹的话题,如果郑和的下西洋没有那样戛然而止,会不会出现一个华人的全球时代,世界通用语不再是英语而是汉语?
(1)材料一中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两种不同的史料记载,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政府废止远洋航行的主要原因。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三中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影响
三国时期 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加强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隋朝 内地汉人开始移居台湾 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
元朝 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明朝末期 荷兰侵占我国台湾 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
1662年 民族英雄率军收复台湾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6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 使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1)明清时期,哪位民族英雄率军收复台湾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分析可知,这是灌溉工具,而且不需要人力,结合所学可知,筒车是利用水力进行灌的工具,A项正确;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B项;曲辕犁是用于耕作的农具,排除C项;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在公元31年由杜诗创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和所学可知,唐朝宰相薛元超通过门荫制度走入仕途,薛元超作为门阀士族对科举考试考取进士的入仕方式仍然很羡慕;材料“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的大致意思为进士及第比当十政现任官还要光彩,这等于将我的马鞍镀上了金以后,我乘着它闪光发亮地出了长安。当我的马渐渐走近扬州城时,早点报知扬州的百姓们,洗净眼睛来观看我这新进士的风采。由此可知,唐朝科举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C项正确;材料也提到了通过门阀制度入仕,且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并非强调科举是官员选拔的最主要途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诗赋的内容,无法得出唐朝科举注重诗赋等个人文学才能,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通过进士科考试即可任官,而是进士出身的官员的声望较高,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科举制。根据题干可知,科举考试从唐代到宋代更加重视对考生信息的保密,宋代对考生作弊有相应的制裁措施,由此可知科举制力求公平公正,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选拔范围,排除A项;材料只说了防止作弊,没有体现官员文化层次,排除B项;“已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详解】据题干“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是隋朝大运河。“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描写的是隋朝大运河。B符合题意;“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交融,排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的是为官者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排除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的是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排除D。故选B。
5.【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科举制。材料反映的是社会较低阶层的人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进入权力阶层,表明了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思想与藩镇割据问题,排除BC项;科举制弱化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可知,舞伎着装具有外域风情,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反映了唐朝文化的文化包容开放,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生活,无法体现政治稳定清明,唐朝妇女的地位与经济繁荣昌盛,排除AC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详解】
根据题意“儒童”“县府级考试”“中央礼部考试”等信息可知是科举制,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私学的兴起,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主要参考标准,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与材料强调科举制流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可知,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可以参与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尚武风气盛行。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说明唐朝时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涉及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体现多彩的文学艺术,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阐释频繁的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从‘印度来的水’注入中华文明的顶峰时期是唐代。”事件是玄奘西行。印度在唐朝时期称为天竺,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B项正确;张骞“凿空”的时代背景是西汉时期,排除A项;遣唐使来华虽然也发生在唐朝时期,但遣唐使是日本派来唐朝学习的使团,排除C项;鉴真东渡去虽然也是唐朝时期,但他东行的目的地是日本,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高度繁荣的封建经济,以及民族融合和中外关系的发展,共同促成了唐人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B项正确;材料中的社会生活方式与中央集权强化没有关系,排除A项;长安城坊市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与手工业技术水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分析 根据图示,唐朝时期黄河流域的人口占比是61%,长江流域人口占比是36%,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占比58%,黄河流域人口占比35% 南方人口所占比重慢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从唐朝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南移完成,故题干所示内容的变化体现了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故选C
错项分析 题干反映的是南方人口占比的不断增加,无法体现土地兼并、财政收入得到提高和耕地面积增加,排除A、B、D
12.【答案】D
【详解】据题干“《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南宋时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而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生产的粮食可供养天下,说明江南地区的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与商业无关,排除A项;题干为反映自然条件的改善,排除B项;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反映的是《史记》的记载内容,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根据题干信息“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 “每字为一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C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可知,宋朝商业繁荣,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商贩,说明做生意没有地域限制,A项正确;突破时间限制、辐射到了乡镇、促进人口流动题干未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宋高宗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分析可知南宋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B项正确;重用贤能,与材料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无关,排除A项;发展文教,与材料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无关,排除C项;勤于政事,与材料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C
【详解】从“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行省制度下,各行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可以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这便调整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C项正确;各行省独立处理本省军政事务的前提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因此,行省制度并非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的独立性,排除A项;从题干所给材料中,并无法直接说明元朝的行省制度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排除B项;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各行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而不是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且题干材料也没有相关内容能表明行省制度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A
【详解】据题干“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可知,艾利森认为军事上对抗可以转变为其它领域的合作。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边境贸易兴盛。因此,艾利森的观点比较符合历史史实,A项正确;“完全违背历史真相”表述错误,排除B项;对历史史实看法,不能成为研究历史的资料,排除C项;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得出宋朝有社会福利制度;根据题干信息“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等也在京城建立”得出宋朝社会管理得到重视,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社会治理,与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无关,排除A项;宋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儒家学说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理学,传统节日也深受市民阶层欢迎,但与题干强调的社会治理不符,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社会治理,与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随处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
20.【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带兵打仅要按照朝廷预役的“阵图”行军布阵,目的在于束缚武将的指挥权,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故选C。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红楼梦》。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强调《红楼梦》汇聚了诗赋、书法等传统文化,D正确。故选D。
22.【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结合所学知识,明成祖时期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中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D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沟通丝绸之路奠定基础,排除A项;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日文化交流,排除BC项。故选D项。
23.【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活字印刷书是毕昇发明的,《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创作的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科技,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齐民要术》与农业有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文学作品,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交通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24.【答案】B
【详解】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7此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红海岸和红海沿岸。根据材料中显示的时间1403~1424年(永乐时期),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相吻合,由此可知,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郑和下西洋,B项正确;张骞两次通西域,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1561年,戚继光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8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这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5.【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市镇有各自的经济特色,因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材料表明当时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没有涉及水陆交通,排除A项;把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称为商帮,材料没有涉及商帮,排除C项;明末清初,这些市镇有各自的经济特色,体现不出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D
【详解】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结合材料“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可以判断,该书是《本草纲目》,D项正确;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排除A项;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编著的《千金方》,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排除B项;明代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排除C项。故选D项。
2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文学艺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许多大的城市出现,市民阶层队伍在扩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渴望,使文学家、艺术家积极进行创作,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B项正确;“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使艺术创作受到一定的限制,A项排除;“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与影响,与文学艺术创作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关系不密切,C项排除;“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对外政策,与文学艺术创作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不符,D项排除。故选B。
知识拓展
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1)市民生活的需要。明清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感情和复杂社会生活的通俗文学形式——小说得到长足的发展。
(2)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和书坊、印刷业的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的趣味性小说具有广阔的市场。
刷素养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28.【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画面上南市街到北市街一带人流如织,店铺林立,出现了大约109个店铺招幌,幌子上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可知,反映的是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京的水陆交通的状况,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北宋已经完成南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业活动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29.【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选C。
30.【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成为明清小说和戏曲的主人公,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带来了社会娱乐活动日益丰富,A项正确;女性地位提高没有反映“商人、工匠、市井游民”等内容,排除B项;作者个人喜好不是“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是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31.【答案】(1)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或,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本草纲目》。它是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八股取士的束缚;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摧残;锁国政策的推行;读书人的功利等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诺贝尔奖在宋元时期就已设立,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两项科技成就可以入选。因为北宋平民毕异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书目计量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频次最高的学科是医药学,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3)根据材料三“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并结合所学知,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有:八股取士的束缚;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摧残;锁国政策的推行;读书人的功利等。
32.【答案】(1)用金银、织金等物布施佛寺。
(2)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财政耗资巨大;禁海令的颁布,禁止沿海居民进行海外贸易。
(3)赞同这一观点。理由:郑和的远航,对世界大部分国家影响巨大,当时亚非欧很多国家都仰慕中华文明,愿意和中国交往,汉语会成为交流的必要工具。因此,假如郑和的远航不停止,汉语会成为世界通用语。
不赞同这一观点。理由:郑和的远航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不以盈利为目的,花费巨大,财政难以支撑,郑和远航只会日益萎缩,影响越来越小,汉语不会成为世界通用语。
【详解】(1)材料一中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两种不同的史料记载。根据材料“谨以金银、花瓶、表裹、灯烛等物。布施佛寺,已充供养“和“赍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其寺"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用金银、织金等物布施佛寺。
(2)根据材料二“明朝对外政策的转变”表格以及文字内容概括可知,明朝政府废止远洋航行的主要原因有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财政耗资巨大;禁海令的颁布,禁止沿海居民进行海外贸易等。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回答会,也可以回答不会。如赞同这一观点。理由:因为郑和的远航,对世界大部分国家影响巨大,当时亚非欧很多国家都仰慕中华文明,愿意和中国交往,汉语会成为交流的必要工具。因此,假如郑和的远航不停止,汉语会成为世界通用语。如果不赞同这一观点,理由是因为郑和的远航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不以盈利为目的,花费巨大,财政难以支撑,郑和远航只会日益萎缩,影响越来越小,汉语不会成为世界通用语。
33.【答案】(1)民族英雄:郑成功。
(2)观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论述:早在三国时期台湾就开始了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置行政机构,此后中国历代政府继续对台湾行使管辖权。明朝末期,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任何想要把台湾从中国割裂出去的行为都是痴心妄想。
【详解】(1)民族英雄: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2)根据题目要求,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分析题干表格可知,从三国到清朝反映的是中国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据此可以提炼观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结合各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史实论述台湾自己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即可。论述:早在三国时期台湾就开始了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置行政机构,此后中国历代政府继续对台湾行使管辖权。明朝末期,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任何想要把台湾从中国割裂出去的行为都是痴心妄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龙港初级中学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