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时跟踪练(答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是( )
A.军政 监察 财政 B.财政 监察 军政
C.监察 军政 财政 D.财政 军政 监察
2.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汉刺史制
B.宋中书门下
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
3.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有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空道后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事务。这一制度设计( )
A.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B.防止了官吏擅长之权
C.适应文人治国的需要 D.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
4.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他这样做是为了
A.尊崇儒家思想
B.选拔实用人才
C.笼络广大士人
D.打击地主官僚
5.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的重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政策 B.重武轻文政策 C.从军死伤几率大 D.从军收入低
6.东汉末年开始的割据分裂,历四百年至隋唐始又统一;唐中期开始的割据分裂,经二百年到北宋方告结束。由此至近代以前,中国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局面。这一过程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逐渐形成内重外轻状态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C.外部因素始终影响了政局的分与合 D.中央集权统治力度直线上升
7.宋代,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文人出身的官员成了国家官僚队伍的主体和政治结构的中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大力提倡文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科举规模 D.削弱武将势力
8.《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A.军政
B.民政
C.行政
D.财政
9.宋太祖对丞相赵普说:“我在民间时,花几十文铜钱就可以买一只熏笼。今天做了天子,反而要了几天还弄不到,是什么道理?”赵普答道:“这是历来的条贯,不是单为陛下制定的,而是替陛下的子孙安排的,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这反映出
A.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
B.皇帝不愿生活受到大臣的制约
C.宋代的皇权扩张得到有效的约束
D.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10.唐太宗时,提出了“山川形便”的道制区划理念,注重自然地理的交通便利;到了宋朝,太宗确立了“土地形势”的路制区划理念,有意识地使路辖区跨越山河,互相渗透。这一变化有助于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D.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1.金庸作品《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杨康等人物名字的由来与历史上哪一事件相关?
A.金灭辽 B.金灭北宋
C.蒙古灭金 D.元灭南宋
12.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这反映出宋朝科举制( )
A.扩大了录取规模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已经发展到完备程度
13.用“经济重心南移、绍兴和议、临安”等名词可以描述的王朝是
A.孙吴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14.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
15.“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材料表明宋朝的创新是(  )
A.地方行政由中央官员治理 B.强化高层政区监察权
C.地方行政由各地官员治理 D.采用多级制地方自理
16.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17.中国历史上某个朝代可以用“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抑武”等词来概括它的特点,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
A.汉 B.唐 C.宋 D.元
18.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即
A.“强干弱枝”
B.“重内轻外”
C.“重文轻武”
D.“冗官冗费”
19.堂贴是唐代宰相独立处理政事的文书,到了宋代被堂札子所取代。宋太宗时规定,宰相只能用堂札子处理小事,且须向皇帝奏载。这表明宋代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文官政治的形成
C.中央集权的发展
D.行政程序的完善
20.唐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中书、门下、尚书省负责起草、审核、执行.宋朝把行政权交给中书门下,军事交给枢密院,把财政权一分为三,称为“三司”,分别负责盐铁、户部、度支。宋朝对丞相制度的发展
A.减弱对皇权的约束,加强了皇权 B.分散了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C.是一个创举,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政治
二、材料分析题
21.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国家发展与壮大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周“封建”体制转变为秦“大一统”体制,虽然不能与“传统”体制转变为“现代”体制相提并论,但在一点上却有相似处,即两者都不是局部的、一事一项的变迁,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一种大变局。这不只关系着治道、政术、教化,更关系到政体,亦即国家根本体制的大变局。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看作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范畴内,最为深刻的一次具有时代转折意义的变迁。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前期的中枢政治体制是三省制,但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流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渐向首相制度过渡。……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这是宋代以宰相职权的分化为核心的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
——刘后滨《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大一统”体制的具体制度并说明这一体制建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枢政治体制发展的变化,并用宋代宰相职权分化的史实说明唐代中枢体制的演变为宋代提供了“前提”这一观点。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图4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判定这一时期是?按照时序从政局、民族关系、区域经济等角度指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任选其一分析其对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制度相比,北宋有何继承与变化?这样的权力分配会产生哪些问题?
23.中国古代政府一直谋求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期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 西汉初期山东地区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部分)
材料三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周初期分封诸侯的主要政治目的及效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注:增减)”。 从任命地方官员的角度说明“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柳宗元)。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主要措施和元朝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 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的措施。综上所述,你认为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呈现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B A A A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D A A C C A A
1.D
2.B
3.D
4.B
5.A
6.A
7.A
8.A
9.A
10.C
11.B
12.B
13.C
14.D
15.A
16.A
17.C
18.C
19.A
20.A
21.(1)具体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意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也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变化:由前期的三省制转变为中后期的中书门下体制。说明:宋代时期,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对相权实行分割: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了参知政事为副相,这使得宰相的权力细化(政务官化)。宋代宰相职权分化的做法借鉴了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体制的模式,使宰相职权逐渐具体政务化,通过分权达到了集权,强化了中央集权。
22.(1)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趋势一政治局面由分裂走向统一。
趋势二民族交流、隔阂到民族交融。
趋势三北方经济残破到恢复,南方经济开发,缩小与北方的差距。
积极影响: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交融有利于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有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2)继承: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变化:分化中央地方事权(如文臣做知州、通判副署、设立路一级管理监督结构)、崇文抑武、守内虚外。
问题: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23.(1)目的:对地方进行有效统治。
效果: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2)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分封制下,地方长官是世袭的;在郡县制下,地方长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3)北宋: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逐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时跟踪练(答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