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24·汕头模拟)1921年苏俄发生大规模灾荒,出现了3 000余万饥民。作家高尔基以个人名义向各国发出求助,并得到了美国救济总署的回应。美国同意向苏俄提供粮食救助,并提出了包括苏俄必须释放美国在押人员等一系列条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西方国家不再敌视苏俄
B.灾荒源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冷战双方既对抗又合作
D.美国援助带有一定政治目的
2.(2024·湖北黄冈中学适应性考试)1923年,苏维埃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法令,它规定国营托拉斯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和工业管理基本环节。1923年,全国有478个托拉斯,它联合了4 144家企业和88%的工人。这一做法( )
A.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
B.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C.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D.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
3.(2024·重庆一模)1927年7月,斯大林提出农民要偿付一种类似“贡税”的间接税,即农民购买工业品时要“多付一些钱”,而出售农产品时要“少得一些钱”。国家有时竟以低至农产品成本10%的牌价强制收购农产品。此外,集体农庄必须接受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耕作服务,缴付巨额实物报酬。这些做法( )
A.基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B.有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
C.借鉴了宏观经济学说基本原理
D.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4.1930年,斯大林加快了消灭资本主义经济的步伐,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但并不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1939年,斯大林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B.经济模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C.改革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
5.(2023·琼海高三模拟)有观点认为:1917年的形势下,十月革命并非政变……考虑到俄国特殊的国情,让临时政府去发展资本主义,至少在工业化方面不大可能达到苏联模式的苏联那么高的成就。上述观点( )
A.认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失民心
B.论证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
C.全面正确地分析了苏联模式
D.说明布尔什维克政治号召力强
6.(2024·天津红桥区高三期末)1920年,列宁认为,在必须坚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使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尽可能密切的联盟”。列宁意在号召( )
A.无产阶级必须领导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B.国际无产阶级应联合起来支持苏俄革命
C.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
D.各国无产阶级要与本国资产阶级联合斗争
7.(2023·太原高三模拟)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写道:“他们(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一论述( )
A.成为俄国新制度建立的依据
B.揭示了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C.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8.1917年11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2-3月,首先在莫斯科建立,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苏俄这一历程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艰辛
B.协约国武装干涉产生的影响
C.独特革命政权道路的创建
D.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必要性
9.(202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列宁认为,德国战时计划经济中蕴含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熟性和合理性,因为在战争期间,为了集中人民的力量,德国由一个中央机关调节了5 000多万人的全部经济生活。既然这一点容克贵族能做到,那有觉悟的工人阶级也能做到。这表明列宁意在( )
A.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谋划“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思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设计
D.警惕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
10.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在论及商品交换时说:“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这是毫无疑问的,漠视这样的事实便太可笑了。”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 )
A.提高了俄国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旨在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
C.必然导致俄国复辟资本主义
D.有利于巩固俄国的工农联盟
11.(2024·葫芦岛一模)1926年,列宁格勒一半以上的居民参与到房屋的租赁和买卖中去。没有单独房间或住宅可供租赁的住户,往往将自己的住处用柜子、窗帘、屏风等隔成些角落出租。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业化的实现带动人口激增
B.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持续下滑
C.新经济政策向社会生活渗透
D.集中化房屋管理体制已完全废止
12.(2024·烟台三模)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以后,集体农庄(包括农民)与国家之间形成实行义务交售制的经济关系。义务交售制采用买卖的形式,但农副业产品不是商品,而是被征购的劳动产品,实际上是“贡税”。该做法( )
A.优化了国民经济的格局
B.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
C.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
D.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界的争论:苏联解体前后,一些持右翼观点的研究者宣扬,十月革命是以列宁为首的一小撮职业革命家,利用当时俄国的混乱局势发动的“政变”,“不仅是俄国历史上,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左翼学者提出,十月革命并非偶然发生的,不仅对俄国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学者亚历山大·舒宾专门著书,详尽分析了俄国1917年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把这场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
社会舆论:围绕十月革命的评价问题,俄罗斯社会舆论调查研究中心展开调查,该调查一直持续到21世纪前十年,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列宁和十月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俄国发展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当时很多人认为苏联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度,与资本主义少数财阀垄断的民主不同,苏联实现了一种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同时,美苏复交、苏法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加入国联等都受到中国知识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当时中国知识界认为苏联妇女地位有较大提高,并认为苏联“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充满了美满的、愉快的家庭生活”,苏联教育是“计划着去迎合苏联人民的需要的”,就连莫斯科的夜生活也受到知识界的关注和赞誉。当时中国知识界在大力地介绍、评论苏联时,介绍评论最多的是苏联取得成功的法宝——计划经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国内兴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计划经济思潮,这体现了当时知识界希望中国迅速强大抵御侵略的愿望。
——摘编自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 由于特殊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借鉴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并对其弊端进行了反思和调整。1956年,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关于资金的积累模式,他提出:“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1959年,毛泽东提出:“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介绍和评论苏联的角度,并分析当时中国计划经济思潮出现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选择苏联工业模式的原因,并概括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8分)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24·汕头模拟)1921年苏俄发生大规模灾荒,出现了3 000余万饥民。作家高尔基以个人名义向各国发出求助,并得到了美国救济总署的回应。美国同意向苏俄提供粮食救助,并提出了包括苏俄必须释放美国在押人员等一系列条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西方国家不再敌视苏俄
B.灾荒源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冷战双方既对抗又合作
D.美国援助带有一定政治目的
答案 D
2.(2024·湖北黄冈中学适应性考试)1923年,苏维埃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法令,它规定国营托拉斯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和工业管理基本环节。1923年,全国有478个托拉斯,它联合了4 144家企业和88%的工人。这一做法( )
A.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
B.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C.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D.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
答案 C
3.(2024·重庆一模)1927年7月,斯大林提出农民要偿付一种类似“贡税”的间接税,即农民购买工业品时要“多付一些钱”,而出售农产品时要“少得一些钱”。国家有时竟以低至农产品成本10%的牌价强制收购农产品。此外,集体农庄必须接受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耕作服务,缴付巨额实物报酬。这些做法( )
A.基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B.有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
C.借鉴了宏观经济学说基本原理
D.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答案 D
4.1930年,斯大林加快了消灭资本主义经济的步伐,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但并不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1939年,斯大林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B.经济模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C.改革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
答案 D
5.(2023·琼海高三模拟)有观点认为:1917年的形势下,十月革命并非政变……考虑到俄国特殊的国情,让临时政府去发展资本主义,至少在工业化方面不大可能达到苏联模式的苏联那么高的成就。上述观点( )
A.认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失民心
B.论证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
C.全面正确地分析了苏联模式
D.说明布尔什维克政治号召力强
答案 B
6.(2024·天津红桥区高三期末)1920年,列宁认为,在必须坚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使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尽可能密切的联盟”。列宁意在号召( )
A.无产阶级必须领导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B.国际无产阶级应联合起来支持苏俄革命
C.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
D.各国无产阶级要与本国资产阶级联合斗争
答案 C
7.(2023·太原高三模拟)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写道:“他们(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一论述( )
A.成为俄国新制度建立的依据
B.揭示了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C.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答案 B
8.1917年11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2-3月,首先在莫斯科建立,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苏俄这一历程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艰辛
B.协约国武装干涉产生的影响
C.独特革命政权道路的创建
D.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必要性
答案 C
9.(202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列宁认为,德国战时计划经济中蕴含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熟性和合理性,因为在战争期间,为了集中人民的力量,德国由一个中央机关调节了5 000多万人的全部经济生活。既然这一点容克贵族能做到,那有觉悟的工人阶级也能做到。这表明列宁意在( )
A.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谋划“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思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设计
D.警惕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
答案 C
10.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在论及商品交换时说:“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这是毫无疑问的,漠视这样的事实便太可笑了。”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 )
A.提高了俄国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旨在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
C.必然导致俄国复辟资本主义
D.有利于巩固俄国的工农联盟
答案 B
11.(2024·葫芦岛一模)1926年,列宁格勒一半以上的居民参与到房屋的租赁和买卖中去。没有单独房间或住宅可供租赁的住户,往往将自己的住处用柜子、窗帘、屏风等隔成些角落出租。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业化的实现带动人口激增
B.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持续下滑
C.新经济政策向社会生活渗透
D.集中化房屋管理体制已完全废止
答案 C
12.(2024·烟台三模)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以后,集体农庄(包括农民)与国家之间形成实行义务交售制的经济关系。义务交售制采用买卖的形式,但农副业产品不是商品,而是被征购的劳动产品,实际上是“贡税”。该做法( )
A.优化了国民经济的格局
B.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
C.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
D.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界的争论:苏联解体前后,一些持右翼观点的研究者宣扬,十月革命是以列宁为首的一小撮职业革命家,利用当时俄国的混乱局势发动的“政变”,“不仅是俄国历史上,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左翼学者提出,十月革命并非偶然发生的,不仅对俄国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学者亚历山大·舒宾专门著书,详尽分析了俄国1917年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把这场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
社会舆论:围绕十月革命的评价问题,俄罗斯社会舆论调查研究中心展开调查,该调查一直持续到21世纪前十年,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列宁和十月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俄国发展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 示例
观点:俄罗斯历史研究和社会舆论对十月革命的评价越来越客观和公正,肯定了十月革命的历史价值。
论述: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府,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迅速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顺应了人民的要求。这些开拓性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俄国,为以后苏联的强大和俄罗斯的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础。同时,十月革命启发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当时很多人认为苏联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度,与资本主义少数财阀垄断的民主不同,苏联实现了一种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同时,美苏复交、苏法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加入国联等都受到中国知识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当时中国知识界认为苏联妇女地位有较大提高,并认为苏联“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充满了美满的、愉快的家庭生活”,苏联教育是“计划着去迎合苏联人民的需要的”,就连莫斯科的夜生活也受到知识界的关注和赞誉。当时中国知识界在大力地介绍、评论苏联时,介绍评论最多的是苏联取得成功的法宝——计划经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国内兴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计划经济思潮,这体现了当时知识界希望中国迅速强大抵御侵略的愿望。
——摘编自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 由于特殊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借鉴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并对其弊端进行了反思和调整。1956年,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关于资金的积累模式,他提出:“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1959年,毛泽东提出:“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介绍和评论苏联的角度,并分析当时中国计划经济思潮出现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选择苏联工业模式的原因,并概括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8分)
答案 (1)角度: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社会生活;计划经济。
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成就巨大;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完成“一五”计划,国力大增;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侵略日益加重。
(2)原因:两国相同的社会制度背景;苏联工业化的成功示范;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或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为了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或工业基础的落后);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反思与突破: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反思,提出以重工业为主,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对苏联在获取工业化资金方面对农民剥夺较重的反思,毛泽东提出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思想;对苏联管理体制中经济管理权过于集中的反思,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民主管理思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15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同步练习(答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