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度高中历史 周测9 中外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答案)

周测9 中外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基础练
1.(2024·信阳高二调研)下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地区 出土铁器地区
黄河流域 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长江流域 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
珠江流域 广西、广东、贵州
边远地区 辽宁、福建
A.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 B.铁器冶炼业在汉代举足轻重
C.秦汉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 D.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均衡
2.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  )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政府提倡多种经营 D.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
3.(2024·白山高二阶段练习)历史上,外来食物引进有三个高峰时期:第一波是张骞凿通西域时,带回了大量的外来物产,如胡蒜(大蒜)、胡桃、胡麻等。第二波是唐代,引进的外来物种有胡椒、胡萝卜等。前两波引进的外来物种大多带有“胡”字。第三波是明末,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蕃”字,如“蕃茄”“蕃豆”。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B.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4.(2023·青岛高二校联考)16世纪晚期的中国文献中开始出现了有关辣椒的记载,但此时辣椒多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的;18世纪中后期,辣椒作为餐桌调料在中国部分地区流传开来;据统计,2000—2021年,全球30%以上的辣椒在中国种植,“辣文化”覆盖人口超过5亿。材料深刻反映了(  )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中国人地矛盾的激化
C.远洋粮食贸易的兴盛 D.食物物种交流的发展
5.(2023·焦作高二期中)如图为湖南常宁智慧育苗大棚建设施工现场。近年来,湖南省常宁市通过智慧大棚建设,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这反映了当地(  )
A.重视现代设施农业的建设 B.把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C.提升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D.提高了食物储备保鲜功能
6.(2024·凉山高二期末)人类在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种划时代的转变就是农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  )
A.西亚开始栽培推广粟 B.非洲为小麦的原产地
C.南亚最早培育出咖啡 D.中美洲培育出了甘薯
7.(2023·枣庄质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发现不是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事实上,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作者旨在说明(  )
A.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普遍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
B.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
C.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
D.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8.(2023·沧州高二统考)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关于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
史料一 在著名画家拉斐尔和达·乌迪内的画中,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 史料二 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构成一个农场主送给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赖以维生的资源”
A.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 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 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9.(2024·开封高二阶段练习)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人口增长却伴随着食物价格的下降。下列选项中,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对外贸易的发展 B.机器大工厂开始出现
C.土豆等种植愈发普及 D.化学肥料的广泛应用
10.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
A.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11.(2024·宜昌高二校联考)二战后,美国向日本提供了乳酪、小麦、罐头等生活必需物资以缓解粮食危机。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诱导日本政府达成保证会继续扩大购买美国粮食的协议。日本餐桌的食物由米饭、鱼类等向面包、牛排等转变。美国对日本实施的粮食战略(  )
A.不利于日本的粮食安全 B.解决了日本发展的粮食问题
C.利于日本饮食文化进步 D.扩大了日美之间的贸易规模
12.(2023·南阳高二阶段练习)如图为“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1967年指数为100)”。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和劳动力的投入反映国家重视的降低
B.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C.农业投入量变迁呈现出对科技依赖性增强
D.劳动力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能力练
13.(2024·汉中一模)《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这一记载可用来考证(  )
A.早期国家的不断演进 B.精耕细作的生产萌芽
C.远古人类的农业起源 D.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
14.(2023·重庆南开中学阶段练习)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  )
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 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15.(2023·福州高三上开学联考)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橘,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生产的区域化分工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16.(2023·南通高三期中)下表是玉米在清代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玉米传入(  )
河南《嵩县志》 “今嵩县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稻虽产,非常需也”
广西《白山司志》 陕南“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
贵州《荔波县志》 “荔邑山多田少,惟恃此(苞谷)以度荒月”
A.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首先在北方平原地区得到推广
C.给中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 D.反映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冲突
17.(2024·六盘水高三阶段练习)198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此后几经修订。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并明确规定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依法治国原则开始贯彻 B.食品安全备受关注
C.人民诉求推动法治建设 D.卫生立法程序严密
18.(2023·邢台高二校联考)如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 B.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
C.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 D.农业生产方式领先世界
19.(2023·合肥高二阶段练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围绕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等食品,督促和指导生产企业依法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可见,食品安全(  )
A.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 B.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C.应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 D.靠社会主义市场调节
20.(2023·抚顺二模)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  )
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
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
C.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2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也是改变和完善自身的过程。精耕细作使一夫一妻家庭变成了生产的基本单位,这个小家庭成为同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物质分配紧密联系的全能的社会实体。有了家庭经营,如管子所说:“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晚),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农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必须具备相当复杂的耕、种、中耕、收获以及积肥、施肥的知识和技能。——摘编自孙达人《中国农民史论纲》等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人从野生植物中驯化培育了大量的栽培植物,并进一步把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至今已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受到世界农业的恩惠,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继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41年至1840年,中国人口从1.4亿增至4.1亿,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经济史学家称为“中国奇迹”。——摘编自王渝生《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概括说明“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农民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10分)
22.(2023·三明一中高三校考)(18分)罐头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古以来,人类只能依赖于自然条件进行食品贮藏保鲜,直至19世纪罐头的出现推动了贮藏保鲜方法的重大变革。
大事年表 1795年,法国政府悬赏征集军粮长期保存、防止腐烂变质的方法。 19世纪英国的罐头工厂 1809年,法国人阿佩尔采用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帕兰札尼的加热密封法,为拿破仑军队发明了玻璃瓶装罐头。 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锡铁罐头,罐头很快成为英国海军标准口粮。 1830年,美国辛辛那提建立了最早的肉类罐头工厂,每个工人只从事单一和重复性的工作。 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商店开始向民众提供鱼罐头和肉罐头。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产品,包括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罐装火腿等世界各地食品。 19世纪50年代,铁路大量建成和冰采集技术的发展,延长了罐头食品的保质期,保障其从资源丰沛的产地调运到城市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9世纪罐头食品的兴起和发展撰写一份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周测9 中外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基础练
1.(2024·信阳高二调研)下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地区 出土铁器地区
黄河流域 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长江流域 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
珠江流域 广西、广东、贵州
边远地区 辽宁、福建
A.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 B.铁器冶炼业在汉代举足轻重
C.秦汉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 D.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均衡
答案 B
解析 表格显示出汉代出土的铁器覆盖三大流域并在边远地区出现,这就说明了汉代铁器冶炼业分布广泛,相当重要,B项正确;出土铁器的地区分布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排除A项;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仅从铁器出土地区的统计无法得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D项。
2.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  )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政府提倡多种经营 D.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从战国至三国时期的黄河流域,出现了粟、小麦和水稻多种农业种植作物并存的现象,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农业种植结构出现了变化,即由以粟为主到粟、小麦和水稻多种农作物并存,故选B项;题干内容没有将黄河流域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排除A项;题干内容没有述及“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题干内容没有述及“精耕细作”在其中的作用,排除D项。
3.(2024·白山高二阶段练习)历史上,外来食物引进有三个高峰时期:第一波是张骞凿通西域时,带回了大量的外来物产,如胡蒜(大蒜)、胡桃、胡麻等。第二波是唐代,引进的外来物种有胡椒、胡萝卜等。前两波引进的外来物种大多带有“胡”字。第三波是明末,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蕃”字,如“蕃茄”“蕃豆”。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B.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进入我国物种主要通过西域传入,且主要来自西方,明末时新航路开辟,传入我国的物种主要通过海上贸易,且主要来自美洲,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推动外来物种命名方式发生变化,故选B项。
4.(2023·青岛高二校联考)16世纪晚期的中国文献中开始出现了有关辣椒的记载,但此时辣椒多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的;18世纪中后期,辣椒作为餐桌调料在中国部分地区流传开来;据统计,2000—2021年,全球30%以上的辣椒在中国种植,“辣文化”覆盖人口超过5亿。材料深刻反映了(  )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中国人地矛盾的激化
C.远洋粮食贸易的兴盛 D.食物物种交流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辣椒传入中国,先是作为观赏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辣椒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辣椒成为餐桌上的调料,到了21世纪辣椒在中国种植范围更大,这都体现了食物物种交流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辣椒的传入和新航路开辟有关,和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人多地少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辣椒在中国的传播,不是粮食贸易,排除C项。
5.(2023·焦作高二期中)如图为湖南常宁智慧育苗大棚建设施工现场。近年来,湖南省常宁市通过智慧大棚建设,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这反映了当地(  )
A.重视现代设施农业的建设 B.把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C.提升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D.提高了食物储备保鲜功能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智慧大棚建设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体现出重视现代设施农业的建设,A项正确;近年来,我国已经解决饥饿问题,材料体现的是利用现代技术,追求幸福生活,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对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未涉及食物储备保鲜,排除D项。
6.(2024·凉山高二期末)人类在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种划时代的转变就是农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  )
A.西亚开始栽培推广粟 B.非洲为小麦的原产地
C.南亚最早培育出咖啡 D.中美洲培育出了甘薯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D项正确;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排除A项;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排除B项;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排除C项。
7.(2023·枣庄质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发现不是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事实上,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作者旨在说明(  )
A.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普遍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
B.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
C.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
D.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 D
解析 作者认为农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是由于之前人们对植物生长的机理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作者旨在说明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选D项。
8.(2023·沧州高二统考)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关于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
史料一 在著名画家拉斐尔和达·乌迪内的画中,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 史料二 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构成一个农场主送给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赖以维生的资源”
A.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 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 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玉米传入欧洲后,作为观赏作物种植在花园内,而在16世纪后期,玉米已经成为常见的一种作物,因此上述史料可以用来研究新作物的引进价值的变化,A项正确;玉米是美洲作物,而非亚洲作物,排除B项;“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赖以维生的资源”能够印证当时玉米数量多才导致价格偏低,并不能证明当时价格革命降低了农产品价格,排除C项;通过两则史料并不能看出玉米传入欧洲的准确时间,排除D项。
9.(2024·开封高二阶段练习)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人口增长却伴随着食物价格的下降。下列选项中,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对外贸易的发展 B.机器大工厂开始出现
C.土豆等种植愈发普及 D.化学肥料的广泛应用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人口增长的同时,食物在降价,说明食物供应的充足,结合所学可知,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C项正确;粮食不是对外贸易的大宗产品,排除A项;工厂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作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
A.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可知,这属于典型的社会需求促进科技发展的例子,故选D项。
11.(2024·宜昌高二校联考)二战后,美国向日本提供了乳酪、小麦、罐头等生活必需物资以缓解粮食危机。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诱导日本政府达成保证会继续扩大购买美国粮食的协议。日本餐桌的食物由米饭、鱼类等向面包、牛排等转变。美国对日本实施的粮食战略(  )
A.不利于日本的粮食安全 B.解决了日本发展的粮食问题
C.利于日本饮食文化进步 D.扩大了日美之间的贸易规模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通过向日本提供食物援助的方式,使得日本对美国食品产生依赖,日本扩大对美国粮食的进口使得粮食自给率下降,不利于日本的粮食安全,A项正确;美国的援助暂时缓解了日本粮食危机,但也造成日本对美国粮食的依赖,对日本产生了不利影响,排除B项;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各有其特色,不能简单认为日本人食用西方食品就是文化进步,排除C项;材料仅能体现日本进口美国粮食量的增加,不能反映日美贸易的其他方面情况,不能断定日美之间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
12.(2023·南阳高二阶段练习)如图为“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1967年指数为100)”。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和劳动力的投入反映国家重视的降低
B.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C.农业投入量变迁呈现出对科技依赖性增强
D.劳动力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 C
解析 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美国农业的投入中,劳动力逐渐减少,机械和化学品投入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表明农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C项正确;美国是农业强国,劳动力投入量减少体现了农业集约化发展,排除A项;化学品的应用,并不一定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并且图中也没有生态环境变化的信息,排除B项;劳动力的减少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不是农业衰落,排除D项。
能力练
13.(2024·汉中一模)《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这一记载可用来考证(  )
A.早期国家的不断演进 B.精耕细作的生产萌芽
C.远古人类的农业起源 D.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这可用来考证远古人类的农业起源,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早期国家的演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不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农业,没有体现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排除D项。
14.(2023·重庆南开中学阶段练习)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  )
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 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了甲骨文中关于商代耕垦、种植和畜牧的具体时间,说明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C项正确;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无法反映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排除B项;D项只能反映材料中耕垦方面的内容,无法反映种植和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
15.(2023·福州高三上开学联考)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橘,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生产的区域化分工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区域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各具特色,形成了区域化分工,故选A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府鼓励商业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山东地区与苏杭地区农业产品的不同及贸易,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排除D项。
16.(2023·南通高三期中)下表是玉米在清代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玉米传入(  )
河南《嵩县志》 “今嵩县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稻虽产,非常需也”
广西《白山司志》 陕南“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
贵州《荔波县志》 “荔邑山多田少,惟恃此(苞谷)以度荒月”
A.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首先在北方平原地区得到推广
C.给中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 D.反映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冲突
答案 C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河南嵩县山民以食用玉米为主,广西陕南多种玉米,用玉米酿酒和喂猪,卖给商贩或者到集市上去卖,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强调玉米传入给中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C项正确;当时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玉米传入河南、广西、贵州,但未涉及时间先后,排除B项;玉米传入中国反映文明交流,但不能反映文明的冲突,排除D项。
17.(2024·六盘水高三阶段练习)198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此后几经修订。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并明确规定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依法治国原则开始贯彻 B.食品安全备受关注
C.人民诉求推动法治建设 D.卫生立法程序严密
答案 B
解析 我国颁布食品卫生相关法律,同时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这充分说明我国政府重视食品安全,B项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在2011年之前,依法治国原则就已经在贯彻,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人民诉求和法治建设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对食品安全犯罪惩处的力度在上升,而非卫生立法的程序严密,排除D项。
18.(2023·邢台高二校联考)如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 B.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
C.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 D.农业生产方式领先世界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从2015年的63.82%开始一直高位增长,到2020年达到71.00%,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科技的创新,排除A项;“实现了”的说法夸大化,排除B项;当今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尚未领先世界,排除D项。
19.(2023·合肥高二阶段练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围绕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等食品,督促和指导生产企业依法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可见,食品安全(  )
A.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 B.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C.应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 D.靠社会主义市场调节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食品安全的意见,可见政府监督管理职能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国家重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没有体现食品安全“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或“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排除A、B项;材料突出“政府监督管理职能”,未提及市场的调节,排除D项。
20.(2023·抚顺二模)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  )
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
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
C.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00年前后,科技的发展拓展了花生的用途,推动了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故花生的传播与种植受到了科技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花生的传播与种植受到工业发展需求的影响,但工业革命不是花生传播与种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前花生就已经被传播与种植,排除B项;花生的商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主要出现在1900年之后,并不是迅速出现的,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2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也是改变和完善自身的过程。精耕细作使一夫一妻家庭变成了生产的基本单位,这个小家庭成为同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物质分配紧密联系的全能的社会实体。有了家庭经营,如管子所说:“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晚),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农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必须具备相当复杂的耕、种、中耕、收获以及积肥、施肥的知识和技能。——摘编自孙达人《中国农民史论纲》等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人从野生植物中驯化培育了大量的栽培植物,并进一步把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至今已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受到世界农业的恩惠,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继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41年至1840年,中国人口从1.4亿增至4.1亿,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经济史学家称为“中国奇迹”。——摘编自王渝生《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概括说明“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农民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10分)
答案 (1)说明: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2)追求家庭和谐;勤于劳作;具有经验理性;注重自我完善。
(3)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保证了农业的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长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政府重视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2.(2023·三明一中高三校考)(18分)罐头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古以来,人类只能依赖于自然条件进行食品贮藏保鲜,直至19世纪罐头的出现推动了贮藏保鲜方法的重大变革。
大事年表 1795年,法国政府悬赏征集军粮长期保存、防止腐烂变质的方法。 19世纪英国的罐头工厂 1809年,法国人阿佩尔采用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帕兰札尼的加热密封法,为拿破仑军队发明了玻璃瓶装罐头。 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锡铁罐头,罐头很快成为英国海军标准口粮。 1830年,美国辛辛那提建立了最早的肉类罐头工厂,每个工人只从事单一和重复性的工作。 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商店开始向民众提供鱼罐头和肉罐头。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产品,包括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罐装火腿等世界各地食品。 19世纪50年代,铁路大量建成和冰采集技术的发展,延长了罐头食品的保质期,保障其从资源丰沛的产地调运到城市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9世纪罐头食品的兴起和发展撰写一份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答案 示例
说明:19世纪初,在殖民扩张和战争中,为满足军队需要,借助生物技术,出现了罐头食品。19世纪中期,机器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推动罐头食品的市场逐渐从军队扩展到民间,世界各地的食材丰富了罐头食品的种类,工艺不断更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交通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为罐头产品运输和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19世纪罐头食品在欧美的兴起和发展,是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产物,是食品贮藏史上的一次飞跃,使食品生产与储藏摆脱了自然的束缚,为人类的饮食提供了便利和实惠。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度高中历史 周测9 中外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