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第九中学2024年下期八年级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此河”(如下图)的开凿( )
A. 促进了南北的统一 B. 使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
C.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 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2. 《中国官制大辞典》对古代某选官制度的解释:“一种允许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制度。”该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 隋文帝考试选拔人才 B.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C.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D.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3. 下面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
A. 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B. 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C. 澶渊之盟,安史之乱 D. 贞观之治,澶渊之盟
4. 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武则天的( )
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 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5. 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 休养生息 B. 兵民合一 C. 重文轻武 D. 外重内轻
6. 黑板上老师写出:游猎于东北,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政权,灭亡辽。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学习的内容为( )
A. 女真族的崛起 B. 北宋的建立 C. 蒙古的统一 D. 满洲的兴起
7. 《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材料反映了宋代( )
A. 社会风气开放 B. 市民生活丰富
C. 民间艺术精湛 D. 边境贸易频繁
8. “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这句话中马克思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 耶律阿保机 B. 成吉思汗 C. 阿骨打 D. 忽必烈
9.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是根据史实得出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 B. “澶渊之盟”使辽宋保持长久的和平
C. 两宋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 D. 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 李自成起义军进入中原,力量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提出了哪一口号(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等贵贱,均贫富
C 均田免赋 D. 反清复明
11.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文化著作。下列人物与著作搭配正确的是( )
A. 宋应星——《农政全书》 B. 曹雪芹——《红楼梦》
C 徐光启——《天工开物》 D. 罗贯中——《水浒传》
12. “(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 设立三司 B. 采用八股取士 C. 废除丞相制度 D. 设立厂卫机构
13.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文中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 )
A. 郑和下西洋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戚继光抗倭 D. 玄奘西行
14.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该诗直接说明了( )
A. 军机大臣与皇帝“共治国事” B. 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D.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15.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民族团结 B. 反抗侵略 C. 社会变革 D. 和平交往
16. 明朝北京城是典型大一统王朝的都城,他有四重,其中被称为紫禁城的是
A. 外城 B. 内城 C. 皇城 D. 宫城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 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的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照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我国封建社会的哪一基本政治制度?根据所学概括,该制度在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特点,并根据所学指出该制度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而进行重大改组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这场争斗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演变趋势?
18. 经济发展繁荣,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代诗人杜甫《忆昔》
材料二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材料四 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开元全盛”是哪位皇帝当政时期?
(2)材料二中的灌溉工具是什么?这一时期还出现一种新的耕地工具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两点)
(4)请写出我国明朝时期引进的国外农作物一例。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9. 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 中国古代某时期疆域示意图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并分析这一史实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示意图中①②处设置的管辖机构。
(3)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宋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这个朝代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清朝时期,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的这一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的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岳阳市第九中学2024年下期八年级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此河”(如下图)的开凿( )
A. 促进了南北的统一 B. 使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
C.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 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尽道隋亡为此河”,图片中的“洛阳”、“涿郡”、“余杭”字样,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可知题干的“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南北的统一与大运河无关,排除A 项;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是在唐朝,排除B项;南宋时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大运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中国官制大辞典》对古代某选官制度的解释:“一种允许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制度。”该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 隋文帝考试选拔人才 B.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C.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D.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一种允许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可以得出,题干所说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隋炀帝创立进士科,B项正确;隋文帝考试选拔人才只是为科举制度的创立奠定基础,排除A项;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和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都是属于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CD项。故选B项。
3. 下面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
A. 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B. 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C. 澶渊之盟,安史之乱 D. 贞观之治,澶渊之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项正确;唐太宗时期没有发生安史之乱,排除A项;澶渊之盟指的是辽与宋之间的议和,排除C项;唐玄宗后期没有发生澶渊之盟,排除D项。故选B项。
4. 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武则天的( )
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 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代唐建立周,她励精图治,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死后立无字之碑,任凭后人评说,B项正确;李世民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排除A项;唐玄宗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宋太祖 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排除CD项。故选B项。
5. 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特点是
A. 休养生息 B. 兵民合一 C. 重文轻武 D. 外重内轻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点:重文轻武。解题思路:题干的“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题干的“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表明北宋的文臣受到重用,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故C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政策,排除A;兵民合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外重内轻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C。
6. 黑板上老师写出:游猎于东北,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政权,灭亡辽。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学习的内容为( )
A. 女真族的崛起 B. 北宋的建立 C. 蒙古的统一 D. 满洲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1125年灭辽,A项正确;北宋不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排除B项;完成蒙古统一的是蒙古族的铁木真,排除C项;满洲兴起对抗的是明朝,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材料反映了宋代( )
A. 社会风气开放 B. 市民生活丰富
C. 民间艺术精湛 D. 边境贸易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瓦”是指瓦子,是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宋代城市繁荣,瓦子里有专供演出的“勾栏”,还有许多卖饮食、卖药材、卖字画、剃头、相面、算卦的摊位,显示出宋代市民生活的丰富,B项正确;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与题干“宋代”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种类多),无法反映民间艺术的精湛,排除C项;东京是北宋的都城,因此,不能反映边境贸易的频繁,排除D项。故选B项。
8. “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这句话中马克思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 耶律阿保机 B. 成吉思汗 C. 阿骨打 D. 忽必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蒙古各部族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B项正确;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排除A项;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排除C项;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排除D项。故选B项。
9.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是根据史实得出的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 B. “澶渊之盟”使辽宋保持长久的和平
C. 两宋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 D. 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可知,“澶渊之盟”使辽宋保持长久的和平属于史论,B项正确;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属于史实,排除A项;两宋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属于史实,排除C项;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属于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李自成起义军进入中原,力量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提出了哪一口号(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等贵贱,均贫富
C. 均田免赋 D. 反清复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经济上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打击封建地主阶级。1644年4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紫禁城北万岁山自缢,明朝至此宣告灭亡。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是均田免赋,C项正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大泽乡起义的口号,排除A项;等贵贱,均贫富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口号,排除B项;反清复明是指从明朝末期至清朝末期,发生的一系列中国民间对抗清朝政权希冀恢复明朝的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文化著作。下列人物与著作搭配正确的是( )
A 宋应星——《农政全书》 B. 曹雪芹——《红楼梦》
C. 徐光启——《天工开物》 D. 罗贯中——《水浒传》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曹雪芹著《红楼梦》,它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B项正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排除A项;徐光启著《农政全书》,排除C项;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 设立三司 B. 采用八股取士 C. 废除丞相制度 D. 设立厂卫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明朝”、“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四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实行的思想措施,八股取士,明朝时,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使考中的官员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明朝的“三司“是: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都指挥使司是军事总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是民政总机构,提刑按察使司是司法总机构,属于政治措施,排除A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属于政治上的措施,排除C项;清朝设立厂卫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13.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文中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 )
A. 郑和下西洋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戚继光抗倭 D. 玄奘西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可知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明朝明成祖永乐年间派遣郑和下西洋,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A项正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民族英雄戚继光基本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排除C项;玄奘西行发生在唐朝时期,而且玄奘是前往天竺取经,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该诗直接说明了( )
A. 军机大臣与皇帝“共治国事” B. 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D.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依样画葫芦”“葫芦仔细看”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行事,B项正确;军机大臣不可能与皇帝“共治国事”,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使皇帝的权力达到了顶峰,排除C项;军机大臣不能替皇帝处理政事,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反映共同主题是
A. 民族团结 B. 反抗侵略 C. 社会变革 D. 和平交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史实可知,题干中的历史事件都是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典型事例。故选B。
16. 明朝北京城是典型大一统王朝的都城,他有四重,其中被称为紫禁城的是
A. 外城 B. 内城 C. 皇城 D. 宫城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居住的地方,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 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的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照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我国封建社会的哪一基本政治制度?根据所学概括,该制度在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特点,并根据所学指出该制度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而进行重大改组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这场争斗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演变趋势?
【答案】(1)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表现:三省六部制的创立与完善。
(2)特点: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名称:行省制。 (3)措施:废除丞相制度。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依据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表现: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创立三省六部制,到唐朝得到完善。
【小问2详解】
特点:依据材料二“元统治者”“打破了自然的疆界”“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特点有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疆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元朝创新地实行了行省制度。
【小问3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三“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皇权,明朝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
趋势:依据材料三可知这场争斗是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反映出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18. 经济发展繁荣,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代诗人杜甫《忆昔》
材料二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材料四 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开元全盛”是哪位皇帝当政时期?
(2)材料二中的灌溉工具是什么?这一时期还出现一种新的耕地工具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两点)
(4)请写出我国明朝时期引进的国外农作物一例。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唐玄宗统治前期。
(2)筒车。曲辕犁。 (3)北宋时,南方已是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国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已移到南方。
(4)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改进、优良品种的发现和推广、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推动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皇帝:根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因此“开元全盛”是唐玄宗当政时期。
【小问2详解】
工具:根据材料二“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灌溉工具筒车。新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新的耕地工具有曲辕犁。
【小问3详解】
信息:根据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信息是北宋时,南方已是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根据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能够提取的信息是太湖流域已是全国重要的粮仓;根据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可知可提取的信息是经济重心已移到南方。
小问4详解】
农作物:根据材料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明朝时期引进的农作物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小问5详解】
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技术、良种和政策等方面进行论述,如: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改进、优良品种的发现和推广、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推动等。
19. 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 中国古代某时期疆域示意图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并分析这一史实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示意图中①②处设置的管辖机构。
(3)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例: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①台湾府 ②伊犁将军.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主题。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策: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机构:①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某时期的疆域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朝时期的示意图东南地区设置了台湾府 ②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某时期的疆域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朝时期的示意图在西北地区设置了伊犁将军。
【小问3详解】
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的特点可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对疆域的管理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主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宋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这个朝代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清朝时期,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的这一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的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论点】开放则兴,闭关则衰
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些国家都有往来。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交流、宗教往来等,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也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宋朝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并且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宋朝商业的繁盛和文化的大发展。然而,清朝为了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以及沿海人民与外国经商,危及自己的统治,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综上所述,开放使国家兴旺、繁荣,闭关导致国家贫困、落后。因此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依据材料“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可知,唐朝对外交流频繁,促进了文明的进步;根据材料“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这个朝代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可知,宋朝对外交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 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可知,清朝闭关锁国,导致最终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可以拟定观点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论证环节结合所学知识以及上述材料分析得出即可,例如: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些国家都有往来。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交流、宗教往来等,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也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宋朝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并且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宋朝商业的繁盛和文化的大发展。然而,清朝为了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以及沿海人民与外国经商,危及自己的统治,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综上所述,开放使国家兴旺、繁荣,闭关导致国家贫困、落后。因此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岳阳市第九中学2024-2025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入学考卷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