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单元质检卷(B卷)(答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与“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信息相符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郧县人 D.北京人
2.自1964年以来,考古学者对“蓝田人”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共发现各类石器200多件,这些石器的制作都比较粗糙。据此可知,“蓝田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C.处于新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磨制石器
3.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该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4.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在这里( )
A.发现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B.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
C.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曾在此生活过
D.发现了原始农业的遗存
5.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连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共同印证了该地( )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6.历史学家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已取得长足发展,黄河流域主要种植耐旱作物黍和粟,长江流域则以稻作农业为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水平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地域生活习惯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
7.下图所示为河姆渡房屋的梁、柱等木质构件,都经过了榫、卯、销钉等加工,起到了固定房屋、抗压、受拉的作用。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 B.黄河流域文化领先
C.原始居民具有生活智慧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8.仰韶文化早期,中原地区多数村落的农作物种类为粟和黍,只有淮河流域的贾湖遗址中发现有水稻。仰韶文化中晚期,水稻种植向北扩展,中原不少地方的考古遗址中都发现了稻作遗存。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点 B.奠定了南稻北粟格局
C.催生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推动了农耕文明进程
9.距今5000年左右,山东大汶口文化农耕经济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其居民的墓葬里面,有些人的陪葬品很多,有些人的陪葬品很少甚至没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贫富分化的出现 B.私有制的出现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生产力的发展
10.考古研究发现,陶器作为容器可以储存大量动植物资源,作为炊煮器具能够扩大人类可食用资源范围。此外,陶器的发明客观上降低了人群流动性。这表明,陶器的使用( )
A.推动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提高了古人的审美意识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11.《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
A.生产环境恶劣 B.开始精耕细作 C.受到气候限制 D.生产因地制宜
12.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等的出现,就绝非偶然。作者重在说明( )
A.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
D.农业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13.河南是龙的故里,至今很多民俗仍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中原文化向外广泛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这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特点是( )
A.兼收并蓄、独具特色 B.多元一体、独树一帜
C.传承开放、影响广泛 D.中华源头、引领世界
14.据《史记》记载: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舜年二十以孝闻”“禹为人敏给克勤”。由此推测,传说中尧、舜、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共同原因是( )
A.能征善战 B.作出贡献 C.德才兼备 D.发明创造
15.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先生这里赞扬的是
A.女娲 B.炎帝 C.黄帝 D.大禹
16.“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礼记》里的这段描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奴隶社会结束 C.舜传位给禹 D.禹传位给启
17.教人结网驯服鸟兽的伏羲氏,教人构木为居的有巢氏,教人钻燧取火的人氏,教人播种五谷的神农氏都曾被列入传说中的“三皇”。“三皇”传说虽名目不一,但共同反映了( )
A.史实都是由传说演变而来 B.传说中可能蕴含着历史史实
C.历史传说没有任何可信度 D.“三皇”时代属于青铜器时代
18.我国古代流传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下列选项不属于神话传说的是( )
A.盘古开天 B.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
C.神农尝草 D.精卫填海
19.下图为距今5300年的牙雕蚕,出土于河南郑州,该遗址不远处还出土了同时期的丝帛。专家推测此遗址为黄帝时代的都邑。据此可知( )
A.我国的早期人类起源于河南 B.河南郑州是夏朝时期的都邑
C.黄帝在此地击败了炎帝部落 D.嫘祖缫丝的传说具有可信性
20.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中记载“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反映出华夏族的形成( )
A.是建立在盘古开天的基础上 B.是山西陶寺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C.建立了分封制这一先进制度 D.具备兼容并蓄、融合发展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我国的远古居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文化,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篇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人类和文化遗址有20余处,分布范围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特别是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摘编自《中国原始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5分)
材料二: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考古学者在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
——摘编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断定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简述北京人学会用火的重大意义。(5分)
材料三:下列图片所示文物是在我国原始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
(3)根据这两件文物,请你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技术,具有了什么意识。并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5分)
22.【考古发现中的早期文明】(15分)
材料一: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栗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以红底黑彩为主,花纹简练朴素。
材料二: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1)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4分)
材料一 发现:粟的遗存。
推论: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遗存。
推论: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2019年,世界遗产大会将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评价为:它是东亚和中国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典型、最有力的实证,堪称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的城内建筑、城墙、外城以及水利系统的土石方工程量达1005万m3。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区面积约为6.3km2,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宫殿区营建在长方形人工土台上,面积约30万m2,发现了35座长方形房址,多为南北朝向,排列整齐。发掘的墓葬显示,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分化和职业差别,以12号墓规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组)玉器,包括体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钺王”,标志着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时掌握着神权、军权和王权的统治者。
以火耕、水耨技术为代表的原始稻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水稻的驯化历程基本完成,出土了大量稻作农业工具,水稻产量也大大增加。在一个大型灰坑遗迹中,出土约1.3万千克的炭化稻米。
——摘编自宋姝等《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关于良渚水坝的考古证据非常充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证据是碳十四的测年数据,水坝碳十四测年数据在公元前3100—公元前2700年之间。
——英国剑桥大学科林·伦福儒《世界早期复杂社会视野下的良渚古城》
(2)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作出了评价。请依据材料三为划线处的评价列举相关证据。(不能照抄材料,要求是概括性叙述,至少答出两条证据)(6分)
材料四:1921年4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考古调查,采集到一些石器和陶片,他由此判断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多次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远及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地。仰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区同时存有大量关于黄帝、炎帝的古史传说,仰韶文化与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或有着密切关系。考古学界认为,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为后来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打下重要根基,称仰韶文化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摘编自新华社《百年发掘揭秘“仰韶文化”》
(3)众多文化遗存的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已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5分)
23.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原始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围绕着“原始农耕生活”这个主题,同学们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任务。(18分)
任务一:【文物·体会先民智慧】
(1)文物记载历史。任选两件文物简述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6分)
任务二:【建筑·解读房屋特色】
(2)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分别建造下面房屋的原因。(4分)
任务三:【词汇·阐释原始农业】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请以
“工具·作物·文明”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10分。提示:可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三个)(8分)
新石器时代;粟、稻;家畜饲养;聚落;原始农业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发现的众多考古学文化为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丰富可信的地下材料。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出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辽河流域文明,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和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等地的黄河流域文明,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和以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等地区的长江流域文明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明分布格局。据考古学证实,曾经的中华大地上,确实存在过很多高度发展、处于文明起源阶段的文化,中华文明多源并起、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是合情合理的。
——摘编自张念征《浅析中华文明的早期起源》
材料二:中国早期文明是世界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家在距今7000—6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粟的痕迹,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中也发现有水稻的遗存。此外,大约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出现过不少以城为主的政治中心,如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等。商朝时已用甲骨文书写典籍和历史文献,比甲骨文还早的中国文字是陶文,它早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和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上就已经出现了。
——摘编自刘英伟《论中国早期文明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石器时代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早期文化遗存,并概述你对“中华文明多源并起、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是合情合理的”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并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早期中华文明成就的认识。(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故A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根据“共发现各类石器200多件,这些石器的制作都比较粗糙”可知,蓝田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制作的工具比较粗糙,故A正确。
3.答案:B
解析:根据“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可知,该早期人类是北京人。
4.答案:C
解析:根据“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和所学可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活动的地区都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故C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种植水稻和制作陶器反映了该地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相关信息,故B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长江流域降水量丰富,适合水稻种植;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适宜种植耐旱作物粟和黍。造成长江、黄河流域农作物种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不同,故选B项。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不出A、B,排除。由材料可知,河南是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地区,保留了许多民俗文化,并且在传承中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对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产生了一定影响,C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原文化引领世界的结论,排除D。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传说中尧、舜、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共同原因是德才兼备。
1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依据题干关键词“轩辕”可知,孙中山赞扬的是黄帝。传说中的黄帝号轩辕氏,他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被尊为人文始祖。故选C。
1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描述的就是禹传位给启,世袭制出现,所以答案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段话的含义是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由此可以判断是世袭制出现。
17.答案:B
18.答案:B
解析: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考古学者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其重要研究证据是古人类化石,B符合题意;盘古开天、神农尝草和精卫填海都是古代神话传说,排除ACD。故选:B。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距今5300年的牙雕蚕,出土于河南郑州,该遗址不远处还出土了同时期的丝帛。专家推测此遗址为黄帝时代的都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时期可能已经开始养蚕,因此,嫘祖缫丝的传说就具有可信性,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我国的早期人类起源于河南,也不能说明这里就是夏朝时期的都邑,排除A、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0.答案:D
解析:由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族的形成具备兼容并蓄、融合发展的特点。故选:D。
21.答案:(1)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2)证据:在发掘北京人遗址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
意义: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3)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具有了爱美意识。骨针表面光滑,末端有针孔;会制作和佩戴装饰品。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分布范围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特别是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和所学可知,我国早期人类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2)证据根据材料二中“在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回答。北京人学会用火的重大意义结合所学回答。
(3)结合所学可知,这两件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具有了爱美意识,判断的依据是骨针表面光滑,末端有针孔;会制作和佩戴装饰品。
22.答案:(1)材料一推论:半坡人会种植粟。
材料二推论: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
(2)城市建筑和水利工程规模大,有较强社会组织能力;宫殿区和墓葬反映社会等级差别和阶级分化;出土稻作工具和稻谷遗存,原始稻作农业相对成熟;科学测年显示距今5000多年。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才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明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1)材料一中“粟的遗存”的发现说明半坡人会种植粟;材料二中“丰富的栽培稻谷遗存”的发现说明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
(2)根据材料三概括回答即可,注意不要照抄材料。
(3)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23.答案:(1)图1:陶纺轮是半坡遗址出土的生活器具,说明半坡人已经学会了纺织,见证了我国手工业的源远流长。
图3: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
(2)图5所示是干栏式房屋,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防虫蛇。图6所示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这里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沙,又可以取暖,冬暖夏凉。
(3)题目:工具·作物·文明论述:一万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他们用骨耜、石斧、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从事原始农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稻,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这些农作物的栽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4.答案:(1)文化遗存: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理解:①早期中华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都有重要的文化遗存:②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各文明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早期文明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2)基本特征:①从事农业生产;②出现早期文字;③以城为主的政治中心形成;④出现祭祀活动。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的,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单元质检卷(B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