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1956年,陈云指出,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他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意在( )
A.反思三大改造的急躁冒进 B.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
2.表下所示是1960年、1965年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单位:%)。表中的变化直接得益于( )
年份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5 37.3 32.3 30.-
A.“二五”计划期间的科技创新 B.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C.中共中央对苏联模式的否定 D.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3.1962年,中央批转了教育部对在“大跃进”中盲目上马的学校,采取有步骤的方式下马的建议。几年间,高等学校由原来的845所减少到400所,学生数量减少了12万人;中学以上各级学校共精减教职工34万人。此时对教育事业发展规模调整的目的是( )
A.扭转我国教育落后局面 B.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C.全面贯彻“双百”方针 D.提高中学以上学校的教学质量
4.基于时间轴的观察和解释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中ABC对应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
A.七千人大会促进经济增长 B.自然灾害加深经济困难
C.中共八大调整了经济结构 D.“大跃进”促经济高速发展
5.1971年,周恩来在全国公安会议上,批评了“文革”中的以权凌法,破坏公安组织、办案办法,以及规章制度的做法。他指出:“现在组织没有了,制度没有了,那套办法也没有了。”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法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B.“文革”错误得到纠正
C.司法机关的职能被强化 D.“拨乱反正”正式开始
6.1972年,中共中央批准恢复华侨旅行社总社,成立华侨问讯处,处理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来信来访、查找亲人等事宜,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来到中国参观和探亲。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左倾”错误思想逐渐消除 B.海外华侨支持对外开放
C.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改善 D.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7.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四川攀枝花的设想,1964年建筑队从四面八方来到攀枝花正式拉开了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序幕。攀枝花的城市发展得益于( )
A.大炼钢铁运动的推动 B.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C.内外整体形势的稳定 D.改善工业布局的需要
8.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速,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受到以上进程影响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的成功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两极格局的最终解体
9.如图是1955年创作的漫画《苏联专家来的时候和走的时候》。该漫画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工业化建设在苏联援助下成就突出
B.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善
C.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
D.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般来说,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三线建设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到1980年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成了868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31亿元,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在此过程中,三线精神逐渐产生、形成,并在三线建设调整后得到延拓。根据毛泽东的思想,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就要让其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出于战备和保密的需要,当时的三线企业都要“依山傍水扎大营”,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分布在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
——摘编自王蕾《试述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组织保障方面,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进行驻村帮扶,实现了贫困村的全覆盖,部分县区对脱贫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也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加上近200万名乡镇扶贫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在资金保障方面,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持续增长,2019年国家拨付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61亿元,连续4年每年净增200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摘编自汪三贵、郭建兵、胡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三线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脱贫攻坚工程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三线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的共同内涵。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关系问题,1956年,陈云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三大改造的反思,排除A项1956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完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济建设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并没有体现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1961年1月,中共中央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带来的困难局面,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在1965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故选D项;“二五”计划期间的科技创新并不能直接影响农业轻重比例的调整,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是前提,不是直接原因,故排除B项;中共中央没有否定苏联模式,故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62年,中央批转了教育部对在“大跃进”中盲目上马的学校,采取有步骤的方式下马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
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办教育,实现各类教育的“大跃进”,特别是不顾条件开办一大批高等院校,超越生产力水平,1962年的教育规模调整正是要扭转这个问题,B项正确;调整规模不见得可以扭转教育落后局面或者提高教学质量,排除AD项;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B。
4.答案:B
解析:A.七千人大会是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纠正“左倾”错误而召开的,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但没有促进经济增长;B.图片中B阶段应该是60年代经济的困难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三面红旗和自然灾害,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严重的困难状态;C.中共八大是1956年;D.“大跃进”是1958年。故选:B。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文革’中的以权凌法,破坏公安组织、办案办法,以及规章制度的做法”“现在组织没有了,制度没有了,那套办法也没有了”可知,当时法治建设遭到了破坏,故选A项。1971年,“文革”还没有结束,“文革”的错误也还没有被纠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机关职能的强化,且在1978年前的历次运动以及十年“文革”期间,政法机关受到严重冲击,律师制度、司法部、检察机关先后被撤销,“文革”中公检法被砸烂,司法工作陷于瘫痪状态,排除C项;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明确号召“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从而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1972年处于“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思想还没有消除,排除A项;1972年还没有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排除B项;“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遭遇劫难,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在1964年正式拉开序幕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三线建设”时期。三线建设是中国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国防和工业建设计划,目的是在国家的西部地区建立一个新的工业基地,以改善国家的工业布局,增强国防安全,D项正确;大炼钢铁运动指的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虽然对钢铁工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在大炼钢铁运动之后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发生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与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时间不符,排除B项;“内外整体形势的稳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因素,虽然稳定的形势对于任何大型建设项目都是必要的但它并不是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直接原因,且当时外部形势并不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即发展中国家)的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与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代表的新独立发展中国家走上国际舞台相符,故选C项;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末”不符,排除A项;万隆会议的时间是1955年,排除B项;两极格局的最终解体是在1991年,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由漫画信息可知,苏联专家来的时候该地一片荒凉,苏联专家走的时候该地工厂林立。这反映出中国工业化建设在苏联援助下成就突出,故A正确;B项错在“根本改善”;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故C错误;漫画主旨不是反映的外交政策,故D错误。
10.答案:(1)特点:主要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主;大分散,小集中。
原因:中苏关系的破裂;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及越南方向的军事威胁;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较丰富;我国原有工业布局不合理。
(2)特点:组织执行力和统筹协调力强大;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大。
共同内涵: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以人民为中心、开拓创新。
解析:(1)特点:根据“就要让其远离大中城市”,可得出主要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地区;根据“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可得出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为主;根据“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就要让其远离大中城市”可知,分散布点,大分散、小集中。原因:从当时国际环境、中西部地理条件和我国工业布局等角度分析。
(2)特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可知,投入力度大,“在组织保障方面,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在资金保障方面,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持续增长,2019年国家拨付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61亿元,连续4年每年净增200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可知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集中领导。内涵:据材料“远离大中城市”“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分布在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并结合所学得出,在三线建设中,一大批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西部地区,克服了重重困难,形成了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的“三线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随堂小练(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