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古时期的世界
【易混易错】
▲中古西欧政治的重大变化——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机构,表达不同等级呼声。
▲西欧封君封臣制与西周分封制的区别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
各级封建主只效忠直属 上级 天子为天下共主
土地世袭继承制度,但一 些地区女性也有继承权 土地及财产严格按宗法制的要求继承
等级相对松弛 等级森严
封臣对封君的主要义务 是服兵役 大小宗是政治隶属和家族等级关系
▲中古时期的文明仍以农本经济为基础。农本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文明仍然呈现出各个地区基本独立发展、多元并存的状态。
【习题跟踪】
1.由于存在多种制约因素,欧洲封建领主在组织庄园法庭时不得不吸收和利用一些村社组织和庄民自治的形式;庄园法庭是领主控制和盘剥庄民的工具,对庄民具有保护作用的不是庄园法庭,而是其背后潜藏着的村社集体力量。据此对庄园法庭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体现领主和庄民的妥协 B.依靠村社集体力量设立
C.独立行使庄民的自治权 D.无法保护庄民合法权益
2.732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采邑实际上成为封臣的世袭地产,世袭的采邑常被称为“封土”。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 )
A.推动了封建制度发展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奠定了民族国家基础 D.防止了封建割据
3.特许状是指中世纪欧洲国王赐予领主领地免受管辖的特恩权时所颁发的一种证明文书。12—13世纪,英国国王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据此可知,特许状( )
A.加速了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B.促使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推动了封建庄园经济发展 D.证明了王权推动城市兴起
4.中世纪法国城市织匠行会规定:成员必须接受严格约束及会长的领导;每个成员可在家拥有三台织机,不得在家外设置织机;布匹至少有7迦尔特(长度单位)宽;行会有裁判权,对违者的罚款,一半归于国王,一半归于会长与陪审员。这反映出行会( )
A.行使行业管理职责 B.破坏成员的生产和经营
C.掌握王国的司法权 D.成员平等参与行业自治
5.拜占庭帝国建立后,统治者和民众均以“罗马人”自称。但7—8世纪,希腊语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帝国官方语言;罗马政治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执政官、保民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帝国的政治视野逐渐退居东地中海,军队、外交使臣、传教士很少再出现在西欧大陆。这一变化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
A.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 B.积极应对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C.寻求政治理念与疆域相统一 D.力图改变中古欧洲政治格局
6.阿拉伯帝国所占领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文明高度发达,阿拉伯帝国兴起了翻译运动,在整理和翻译过程中,阿拉伯的哲学家们从希腊哲学中吸取了丰富营养。这一运动( )
A.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旨在保存古代希腊文明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繁荣
7.下表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材料表明( )
笈多帝国时期 古代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符号确立起来,印度数字首先被印度周邻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汲取。
大约公元五世纪 印度数字经由商人传至欧洲,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七世纪 随着阿拉伯势力崛起,印度数字始为西亚一些国家所接受。
七世纪末、八世纪初 一些阿拉伯学者逐渐采用并修改补充印度婆罗门字体十位数字,后来这种阿拉伯人修改的印度数字又经由他们之手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 欧洲许多地区开始比较普遍地学习和运用印度数字。
A.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 B.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于世界
C.文明传承助推社会转型 D.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8.伊凡四世登基之初,有人向他进献的书籍记载了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的情况。书中说由于拜占庭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使得皇帝无法抵抗入侵;奥斯曼君主则按照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并采取严厉的手段立威施政。伊凡四世执政措施中,集中体现上述内容的是( )
A.创立中央行政部门 B.没收教会所有土地
C.实行特辖领地制度 D.打开国门学习西方
9.7世纪,印度的那烂陀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远自亚洲诸国而来之留学僧亦不少,如中国之玄奘、义净,及新罗之慧业、阿离耶跋摩等人皆曾来此就学。这说明( )
A.印度统治阶级大力支持佛教为国教
B.笈多帝国是当时亚洲文化中心之一
C.德里苏丹国是当时亚洲最发达的国家
D.佛教成为当时印度影响最大的宗教
10.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主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
A.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
11.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实行“丁田制”。政府授予15岁以上的男子(丁)以一定面积的国有土地,其中口分田只准终身占有,永业田可由子孙继承。受田农民必须向政府缴纳田租、负担徭役(庸)和贡物(调)。据此可知,新罗丁田制( )
A.易于造成土地兼并 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C.类似于唐朝均田制 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12.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这意在( )
A.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C.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 D.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
13.据考古发现,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早使用铁器的地区是西非,典型代表是今尼日利亚中部高原,该地区正好接近班图人的起源地,而铁器的传播路线大致与班图人的迁徙路线相吻合。由此可知( )
A.非洲文明地域差异性明显 B.铁器起源于非洲西部地区
C.班图人迁徙推动铁器传播 D.铁器在非洲自西向北传播
14.古文物专家本特写道:“我对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他又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这绝不是非洲的。”该学者的记述( )
A.旨在说明古津巴布韦文化曾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B.强调这一遗址是非洲文明的最高成就
C.证明古代地中海文明是古津巴布韦文化的源头
D.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
15.玛雅历法以13天为一周,20天为一月,18个月为一年,外加5天禁忌日,一年365天。而印加历法以10天为一周,每月3个星期。一年12个月,每月30日,每年加5日,每4年再加1日。这可用来说明古代美洲( )
A.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B.天文学成就领先世界
C.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 D.农耕文明发展的条件
16.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 )
A.遏止土地兼并现象 B.保障国家财源稳定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集权统治长治久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唐宋至明清出现了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称为书院。书院多以学田为主要的经费来源,学田多来自官府调拨、民间捐输、家族提供等。书院中的经学大师也是书院的山长,主持书院工作。当时学子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师承门户之见,开始到处寻访名师,不远万里跟随名师学习。书院仍然是以官方承认、参加科举作为检验学问的方法,所传授的知识集中在儒家经典学习上,没有分化出许多实用的学科,也没有发展出高深的理论学科,这样它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摘编自王洪才《论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精神》等
材料二:到15世纪末,欧洲已有40多所大学,基本都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其中文艺科目深受古希腊影响,内涵丰富。大学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能够控制自身的组织和成员;在经济上并不依赖于城市政府,反而对所在的城市经济繁荣大有好处;在大学内部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书院与中古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古西欧大学发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来源现已无从考查,一般认为是在波斯语的《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国的故事而形成的。这些故事从8世纪起不断得到丰富和提炼,于16世纪定型,流传于世界各国。很多音乐、绘画、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取材于这些故事,其中多数故事是各国人民喜爱的优秀古典作品,有些故事甚至家喻户晓,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日常话题。
——摘编自《天方夜谭(译者序)》(中文版)
材料二:据考古发现,元上都宫城1号建筑基址有一件石建筑构件,弧面阴刻有古阿拉伯文,内容与《古兰经》的部分章节中对穆罕默德的颂扬有关;现在中国南方的泉州、扬州、杭州等地,仍有许多元代所建的伊斯兰教教徒的“圣墓”。
——摘编自张倩《试论蒙元时期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三: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之所以眼光能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
——摘编自[美]尼克松《抓住时机—美国在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上面临的挑战》(1992年)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阿拉伯文化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古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材料二: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于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外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向波斯、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进行殖民活动的种种努力打开大门。没有穆罕默德,它永远不会实现统一。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三:(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材料二中说,没有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岛“永远不会实现统一”。你如何评价这句话。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并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扩张的认识。
20.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玛雅文明是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和为献祭及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材料三 美洲印第安人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贡献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培育了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日常饮食支柱的多种植物。最著名的是玉米、马铃薯、大豆(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南瓜、西红柿和巧克力。今天,美国50%的农产品都源于原先由印第安人培育的植物。由于美国是向世界市场提供食品的主要出口商,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美洲印第安先驱者,今日世界的总人口实际上会低一些。
——斯达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指出除玛雅文明外古代美洲还有哪两个代表性的文明?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印第安人对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断美洲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地位,想一想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什么特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封建领主在组织庄园法庭时不得不吸收和利用一些村社组织和庄民自治的形式;庄园法庭是领主控制和盘剥庄民的工具,对庄民具有保护作用的不是庄园法庭,而是其背后潜藏着的村社集体力量”可知,庄园法庭对是封建领主剥削庄民的工具,同时由于村社集体的力量,又对庄民保护,说明庄园法庭体现领主和庄民的妥协,A项正确;庄园法庭依靠封建领主的力量设立,排除B项;庄园法庭并不具备自治权,排除C项;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庄民的合法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强化了封君封臣制度,推动了封建制度的发展,故选A项。封君封臣制的发展,弱化了集权,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导致了政治上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排除B、C、D三项。
3.答案:D
解析:特许状是指中世纪欧洲国王赐予领主领地免受管辖的特恩权时所颁发的一种证明文书。12—13世纪,英国国王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里的特许状既推动了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增强了王权,为后来宗教改革和王权与教会的斗争埋下了伏笔。据此可知,特许状证明了王权推动城市兴起,D项正确;材料中的主题是王权与城市的发展,而非封君封臣制度,自然也不是封建庄园经济,排除A、C项;促使了民族意识觉醒属于无中生有,排除B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法国城市中的织匠组成行会,行会严格约束成员生产的规模、规格、地域、质量,会长和陪审员利用国家权威,对违反行会规定的成员进行裁判、罚款等,反映出行会行使行业的管理职责,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行会严格约束成员生产的规模、规格、地域、质量,这会规范成员的生产与经营,不会破坏生产经营,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行会不是政府部门,它是手工业的同业团体,因此行会不可能掌握王国司法权,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行会是手工业同业团体,它的职能主要是订立行规,调解行业纠纷,行会不涉及行业自治,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7-8世纪,希腊语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帝国官方语言;罗马政治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执政官、保民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帝国的政治视野逐渐退居东地中海,军队、外交使臣、传教士很少再出现在西欧大陆”可知,7-8世纪是晚期罗马帝国向中古拜占庭帝国转型的最后阶段,该时期拜占庭统治者在坚守罗马帝国名号和威权的前提下,放弃或淡化了传统理念中的拉丁区域和文化,寻求政治理念与帝国疆域的统一,以契合帝国鲜明的东地中海特征,C项正确;这一变化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寻求政治理念与疆域相统一,与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无关,排除A项;此时奥斯曼帝国还未出现,排除B项;这一变化适应了拜占庭帝国维护统治的需要,并不是力图改变中古欧洲政治格局,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阿拉伯翻译整理其他地区文明成果的同时吸收了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成果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阿拉伯帝国之前就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整理和翻译其他文明书籍的目的并非保存古代希腊文化,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为整理和翻译其他文明书籍提供条件,而非整理翻译书籍推动阿拉伯帝国扩张,排除C项。故选:D。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度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对其进行修改(又称阿拉伯数字),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因此,材料表明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未体现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对不同古文明进行对比,不能体现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表明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未涉及社会转型,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有人认为奥斯曼君主按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拜占庭贵族们自私和对国家不忠导致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结合所学知识,特辖领地制是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在位时,于1564年开始推行的一项打压大贵族,加强君权的措施,这与材料中的“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按照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相符,C项正确;材料没有创立中央行政部门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教会,排除B项;据材料“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按照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可知是找出伊凡四世执政措施中打击贵族的措施,“打开国门学习西方”与打击贵族、加强君权无太大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7世纪时印度的那烂陀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这是因为4世纪时崛起的笈多帝国在北印度形成了经济繁荣的局面,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交流,所以亚洲很多国家的学者来印度求学,说明笈多帝国成为当时亚洲的文化中心之一,故选B项。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因从婆罗门教演化而来而得到统治者支持,逐渐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排除A、D两项。13世纪初,德里苏丹国才建立,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及所学知识可得,大庄园享有不向国家纳税的特权,对中央集权形成一定的冲击,A项正确;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武士集团的势力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国相关信息,且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新罗实行的丁田制从实施方式到与之配套的赋税制,均与唐朝的均田制类似,故选C项。丁田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这一举措有利于农业的恢复,排除B项。封建社会下土地所有制依然以私有制为主,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共同点,即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的共同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的共同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的共同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铁器的传播路线大致与班图人的迁徙路线相吻合”可知,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早使用铁器的地区是西非,铁器的传播路线与班图人的迁徙路线一致,说明班图人的迁徙推动铁器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非洲其他地区文明,看不出不同地区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最早使用铁器的地区是西非”表明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一片区域内西非人最早使用铁器,但不代表铁器起源于此,铁器也可能从其他区域传入这一地区,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了铁器的传播路线,但并未具体说明传播方向,“从西向北”无从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起初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都是本地的废墟,后来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来自地中海文明,绝不是非洲的,这一认识的转变体现出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故选D项。本特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来自地中海文明,而非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化,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证明古代地中海文明是古津巴布韦文化的源头,排除C项。
15.答案:D
解析:A项,多元一体文明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有普遍性,材料反映印加历法和玛雅历法的差异性,即特殊性,不能体现多元一体。故A项错误;B项,材料并无历法间的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故B项错误;C项,美洲文明相对隔绝,并未相互交流。故C项错误;D项,据材料信息可知,玛雅历法和印加历法有所不同,结合历法与农业的关系可知,说明古代美洲农耕文明发展的条件不同。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可知,土地归国家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可见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保障国家的财源稳定,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在印加帝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所以不涉及遏止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C项;集权统治长治久安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1)不同:中国古代书院:经费来源多样;中世纪大学:经济上独立;中国古代书院:官府承认办学;中世纪大学:政治和司法权独立;中国古代书院:经学大师主持;中世纪大学:教师学生参与管理;中国古代书院: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中世纪大学:教授内容广泛;中国古代书院:参加科目作为检验手段;中世纪大学:宗教思想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书院:社会作用有限;中世纪大学: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2)影响:促进城市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繁荣;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为新时代文化出现和知识的增长奠定基础,促进文化转型。
解析:(1)不同:从经费来看,由材料“书院多以学田为主要的经费来源,学田多来自官府调拨、民间捐输、家族提供等”“大学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能够控制自身的组织和成员;在经济上并不依赖于城市政府”,可分析得出中国古代书院经费来源多样,中世纪大学经济上独立;从主体性来看,由材料“学田多来自官府调拨”“经济上并不依赖于城市政府”,可分析得出中国古代书院得到政府资助,必然要寻求官府承认,而中世纪大学则政治和司法权独立;就管理而言,由材料“书院中的经学大师也是书院的山长,主持书院工作”“大学内部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各种事务进行管理”,可分析得出中国古代书院由经学大师主持,中世纪大学则教师学生参与管理;就学习内容而言,由材料“传授的知识集中在儒家经典学习”“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其中文艺科目深受古希腊影响,内涵丰富”,可分析得出中国古代书院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中世纪大学教授内容广泛;就作用而言,由材料“书院仍然是以官方承认、参加科举作为检验学问的方法,所传授的知识集中在儒家经典学习”“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可分析得出中国古代书院参加科目作为检验手段,社会作用有限;中世纪大学,宗教思想占主导地位,但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2)影响:从政治角度而言,由材料“大学内部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各种事务进行管理”,可分析得出促进城市自治;从经济角度而言,由材料“对所在的城市经济繁荣大有好处”,可分析得出有利于城市经济繁荣;从文化角度而言,由材料“文艺科目深受古希腊影响,内涵丰富”,可分析得出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从社会转型角度而言,由材料“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中古西欧大学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出现和知识的增长奠定基础,促进文化转型。
18.答案:(1)价值:材料一是对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简介,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问题;材料二是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和对外传播的表现;材料三是现代美国人对古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贡献的评价,可用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2)影响:对世界古代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融合了不同文明;传承和传播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等文化;对亚洲、欧洲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3)补充:阿拉伯帝国官修史书、旅行家游历阿拉伯的笔记、伊斯兰教的传世文献。
解析:(1)价值:材料对研究阿拉伯文化的价值,需要答出材料表述的关于阿拉伯的信息,分析该信息对研究阿拉伯文化所起的作用。材料一是对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简介,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材料二是考古发现,中国古代和现代有关阿拉伯的出土文物和遗迹,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和对外传播的表现;材料三是现代美国人对古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贡献的评价,可用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2)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一千零一夜》“流传于世界各国,很多音乐、绘画、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取材于这些故事”可知,古代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古代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根据材料一“在波斯语的《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国的故事而形成的”可得出融合了不同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承和传播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等文化;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和现代有关阿拉伯的出土文物和遗迹可得出,对亚洲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根据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可得出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补充:根据所学知识,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还可以参考阿拉伯帝国官修史书、旅行家游历阿拉伯的笔记、伊斯兰教的传世文献。
19.答案:(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2)评价:首先材料二肯定了穆罕默德所创立的功绩,同时也强调了历史人物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当然,这一言论也存在绝对化倾向。就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是阿拉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没有穆罕默德,可能也会有其他人担此大任。
(3)共同特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
认识:虽然在扩张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等信息可以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文艺复兴和社会转型的角度加以分析。
(2)结合穆罕默德的活动和贡献,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评价。材料二首先是肯定了穆罕默德的巨大贡献,也强调了历史人物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但这一评价也存在绝对化的倾向,即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是阿拉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没有穆罕默德,可能也会有其他人担此大任。
(3)第一小问共同特点,根据所学内容可从地理位置、文明成就、世界影响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两大帝国的扩张中都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给被掠夺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0.答案:(1)成就:发明表意文字;研究天体的运动;积累了非常广泛的天文学知识。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
(2)原因: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外族侵略与破坏。
(3)培育了后来成为全世界日常饮食支柱的多种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品,促进了世界人口的整体增长。
(4)地位:美洲文明是在与其他地区隔绝情况下独立创造的,是美洲古代居民印第安人独创的文明成果,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征:多样性与统一性。(或答: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文明具有多元性,文明是在交流中发展的)
解析:(1)成就:依据材料一“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可以得出发明了表意文字;依据一“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和为献祭及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可以得出对天体运动进行了研究;依据“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可以得出积累了非常广泛的天文学知识。文明:依据所学知识任举两例除玛雅文明外的古代美洲代表文明即可,如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
(2)原因:依据材料二“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可以得出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依据“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可以得出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依据“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可以得出外族侵略与破坏。
(3)贡献:依据材料三“他们培育了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日常饮食支柱的多种植物。最著名的是玉米、马铃薯、大豆(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南瓜、西红柿和巧克力”得出培育了后来成为全世界日常饮食支柱的多种植物;据材料三“今天,美国50%的农产品都源于原先由印第安人培育的植物。由于美国是向世界市场提供食品的主要出口商,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美洲印第安先驱者,今日世界的总人口实际上会低一些”得出为人类提供了食品,促进了世界人口的整体增长。
(4)地位:依据材料一“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材料三“美洲印第安人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贡献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培育了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日常饮食支柱的多种植物”,结合所学知识从美洲文明是在与其他地区隔绝情况下独立创造的,是美洲古代居民印第安人独创的文明成果,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角度进行概括。特征:由玛雅人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及其他取得的成就以及玛雅文明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从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角度去概括世界文明发展的特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13)中古时期的世界(含解析)——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重难提升【新高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