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A
3. A
4. B
5. C
6. C
7. B
8. D
9. D
10. A
11. C
12. B
13. D
14. C
15. D
16. D
17. D
18. B
19. C
20. A
21. C
22. B
23. B
24. A
25. C
26. C
27. A
28. A
29. B
30. A
二、非选择题
31. (1)(1)处:元谋人;(4)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32.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影响: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迁徙走向定居。
(2)相同之处: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从事农业生产;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3)意义: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能够比较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33. (1)观点:良渚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阐释: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
综上所述,从良渚古城的墓地随葬品情况可见,良渚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2)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等特点;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
第一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80 分钟)
学校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A.神话传说 B.历史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 )2.云南元谋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至今还留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留的化石和遗迹,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通过对遗存的研究,我们可知道元谋人
A.距今约170万年 B.使用磨制石器 C.知道使用火 D.掌握磨光技术
( )3.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制造劳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C.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 D.北京人外貌完全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
( )5.下图是七年级某学生制作的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图中“ ”处应该填入
A.修建房屋 B.制作陶器 C.打制石器 D.种植作物
( )6.右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 )7.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A.已经会人工取火 B.以采集狩猎为生C.开始种植农作物D.会使用磨制石器
( )8.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A.都会缝制衣服 B.面貌都与古猿相似
C.都会人工取火 D.都使用打制的石器
( )9.“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图片能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状况的是
( )10.山顶洞遗址下层墓地发现三具遗骨,骨架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的圆圈。红色的赤铁矿粉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的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该考古发现说明山顶洞人
A.已有祭祀观念 B.具有审美观念 C.手工技艺高超 D.过着集体生活
( )11.右图为某遗址出土陶器上的稻穗纹,我们可以猜测这是来自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12.右图是河姆渡房屋的栏、柱等木质构件,用到了榫、卯、销钉等,起到了固定房屋、抗压、受拉的作用。这体现了当时
A.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B.原始居民具有生活智慧
C.黄河流域文化领先
D.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
( )13.右图是发现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姜寨文明的特征是
A.种植水稻,兼有饲养家畜
B.刀耕火种,形成早期文明
C.精耕细作,形成农业文明
D.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
( )14.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仰韶村而得名,据统计,仅河南就有多达约3000 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段话意在强调仰韶文化
A.延续时间很长 B.分布地域集中 C.发掘遗址众多 D.影响较为有限
( )15.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反映出
A.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 B.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C.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 D.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引领
( )16.郭沫若曾咏叹某遗址为:“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 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其咏叹的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17.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之一。在半坡遗址发现公共墓地、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些都能够证明
A.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B.原始居民的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C.他们已有了埋葬的意识 D.原始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 )18.右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这说明半坡人
A.以捕鱼狩猎为生
B.已从事农业生产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懂得人工种植水稻
( )19.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这表明当时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阶级国家开始建立
C.出现严重贫富分化 D.原始社会已经解体
( )20.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多数墓葬随葬品较少,有的墓葬随葬品多达180余件,部分墓葬中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石制斧钺,滕州岗上遗址还发现了城池。这表明该时期
A.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B.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C.已进入了邦国时代 D.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 )21.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这说明良渚文化
A.已经形成早期国家 B.宗法制度正式形成
C.可能进入文明时代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22.图1 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图2 是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这一现象说明了
A.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D.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 )23.右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
( )24.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蟠龙纹陶盘、石制工具、铃形小铜器、玉器等多种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属于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影像史料
( )25.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鼍(tuó)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中神权至上 B.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C.礼制已初步形成 D.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
( )26.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以及补天造人的女娲等传说中的人物,都曾经被列入过中国的“三皇”之列。这些“三皇”的传说反映出中国
A.远古文明领先世界 B.早期文明缺史实依据
C.远古文明发展概况 D.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
( )27.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这体现了
A.华夏文明的传承 B.部落联盟的形成 C.禅让制度的确立 D.神话传说的真实
( )28.下表整理自史书对传说中的炎帝后裔的相关记载。据此推知,炎帝后裔部落当时
炎帝后裔 功绩
烈山氏 以善于烧山种田而闻名
烈山氏子“柱” 被尊奉为谷物之神——稷
共工氏 以善于平治水土著称
共工氏子“后土” 被尊奉为土地之神——社
A.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B.最先过上定居生活
C.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D.最早人工种植谷物
( )29.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孩提的哭笑声,从此萦绕在你的身边;相见时,已隔了数年……感叹你聪颖的智慧,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这首诗歌歌颂了
A.盘古开天辟地 B.大禹治水 C.炎黄打败蚩尤 Ⅰ D.女娲造人
( )30.尧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让大家讨论,众人推举了舜;当舜年老让位时,由于禹治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担任首领。这反映出当时
A.实行禅让制度 B.建立早期国家 C.形成联盟部落 D.出现阶级分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 小题12分,共40分。
3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三 在世界直立人的遗址中,最被人肯定的、最丰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摘编自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
(1)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指出①处跟④处分别生活着哪些早期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个方面,说说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异同。(4分)
(3)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6分)
32.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其考古发现
遗址 考古发现
半坡遗址 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半地穴式房屋遗迹
河姆渡遗址 人工栽培水稻遗址;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建筑遗迹
——整理自人教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以前,人类处理食物一般采用烧或烤的方法。有了陶器后,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比较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陶器出现的意义。(4分)
33.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长1900 米,宽1 700 米,面积约300 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 万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 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上述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版)
(1)请在材料中任意提炼一个历史观点,参照示例,对观点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释,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示例】
观点:良渚古城规模宏大。
阐释: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长1900 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 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综上所述,从良渚古城的面积大小和影响范围可见,良渚古城的规模宏大。
(2)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