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七上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 B.浩如烟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体
2.在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垣构成,城内密布宫殿建筑等遗迹。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良渚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靠的证据是( )
A.山顶洞人使用的石器
B.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D.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制农具
4.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可用于研究( )
A.早期人类的采集生活 B.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C.禅让制度的建立演变 D.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5.2021年1月,考古人员在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湖南鸡叫城遗址发现一处面积约80平方米、厚度约为15厘米的稻谷谷糠层。通过以上考古成果,我们能够直接认识史前时期的( )
A.社会组织 B.政治制度 C.农耕生活 D.商业贸易
6.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
A.稻、粟、黍 B.甘薯、茶叶
C.玉米、马铃薯 D.核桃、葡萄
7.“远古时期,人类一般采用烧烤的方法加工食物。发明了陶器以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 )
A.人类自古以来就喜欢烧烤
B.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C.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D.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8.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
9.“栉风沐雨”形容的是人经常在外不顾风雨的辛苦奔波,它最初指的是我国古代一位传奇人物,“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请问,这个成语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传说?( )
A.炎帝的传说 B.黄帝的传说
C.禅让的传说 D.大禹治水的传说
10.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11.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的鱼骨图,图中①②应该是( )
A.小麦 长江流域 B.粟 长江流域
C.水稻 珠江流域 D.水稻 长江流域
12.1929年12月,在周口店,年仅25岁的裴文中首次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此后北京人遗址发现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多处,发掘出土十多万件石器,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此材料推知北京人遗址可以用来研究( )
A.原始农作物的产生 B.定居生活的状况
C.北京人学会人工取火 D.古人类进化历史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年发现于云南的元谋猿人,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929年是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在发掘中发现了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在1930年的继续发掘中,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
——摘编自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
材料三 某历史社团进行以“寻访古遗址,传承古文化”为主题的半坡遗址研学活动,内容如下。
序号 研学内容
① 了解半坡遗址情况
② 欣赏丰富多彩的陶器,品味半坡文化
③ 学习纺织、制陶课程
④ 参观遗址展厅,感受原始农耕文明
⑤ 情境体验:半坡居民的一天
⑥ 动手仿建半坡居民的房屋
(1)根据史实得出结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任选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得出一组史实结论。
示例:
史实: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
结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石器。
(2)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在下面表格中的B处提炼补充一个合适的主题,并将材料三表格中的研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填入下面表格中(填序号即可)。
主题 A.参观遗址、文物 B.
研学内容
(3)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14.下面是两幅古代房屋的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1和图2房屋样式的名称?
(2)图1和图2房屋是哪里居民建造的?他们分别种植的著名的农作物是什么?
(3)古代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2009年﹣2014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密集出现……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同时,还发现可以被称为火塘的两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在火塘内部及周围,有大量燃烧过的物质。
——《人民日报》2015.7.19
材料二:
材料三: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个新发现的“北京人”用火证据。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4)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研究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是什么?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6.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粟。
错误: 订正: 。
17.历史遗址、文物和历史人物均承载着一定的历史使命。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历史遗址】简述如图历史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2)【历史文物】简述下列两件文物的历史价值;它们的出现是什么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3)【人物品质】从下面材料中可以读出禹与其父治水方法有何不同?他为何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威望?
禹吸取父亲用堵塞治水失败的教训,领导人们挖沟开渠,把洪水疏导到江河,流向大海。他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洪水,人们又能正常地生产和生活。禹由此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
参考答案
1.【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可知,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信息,排除B;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排除C;材料并未强调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D。
故选:A。
2.【答案】B
【详解】良渚遗址以良渚古城为核心,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良渚遗址。故B符合题意;北京人住在山洞里,没有城垣,排除A;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都没有城垣,排除CD。
故选:B。
3.【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靠的证据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这是研究早期文明的第一手史料。故C正确;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传说是第二手史料,排除B;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制农具不是最可靠的证据,排除D。
故选:C。
4.【答案】D
【详解】据题意可知,“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由此可知炎帝黄帝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所以材料可用于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早期人类的采集生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禅让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
【详解】由“发现一处面积约80平方米、厚度约为15厘米的稻谷谷糠层”可知,该遗址原始居民已经会种植水稻。可以用来直接认识史前时期的农耕生活。C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A
【详解】据题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农业逐渐发展,可以种植和培育“五谷”,包括稻、黍、稷、麦、菽,且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故A正确;甘薯、玉米和马铃薯均是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排除BC;葡萄是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的,排除D。
故选:A。
7.【答案】D
【详解】据题干材料可知,陶器出现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比较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标志。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类自古以来就喜欢烧烤,强调的是陶器发展的影响,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陶器的发展,与磨制石器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陶器出现后利于人类定居下来,不是学会使用火,排除C。
故选:D。
8.【答案】C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住干栏式建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是半坡居民,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河姆渡人饲养猪、狗等家畜,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使用磨制农具,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详解】据题干“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可知,反映的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上古时期,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造福了人类。
故选:D。
10.【答案】B
【详解】由“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可以看出,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是由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文化相互交流中形成的。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B
【详解】根据图示“半坡居民”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B项正确;其余三项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详解】北京人遗址发现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多处,发掘出土十多万件石器,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这说明该遗址适合研究古人类进化历史。故D正确;半坡、河姆渡遗址适合研究原始农业的产生,排除A;半坡、河姆渡遗址适合研究定居生活的状况,排除B;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不会人工取火,排除C。
故选:D。
13.【答案】(1)史实: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推论:说明元谋人已经懂得使用火。(或史实: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推论:说明北京人制作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
(2)
主题 A.参观遗址、文物 B.体验半坡遗址先民的生活
对应事件(填序号) ①②④ ③⑤⑥
(3)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遗迹等。
【详解】(1)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选择材料一“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这一史实,其说明元谋人已经懂得使用火;或选择材料二“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这一史实,其说明北京人制作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参观遗址、文物的是①②④;总结③⑤⑥三项研学内容,可知其反映的主题是体验半坡遗址先民的生活,补充在B处即可。
(3)通过本题探究可知,考古发现是史前时期人类活动的直观体现,因此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遗迹等。
14.【答案】(1)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2)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种植水稻、种植粟。
(3)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详解】(1)图1高于地面,是干栏式房屋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为适应南方潮湿、炎热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房屋。图2一部分处于地下,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人为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房屋。
(2)图1高于地面,是干栏式房屋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为适应南方潮湿、炎热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房屋。好处是防潮、通风。图2一部分处于地下,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人为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房屋。好处是冬暖夏凉。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3)图一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处于地下,是半坡人为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房屋。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为适应南方潮湿、炎热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房屋。造成他们居住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15.【答案】(1)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黑色;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
(2)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制作陶器。
(3)刀耕火种;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4)遗址和文物。
【详解】(1)根据材料一“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2009年﹣2014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密集出现……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与“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可知,两个新发现的“北京人”用火证据是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黑色;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
(2)根据材料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可知,从第一幅图片可知当时的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从第二幅图片可知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
(3)根据材料三“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可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4)根据材料可知研究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是遗址和文物。
16.【答案】错误:粟;订正:水稻。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最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原始居民。
17.【答案】(1)传说中的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等。他和黄帝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人们建炎帝陵就是寄托对他的尊崇;尧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他尊重下属的意见,不独断专行,深得人们尊重。人们建尧庙,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首领。
(2)炭化稻粒的出土,可证明8000多年前我国已经种植水稻。说明当时原始农业有了初步的发展;骨耜的出土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会制作磨制石器,用来进行农业耕种;我国原始农业。
(3)禹父亲用堵塞的方式,禹用疏导的方式;禹与群众同甘共苦,大公无私的品质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威望。
【详解】(1)炎帝陵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是传说中的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等。他和黄帝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人们建炎帝陵就是寄托对他的尊崇;临汾尧庙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是尧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他尊重下属的意见,不独断专行,深得人们尊重。人们建尧庙,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首领。
(2)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可证明8000多年前我国已经种植水稻。说明当时原始农业有了初步的发展;骨耜的出土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会制作磨制石器,用来进行农业耕种;它们的出现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3)据材料“禹吸取父亲用堵塞治水失败的教训,领导人们挖沟开渠,把洪水疏导到江河,流向大海。他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洪水,人们又能正常地生产和生活。禹由此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可知,禹父亲用堵塞的方式,禹用疏导的方式治水;禹与群众同甘共苦,大公无私的品质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威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部编版(2024)七上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②(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