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七上第二单元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③(较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其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指的是( )
A.重农抑商的实施 B.牛耕推广到全国
C.铁制农具的使用 D.刀耕火种的消失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应该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3.春秋期间,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族先进而自称华夏。进入战国后,内迁的各族部落逐步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社会转型完成 B.生产工具革新
C.社会变革剧烈 D.民族交融加速
4.有学者研究表明,西周时,绝大部分士兵来源于贵族,只有“士”才能当兵;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兵来源逐渐扩大到各个阶层。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兵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广泛传播
B.私学兴起并逐渐流行起来
C.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的需求
D.平民的战斗力强于贵族
5.从如图两幅图中,我们能获得的信息包括( )
①战国时铁农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②各国注意兴修水利
③农业生产受到重视
④青铜器不再使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A.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B.秦末和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 D.秦初和汉初
7.《国语 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说明了牛耕普遍推广,这种现象应始于( )
A.商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东周时期 D.秦朝时期
8.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兼并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②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
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④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混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不能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D.铁制农具最早开始出现在春秋时期
10.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和粟
B.战国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C.唐朝时,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D.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表明宋代的耕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11.对于如图所示图片所反映的主题,表述不恰当的是( )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商业活动的活跃
12.从春秋争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趋势是( )
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C.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
13.简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并列举三位在这一时期称霸的霸主。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1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商君列传》
请回答:
(1)管仲是如何扶助齐桓公称霸的?
(2)材料二中“卫鞅”指谁?他的主张属于当时哪一思想流派?反映了当时哪个阶级的利益要求?
(3)概括卫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4)卫鞅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的农业与农耕聚落发展的代表性遗址。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些农具和技术从哪一历史时期开始使用?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一个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其经济上的社会大变革是指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故C项正确。A项是经济政策,不是经济上的大变革,排除。B项是在汉代,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2.【答案】D
【详解】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应该是在春秋时期。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3.【答案】D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一变化说明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交融加速。在春秋争霸、战国纷争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故选:D。
4.【答案】C
【详解】据题干“西周时,绝大部分士兵来源于贵族,只有‘士’才能当兵;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兵来源逐渐扩大到各个阶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到春秋中后期以后,兵源由单纯的贵族到包含贵族和庶人,再到兵源更加多元化,说明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的发生,士兵来源逐渐扩大。C项正确;兵源结构的变化起源于战争对兵源的需求大量增加,而不是兵家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私学兴起、平民的战斗力强于贵族在题干内容中未有体现,排除BD项。
故选:C。
5.【答案】C
【详解】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是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我们从中能获得的信息有: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受到重视,铁农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各国注意兴修水利。①②③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青铜器不再使用在题干图片中无法体现,排除包含④的ABD项。
故选:C。
6.【答案】B
【详解】材料“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的“破釜成舟”反映的是秦末农民战争中的巨鹿之战;“卧薪尝胆”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
故选:B。
7.【答案】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说明了牛耕普遍推广,这种现象应始于东周时期,选项C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A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的灾难.但在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也有利地促进了民族交融。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例如管仲改革,吴起变法等,都使社会生产得到发展,诸侯国的力量得到增强。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混战,而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混战。故①②③说法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9.【答案】A
【详解】据“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材料能说明战国时期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铁制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制农具最早开始出现在春秋时期。但材料不能说明战国时期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见试题详解内容
【详解】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故选项B战国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选项A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植粟,错误;选项C宋朝时,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错误;选项D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出现在唐朝。
故选:B。
11.【答案】D
【详解】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器、骨耜、木耜、青铜铲和铁臿体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AB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商业活动的活跃与题干图片无关,但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见试题详解内容
【详解】从春秋争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趋势是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
故选:C。
13.【答案】原因: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利:在争霸过程中,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在各民族的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弊: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
【详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是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的好处是在争霸过程中,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在各民族的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弊端是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
14.【答案】(1)管仲为相,实行改革辅佐齐桓公。
(2)商鞅;法家;地主阶级。
(3)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建立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4)商鞅变法使秦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1)依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辅佐齐桓公。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因此,材料二中“卫鞅”指商鞅;商鞅变法主张属于法家思想,这一思想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内容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建立县制以及统一度量衡等。
(4)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5.【答案】(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产量增加。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
(2)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和推广。
(3)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工程、社会的稳定等。
【详解】(1)表现:据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有: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产量增加。
代表: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末期农业与农耕聚落发展的代表性遗址有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
(2)时间: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标志: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和推广,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因素: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工程、社会的稳定等。(任举一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③(较难)(含解析)2024-2025历史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