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4-2025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答案)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2.对于藩镇势力较强的河北,杜牧说:“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二者意在说明唐朝节度使( )
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 B.由于中央决策失误所致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3.下图描述了我国古代某一历史现象,下列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与之相符的是( )
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B.周室衰微不共国,干戈终日互争强
C.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2023年3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东周时期后寨墓地考古发掘资料。考古人员在山西朔州发现321座东周时期墓葬,出土的陶器风格独特,其中带耳陶罐(如图)等器物与内蒙古的东周墓葬出土器物相似。这( )
A.印证了东周文明起源于山西朔州文化
B.说明内蒙古文化领先于山西文化
C.表明中华文化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D.体现出区域间存在文化交流现象
5.下图中的内容是对唐代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使中央集权势力大为削弱( )
A.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 B.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C.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D.使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6.《左传·隐公四年》,载卫国内乱,公子州吁通过政变上台而担心君位不稳,其亲信建议“王觐为可”。成公十五年曹国公子臧刚即位,“诸侯将见子臧于王,而立之”。据此可推断,当时( )
A.政治伦理关系严密而有序 B.礼崩乐坏的局面尚未形成
C.王权统治合法性得到重视 D.周王仍有较大政治影响力
7.下图为2019年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春秋中晚期曾国曾侯宝夫人即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
铜缶 铭文:楚王膝随仲芈加 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
上述记载表明( )
A.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
B.曾随之谜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C.文物考古与文献记载必须相互印证
D.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8.汉武帝宠幸中朝官,并从中选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大臣,如卫青、霍去病、主父偃、桑弘羊等。这些人有的在经济上贯彻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改革币制;有的代替皇帝巡行各地。由此可见,中外朝制度( )
A.便利了中央集权加强 B.任职变迁取决于皇帝喜好
C.实现君权相权的平衡 D.推动了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9.春秋中后期,诸侯国中的卿大夫崛起,他们在经济上掌握了大量私田和隐民,在政治上有了自己的独立行政机构和所属官吏,在军事上有了自己的军队、甲兵和徙兵。这种现象导致( )
A.周王室的不断衰微 B.宗法血缘进一步加强
C.社会等级关系分化 D.原有统治模式的固化
10.岳麓秦简《行书律》中规定:传行书,署急辄(立即)行,不辄行,赀(以财物赎罪)二甲。不急者,日觱(完毕)。留三日,赀一盾;四日以上,赀一甲。二千石官书不急者,毋以邮行。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 )
A. 法律制度的细密严酷 B. 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
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道路交通体系覆盖全国
11.三桓,鲁国公族季氏、叔氏、孟氏三家。“哀公患三桓,将欲因诸侯以劫之”,“三桓攻公,公奔于卫”;“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候,卑于三桓之家”,至此,三桓完全控制了鲁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君主专制遭到破坏 B.大夫专权成为趋势
C.地方诸侯势力坐大 D.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12.周平王东迁之后,郑国不断侵扰王室。平王死后,其孙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随后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却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表明( )
A.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周王实际控制诸侯
C.天下共主名存实亡 D.桓王注重睦邻友好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即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由于中枢缺乏协调,大量事务须由皇帝亲裁,导致政事拖延、决策失误。有鉴于此,朱元璋先后设立了四辅官、殿阁大学士辅佐决策。然终洪武一朝,设官参与决策始终是末流,并非常态。永乐时,明成祖朱棣以解缙等入值大内,预机务,作为近侍,于内廷参与决策。这一做法在仁、宣两朝逐渐成为惯例。亲近重臣加大学士衔于大内当值,负责奏章的初步处理,为日后内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正统初年,外廷委任三杨,内廷宠信王振,开始了内阁类宰相化的特殊决策模式。
——摘编自刘瑞华《明洪武至正统中枢决策制度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皇帝让众多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目的,并简评唐代三省六部制。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洪武至正统年间中枢决策权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编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合法性”可得出皇权要受到相权的一定制约:根据“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可知政事堂会议商定的事务需要由皇帝批准,相权受到皇权的制约。由此可得出,皇帝和宰相权力都受到了限制,故A项正确;政事堂会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唐朝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朝议”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日期的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政事堂会议的职权范围仍然在皇权限制之下,并不是决策机构,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考查唐代的藩镇制度。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在边疆地区设置藩镇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侵扰,且藩镇在解决中央“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方面有重要作用,说明藩镇的出现是唐朝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故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3.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所示的朝代是唐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周室衰微不共国,干戈终日互争强”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现象;“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指的是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不服从中央的现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南宋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4.答案:D
解析:考查文明交流。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西朔州出土的陶器风格与内蒙古的东周墓葬出土器物相似,这反映了中原与北方地区存在文化交流互动,体现出当时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的交融,故D项正确。山西朔州出土的器物虽然与内蒙古相似,但不能就此说明山西朔州文化是东周文明的起源,故排除A项;“领先”不妥,材料只涉及两者的相似,无法认定是谁领先,故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两者礼器的相似,并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起源,故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
6.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时期(中国)。卫国公子通过政变上台,担心君位不稳,臣子提议朝觐周天子以维护君位,鲁国公子即位之后也强调要通过觐见周天子来获得合法性,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周天子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D项正确;卫国公子通过政变上台,这说明当时政治伦理关系并非严密有序,排除A项;非正当途径上台的国君寻求周天子的支持以维护统治,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排除B项;卫国公子即位之后,担心地不是王权统治的合法性,而是是否能维君位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铭文“楚王滕随仲芈加”,可知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说明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曾随之谜”的争论得以平息,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中国的传世文献中从来没有曾国的记载,但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随州确实存在一个姬姓曾国,而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的只有一个随国,却从未见随国青铜器出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存在不一致,而2019年的考古发现则解决了文物考古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弥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故C项说法错误。曾侯宝夫人墓出土的铜缶是青铜器,但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重用中朝官员,中朝官员主要是皇帝的亲信侍从,设置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A项正确;西汉选官推行察举制,考查官员的品德和才能,B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是为了加强皇权,皇权至上,不存在平衡权利问题,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D的作用体现不了,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简《行书律》规定是秦代关于文书传递的法律规定,要求及时高效的传递国家行政文书,反映出国家行政体制的规范有序运作,B项正确;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但没有反映法律制度的严酷,排除A项;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哀公患三桓,将欲因诸侯以劫之”,“三桓攻公,公奔于卫”,“鲁如小候,卑于三桓之家”可知,春秋鲁国公卿大夫僭越礼制的现象频黎发生,这说明西周时期礼乐制度所维护的分封等级秩序受到冲击,D项正确;先秦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存在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是鲁国大夫公族季氏、叔氏、孟氏三家权势太盛,影响到鲁国君主权力,不能放大范围说大夫专权成为趋势,排除B项:材料陈述的是鲁国国君(诸侯)权势衰落和鲁国三桓(大夫)权势增强,不能反映地方诸候势力坐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周平王东迁之后,郑国不断侵扰王室。平王死后,其孙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可知,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地方诸侯敢于挑战周王室的权威,说明天下共主名存实亡,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现象说明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答案:目的: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皇权;集思广益。评价:唐代三省六部在职权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分散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提高了办事效率;但该制度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解析:第一小问“目的”,由材料一“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得出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皇权;由“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得出集思广益。第二小问“评价”,由材料一“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得出三省六部在职权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得出分散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结合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得出提高了办事效率;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实质得出该制度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2)答案:演变:由皇帝独掌决策转向内阁辅佐决策,类宰相化。
表现(原因):废除宰相致使中枢决策协调机制缺失;决策权过分集中导致政务处理效率降低;后来的皇帝缺乏国政决策经验,且政事过量,皇帝个人精力有限。
解析:第一小问“演变”,由材料二“大量事务须由皇帝亲裁”“朱元璋先后设立了四辅官、殿阁大学士辅佐决策”“开始了内阁类宰相化的特殊决策模式”得出由皇帝独掌决策转向内阁辅佐决策,类宰相化。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由于中枢缺乏协调”得出废除宰相致使中枢决策协调机制缺失;由“大量事务须由皇帝亲裁,导致政事拖延、决策失误”得出决策权过分集中导致政务处理效率降低;由“亲近重臣加大学士衔于大内当值,负责奏章的初步处理,为日后内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正统初年,外廷委任三杨,内廷宠信王振,开始了内阁类宰相化的特殊决策模式”得出后来的皇帝缺乏国政决策经验,且政事过量,皇帝个人精力有限。
14、
(1)答案: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解析:分析异同点要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材料归纳。两种制度的异同点可以从其功能、上级部门、监督机制等角度分析。
不同:三司由中央不同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是由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三司之间分权制约,巡抚由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监督。
(2)答案:作用: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和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4-2025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