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河北镇初级中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75 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 1~6 课。
5 .难度系数:0.8。
6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要求。
1 .某校历史社团的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资料(下表),其可用来说明 ( )
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 粗糙的石器 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料实证价值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B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C .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D .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2 .在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厅中有关于海城仙人洞遗址的介绍,有一幅图片(下图)是穿孔项链。下
列选项中与海城仙人洞遗址年代最接近的遗址是 ( )
A .郧县人遗址 C .蓝田人遗址 B .元谋人遗址 D .山顶洞人遗址
3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
石铲(翻土) 石刀(收割) 石磨盘(谷物加工)
A .已从事农业生产 B .以捕鱼狩猎为生
C .住半地穴式房屋 D .会人工种植水稻
4 .考古学家曾在舟山马岙发掘出 99 个大小不等的土墩。土墩中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凿、石镰等文物,出
土的陶罐上还残留有 6000 年前的稻谷痕迹,这些文物共同印证了6000 年前此地 ( )
A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 .稻作农业具有相当规模
C .人们开始群居生活 D .已经有了原始农耕生活
5 .陶寺古城遗址发现的玉琮、玉璧、玉钺以及玉兽面所用玉料均非山西本地所产。玉琮、玉璧等多为长江 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所常见,玉钺则含有明显的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因素。玉兽面与长江中 游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兽面形玉饰和玉人头像十分相似。这些现象表明 ( )
A .私有化已经普遍存在 B .早期国家雏形形成
C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D .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6 .历史学习中,示意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下图标题的是 ( )
A .炎黄联盟的形成 B .禅让制的形成
C .华夏族的形成 D .部族的形成
7 . 良渚文化的反山有许多大墓。这些大墓内均有棺床,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多者上百件。相比之下, 良渚 文化的其他小型墓地则完全未加营建,无棺痕,随葬品仅有几件石器和陶器。由此可知, 良渚文化时期 ( )
A .出现阶级分化 B .存在阶级对抗 C .建立早期国家 D .有了礼乐制度
8.《史记》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
A .世袭制的确立 C .华夏族的形成
B .禅让制的终结 D .夏朝的建立
9.《诗经·大雅》记载: (吕尚)凉(辅佐)彼武王,肆伐(袭击)大商,会朝清明(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与此记载有关的战役是 ( )
A .阪泉之战 B .涿鹿之战 C .牧野之战 D .商汤灭夏
10 .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 鼎、士三鼎或一鼎。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B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C .西周普遍实行分封制 D .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1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进行长期的交往和斗争,“诸夏”“夷狄”
已几不可分而成为一族。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出现了 ( )
A .国家统一 B .诸侯争霸 C .民族交融 D .思想解放
12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 可胜数。”“太史公”描述了春秋时期的 ( )
A .国家产生 B .七雄兼并 C .戎狄入侵 D .社会动荡
13 .某班同学编排了某一时期的三幕历史剧,它们共同反映出 ( )
第一幕:生产力提高·经济有所发展 第二幕: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第三幕:诸侯国崛起·操控政治局面
A .早期国家产生 B .政权更替频繁 C .春秋争霸背景 D .商鞅变法开始
14 .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
A .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 .分封制度基本瓦解
C .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 .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15 .《历史建筑之谜》中说:“李冰设计的工程绝妙天工,不仅能自动调节水量,还可以自动分沙排沙,中国 2 000 年前就解决了水利工程的排泥沙问题。”该“工程”指的是 ( )
A .运河 B .郑国渠 C .江渠 D .都江堰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45 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 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二
(1)材料一中“人群已聚居”的原因是什么?郭沫若认为该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4 分)
(2)材料一所反映的原始居民应居住在材料二中的哪类房屋中?(2 分)
(3)仔细观察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示房屋说出它们各自的优点。(4 分)
(4)材料二中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说明了什么?(2 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 分)
材料一 1912 年,孙中山先生撰写了祭文:
“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 … 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材料二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 … …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 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 分)
(2)材料二所述的传说中的人物是谁?他采用了什么方法,使“三江五湖,注之东海”?(2 分)
(3)材料一、二中的人物,都是传说中的人物。你还知道哪些传说人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的故 事吧。(7 分)
18 .在学习完《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这一课后,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对我国古代人类的吃住进行了
专项的探究。(6 分) 【食物见变迁】
图 1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图 2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罐和粟粒
(1)稻粒和粟粒的出土,说明了什么?(1 分)
【住宅现差异】 材料二
图 3 图 4
(2)根据所学说出这两种房屋建筑的名称,这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3 分)
材料三 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 多年,面积逾 400 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 一块有城墙的台地,这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 宫城” 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 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 的生产遗存。遗址 中的墓葬有各种不同的规模,不同规模的墓葬极可能代表了不同阶层的人群。
——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3)依据材料三,补全下面的表格。(2 分)
结论 证据
贫富分化,出现阶级 ①
出现王权国家 ②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材料一 天子适(去、往)诸侯曰巡狩(天子视察各地),诸侯朝(朝觐)于天子曰述职(诸侯向天 子陈述职守,报告施政情况) … … 一不朝,则贬(降低)其爵(爵位);再不朝,则削(削减)其地 (封地);三不朝,则六师移(消灭)之。
——摘编自《孟子》
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 … …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 四国之地紧密地连在一起,夏、商以来林林总总的国、族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诸侯的义务。(3分)
(2)材料一、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治制度在当时有何积 极作用。(3 分)
20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创设情境话改革】
光明中学七年级一班的历史课堂上,为学习商鞅变法,老师创设了如下情境:
阶层 地主 士兵 农民 守旧贵族
态度
理由
(1)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对商鞅变法所持的态度,并阐明理由。(4 分) 【唯物史观评改革】
材料— 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
裂。
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司马迁《商鞅立木建信》
(2)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阐明理由。(3 分) 【情感升华谈感悟】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2024-2025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A D A D C B A D C D C D C A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45 分。
16 .(12 分)
【答案】(1)人群聚居的原因在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该遗址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发现文字记录。 (每小问 2 分,共 4 分)
(2)房屋:图 2 。(2 分)
(3)优点:图 1 所示为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还可防止野兽侵袭。图 2 所示为半地穴式房屋,冬暖 夏凉,适合北方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的气候。(言之有理即可)(各 2 分,共 4 分)
(4)说明: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显著提高,学会了因地制宜。(2 分)
17 .(11 分)
【答案】(1)轩辕:黄帝。(2 分)
(2)人物: 禹。方法:他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2 分)
(3)【示例】除了材料一和二中提到的人物外,我还知道一个传说人物——精卫。精卫是炎帝的女儿, 她在东海游玩时不幸溺亡,化为精卫鸟。她为了报复东海的恶行,不断衔来西山上的木石,试图填平
东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精卫虽然力量微小,但她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7 分) 18 .(6 分)
【答案】(1)说明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原始农业产生,(1 分)
(2)图 3 是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图 4 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是由自然环境不同决定的。(3 分)
(3)①墓葬规模大小不同,②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2 分)
19 .(6 分)
【答案】(1)现象: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义务:巩固疆土、进献贡赋、朝觐述职、服从周王调兵等。 (3分)
(2)政治制度:分封制。积极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巩 固了周天子的统治。(3 分)
20 .(10 分)
【答案】(1)地主阶层:支持;因为变法有利于他们发展封建经济。(1 分)
士兵阶层:支持;因为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并有可能获得军功赐爵。(1 分) 农民:支持;因为商鞅变法鼓励耕织,规定生产粮食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 分) 守旧贵族:反对;因为商鞅变法规定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1 分)
(2)商鞅变法成功了。判断一场变革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看变 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一跃成为 最强盛的诸侯家。所以说,商鞅变法成功了。(3 分)
(3)启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 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尊崇;学习商鞅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实践的精神。(3 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河北镇初级中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