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
高二历史
本试题卷共4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题,总分48分)
1.牧野之战时,周武王在战前誓词中称前来助阵的诸侯为“友邦冢君(长君)”,后来周公推行分封时,称诸侯为“某土之守臣”。这一转变( )
A.适应了生产方式变革的趋势 B.打破了禅让制的政治传统
C.明确了受封诸侯的政治义务 D.体现了国家中央集权特点
2.西周初期,封伯禽于鲁,统帅“殷民六族”,“皆启以商政”;封唐叔于晋,统帅“怀姓九族”,“启以夏政”;封吕尚于齐,“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化广泛传播 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C.来源于夏商时期政治制度 D.注重地域文化与传统的作用
3.汉武帝宠幸中朝官,并从中选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大臣,如卫青、霍去病、主父偃、桑弘羊等。这些人有的在经济上贯彻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改革币制;有的代替皇帝巡行各地。由此可见,中外朝制度( )
A.便利了中央集权加强 B.任职变迁取决于皇帝喜好
C.实现君权相权的平衡 D.推动了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4.《隋书·百官志》记载南朝制度:“其有特发诏授官者,即宣付诏诰局(指皇帝将意见交给草拟官员),作诏章草奏闻。敕可,黄纸写出门下。门下答诏,请付外施行,又画可,付选司行召。”结合所学推断,南朝( )
A.中枢体制和行政体系对后世有奠基性 B.门下省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C.统治者以制举方式自设科目考试选官 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标准
5.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官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官、职均享受俸禄,只有差遣后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事务。这一制度设计( )
A.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B.防止了官吏擅长之权
C.适应文人治国的需要 D.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
6.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任职前必须宣誓他将公正、依法从政。雅典人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包括十将军在内。公元前5世纪,雅典许多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触犯法律或遭流放,或被罚款,或被处死。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重视利用法律维护政治环境 B.践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政治精英引领民主政治发展 D.民主政治借助于宣誓的形式实现
7.下表是13—14世纪英国王室收入(单位:英镑)统计表。此表内容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英国( )
在位国王 13世纪 14世纪
亨利三世 爱德华一世 爱德华二世 爱德华三世 理查二世
王室收入 3.4万 6.7万 9.6万 14万 13.8万
A.议会政治中心地位弱化 B.逐步建立起等级君主制
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王权扩张的可能性增强
8.有学者评论说,英国革命创造的法律制度,虽已初步搭好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大体框架,但它太缺乏对“平等”价值的关怀。评论者的主要依据应是( )
A.国王仍掌握着行政实权 B.分权制衡机制仍不完备
C.参政权受财产资格限制 D.议会的立法权有名无实
9.20世纪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要求各大学实行“入学特别保障政策”,以提高少数民族的入学人数。2003年,得克萨斯州制定了“百分比计划”,宣布让州立大学入学考核超越学生的种族,使所有学生通过平等学术竞争争取大学入学机会。这反映出美国( )
A.移民遭遇了种族歧视 B.民权法案在实践中废弃
C.州权力高于联邦政府 D.联邦制权力结构的特点
10.该漫画折射出当时( )
张果老向着民主唱,背着民主跑
A.袁世凯倒行逆施,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B.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平民主背道相驰
C.蒋介石独裁专制,宪政统治实为闹剧 D.民主制人心所向,主权在民初衷依旧
1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任何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这反映出此时苏维埃政权( )
A.立足国情探索民主政治 B.致力于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C.施政纲领带有激进倾向 D.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念
12.1953年6月,一位地方干部在工作笔记中写道:“发动群众当家作主,说明为什么要普选”“宣传中要强调选举权问题”“宣传内容更丰富,使群众理解政策更具体化”。由此可见,这次普选( )
A.意在巩固社会主义改造成果 B.确立了群众自治制度
C.指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D.贯彻了人民民主原则
13.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一规定( )
A.推动血缘宗法制度强化 B.推动华夏民族认同形成
C.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是秦国编排户口的开端
14.在北魏平城时代,皇室宫廷宴会并不赋诗,而是举行射箭比赛,全然保持游牧民族的风气。到洛阳时期,君臣游宴中已加入了文学活动,王公贵族的庭院、佛教寺庙,都成了士人的文学活动场所。该现象说明北魏迁都后( )
A.地域文化南北分明 B.中原文化得到复兴
C.佛教与儒学的趋同 D.北魏政权全盘汉化
15.1902年梁启超撰文认为,议院“虽创始于泰西”,但这种民主精神中国自古有之,“《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梁启超此举意在( )
A.推动民主政治的建立 B.考证议会政治的起源
C.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D.寻找变法的历史依据
16.20世纪80年代全国劳模表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继续提倡那种吃大苦耐大劳的“老黄牛型”劳模的同时,更重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的模范作用。这一做法旨在( )
A.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B.助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展开
C.推动冤假错案平反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与知州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知州不法,通判可奏告朝廷。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宋史》
材料二
第五章国务员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三条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他有权赦免;大赦只能由法律批准。他统率武装部队。他任命所有文武官员。总统主持国家典礼;接受外国的公使和大使。共和国总统的每一项法令都必须由一名部长副署。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设立副署机关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置副署权的目的及其结果。(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副署权的认识。(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张居正入阁后,认为“当今之事,其可虑者莫重于边防。”为了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他调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主持蓟镇防务,增筑居庸关至山海关的空心敌台,任用李成梁防守辽东。另外,他清查军士缺额,撤消监军太监,给将帅以实权,改变了“卒惰而玩,将令不行”的局面。他又利用俺答上层的矛盾,进行分化争取,出现了“隆庆和议”。隆庆四年俺答求降,明政府封其为顺义王,通贡互市,发展民间贸易。从此北边数千里“岁省费什七”,边境晏然。
——杨欣《再论张居正改革》
材料二
鉴于新疆、西藏两地“道路僻远,人士多畏之”,康有为提出:“吾欲以四川合于西藏,谓之川藏部;甘肃合于新疆,谓之陇回部。然后本部大臣乃得以陇、蜀之人才佐回、藏之政事,其亦不可已乎?”他又说“昔《禹贡》分别五服,极有旨意,后世不知此义矣。今分国为二服,凡东、西、南、北、中五部曰甸服,辽、蒙、回、藏四部曰卫服。甸服专用中央集权之法,卫服专用分设政府之法,云南僻远而界英、法,属多土司,可略采卫服之制。”在中央民部也可作相应调整,“九部大臣皆当列于政府,若虑人数太多,则或以二相,一管内五部,一管外四部,如古二伯之制,亦事理之宜也。”
——改编自康有为《官制议》(1903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居正巩固北方边防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效。(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边疆治理思想,并分析上述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传统政治制度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上层建筑。清人恽敬曾经说过:“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中也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实践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和自己的历史一刀两断,传统是扔不掉的。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写一则以“探索”为题的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
高二历史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A D A D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C B D B
1.【答案】C【解析】周武王在战前称诸侯为“友邦冢君(长君)”,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联盟关系;而周公推行分封时,称诸侯为“某土之守臣”,这则明确了诸侯作为周天子封地的守护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即他们有了明确的政治义务,故选C项;从牧野之战到周公推行分封制的这段时间,虽然社会有所发展,但并未出现显著的生产方式变革,排除A项;禅让制是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选举制度,与周朝的分封制没有直接联系,且夏启的继位已经打破了禅让制的政治传统,排除B项;周朝的分封制实际上是一种分权制度,周天子将土地和权力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在分封时充分考虑了受封地的地域文化与传统。例如,伯禽在鲁国以商政治理“殷民六族”,唐叔在晋国以夏政治理“怀姓九族”,而吕尚则根据齐地的习俗来治理。这明显体现了分封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与传统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根据受封地和受封对象的不同情况来灵活治理,而非单纯的文化传播,排除A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分封制如何强化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而是讲述了如何根据受封地的具体情况来灵活治理,排除B项;虽然分封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但材料并未直接说明分封制直接来源于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贯彻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改革币制”可知中外朝制度成为贯彻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保证,通过执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和巡行地方,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并未说明中朝官的选拔方式,而且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体系是国家正式的官僚机构,职务变迁不能完全取决于皇帝,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将决策权集中于皇帝,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唐朝时期的中枢决策机制,中外朝是汉朝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即宣付诏诰局……黄纸写出门下……付选司行召”及所学可知,南朝的中枢体制和行政体系在官员任命方面有着一套相对完善的流程,皇帝通过诏诰局草拟诏书,经过敕可后,黄纸写出门下,再由门下省答诏并请付外施行,这一系列流程体现了南朝政治制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对后世的中枢体制和行政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故选A项;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而不是执行诏令,排除B项;制举是隋唐以后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考试方式而南朝时期并未实行科举制度,排除C项;材料是官员的任命流程,不是官员考核制度,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官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属名誉称号”及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代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实行使职差遣制度,这使官僚队伍膨胀,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进而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故选D项;该制度便于皇帝总揽大权,但也导致官员们因权力无法施展,而消极懈怠,从而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A项;这一制度设计有利于防范官吏擅权,但“防止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政府对文官和武官的态度,与文人治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6.【答案】A【解析】据材料“必须宣誓他将公正、依法从政”“任何人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触犯法律或遭流放,或被罚款,或被处死”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人重视法律,强调依法从政,即使是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会因触犯法律而遭受惩罚,这种观念反映了雅典人重视利用法律维护政治生态,故选A项;古代雅典是奴隶制社会,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B项;材料体现古代雅典尊重法律,重视法律的实施,即使“政治精英”触犯法律也会受到惩罚,没有提及雅典“政治精英”对“民主政治”的引领,排除C项;材料中指出每个官员任职前必须宣誓他将公正、依法从政,而不是通过“宣誓”来实现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通过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等形式来实现,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数据显示,13—14世纪英国王室收入呈上升趋势,这为英国国王扩张势力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D项;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地位,排除A项;中世纪后期英国确立的是议会君主制,法国确立的是等级君主制,排除B项;13—14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尚在“萌芽”中,谈不上“迅速发展”,排除C项。
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但是这个框架的严重缺陷……它太缺乏对“平等”价值的关怀”体现评价者认为其带有等级色彩,结合所学可知,早期英国民主政治带有财产限制,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破除,故选C项;国王掌握行政实权,体现的是君主立宪制不够完善,并非普遍意义的不平等,材料侧重公民参与政治的“不平等”,排除A项;分权制衡机制不完善与有“平等”价值的关怀并不冲突,排除B项;1689年后英国便是议会主权,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材料提及直到2003年得克萨斯州才制定“百分比计划”,远远迟于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总统各大学实行“入学特别保障政策”的要求,结合所学可知,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就可理解材料现象,故选D项;“移民”不合题意,与材料中“少数民族”相悖,排除A项;“废弃”不合逻辑,应为“落实”,排除B项;美国基层自治单位为乡镇,不是州,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张果老的形象被用来隐喻当时政治环境的真实写照。国民党时期,民主发展确实受到诸多限制,“背着民主跑”可以看作是对这种一党专政、压制民主行为的讽刺,故选B项;虽然漫画背景设定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但它更多地是通过寓言或讽刺的方式来表达某种观点,而非对某一政党的具体政策进行直接批判,排除A项;虽然蒋介石时期确实存在独裁专制的情况,但材料中的描述更侧重于民主制度的表面与实质,而非特指蒋介石的统治,排除C项;“民主制人心所向主权在民初衷依旧”表达的是民主制是人心所向,与材料中的隐喻不符,材料暗示的是对民主制的背离而非拥护,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一方面保障工农权利,表明民主范围广泛性,这打破了少数特权阶层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体现了激进的民主理念,另一方面严格阶级划分和排斥,带有强烈阶级斗争色彩,体现激进的革命理念,因此,该时期的苏维埃政权施政纲领带有激进倾向,故选C项;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颁布于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因此革命斗争任务为集中全国力量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该大纲将能够联合的对象排斥在统一阵线之外,忽视了中国国情,排除A项;该宪法大纲将军阀、官僚、地主等人作为革命斗争对象,缩小了革命统一战线范围,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理论诞生于全面抗战时期,1931年为局部抗战时期,因此该宪法大纲不可能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念,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1953年6月”及“发动群众当家作主”可知,这次普选注重人民的权利和参与,意在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贯彻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故选D项;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年—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群众自治制度主要涉及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指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是中共八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商鞅变法改大家庭为小家庭,强制分家,这在客观上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需要,促进了农业发展,故选C项;强制分家推动瓦解血缘宗法制度,排除A项;华夏认同包括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认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商鞅变法前秦国已经有编排户口的行为,选项“开端”说法错误,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魏平城时代,皇室宫廷宴会并不赋诗,而是举行射箭比赛。到洛阳时期,君臣游宴中已加入了文学活动,王公贵族的庭院、佛教寺庙,都成了士人的文学活动场所,说明这一时期的鲜卑族逐渐接受中原汉文化,民族交融加深,北魏的统治中心转移到洛阳,使原来的中原文化得到复兴,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北魏逐渐接受中原文化,没有提及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且平城和洛阳都是在北方,排除A项;佛教与儒学的交融主要表现为佛教和儒学互相吸纳借鉴,佛教寺庙成为士人的文学活动场所并不能说明佛教与儒学的交融,排除C项;北魏洛阳时期君臣游宴加入了文学活动,但并没有明确说明是南朝文学,不能得出“南朝文学受到推崇”的结论,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他宣称,中国古代就崇尚民主,诸大夫就类似上议院,国人就类似下议院,意在说明民主制度并非与中国传统相悖,而是有其历史依据,故选D项;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失败后,其仍坚持改良立场,仇视和抵制民主革命,鼓吹“开明专制”论,排除A项;梁启超的本意是中国古代有类似西方议院的制度,议会政治起源于英国,排除B项;利用传统文化是手段,梁启超的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排除C项。
16.【答案】B【解析】据材料“全国劳模.....更重视......模范作用”可知,20世纪80年代,全国劳模表彰更重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的模范作用,这是改革开放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体现了助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展开的决心,故选B项;在劳模表彰中加入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其目的中包含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劳模表彰出现变化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冤假错案平反是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纠正,是历史的反思,与劳模表彰出现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是1992年提出来的,这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作用:借鉴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之弊,通判掌副署权,分割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通判可监督知州,加强了中央集权。
(2)目的:《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其目的在于监督、限制总统的行政权,具有限制袁世凯专权的现实意义。
结果: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和《修正大总统选举法》,1916年恢复帝制并最终失败。
(3)特点:总统与议会共享立法权,互相制衡。法律至上。
认识:副署权,是国家政治权力分配的一种形式,有效防止了相关权力机关的专权、独断。在君主专制制度内,宋在中央、或在地方分权、副署的规定,终究是为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而《临时约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则通过立法规定的副署权,在三权分立体制之外,进一步防止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解析】
(1)意义:据所学可知,宋设立副署机关通判是借鉴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之弊;据材料一“与知州同领州事”可知设通判掌副署权,分割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据材料一“通判还有权监督”“知州不法,通判可奏告朝廷”可知通判可监督知州,加强了中央集权。
(2)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二“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并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其目的在于监督、限制总统的行政权,具有限制袁世凯专权的现实意义。
第二小问结果:据所学可知,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和《修正大总统选举法》,1916年恢复帝制并最终失败。
(3)第一小问背景: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国内政治斗争激烈;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第三共和国建立;共和派和君主派势均力敌,“一票共和”。
第二小问认识: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副署权,是国家政治权力分配的一种形式,有效防止了相关权力机关的专权、独断。在君主专制制度内,宋在中央、或在地方分权、副署的规定,终究是为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而《临时约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则通过立法规定的副署权,在三权分立体制之外,进一步防止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18.【答案】
(1)举措:整顿军备;重修长城要塞;签订和议;发展贸易。(4分)
成效:加强了军队战斗力;节省了防御经费;维持了北部边疆的稳定;促进了汉蒙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3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2)思想:将四川、甘肃分别与西藏、新疆在行政上合并;对边疆分设政府(赋予边疆一定自治权);在中央专门设官管理。(3分)
历史背景:西藏、新疆治理人才的缺乏和交通不便;近代边疆危机出现;完善对边疆管理的需要;中华传统边疆治理智慧的深远影响;戊戌变法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推进。(4分,任意答出4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调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主持蓟镇防务”“任用李成梁防守辽东”“清查军士缺额,撤消监军太监,给将帅以实权”可知,整顿军备;据材料一“增筑居庸关至山海关的空心敌台”可知,重修长城要塞;据材料一“又利用俺答上层的矛盾,进行分化争取”“隆庆四年俺答求降,明政府封其为顺义王”可知,签订和议;据材料一“通贡互市,发展民间贸易”可知,发展贸易。第二小问成效,据材料一“北边数千里‘岁省费什七’,边境晏然”可知,节省了防御经费;维持了北部边疆的稳定;据材料一“改变了‘卒惰而玩,将令不行’”可知,加强了军队战斗力;据材料一“隆庆四年俺答求降,明政府封其为顺义王,通贡互市,发展民间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汉蒙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二“吾欲以四川合于西藏,谓之川藏部;甘肃合于新疆,谓之陇回部”可知,将四川、甘肃分别与西藏、新疆在行政上合并;据材料二“辽、蒙、回、藏四部曰卫服……卫服专用分设政府之法,云南僻远而界英、法,属多土司,可略采卫服之制”可知,对边疆分设政府(赋予边疆一定自治权);据材料二“九部大臣皆当列于政府,若虑人数太多,则或以二相,一管内五部,一管外四部,如古二伯之制,亦事理之宜也”可知,在中央专门设官管理。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据材料二“道路僻远,人士多畏之”“然后本部大臣乃得以陇、蜀之人才佐回、藏之政事”等可知,西藏、新疆治理人才的缺乏和交通不便;据材料二“昔《禹贡》分别五服,极有旨意,后世不知此义矣”“如古二伯之制,亦事理之宜也”可知,中华传统边疆治理智慧的深远影响;据材料二“康有为《官制议》(190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边疆危机出现,戊戌变法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推进等。
19.【答案】
示例一
观点: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分)
说明: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嬴政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实行帝位终身制和皇统世袭制,规定皇权至高无上。为维护皇权,秦始皇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一省制,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并最终达到了顶峰。因此,秦开创的皇帝制度为后世所继承,正验证了材料中的“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反映了秦开创的君主专制为后世所沿用。(10分)
示例二
观点: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分)
说明: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秦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汉承秦制”,沿袭了秦的郡县制。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后来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历代通过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与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可见,由秦开创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为历代王朝所沿袭。(10分)
示例三
观点: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分)
说明:秦统一后,在地方置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开创了官僚政治的格局,使贵族政治逐渐走向衰亡。在其后两千多年间,这一格局历代不断有所损益。如汉代推行以孝廉为选才主要标准的察举制、隋唐及以后以考试成绩为选才主要标准的科举制,都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加到政权中来。可见,秦开创的官僚政治得到了后世统治者的认可及延续。(10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特征”也可从宰相制度、监察制度、郡县制等方面来设置)
【解析】
示例一:据材料“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政治制度内容可知,秦朝建立的是君主专制,所以观点是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说明,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可知,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嬴政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实行帝位终身制和皇统世袭制,规定皇权至高无上。为维护皇权,秦始皇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一省制,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并最终达到了顶峰。最后,总结升华,因此,秦开创的皇帝制度为后世所继承,正验证了材料中的“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反映了秦开创的君主专制为后世所沿用。
示例二:据材料“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大一统王朝,论题是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说明,结合所学秦朝至明清时期地方制度的演变可知,秦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汉承秦制”,沿袭了秦的郡县制。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后来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最后,总结升华,历代通过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与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可见,由秦开创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为历代王朝所沿袭。
(“特征”也可从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方面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20.【答案】(12分)
“探索”——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历程(1分)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立足国情寻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等法令,这是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建立的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2分)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北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通过“三三制”原则加强与党外人士的合作,是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尝试,适应了抗战形势需要。(2分)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顺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在各个解放区设置军政委员会及人民政府,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及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及理论基础。(2分)
新中国成立前后,先后召开政协会议、全国人大会议,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凸显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3分)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探索,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2分)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题目为:“探索”——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历程。然后进行阐述,可以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建设、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角度进行说明。
如: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立足国情寻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等法令,这是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建立的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北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通过“三三制”原则加强与党外人士的合作,是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尝试,适应了抗战形势需要。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顺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在各个解放区设置军政委员会及人民政府,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及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及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后,先后召开政协会议、全国人大会议,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凸显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如:总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探索,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2024-2025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