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疆生产兵团第十二师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质量监测试卷(答案)

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历史(问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宋太祖
2.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A.都定都长安 B.都出现盛世局面 C.都实现制度创新 D.都推行三省六部制
3.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情况危急)。”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A.隋朝的统一 B“贞观之治” C.开凿大运河 D.安史之乱
4.如图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处应该填写
A.分封制度
B.军功爵制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5.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以及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6.(跨语文)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以下是一位同学查找的两段史料,由此可知,他想要了解的是
A“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开放的社会风气
7.文物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下列图片呈现的文物既能反映唐朝的陶瓷工艺水平,又能体现当时民族交往的是
A.陕西出土的秘色瓷 B.骑驼乐舞俑 C.越窑青瓷 D.邢窑白瓷
8.(历史解释)某同学在收集唐朝文化发展资料时,发现日本正仓院有一组屏风画《鸟毛立女屏风》,其构图及图中仕女的服饰与唐代的《簪花仕女图》如出一辙。这体现了
A.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B.唐朝文化的影响力
C.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D.日本文化的优越性
9.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兼有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隋朝书法艺术难以超越 B.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
C.君主开明有助艺术繁荣 D.科举制度利于艺术多元
10.“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中描述战乱造成的惨状。这场战乱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靖康之难
11.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等资料,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借指帝王)。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材料描述的是哪两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A.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B.揭竿而起、风声鹤唳
C.东山再起、图穷匕见 D.投笔从戎、四面楚歌
13.下列对五代十国这一阶段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开国之君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③地处南方的10国,相对安定 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藩镇)之分割而统一到中央来,中国始渐渐有一个像样的、上轨道的中央政府。”这是钱穆对哪一朝代政治变革的评价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5.(历史解释)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导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16.与“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等变法措施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魏征 B.吴道子 C.安禄山 D.王安石
17.南宋词人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里的“胡”是指
A.匈奴 B党项 C.契丹 D.女真
18.他自幼胸怀大志,奋发向上,勤学苦练;他精忠报国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成为千古名言。“他”是
A.寇准 B.陆秀夫 C.岳飞 D.文天祥
19.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往往对政治格局有重要影响。下列战役中,与宋金对峙相关的是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大战
20.下面是七年级教科书某一单元的部分目录,它们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两宋历史的短暂
B.民族政权的崛起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民族政权的并立
21.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辽宋夏金的并立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重文轻武的风气
22.“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名为《传说》的歌曲中的主人翁成吉思汗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修筑长城 D.统一全国
23.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他是
A.铁木真 B.耶律阿保机 C.忽必烈 D.阿骨打
24.“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以下诗词中,体现了文天祥爱国之情的是
A.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C.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5.下图是小华同学所做的关于元代政权结构的历史笔记,从图中可以看出
A.宣政院是管辖西藏军民事务的地方机构
B.当时山西直属于中书省
C.西藏成为元朝中央直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D.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
卷Ⅱ(非选择题)
26.(12分)李老师在组织同学们复习唐宋时期的历史知识时,设计了下面的课后
学习任务。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城市--见证经济发展】
(1)城市布局体现经济发展特点。观察图一唐长安城、图二北宋东京城,从城市布局和经济发展两
方面对比宋东京城的变化。(4分)
任务二【文物一反映社会风貌】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和平下共处】
材料一 1005年,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这次宋辽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辽”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分)简要评价“澶渊之盟”(2分)
【在并立中共存】
材料二 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双方能够形成对峙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实力上的势均力敌,如果说金国的优势在于军事上能征善战,那么南宋的优势则在于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金能够形成对峙局面的原因。(1分)列举1例南宋经济发达的表现。(2分)
【在碰撞中交融】
材料三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3)从材料三中找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2分)最终结束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局面的标志是什么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的认识。(2分)
28(17分)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济发展是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已上者至,如有隐匿者斩三族”,共征发了 360万人。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中死者竟达150多万,白骨积盈于两岸,“下寨之处,死尸满野”。
--摘编自《开河记》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河”的历史地位。(2分)并分析“此河”的开凿所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据记载,简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摘自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宋代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江南水田耕作工具已配套,是唐代所不及的。起秧有秧马……两宋作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期,也正好是复种技术(双季稻和稻麦兼作)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简车有何作用。(2分)并概括宋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2分)
材料三 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注:根基)。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当时经济格局变化的因素。(5分)
29(9分)论述
材料 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统一的文化为中国赢得了历史性的荣光I……中国是“唯一延续至今的社会”。……中国人最害怕、最不愿意,最讨厌、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分裂。统一是一种宿命般、带有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是考察所有治理技术的边界,尽管统一本身并不能保证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崛起最终终结了“乱世”,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一代人对于大一统国家自然是无比向往,感激涕零。
——摘编自[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阅读上述材料并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围绕该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法。新疆生产兵团第十二师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质量监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 - 5:ACCDD
6 - 10:ABBBC
11 - 15:BADCB
16 - 20:DBCDD
21 - 25:BACDC
二、非选择题答案
26.
(1)城市布局变化:唐长安城有严格的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市);北宋东京城打破了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唐长安城经济活动相对集中且规范,北宋东京城商业更加繁荣,分布更为广泛,出现了夜市等。
(2)图三文物再现的盛唐气象有:①人物形象展现出唐朝女性的丰满健康之美;②服饰体现了唐朝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③人物骑马的英姿飒爽体现了唐朝尚武等精神风貌。
(3)图四文物反映的宋代商业发展情况:①出现了商标广告,表明商业竞争意识增强;②有明确的商品标识和说明,反映商业经营更加规范;③体现了宋代手工业(制针业)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
27.
(1)“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评价: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长远看,辽宋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2)原因:双方实力势均力敌,金国军事上能征善战,南宋经济和文化发达。表现:例如,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商业繁荣,城市打破市坊界限,出现夜市、晓市等;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方面:仿效中原王朝在土地使用、人力役使、位号称呼、官属设置、贤才任用、书籍阅读、车服使用、法令施行等方面。标志:元朝统一全国。
(4)认识: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战争冲突,又有和平交往(和议)。和平交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28.
(1)历史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影响:积极影响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影响是征发大量民工,劳动负担过重,造成大量民工死亡。
(2)作用: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用于灌溉。表现:①水田耕作工具已配套;②出现起秧工具秧马;③复种技术成熟(双季稻和稻麦兼作)。
(3)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东南地区(苏湖地区)经济地位重要。因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④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9.
观点: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述: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期往往带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例如,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统一,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等繁荣局面。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创立了科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元朝统一全国,建立了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反,分裂时期往往伴随着战乱、经济衰退和文化破坏。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发展也受到一定阻碍。
综上所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新疆生产兵团第十二师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质量监测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