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形成过程
意大利 1919年,____________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 ①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很快成为该党领导人之一 ②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纳粹党”
日本 1921年,____________、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主要内容:以极端____________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____________,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背景 ①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过程 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________________,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国策
(2)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背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②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过程 ①________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________________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绥靖政策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______________,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______________》,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3)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1.阅读教材P103“史料阅读”:希特勒、墨索里尼、近卫文麿追求的共同目标及实质是什么?
试答
2.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摘自教材P104“史料阅读”)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试答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2.误区警示——德国法西斯与日本法西斯的不同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特点是一党专政,主要表现为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获胜并实行一党专政,其取得政权的途径是合法的,而日本法西斯势力则是通过武装暴动取得政权的。
3.概念阐释——绥靖政策
指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学习任务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1.发展过程
阶段 主要事件
局部战争 (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2)1937年,日本制造____________,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国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全面爆发 (1)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________,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全球阶段 (1)1941年12月,________________爆发,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2)1942年1月,《________________》签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大战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历史影响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
(2)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义力量,有力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
(3)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阅读教材P105“历史纵横”:斯大林格勒战役有何影响?
试答
学习任务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________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________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⑦成立________等。
(3)评价
①积极性: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消极性:它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____________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成立
(1)成立:________年10月24日成立,作为由____________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__________”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二战的影响
(1)对欧洲: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____________,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____________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3)对苏联: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________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4)对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____________的真正转折点。
1.《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摘自教材P106“学思之窗”)如何看待安理会上述的投票程序?
试答
2.观察教材地图P107“1945年5月以后欧洲领土变迁示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领土发生了什么变迁?
试答
助学助考
1.图解历史——雅尔塔体系
2.概念阐释——“大国一致”原则
“大国一致”原则吸取了国联因大国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而导致崩溃的教训,该原则克服了英法专制国联的局面,因为五大常任理事国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它比国联的“全体一致”有明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保障联合国的权威性,有利于解决一些国际争端与地区冲突,但也因为不利于中小国家的利益而多受批评。
3.思维点拨——联合国的特点
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容纳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其原则是会员国主权平等、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侵害他国。
重点难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主题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任务1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史料一 一战失败,德国失去了1/8国土和1/10人口,战后又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战争赔款。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他们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据汤重南《一战后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整理
史料二 19世纪初叶,日本民间就出现了法西斯活动。20世纪20年代,“国本社”“一夕会”等120多个千奇百怪的法西斯组织充斥了日本社会,到1936年法西斯组织已增至500多个。1929年后,随着经济危机不断深化,政党体制的政权无法扭转经济危机,加之军部势力与各种法西斯组织的结合,使日本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与“协调外交”走到了尽头。1936年3月广田内阁成立,法西斯政权在日本确立下来。
——《世界现代史》
【研讨交流】 (1)根据史料一分析德国能够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主要原因。
【成果展示】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
【成果展示】
任务2 英法的绥靖政策
史料 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还有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国际关系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原因以及绥靖政策的影响。
【成果展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在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法西斯势力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去遏制法西斯势力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4)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5)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题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任务1 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原因
史料 由于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存在着政治制度的差别、参战目的不同,所以,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也愈来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反法西斯同盟内美、苏这两个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大国要依据各自在战争中实力的新变化,安排好有利于自己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原因。
【成果展示】
任务2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及特点
史料 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
(1)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德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4)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李积顺《二十世纪以来的
战争和平与世界发展》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
【成果展示】
任务3 雅尔塔体系的进步性
史料 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展示了国际政治中不断增长的民主化趋势。……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展示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
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具有哪些进步性?
【成果展示】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民主性: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它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对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②大国争霸性:雅尔塔体系的构成,主要靠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2)影响
①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②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
③该体系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速检速测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03“史料阅读”改编)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揭示了一战发生的根源
B.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C.掩饰法西斯战争的罪行
D.解决大危机的有效方式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04“史料阅读”改编)“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材料中“政策”的实施( )
A.促进了欧洲国家合作
B.反映了欧洲经济的急剧下滑
C.延缓了世界大战爆发
D.助长了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08“问题探究”改编)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指出,“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个“交叉点”是( )
A.德国退出国联 B.德国吞并奥地利
C.签订《慕尼黑协定》 D.德国突袭波兰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07“历史纵横”改编)1945年旧金山会议上,针对殖民地的托管制度问题,中国与英、法产生了分歧,最终《联合国宪章》接受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托管制度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被托管地区自由与独立的主张,同时规定其适用范围并不包括英法殖民地。这些规定( )
A.延续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B.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C.体现了大国之间的政治妥协
D.保证了战后英法殖民统治的稳定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06“学习聚焦”改编)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1945年为维护这一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欧盟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06“学思之窗”改编)《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这些规定( )
A.有效防范了霸权主义的产生
B.与国联盟约的宗旨基本一致
C.反映了战后多极化趋势出现
D.使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前·预习案
学习任务一
1.(1)墨索里尼 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 冈村宁次 (2)民族主义 共产主义 2.(1)九一八事变 扩大对外侵略
(2)经济大危机 1933 埃塞俄比亚 3.(1)奥地利 (2)慕尼黑协定
★微思考
1.共同目标:发动战争,对外侵略扩张;“打破现状”即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英、法、美等国争霸世界。
实质:极端民族主义或法西斯主义。
2.牺牲别国的利益,安抚侵略者,以换取本国的和平与安全。
学习任务二
1.七七事变 波兰 太平洋战争 联合国家宣言
★微思考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学习任务三
1.(1)波茨坦 (2)①美国 ④法西斯主义 军国主义 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⑦联合国 (3)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强权政治 2.(1)1945 主权国家 (3)大国一致 3.(1)致命打击 (2)第一 (3)军事 (4)两极格局
★微思考
1.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大国协调与合作,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2.苏联疆界向西扩大,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苏联,波兰疆界的西移,南斯拉夫、希腊国土有所扩大,以及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领土缩小。
课堂·研学案
主题一
任务1 (1)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德国产生严重的复仇心理;未能清除德国军国主义势力及其产生的土壤;英法等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2)近代以来,日本法西斯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加剧民主政治的危机;军方势力的法西斯化(军方势力不断与法西斯组织勾结)。
任务2 原因:英法两国实力削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到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无视小国利益;希特勒的欺骗策略。
影响: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客观上促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主题二
任务1 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加大;美苏两国的推动。
任务2 倡导和平、民主原则;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大国主导;两分天下;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任务3 雅尔塔体系包含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贯彻民主与和平原则;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前景更加民主化。
速检速测
1.C [据材料“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希特勒利用民族主义大搞种族歧视,宣扬极端民族主义,掩饰法西斯战争的罪行,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灾难,C项正确;一战发生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不是材料现象,排除A项;二战亚洲策源地是日本,不是德国,排除B项;对外扩张不是解决大危机的有效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2.D [材料“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体现了大国采取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获取短暂的和平,这是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D项正确;该政策并没有促进欧洲国家合作,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事件,非经济问题,排除B项;绥靖政策并没有延缓世界大战的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
3.C [据材料“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可知,“交叉点”是指德国在推行征服政策的同时,英国使用绥靖外交政策,结合所学,《慕尼黑协定》是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从而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符合“交叉点”,故选C项。]
4.C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45年的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是一个大国。因此中国认为托管制度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被托管地区自由和独立的主张得到认可,但是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需要向英法等国妥协,同时规定其适用范围并不包括英法殖民地,因此这一规定体现了大国之间的政治妥协,故选C项。]
5.B
6.D [由材料“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可知联合国安理会对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使得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故选D项;“有效”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联合国与国联的比较信息,无法得出相应结论,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于多种力量的崛起,与材料内容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训练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分值:55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2023·辽宁锦州高一测试)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蔓延至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各国,最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波及各行各业。可见,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之一是( )
破坏性巨大 农民收入低
波及范围广 工人失业多
2.(2023·福建漳州高一期末)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有:通过《紧急银行法》把黄金的流动权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主办一些大的工程;政府通过立法保障劳工权益等。这说明新政的特点是( )
推行计划经济 消除经济危机
政府干预经济 解决劳资矛盾
3.(2024·山东济南高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为了“把许多人认为肯定要丧失的和平拯救过来”,与德意法西斯妥协,签订了某协定,声称“慕尼黑保证了我们一代人的和平”。该协定出卖了( )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苏联 埃塞俄比亚
题组2 第二次世界大战
4.(2023·江苏扬州高一期末)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空军出动数百架重型轰炸机,对某个国家主要机场、海军基地等重要目标进行了大规模袭击,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此事件表明( )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5.(2024·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一测试)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苏联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苏联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
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英苏面临着共同敌人
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
6.(2023·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2)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联失去了不少国土。经过了1942年的冬天后,1943年的苏联军队开始不断收复失地,走向胜利。其转折点是( )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太平洋战争
波茨坦会议的召开 斯大林格勒战役
7.(2023·福建莆田高一期末)下表列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整体上反映了( )
年份 事件
1931年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939年 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 德国入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进一步扩大,苏联红军英勇抗击德军
1941年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欧洲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致命打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
苏联战场成为抵抗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主战场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8.(2023·湖南天壹名校联盟高一联考)下面是《联合国家宣言》的部分内容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停止一切内战。
据此( )
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成立了国际联盟
英法俄等组成协约国集团
美苏建立联合国
题组3 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9.(2023·贵州遵义高一测试)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该学者意在说明雅尔塔体系( )
凸显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破坏了国际秩序稳定
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成为美苏交恶的根源
10.(2023·山东德州高一期末)联合国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这一原则( )
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
体现了强权政治的色彩
避免了新战争爆发
吸取了国际联盟的教训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3·天津高一期末)传统观点认为,二战的起源主要是因为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蓄谋发动侵略战争引起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又有学者提出,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是其重要因素。由此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主要原因是法西斯国家的扩张
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
12.(2023·河南郑州高一期末)“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同时,三井、三菱、大仓等财阀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向军事工业方面转化。日本政府还实行增发公债以充战争费用的“军需通货膨胀政策”,使日本经济迅速地转入战争经济,军需生产急剧上升,结果日本较其他国家抢先摆脱了危机。这说明当时日本( )
找到克服经济危机的正确途径
通过战争转移国内斗争视线
将危机处理与军事发展相结合
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13.(2023·山东滨州高一期末)雅尔塔会议中,丘吉尔提出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斯大林基本上予以接受。在东欧问题和远东问题上,罗斯福也对苏联做出了让步。这表明( )
雅尔塔会议保障了世界各国的利益
雅尔塔会议保障了世界体系的稳定
雅尔塔体系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雅尔塔会议让英国获得了极大利益
14.(2023·四川宜宾高一期末)二战后期,盟国积极筹建联合国,赋予大国特别的权利和责任;战后,对战争罪犯进行国际审判、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这一系列的措施( )
体现了对世界大战的彻底反思
是对世界和平与正义呼声的回应
利于中小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
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5.(2023·山东德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复杂的,它涉及列强、半殖民地国家、殖民地国家,战争范围遍及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简单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是“深感委屈”的列强再次瓜分世界和进一步宰割弱国的军事行动。
——水木森《二战简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陷入深刻危机的产物,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但是,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新气象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在国际关系中形成的各种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战后的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阶段。
——徐蓝《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材料一分别从怎样的视角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复杂”与“简单”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的原因。(9分)
训练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C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很快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说明其波及范围很广,故选C项;破坏性巨大主要表现在经济凋敝,百姓收入大幅下降,商品滞销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农民收入低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项;工人失业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2.C [由材料“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主办”“政府通过立法保障”等信息可得,罗斯福新政突出了政府的作用,其特点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选C项;罗斯福新政虽然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仍属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但并未消除经济危机,因为要消除经济危机,只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排除B项;题干中只有“保障劳工权利”属于解决劳资矛盾的措施,另外两项措施不属于,所以D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
3.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夕,英法为了所谓的和平,牺牲他国利益,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领土割让给德国,故选B项;波兰、苏联、埃塞俄比亚与材料中的“慕尼黑保证了我们一代人的和平”不符,排除A、C、D三项。]
4.B [据材料可知,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故选B项;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政权,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至此,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排除A、C两项;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可知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国进攻,丘吉尔说“苏联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说明英苏面临共同的敌人,即德国,故选C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英国早就想要帮助苏联,排除A项;在共同敌人面前英国和苏联合作,不等于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排除B项;丘吉尔在根本上维护英国的利益,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这次战役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它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又是二战的转折点,D项正确。]
7.B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故选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欧洲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致命打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苏联战场是抗击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主战场,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排除D项。]
8.A [据材料“《联合国家宣言》……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可知,体现了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的要求,这与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张一致,故选A项;据材料“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可知,说明宣言发表时依然处于战争状态,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是一战后暂时和平的时期,排除B项;英法俄组成协约国集团是在一战前,排除C项;据材料“每一个政府……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可知,该宣言中国家的联合包括经济的和军事的,而联合国的性质是全球性的政治组织,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雅尔塔体系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故选A项;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材料并未强调国际秩序被破坏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美苏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国家利益是美苏交恶的根源,排除D项。]
10.D [据材料“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联合国在吸取国际联盟教训的基础上,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共同一致认定的原则使得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故选D项。]
11.C [据材料“法西斯国家蓄谋发动侵略战争”“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等信息可知,二战的爆发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唯物史观关于评价历史事物要坚持多角度、全面的、发展的原则,故选C项。]
12.C [据材料可知,面对经济大危机,日本很多大型企业转向军事工业,并且日本的经济也转入战争经济,这使得日本较其他国家抢先摆脱了危机,即日本将危机处理与军事发展相结合,故选C项;日本为了克服危机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这不是正确的途径,排除A项;日本国内大型企业和经济的转型有利于摆脱危机,与转移国内斗争视线无关,排除B项;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与美国互相让步,说明会议所达成的协议及之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故选C项;雅尔塔会议保障了世界各国的利益说法绝对,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下,世界仍有局部热战,并未保障世界的稳定,排除B项;雅尔塔会议上是各国的利益交换,无法断定是英国获得了极大利益,排除D项。]
14.B [二战后期,盟国积极筹建联合国;战后,对战争罪犯进行国际审判、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这些举措有助于推进二战结束以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因此上述举措是对世界和平与正义呼声的回应,故选B项;材料时间还涉及二战后期,当时战争尚未结束,因此并不能体现出对世界大战的彻底反思,排除A项;上述举措并未直接针对中小国家,因此上述举措并不能提升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排除C项;1955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1)视角:全球视角;历史视角。
(2)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殖民体系的瓦解;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各国合作意识的加强。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学案 练习(答案)高中历史部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