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历史学情导航(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区将该项涂黑)
1.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最多,有中国鬣狗、剑齿虎、棕熊、洞熊、狼、豺豹等17种,还有非食肉动物如猴子、肿骨鹿的化石,以及燕山犀、河狸等动物化石。据此判断北京人( )
A. 过群居的生活 B. 生活环境险恶 C. 使用打制石器 D. 食物来源丰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出土的动物化石最多,有剑齿虎 棕熊 洞熊 中国鬣狗 狼 豺豹 猎豹等17种,还有非食肉动物如猴子 肿骨鹿 葛氏斑鹿的化石,以及燕山犀 羊 河狸等动物化石”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北京人生活时期,周围存在大量猛兽,说明的是当时生活环境险恶,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京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状态、生产工具的使用无关,排除AC项;材料未涉及北京人的食物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
2. 我国最早的装饰品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项链”。人们用经过工艺加工的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佩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这一饰品的出现,反映了山顶洞人( )
A. 能制造工具 B. 会人工取火 C. 过定居生活 D.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我国最早的装饰品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项链’。人们用经过工艺加工的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佩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和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山顶洞人能制作饰品,没有涉及能制造工具,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山顶洞人能制作饰品,没有体现出人工取火的信息,排除B项;山顶洞人还没有开始过定居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七年级某班尝试历史项目化学习,研究主题为《走近远古人类》,同学们在展示中用到了以下几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远古人类最有可能是( )
A 丁村人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半坡原始居民 D. 元谋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黄河流域生活的半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使用磨制石器,C项正确;丁村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并未进入原始农耕时期,排除A项;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排除B项;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属于最早的古人类,排除D项。故选C项。
4.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远古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考古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6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万件。据此判断我国原始农耕文明( )
A. 原始的丧葬观念产生 B. 种植粟等农作物
C. 紧邻河流过渔猎生活 D. 出现原始纺织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6座)”可知,坡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多个墓葬,包括成人墓葬和幼儿瓮棺,这显示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丧葬观念。虽然半坡遗址也表明了原始农耕文化的其他方面,如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的使用,但墓葬的发现尤为直接地展示了原始社会中丧葬观念的存在,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种植粟等农作物,排除B项;紧邻河流过渔猎生活不符合半坡居民的生活,排除C项;题干不能反映我国原始农耕文明出现原始纺织业,排除D项。故选A项。
5. 如图是《中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同学们结合所学设计了参观这些遗址时重点鉴赏的文物,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北京人遗留人工取火后的灰烬 B. 元谋县出土的古猿下颌骨化石
C. 河姆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D. 半坡居民培植的稻谷谷壳堆积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元谋县发现并出土了古猿下颌骨化石,B项正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排除A项;河姆渡人民居住干栏式房屋,排除C项;半坡居民种植粟,排除D项。故选B项。
6. 某中学历史社团正在进行历史小短文征集,有同学在文稿中这样描述原始人群的一天:清晨,北京人携带磨制锋利的石器一起进入森林,半路发现果树,摘了许多果子用身上穿的兽皮包了起来。忙碌了一天,大家终于合力捕获了一头野鹿,扛回屋里。晚上,他们拿尖硬的石头往木头上使劲地不断摩擦,直到擦出火花点燃篝火。整个家族一边烧烤野鹿,一边围着篝火跳舞,庆祝捕猎的成功。首领给大家平分了鹿肉和果子,饭后熄灭篝火,大家沉沉睡去。这篇短文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生产方式 B. 生产工具 C. 生活方式 D. 用火情况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清晨,北京人携带磨制锋利的石器一起进入森林,半路发现果树,摘了许多果子用身上穿的兽皮包了起来。忙碌了一天,大家终于合力捕获了一头野鹿,扛回屋里。晚上,他们拿尖硬的石头往木头上使劲地不断摩擦,直到擦出火花点燃篝火。整个家族一边烧烤野鹿,一边围着篝火跳舞,庆祝捕猎的成功。首领给大家平分了鹿肉和果子,饭后熄灭篝火,大家沉沉睡去。”并结合所学可知,文章中描述的采集果子和捕猎野鹿的活动符合北京人等原始人群的生产方式,即以采集和狩猎为主,A项正确;文中提到的磨制锋利的石器不符合北京人时代的实际情况,因为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是在后来的新石器时代才出现的,排除B项;北京人生活的时期还没有形成家族和首领,排除C项;燃火技术也不完全准确,虽然北京人掌握了用火,但不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故选A项。
7. 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
A. 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 推行了禅让制
C.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 主持治水有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故选A;尧舜禹推行禅让制,B错误;C是炎帝,排除;D是禹的功绩,排除。
8.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黄帝居中原,炎帝居太行山以西。蚩尤居东方。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大战,炎帝归顺后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与蚩尤三年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炎帝、黄帝部落集结在涿鹿,终于擒杀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各部落。从以上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黄帝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是( )
A. 蚩尤是东方最强大部落 B. 中原部落由分裂走向统一
C. 涿鹿之战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战役 D. 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黄帝居中原,炎帝居太行山以西。蚩尤居东方。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大战,炎帝归顺后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与蚩尤三年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炎帝、黄帝部落集结在涿鹿,终于擒杀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可知,炎黄时期,以黄帝、炎帝、蚩尤等部落为代表,通过部落战争,最后炎帝、黄帝部落统一了中原各部落,说明的是中原部落由分裂走向统一,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蚩尤部落的实力情况,排除A项; 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战役是长平之战,排除C项;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9. 根据《山海经》《尚书》等古代文献记载,“炎黄”是古代中国两位神话始祖,分别是炎帝和黄帝。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 海内外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 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C. 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D. 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孕育了中华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设问“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并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部落联盟。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后,两个首领为了争得中原地区,又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两部走向联合,占据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族的主体,所以海内外华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D项正确;海内外华人都是黄色皮肤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不是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的原因,排除B项;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某校七年级历史社团举办了历史故事会,李华同学讲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但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看到儿子正在妻子怀中向他招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个招呼,就走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历经13年最终治水成功,大禹为人们所传颂。这个故事最直接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
A. 勇于抗争 B. 无私奉献 C. 自强不息 D. 崇尚美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为了治水大业和百姓安宁,不顾个人的小家庭与天伦之乐,舍小家为大家,表现出奉献和责任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故事通过大禹长时间不懈治水的行为,最直接的展示了无私奉献的精神,B项正确;“勇于抗争”指的是有勇气去对抗困难、不公、压迫等不利的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向上,永不懈怠。这一词汇强调个人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崇尚美德”指的是对美好品德的敬仰和尊重。意味着从内心深处认可和珍视那些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优秀道德品质,如善良、诚实、正直、勇敢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解析题
11.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是历代中国人的共同使命。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摘编自《逸周书》
材料二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 2023年4月5日,黄陵县桥山中学近千名学生走进黄陵景区,去了解华夏之祖。近年来,黄陵景区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朝圣地的重要作用,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众多的文物古迹,吸引着大批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谒陵祭祖,也成为当地乃至全国大中小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2023年4月6日《人民日报》03版:要闻
(1)材料一中,“神农”指的是哪位部落联盟首领?简述他的成就。
(2)材料二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是在哪场战役中?这场战役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明“黄陵”能够受到后人的敬仰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理由。
【答案】(1)首领:炎帝;成就: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2)战役:涿鹿之战;影响:这场战役后,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
(3)理由:可以表达对祖先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解析】
【小问1详解】
首领:结合所学可知,神农氏就是炎帝;成就:由题干材料“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并结合所学可知,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小问2详解】
战役:结合所学可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最终打败蚩尤;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涿鹿之战后,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
【小问3详解】
理由:由题干材料“黄陵县桥山中学近千名学生走进黄陵景区,去了解华夏之祖”“黄陵景区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朝圣地的重要作用,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众多的文物古迹,吸引着大批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谒陵祭祖,也成为当地乃至全国大中小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可知,“黄陵”能够受到后人的敬仰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理由是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三、探究题
12. 实物史料和历史遗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证据。丰富的史前文物为我们研究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证据。李老师以“中华文明之源”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观察文物图片——撰写历史推论】
(1)根据如图示例,写出其他文物图片的历史推论。
任务二 【观察场景图片-阐释劳动智慧】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分析下面两个原始居民房屋风格不同的原因,并概括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任务三 【参观家乡遗迹——提升历史素养】
(3)下图是同学们在线学习搜集到的资料,简述传说与史实的关系。
山西夏县西阴村出土的有人工切割痕迹的企茁化石(长1.36厘米) 嫘祖养蚕的传说 远古时代,西陵(夏县一带)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做嫘祖,螺祖采集野果时在桑树上发现了能够吐丝作茧的桑查,于是把桑蚕带回家饲养,又用茧丝织成布,代替了树叶和兽皮,从此便有了丝纲。人们出于感激,就尊其为“先蚕娘娘”
【答案】(1)推论:图2:北京人已经会保存火种;图3: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图4: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2)原因: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历史价值:说明我们的祖先会建造房屋,已开始定居生活。
(3)关系:传说是根据史实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或事,有虚构的可能,不一定真实,而史实就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解析】
【小问1详解】
推论:根据图2“北京人遗址6米厚的灰烬”可考古推论出北京人已经会保存火种;根据图3“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考古推论出河姆渡原始居民会种植水稻;根据图4“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可考古推论出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任务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和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冬天气候寒冷干燥;综上所述可知,两个原始居民房屋风格不同的原因是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历史价值:依据以上材料可知,两个原始居民房屋风格,说明我们的祖先会建造房屋,已开始定居生活。
【小问3详解】
关系:根据任务三“山西夏县西阴村出土的有人工切割痕迹的企茁化石”和“嫘祖养蚕的传说”并结合所学可知,传说是根据史实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或事,有虚构的可能,不一定真实,而史实就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事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历史学情导航(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区将该项涂黑)
1.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出土动物化石最多,有中国鬣狗、剑齿虎、棕熊、洞熊、狼、豺豹等17种,还有非食肉动物如猴子、肿骨鹿的化石,以及燕山犀、河狸等动物化石。据此判断北京人( )
A. 过群居的生活 B. 生活环境险恶 C. 使用打制石器 D. 食物来源丰富
2. 我国最早的装饰品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项链”。人们用经过工艺加工的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佩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这一饰品的出现,反映了山顶洞人( )
A. 能制造工具 B. 会人工取火 C. 过定居生活 D.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3. 七年级某班尝试历史项目化学习,研究主题为《走近远古人类》,同学们在展示中用到了以下几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远古人类最有可能是( )
A. 丁村人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半坡原始居民 D. 元谋人
4.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远古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考古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6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万件。据此判断我国原始农耕文明( )
A. 原始的丧葬观念产生 B. 种植粟等农作物
C 紧邻河流过渔猎生活 D. 出现原始纺织业
5. 如图是《中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同学们结合所学设计了参观这些遗址时重点鉴赏的文物,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北京人遗留人工取火后的灰烬 B. 元谋县出土的古猿下颌骨化石
C. 河姆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D. 半坡居民培植的稻谷谷壳堆积
6. 某中学历史社团正在进行历史小短文征集,有同学在文稿中这样描述原始人群的一天:清晨,北京人携带磨制锋利的石器一起进入森林,半路发现果树,摘了许多果子用身上穿的兽皮包了起来。忙碌了一天,大家终于合力捕获了一头野鹿,扛回屋里。晚上,他们拿尖硬的石头往木头上使劲地不断摩擦,直到擦出火花点燃篝火。整个家族一边烧烤野鹿,一边围着篝火跳舞,庆祝捕猎的成功。首领给大家平分了鹿肉和果子,饭后熄灭篝火,大家沉沉睡去。这篇短文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生产方式 B. 生产工具 C. 生活方式 D. 用火情况
7. 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
A. 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 推行了禅让制
C.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 主持治水有功
8.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黄帝居中原,炎帝居太行山以西。蚩尤居东方。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大战,炎帝归顺后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与蚩尤三年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炎帝、黄帝部落集结在涿鹿,终于擒杀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各部落。从以上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黄帝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是( )
A. 蚩尤是东方最强大的部落 B. 中原部落由分裂走向统一
C. 涿鹿之战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战役 D. 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9. 根据《山海经》《尚书》等古代文献记载,“炎黄”是古代中国的两位神话始祖,分别是炎帝和黄帝。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 海内外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 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C. 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D. 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孕育了中华文明
10. 某校七年级历史社团举办了历史故事会,李华同学讲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但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看到儿子正在妻子怀中向他招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个招呼,就走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历经13年最终治水成功,大禹为人们所传颂。这个故事最直接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
A. 勇于抗争 B. 无私奉献 C. 自强不息 D. 崇尚美德
二、材料解析题
11.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是历代中国人的共同使命。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摘编自《逸周书》
材料二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 2023年4月5日,黄陵县桥山中学近千名学生走进黄陵景区,去了解华夏之祖。近年来,黄陵景区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朝圣地的重要作用,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众多的文物古迹,吸引着大批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谒陵祭祖,也成为当地乃至全国大中小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2023年4月6日《人民日报》03版:要闻
(1)材料一中,“神农”指的是哪位部落联盟首领?简述他的成就。
(2)材料二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是在哪场战役中?这场战役有着怎样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明“黄陵”能够受到后人的敬仰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理由。
三、探究题
12. 实物史料和历史遗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证据。丰富的史前文物为我们研究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证据。李老师以“中华文明之源”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观察文物图片——撰写历史推论】
(1)根据如图示例,写出其他文物图片的历史推论。
任务二 【观察场景图片-阐释劳动智慧】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丰富物质文明。分析下面两个原始居民房屋风格不同的原因,并概括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任务三 【参观家乡遗迹——提升历史素养】
(3)下图是同学们在线学习搜集到的资料,简述传说与史实的关系。
山西夏县西阴村出土的有人工切割痕迹的企茁化石(长1.36厘米) 嫘祖养蚕的传说 远古时代,西陵(夏县一带)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做嫘祖,螺祖采集野果时在桑树上发现了能够吐丝作茧的桑查,于是把桑蚕带回家饲养,又用茧丝织成布,代替了树叶和兽皮,从此便有了丝纲。人们出于感激,就尊其为“先蚕娘娘”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多校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