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祠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 (共12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分)
1.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马克思认为()
A.孤立无依是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B.当时的中国是个尽善尽美的大国
C.强大的中国必然打败实力弱小的英国 D.中国战败的原因是落后于时代潮流
2.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肯定了中国的禁烟运动
B.说明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落后
C.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D.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3.“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
A.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斗争
B.使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
D.促使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4.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 承借人 贷款人 用途
1861年11月 江苏巡抚李鸿章、江苏布政使吴煦 上海外商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1863年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外商 部分湘军军饷
1863年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美商银行 上海中外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清军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5. 有学者认为,奕 、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
A. 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B. 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 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D.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6.中国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华之心,反之则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国、英国勘定滇缅、滇越、粤越和西藏与尼泊尔以及东北与日本、朝鲜之间的边界线。这一变化说明清王朝()
A.坚决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
B.拋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疆域意识渐趋近代化
7.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8. 罗伯特 赫德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这一论述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9.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到,“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10.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士官长。”下列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D.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11. 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这表明
A.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B.外来侵略促进国家意识觉醒
C.国人学习日本始于甲午战争后
D.晚清时期中国远落后于日本
12.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人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建构的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 B.明确提出反帝的政治目标
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26分)
13.通信的发展与维护,深刻影响着政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情传递依靠快马。广州将领从发出军报,到接收皇帝指示,时间最短需要一个月,皇帝的指示抵达时,对作战往往已毫无用处。甚至有主将利用距离远、时间长的缺陷谎报军情,加剧了皇帝在各地军报中“剿”“抚”不定,战和不决的状况,使清政府极为被动。
材料二 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李鸿章被派往日本谈判。但是,他作为清朝全权代表,对谈判所列条款并不能做主,需将会谈内容用电报传回清朝,光绪皇帝再用电报批复指示。日本截获电报并破译了电文,掌握了中方谈判底线,使本可讨价还价的地方再无协商的可能。双方最终签署了对中国危害极大的《马关条约》。
材料三 义和团在席卷华北的过程中,“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肆破坏洋人的象征物。结果在北京战事吃紧之际,朝廷想向东南督抚传达皇帝旨意,只得先快马传到山东袁世凯处,再由袁世凯用电报转发给李鸿章等人。
根据材料一,指出通信对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2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折射出清朝政治制度存在哪些弊端?(2分)电报有没有帮助到清政府的谈判?(1分)请说明理由。(2分)
根据材料三分析,朝廷要向地方传达皇帝旨意为何如此曲折?(1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2分)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发展通信事业。(2分)
14.改良与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重要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三 19世纪末,革命运动初兴之时,正是维新变法运动高涨之日,中国新知识界的舆论阵地基本上被改良派人士所控制……“革命党对之,实属相形见绌”……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人开始创办新式报刊,有意识地与改良派争夺舆论阵地……在革命书报大量涌现、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同时,革命宣传人才辈出。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 辛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役是他们的计划的实现。军事上虽失败了,心理上则大成功,因为革命精神从此深入国民的脑际……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在近代化探索方面走出的最初一步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一观点。(2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伊东佑亨认为哪一弊端造成了“清国之败”。(1分)并用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为尝试改变这一弊端采取了什么行动(1分),简要评价这一行动。(2分)
根据材料三,指出舆论宣传领域的概况。(2分)并分析革命派对报刊、书报阵地的争夺有什么影响?(2分)
根据材料四,概括黄花岗起义的历史影响。(1分)结合近代以来史实分析“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原因。(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祠初级中学2023--2024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