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4-2025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高 三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姜寨(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区)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的房屋布局呈现出凝聚式和向心式的分布特征(如下图)。这反映了该时期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B.社会组织较为紧密
C. 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D.阶级对立较为普遍
2.《诗序》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序》列举众多西汉赋家之后总结道:“(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这反映出汉朝
A.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融合 B.取士政策调整影响文学发展
C.士人思想中传统意识浓厚 D. 开疆拓土推动了汉赋的传播
3.“唐立都于长安,政之重心居西北,而其要地乃在东南八道,是以南北之途为主,东西之径为副焉。”长安一洛阳一扬州一江南道路,实为多数唐朝文人的成名路线,与其旅行路线、诗文传播路线是重叠的。这可用来说明唐朝
A.科举制下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区域差异充实文人创作素材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4.明后期,农田经营方式出现了自营到佃耕的趋向。至清前期,江南地区的地主甚至产生了“良田不如良佃”的认识,清政府和地方官员也发布调整主佃关系的措施,促进了农业中租佃关系的发展。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高产作物的广泛传入 B.个体农耕的长期延续
C.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动 D.赋税制度的不断调整
5.海外关于中国近代转型的研究,有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费正清“冲击一反应”模式,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余英时等人的“近代思想发展之内在理路”等观点。对这些学者的观点解读合理的是
A.不同的研究视角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B.相互矛盾的史料均不足为信
C.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的认同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6.1917年4月,李大钊指出:“国家必有其中心势力”,“由中级社会之有恒产者自进而造成新中心势力,以为国本之所托”才能谋统一与发展;1921年3月,李大钊又提出:“我们要考求俄罗斯革命的中心势力何在”,“要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事业,我们需迅速行动起来,建立‘共产主义’的‘C派大团体’”。李大钊的这一转变
A.表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说明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出现分化
C.深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的较大影响 D.体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已明确
7.下图为1941年中国著名画家特伟创作的一幅漫画《搁浅》。该漫画
A.体现了中国政治动员存在独特优势 B.重塑了国民党政府的良好形象
C.助推了国共联合抗日局面最终形成 D.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
8.马克思认为,“在唯物主义理论中,国家不被视为人们故意建立的有目的的组织,当然也不应该被理解为‘共同利益’的体现,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统治与剥削关系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这一理论的践行体现在
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9.考古学家在北叙利亚入海口的阿尔米纳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古希腊古风时代的陶器。阿尔米纳出土的石板首饰铸模具上的短桑葚式吊圆形耳环是叙利亚式的,这种耳环在公元前7世纪流行于克里特、塞浦路斯、腓尼基和叙利亚,此类装饰也出现在亚述、巴比伦和基泽。材料可用于说明
A.叙利亚是各区域文明的源头 B.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开辟成效显著
C.和平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D.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10.公元前23年,奥古斯都屋大维辞去执政官职务的同时,推荐了两位共和派领袖为执政官,元老院则颁布特别法令,授予奥古斯都屋大维与执政官享有同等的权力。随后,其终身保民官的职务又再次得到确认。这一系列操作
A.协调了不同政治势力的利益 B.表明法律维系着帝国的兴衰
C.扩大了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D.凸显帝国权力构建缺乏制衡
11.腓力四世即位初期(1285年),便计划将神职人员排除出国家司法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出生于市民群体、具备罗马法知识的世俗法学家。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教会法体系被废除 B.王权开始高于教权
C.城市利益受到重视 D.城市自治运动兴起
12.下表为1550~1750年西属美洲白银产量及流向表(单位:百万银元)。这可用于研究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的数量 运入东方的白银占欧洲白银比(%)
1550 3 3 (2~3) 67%~100%
1600 11~14 10 4.4 44%
1650 10~13 8~9 6 67%~75%
1700 12 10~12 8.5 70%~85%
1750 18~20 18~25 12.2 49%~67%
A.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的实施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
C.西班牙成为商业强国的原因 D.欧洲与亚洲之间经济的交流与互补
13.1641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游历英国时,被当时英国书籍出版数量以及书店的数量震惊了,他看到英国宗教布道的集会上人们奋笔疾书的壮观景象。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说过,那个时候,许多男孩和女孩已经可以阅读一两次宗教经典。当时英国这一氛围
A.表明妇女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B.有利于推动社会思潮的进步
C.体现出神学已被人文科学替代 D.促进了西方科学革命的开始
14.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借助牛顿归纳法,提出对自然世界深入探究时,可靠的实验、精确的观察和具体的事实材料缺一不可,反对将人的感觉置于客观的自然世界之上。据此可知,狄德罗
A.坚持实用主义科学思想 B.认识到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相同规律
C.强调科学方法的综合性 D.认为理性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决定作用
1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国会立法和对外条约是“最高法律”,这就是著名的“最高条款”。美国宪法学家凯思琳·沙利文认为,“只要它们(州)不从事签订条约、铸币、授予贵族称号,制定剥夺公民权的法案 可以以它们认为合适的任何方式规范它们公民的健康、安全、道德和福利”。这可用来说明美国
A.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缺陷 B.宪法着眼于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C.宪法实践面临艰巨挑战 D.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职权呈现张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中国古代的“中国观”](14分)
材料一
据统计,载有“中国”一词的先秦典籍有25种,共出现178次。在这些使用中,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类:作“京师”义,即指周天子所居的都城,出现9次;作“国境内”义,指国家的境内区域,共17次;作“诸夏领域”义,与“四夷”对称,即华夏民族所居的中原核心地带,出现次数最多,达145次;作“中等之国”义,有6次。“中国”一词在秦汉时期最普遍的用法是与“四夷”并称。 关于“中国”和“四夷”,在秦汉史料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书写模式”。第一种书写模式是“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此种模式多见于《史记》;第二种书写模式是“夷狄通中国”,《史记》《后汉书》中皆有表现。以地理范围而论,“中国”或指“京师”,或指“十二州”,但主要指“中原”或者“北方”。 至汉代,“汉”作为“领有天下之号”的王朝之名,其统治的合法性不仅囊括了整个华夷,而且在超越了“汉国”的同时,也高居于“中国”之上。 同时在“中国”内部的逐鹿天下过程中,受到“天命”眷顾的“国”才能“领天下之号”,以此由“国”晋升成为“王朝”。 虽然王朝的实际统治范围是“有限领域”,但作为“领有天下之号”的“王朝之名”,其合法性所笼罩的却是“无限领域”,故而“王朝”在超越了“国”的同时,也高居于“中国”之上。
——摘编自刘洁《秦汉时期的“中国观”》
材料二
在对“何以中国”这一问题的追问中,对“中”字的探究始终是一个重要理路。阿城先生通过比对汉代画像砖上的种种图像造型、解读“宅兹中国”的相关理论,从而提出“中国”是一种“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观”,或可概括为是一种超越地理概念的“文明观”。
——摘编自姜岑《“何以中国”:建鼓释“中”说的共建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与先秦时期“中国观”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选取关于中国的任一观点,并结合汉朝以后的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8分)
17.[近代以来上海的城市建设](14分)
材料一
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四次辩论
年份 辩论参与者 辩论要点 辩论大背景 辩论结果
1843~1845 中英官员 议定界址,不许逾越 鸦片战争 华洋分居,租界形成
1853 英国领事和西方商人 华洋杂居 太平天国(小刀会)运动 华洋杂居,租界几度扩张
1890~1912 地方士绅 上海城墙 清末地方自治、辛亥革命 城墙拆除,上海旧城边缘化
1928~1932 中外政府与社会各界 治外法权与租界的法律地位 北伐与国民政府成立 “大上海计划”及其部分实施
——摘编自[美]卢汉超《不得已的变革: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几次重大转折和辩论》
材料二
1950年,解放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上海解放一年》的序言中提到“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一切的困难而建设起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上海和新中国。”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光明灿烂的新上海”到“五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再到“人民城市”的生成,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本质意义上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相吻合,更是对上海乃至全国城市治理实践经验的历史回顾与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共成长,带领着人民以实践品格和理论创新回应着上海如何发展,走何种现代化道路的问题。正如学者郑崇选所说:“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虽然可以在客观形态指标上借鉴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的经验,但上海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上海,不可能成为中国的纽约、伦敦或巴黎”。
——摘编自郭思恒《从城市到精神——上海城市现代化道路与理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四次辩论的共同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18.[古代、近代西方的体育教育](15分)
材料一
在古代希腊,斯巴达的孩子七岁后就要离家进行艰苦的军事生活,他们必须学习投枪、掷铁饼、跳跃、角力、赛跑、游泳、游戏、音乐舞蹈,并进行一些兵器和拳击练习。雅典的孩子七岁后就要在体育学校接受初等教育,如轻微的体操、玩球和游戏,到十二三岁后开始竞技训练,雅典青年通过参加公共集会、庆典、法庭、神庙、体育场、人民大会等各种社会组织,受到政治、道德、传统以及美的教育,在18到20岁接受国家军事训练后,他们成为全权公民。文艺复兴时期,新型城市的一些教育家们试图以现代人的发展为基础重建体育教育体系,康帕内拉认为“美是由内而外的气质表现,思想的美要靠科学文化知识,而外形的美要通过体育来打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将体育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如在绘画、雕塑等作品中出现了运动员的形象和体育场景,这不仅展示了人体的力与美,也进一步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人体运动的原理,对人体的解剖学、生理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后来体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为科学实验和观察提供了实践机会,促进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摘编自罗善瑜《人的发展:西方体育教育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教育名著《爱弥儿》,首次使用了“体育”一词。卢梭的体育教育观思想主要是培养自然人、自主人;充分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要求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强调自然的游戏活动;重视身体活动的智能因素,反对机械呆板的教育;提倡儿童早期体育,身体的发展是感官和理性发展的前提。体育教育从边缘逐渐成为欧洲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了体育课程。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还引入了新兴的运动项目,如攀岩、滑板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女子体育项目逐渐增多,
女性在体育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特殊群体如残疾人、贫困儿童等的体育教育受到社会重视。杨氏是德国体操的创始人,被称为德国体操之父,他创立的体操体系具有强烈的军事性质,目的在于提高德国青年的体质和力量,为当时德国的统一而做准备。而林氏体操是在瑞典面临法、俄两国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因而同样具有强烈军事色彩和民族特性。美国率先在1880~1920年间开始在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引进竞技体育,整齐划一的跑道、计时精确的秒表、标准严格的规则,整个竞技体育无不体现出理性精神的烙印。竞技运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工业文明竞争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大众体育也逐渐兴起,城市中的公园、健身房等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大众提供了便利的体育锻炼场所。
——摘编自于华《理性的抗争:对16世纪以来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与古希腊体育教育观的不同,并简析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观出现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以来欧美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近代西方体育教育给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带来的启示。(3分)
19.[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12分)
材料
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350~1500年) 提出振兴欧洲的纲领,建立驯服危机的统一战线(市民阶级与君主结盟)以及建立维持秩序必需的新君主制
第二阶段 (1500~1650年) 通过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摧毁封建体制,把欧洲推向近代社会
第三阶段 (1650~1800年) 反专制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政治体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摘编自朱孝远《欧洲涅槃:过渡时期欧洲的发展概念》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姜寨仰韶文化早期聚落房屋布局呈现凝聚式和向心式分布特征,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组织比较
严密,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管理机制来协调和组织人们的集体生活。各个房屋的居民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协作,共同
维护聚落的稳定和发展,或许已经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结构,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以姜寨为
代表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的特点,而非强调中华文明起源,故排除A项;姜寨聚落虽然有较为复杂的布局和一定的社会
组织形式,但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城市一般其有以下特征:较大的人口规模、明确的功能分区、发达的商业和手
工业,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排水系统等),较为复杂的行政管理体系等,故排除C项;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中
期,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现
象。阶级对立现象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晚期,故排除D项。
2.A考查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在汉朝,无论是“抒下情而通讽谕”还是“宣上德而尽忠孝”,都与《诗序》中所强调的功
能有相似之处。这表明汉朝在文化传承方面,继承了先秦时期以诗歌(包括“雅”“颈”所代表的诗歌传统)来反映政治和
道德的传统。汉朝以赋表达对帝王盛德的赞美以及对忠孝的宣扬,又类似于“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
者也”。这种继承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文学体裁一赋中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
同风”体现了汉朝文学的繁荣以及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这反映了汉朝文人对自身文化成就的自豪和对时代精神的
积极表达,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取士政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赋的传承与创新,而
不是强调士人固守传统意识,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3.C考查唐朝政治、经济。唐朝定都长安,政治重心在西北内陆,但战略腹地在东南八道,显示出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地
区转移。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文人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南方地区。南北自然景观的巨大差异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
新的灵感。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南北经济活动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也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故C项正确。尽管江
南文化在唐朝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但唐朝的主流文化仍然是以长安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故排除A项:区域
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B项;唐朝时期,虽然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有一定分离,但中央政府通过一
系列制度和措施,如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设置道等行政区划加强管理、,派遣官员到地方任职等,仍然保持
着对地方的有效管控。文人的活动和诗文传播路线与这条道路重叠,说明中央与地方在文化等方面存在着积极的互
动,而不是中央对地方控制成弱,故排除D项。
4.D考查明清时期租佃关系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不断调整,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等赋税改革,将部分丁役摊人田亩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使得租佃关系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的组织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会出现农田经营方式从自营到佃耕的趋向以及主佃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外来
高产作物的种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产量,但这并不能直接导致农田经营方式从自营转向佃耕以及租佃关系的快速
发展,且这属于外因,故排除A项;“个体农耕的长期延续”是材料内容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中“根
本变动”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A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史学理论。费正清的“冲击一反应”模式强调西方冲击对中国近代转型的作用:柯文的“在
中国发现历史”注重中国内部因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余英时等人的“近代思想发展之内在理路”突出中国近代思想发
展的内在逻辑。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形成了对历史的多元解读,故A项正确。费正清、柯文、余英时
等人的观点聚焦于思想文化内部的演变,共同构成了对中国近代转型的多维度认识,不能因为他们观点的差异而否定
各自所依据史料的价值,故排除B项:这些观点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海外学界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这
更多是学术研究方法、视角和理念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的认同”,故排除C项:不同时期的
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评价,这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因为时代近就
会有更客观的评价,故排除D项。
6.C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超越了此前的“中级社会”说,他所强调的“C派大
团体”,指的是即将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他坚信即将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能成为引领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新的社会“中心
【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4-2025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