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七年级上学期综合练习(一)
历 史 试 卷
本考场试卷序号 (由监考填写)
题 号 一 二 总 分 核分人
得 分
得 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炎帝 D.尧和禹
2.如果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 )
A.黄帝和炎帝共同视察大禹治水的工作
B.年老的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C.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
D.尧发明了文字
3.将商朝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 )
A.商汤 B.盘庚 C.武丁 D.商纣
4.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夏商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5.“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 )
A.刻有文字的甲骨 B.绿德镇的瓷器
C.棉纺织品 D.圆形方孔半两钱
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讨伐商纣王。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战役是 ( )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城濮之战
7.“国人暴动”时被赶走的君主是 ( )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厉E D.周幽王
8.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崇尚“自然”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
9.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 )
A.尊崇周王室的正统地位 B.证明争霸战争具有正义性
C.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D.诸侯借此来发展自己的势力
10.《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1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12.《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有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
A.春秋和秦末 B.春秋和战国 C.战国和汉初 D.秦末和春秋
13.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
A.《春秋》 B.《诗经》 C.《战国策》 D.《论语》
14.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东起辽东,西起陇西
C.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D.西起山海关,东至鸭绿江边
15.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A.焚书坑儒 B.繁重的徭役
C.残酷的刑法 D.秦朝的暴政
得 分 评卷人
二、材料题(本题共4 小题,16题10分,17 题 10分,18题8分,19 题 12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图一 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图二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图三 北京人用火想象图
材料二
材料三: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材料四:长江流域原始居民住的房屋,分上下两层,提高了底板高度,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材料五: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图一,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和所学知识,介绍一下北京人大致的生活情况。(3分)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介绍的是山顶洞人的生活情况,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何进步 (1分)
(3)材料三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根据材料三,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4)材料四中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建筑 (1分)
(5)材料五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 该原始居民耕种的农作物是什么 (2分)
(6)造成材料四和材料五两处原始居民生产、生活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
材料二: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最初想传位给伯益,但是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
材料三:商周之际,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周王朝在推翻殷商统治之后不可能建立领土国家,以直接统治所有被征服地区,只能采取据点式的城邦国家,以间接统治溥天之下。而且从周初的政治形势而言,还必须加强防止被征服者的反抗,因此也只能采取分土而治的政策,以保持“天下共主”的地位,这是形势使然。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原始社会中的什么制度 (1分)
(2)材料二中启继承父亲禹的王位,由此开启了什么制度 与材料一、材料二相关的两种制度有什么区别 (3分)
(3)材料三介绍的是西周初期实行的什么制度 结合材料三,归纳西周实行此制度的原因。(2分)
(4)将材料四中的空格补充完整并回答材料四中负责掌管军事的是哪一官职 (2分)
(5)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出,这是秦朝的什么制度 秦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2分)
18.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思想、文化、学术繁荣。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 140 多个诸侯;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二:此书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材料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材料一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2分)
(2)举出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战役。(1分)
(3)材料二介绍的是哪部著作 (1分)
(4)材料三中诗句表现了作者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它的作者是谁 此部作品属于哪种文学体裁 (2分)
(5)阅读材料四,举出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学派及代表人物。(2分)
19.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它的建立与灭亡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唐]李白《古风》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 诗人李白赞扬了秦王哪方面功绩 (2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说出秦朝在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并说出这些措施实行有什么意义 (4分)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公元前 356 年 商鞅变法
公元前 256 年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 220年起 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
公元前 214 年 灵渠凿成通航
公元前213年、公元前212年 焚书坑儒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病逝,秦一世继续实行暴政
公元前 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3)选择材料三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6分)
【示例】
观点:水陆交通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选择的历史事件: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灵渠凿成通航
论述:秦朝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加强了秦朝对全国的统治;灵渠凿成通航,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便利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由此可见,水陆交通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观点)
2024—2025年七年级上学期综合练习(一)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C 2. C 3. B 4. B 5. A 6. C 7. C 8. A 9. D 10. A 11. D
12. D 13. B 14. A 15. D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8分,19题12分,共40分)
16.(10分)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1分)
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至少答出两点:一是制作工具,二是用火)(2分)
(2)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等。(答出一点即可)(1分)
(3)原始农业的出现;(1分)人民众多,禽兽不足。(1分)
(4)干栏式建筑。(1分)
(5)半坡人;(1分)粟、黍。(1分)
(6)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1分)
17.(10分)
(1)禅让制。(1分)
(2)世袭制(或王位世袭制);(1分)
继承者的选拔标准不同:在禅让制下,继承者的选择注重个人的能力和品德,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考察和推举过程;在世袭制下,继承者往往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不一定考虑其个人能力和品德。(禅让制:推举继承,重才德,“公天下”;世袭制:世代相传,重血缘,“家天下”。)(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符合史实也可给分)(2分)
(3)分封制。(1分)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防止被征服者反抗;西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能实行直接统治,只能采取分封制这种间接统治的形式。(1分)(答出一点且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4)丞相;(1分)太尉。(1分)
(5)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1分)郡县制。(1分)
18.(8分)
(1)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1分)评述: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1分)
(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答出一点即可)(1分)
(3)《黄帝内经》。(1分)
(4)屈原;(1分)楚辞。(1分)
(5)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庄子; 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兵家:孙膑、吴起。(答出一个思想学派及代表人物即可)(2分)
19.(12分)
(1)嬴政;(1分)统一全国。(1分)
(2)经济:统一货币与度量衡;(2分)文化:统一文字;(1分)作用: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分)
(3)评分标准(6分)
项目 标准 分值
观点 (满分 2 分) 观点正确 2分
观点不正确 0分
选择的历史事件 (满分 1分) 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均有关联性 1 分
只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选择的历史事件没有关联性论述 0分
论述 (满分 3 分) 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均为观点服务,史论结合紧密,逻辑清晰 3分
仅有一个历史事件为观点服务,史论结合紧密,逻辑清晰 2 分
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条理不够清楚 1 分
历史事件与观点无关或论述毫无逻辑关系 0分
【示例一】
观点:秦的统一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选择的历史事件:商鞅变法、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论述: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秦的统一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示例二】
观点:暴政导致亡国
选择的历史事件:焚书坑儒、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继续实行暴政、秦朝灭亡
论述:焚书坑儒毁灭了多种文化史书,大批儒生被坑杀,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的损失,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继位,秦二世任意屠杀文武大臣,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恣意挥霍,穷奢极欲,继续营建庞大的工程,赋役愈加沉重,民众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激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农民起义不断,公元前 207年,秦朝统治者被刘邦率领的起义军包围,被迫出城投降。由此可见,秦朝实行暴政,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