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共3份打包)

大题练(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2023·河北保定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7年8月,在李鸿章的委派下,唐廷枢开始利用唐山丰富的煤炭资源筹办开平矿务局。为了筹措资金,唐廷枢在上海、武汉、天津、南京、宁波等各口岸销售开平煤矿股票。1878年招股20万两,1879年招股已达70万两。在188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在直隶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并于三年后(即1881年)全面投产。为了改善运输条件,唐廷枢还修筑铁路运输煤炭。兴办铁路遭到了守旧官僚的极力反对,李鸿章与反对派进行论战,并力邀官员到唐山现场体验蒸汽火车才平息了异议。开平煤矿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已年产75万吨以上,成为重要的原煤供应基地,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不仅供应国家民生,而且供给北洋舰队。
——摘编自谢乐乐《“中国煤炭工业源头”
——开滦煤矿》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开滦煤炭销量欠佳,矿方拖欠工人工资,劳资纠纷不断。人民政府特许开滦煤炭运沪换面,允许开滦煤炭独家出口,工人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保障。此外,党和政府大力帮助矿方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减少开支,也是缓解产销矛盾、渡过困难的重要举措。1952年5月17日,人民政府宣布代管开滦煤矿,随即进行了大规模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开滦工人阶级真正成为矿山的主人,煤炭开采量大幅度上升,开滦煤矿重新焕发了生机。
——摘编自杨磊《人民政府代管开滦煤矿的
前前后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平煤矿建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开滦煤矿渡过难关的原因和开滦煤矿发挥的作用。
2.(2024·山东青岛平度市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的祖国》创作完成于1956年夏,是电影《上甘岭》(1956年12月1日上映)的插曲。《上甘岭》是第一部直接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国产电影。
结合所学知识,以“《我的祖国》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2023·山东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年画上的题诗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椎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
结合所学知识,以“《新得的黄牛》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2024·山东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
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 286.5 1 387.9
材料二 
——摘自《周恩来伟大的十年》(1959年10月6日)
对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现象予以阐释。
大题练(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1)洋务运动的推动;企业利用新的集资形式,发行股票筹措资金;李鸿章和唐廷枢等人的努力;唐山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2)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新社会的主人;人民政府对开滦煤矿的大力扶持;开滦煤矿内部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作用:为国家建设提供了煤炭资源,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为人们提供了煤炭生活燃料,供应了国家民生;加快了唐山的城市化进程。
2.示例 《我的祖国》赏析
1956年夏创作完成的《我的祖国》,歌词优美,曲风激昂,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和歌颂革命成为时代强音。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同时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共提出“双百”方针,电影和音乐创作迎来高潮,《我的祖国》和《上甘岭》就是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产生的优秀作品。首先,《我的祖国》蕴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从“风吹稻花香两岸”“好山好水好地方”到“这是美丽的祖国”,歌曲歌颂了家乡和祖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情与眷恋。其次,《我的祖国》彰显了唯物史观和人民史观,体现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取向。创作者通过“艄公的号子”“小伙儿心胸多宽广”等词句赞扬劳动人民,展现了劳动者的风采。再次,《我的祖国》折射出当时的外交政策。“朋友”“好酒”“豺狼”“猎枪”等词语反映出新中国在反对帝国主义威胁的同时积极融入世界。总之,《我的祖国》扎根人民,抒写时代,感情真挚,扣人心弦,为后来的歌曲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典范之作。可以说,作为一首老歌,《我的祖国》广为流传,至今仍然具有培育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弘扬奋斗精神的重要价值。
3.示例 《新得的黄牛》赏析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在农村,全国大多数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该幅作品展示了农民获得土地和耕牛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勾画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
4.我国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农业合作化加快推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苏联的援助等。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小题练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材改编题】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6“历史纵横”改编】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改变了“工农联合专政”“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等提法。“人民”除了原来所列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外,加入了民族资产阶级,即所谓“四个朋友”。这一改变(  )
A.致力于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有利于革命后的经济恢复
D.改变了民主革命的方向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5“教材知识”改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宣示了阶级矛盾的消除
B.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
D.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7“教材知识”改编】1949年,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这些举措(  )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B.赢得了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C.标志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70“学思之窗”改编】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A.使新中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B.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C.体现“一边倒”的和平外交方针
D.取代国际法在世界上的地位
【经典模拟题】
5.(2024·山西临汾模拟)1949年10月成立的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如下:毛泽东担任主席,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4名副总理中,党外人士2人;15名政务委员中,党外人士9人;在政务院所辖的34个部门中,党外人士14人。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
B.民主党派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C.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6.(2024·重庆模拟)1950年1月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举行,参会的代表总共400人,工人占20%,农民占5%,工商界占13.5%,文化教育界占20%,军政机关占9.75%,还包括少数民族、宗教界等代表。会议通过了有关建设新重庆的212件提案,选举产生了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由此可知,会议的举行(  )
A.巩固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运行
C.调动了民众抗美援朝的积极性
D.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为根本任务
7.(2024·福建厦门调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些民族资本家准备将企业上交国家,政府并未接受。对此,周恩来说:“和平转变,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要转变得很自然,‘水到渠成’。”这主要是因为(  )
A.统一战线性质发生转变
B.国民经济尚需恢复
C.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国土尚未完全解放
8.(2024·陕西安康模拟)为了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截至1952年5月底,东北地区捐款6 525.08万元,可购战斗机435架;华北地区捐款6 795.06万元,可购战斗机453架;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内蒙古等其他地区和个人也纷纷捐款。这体现出抗美援朝时期(  )
A.武器主要来自人民捐赠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增强
D.工农增产支援前线
9.(2024·广东江门模拟)如图是1952年的一幅图画,描绘了农民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扶持的原则,开展农业互助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农业落后局面基本改变
B.土地性质发生根本变革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10.(2023·山东滨州测试)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曾对谈判建交制度这样解释道:“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谈判建交制度(  )
A.创建了新中国新型的外交模式
B.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D.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1.(2024·广东茂名调研)1953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此后全国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出全国人大代表1 226名。该部法律的实施(  )
A.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B.建立起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践行人民民主的原则
D.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12.(2024·吉林长春模拟)“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国外贷款占总收入的2.7%;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达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达30%—50%。这表明“一五”计划(  )
A.完成了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造
B.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D.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先进性
13.(2024·重庆巴蜀中学二模)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强调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必然产生两极分化,工人与农民将重新回到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中去。”此外,他认为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鉴于此,当时国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推进互助生产,确立合作体制
C.推广公私合营,消灭资本主义
D.创办人民公社,实现统一经营
14.(2024·河北保定调研)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和1946年宪法等之后提出、经专家和全民讨论后修订。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  )
A.过渡性 B.系统性
C.民主性 D.变动性
【情境创新题】
15.【学术情境】1951年的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上,劳模曲耀离的种棉经验得到展示和推广。曲耀离在受邀参观展览会后说:“从前只想棉花摘的多,卖的钱多。没想到不把棉花卖给国家,工厂就不能开工,工业生产就要受到损失。”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B.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C.物资价格暴涨局面结束
D.生产与爱国相结合的社会风尚
16.【社会情境】1954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和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今后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注意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劳动观点,也应该注意对其进行综合技术方面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了解一些关于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这一要求(  )
A.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主要服务于三大改造的需要
C.深受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影响
D.源于国家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17.【学术情境】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形成,而且也意味着在西方国家对华实行孤立遏制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对亚洲的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放弃“一边倒”外交策略的必要性
B.构建务实的国际关系体系
C.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18.【社会情境】1956年,国营企业新丰电机厂参加上海重工业局组织的劳动竞赛。该厂模子车间组长为了赶先进,在评比过程中改进了冲眼位开关,使弹簧圈模子质量提高的同时,产量提高了49倍。当年他也获得了先进生产者奖章。这说明(  )
A.劳动竞赛激发了职工创造精神
B.社会主义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
C.工商业改造调动了工人积极性
D.国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小题练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C [据材料可知,“人民”中加入了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当时各个阶级恢复和发展新中国的经济,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故选C项;“致力于”不合史实,1949年4月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1924—1927年,应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B项;“改变了”不合史实,应为“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排除D项。]
2.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这说明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B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矛盾,排除A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B [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稳定了政权,赢得了人民对政权的认同,B项正确;三大改造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排除A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才完成,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稳定物价,并未提及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4.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包括采取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B项正确。]
5.A [据材料可知,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里面有共产党的领导,有党外人士,可见此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可知当时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故选A项;政协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后,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确立于1956年,排除C项;爱国统一战线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排除D项。]
6.A [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参会代表中,不仅有工人、农民、工商界人士、文化教育界人士、军政机关代表,还包括少数民族、宗教界等代表,说明该会议代表具有广泛性和人民性,据此可知,该会议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选A项。]
7.B [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暂不接受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需要通过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便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故选B项;建国初期统一战线的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排除C项;国土尚未完全解放主要是在西南地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当时主要分布在东部,两者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8.C [据材料“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内蒙古等其他地区和个人也纷纷捐款”可知抗美援朝时期,各地区人民纷纷捐款购置武器,这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故选C项;材料只是捐款情况的部分统计,无法对比分析得出武器主要来自人民的捐赠,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材料强调的是战争期间,排除B项;材料体现捐款来自各个地区,并未涉及是工人和农民的增产支援,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
9.C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中的农民积极自愿参与农业互助,热情高涨,说明当时农民建设农业的积极性提高,故选C项;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现代集约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逐步改变,排除A项;农业互助是在坚持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未改变土地性质,1953—1956年底的农业合作化才在农村逐步推广土地公有制,排除B项;1961—1965年八字方针逐步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排除D项。]
10.A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以了解其他国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领导人把争取民族独立、平等和尊严与国际法有机结合的一次成功创新,有利于彻底划清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界限,故选A项;“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是1964年,中法建交,排除B项;“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是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排除C项;“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是1955年万隆会议,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落实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故选C项;1956年底中国才建成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题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符,排除B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于1954年9月,排除D项。]
12.C [国家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外国贷款占总收入的比例较低,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是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也达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也达30%—50%,这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故选C项;三大改造完成了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计划经济的先进性,排除D项。]
13.B [由“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可得,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的农民要摆脱贫困和改善生活只有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所以当时采取的措施是推进互助生产,确立合作体制,故选B项。]
14.C [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专家和全民讨论、修订后,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正式通过,体现了该宪法具有民主性,故选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原则,并非过渡性,排除A项;系统性指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内容更加丰富,排除B项;变动性指法律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需求而增删内容,材料是强调法律制定的广泛参考和民主性,排除D项。]
15.D [据材料“从前只想棉花摘的多,卖的钱多。没想到不把棉花卖给国家,工厂就不能开工,工业生产就要受到损失”可知曲耀离认识到要把棉花卖给国家,要把个人的生产活动与国家的建设相结合,故选D项;“一五”计划(1953—1957年)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而1951年工业化还没有起步,还没有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排除A项;仅从材料中个人的行为,不能得出全面恢复,且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底,排除B项;物资价格暴涨局面结束与“米棉之战”有关,排除C项。]
16.A [根据材料“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劳动观点,也应该注意对其进行综合技术方面的教育”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注重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故选A项;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排除C项;1954年尚未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
17.B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务实性,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构建国际关系体系,故选B项。]
18.A [据材料可知,国营企业新丰电机厂模子车间组长之所以能够“改进了冲眼位开关,使弹簧圈模子质量提高的同时,产量提高了49倍”,是因为他想在上海重工业局组织的劳动竞赛中赶先进,这反映了劳动竞赛激发了职工创造精神,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国营企业新丰电机厂模子车间组长一人的事迹,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排除B项;1956年底工商业改造已经结束,且新丰电机厂属于国营企业,材料内容与工商业改造没有关系,排除C项;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材料只涉及新丰电机厂一位职工的发明创造,不能体现国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排除D项。]小题练2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材改编题】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73“教材知识”改编】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这表明毛泽东在(  )
A.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研究如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74“史料阅读”改编】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道:“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下列史实属于“这十二年”成功经验的是(  )
A.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的开展
D.“三线建设”开发西部地区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77“历史纵横”改编】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建设划分为一、二、三线,并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导方针。这一战略决策(  )
A.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
B.制止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
C.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
D.助长了“左”倾错误发展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77“教材知识”改编】20世纪60年代,大量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抒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如: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B.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C.肃清一切反革命武装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经典模拟题】
5.(2024·福建福州一模)在中共八大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轻工业的投资比重将比“一五”计划的11.2%有所提高,农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将从“一五”计划的7.6%提高到10%左右。这一调整(  )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加快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推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D.体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6.(2023·河北唐山三模)下图是我国1958年的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D.左倾思想影响了经济发展
7.(2024·江苏徐州模拟)亚明的《货郎图》(局部)展现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情景。画面采用传统工笔重彩技法,全景式展开,人物姿态优美。此画背景部分全为绢底,这一设计衬托出了妇女、儿童的衣着和花布的鲜艳华丽。这一画作(  )
A.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普遍展开
B.重现了广大人民土改后的激动和愉悦
C.表现出劳动人民幸福祥和的生活氛围
D.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突出
8.(2024·哈师大附中等三校模拟)1958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建设的北京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等。这批建筑体量巨大,但从筹建到竣工仅用时十个多月,建筑风格采用了西方古典主义或苏联风格,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这批建筑的建设(  )
A.说明中国已突破西方的外交封锁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成就
D.表明国民经济恢复已基本完成
9.(2024·河北邯郸调研)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倡议。1961年4—5月间,刘少奇带领工作组,到湖南进行了40多天的深入细致的调查后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对经济困难形势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党和国家领导人此举旨在(  )
A.反思“大跃进”运动的弊端
B.落实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C.从根本上杜绝“左”倾错误
D.扭转国民经济的落后局面
10.(2024·湖南邵阳调研)1962年5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1年已经精简职工800多万的基础上,1962年和1963年两年内再精简职工1 000万以上,以压缩城镇人口。这一举措旨在(  )
A.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B.尽快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C.缓解城镇粮食供应紧张状况
D.保障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11.(2023·湖北高中名校联盟联合测评)1959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东北松辽盆地发现工业性油流。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工人开展石油大会战,终于建成了现代化的石油企业。1964年,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提出“工业学大庆”号召。上述事件(  )
A.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B.实现了石油供应的自给自足
C.塑造了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D.构建了国家完备的工业体系
12.(2024·山东济宁调研)1964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此后,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该建设主要是为了(  )
A.改变传统工业布局 B.接受苏联经济援助
C.应对严峻安全形势 D.实现各地均衡发展
13.(2023·辽宁大连期末)1960年中国政府秘密组织了一个氢核理论小组,对氢弹的作用原理和各种物理过程、可行的结构进行探索研究,到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举世震惊,各国争相报道、评论。材料说明(  )
A.科教兴国战略推动国防事业发展
B.国家在科技发展中作用显著
C.中国国防安全问题得以最终解决
D.科技发展模式出现根本变革
14.(2023·湖南三湘名校联考)自1972年9月起,日本民间兴起了“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而“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也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情的主流。这一现象(  )
A.反映了中日关系的缓和
B.体现了以民促官外交特点
C.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D.说明中日放弃了历史恩怨
【情境创新题】
15.【学习情境】1957—1960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2.7%。1960年粮食总产量为2 870亿斤,比上一年减少26.4%。材料说明该时期国家(  )
A.农村集体化运动提高积极性
B.新中国激发了人民劳动热情
C.农轻重三者按比例协调发展
D.突出了对工业现代化的重视
16.【学术情境】1960年底至1961年初,毛泽东先后三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毛泽东建议下,中共中央将1961年定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国家经济政策面临调整
B.“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
C.“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确立
17.【生活情境】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550万,经过精简,到1958年底军队规模为240万人左右。到70年代中期,军队员额大幅上升,最多时达600多万。导致70年代军队员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
B.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
C.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
18.【社会情境】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河南省林县人民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敢为人先的勇气,仅仅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10年在太行山腰上凿出了一条长达1 500多公里的红旗渠,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林县多年的干旱缺水难题。据此可知,由此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应是(  )
A.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B.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C.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
D.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
小题练2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C [1956年底,我国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故选C项。]
2.A
3.A [根据材料可知,三线建设主要是将沿海和东北的工业内迁,一方面加强国防,另一方面促进了内地工业发展,这有利于改变以前的工业布局,A项正确;当时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世界大战是否发生是由美苏两国战略所决定的,排除B项;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排除C项;三线建设是着眼于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正确战略,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D [依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大量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抒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选D项。]
5.D [据材料可知,周恩来对轻工业、农业投资比重的提高,以改善民生,实际上是对苏联模式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农业的反思,故选D项。]
6.C [结合所学,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据材料图文信息可知,1958年农民、工人、士兵、科学家等各行各业的人积极参与,反映了当时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选C项。]
7.C [图片信息反映出画家聚焦江南女性勤劳、质朴的形象,赋予真实生活婀娜多姿的情韵,可见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幸福,体现出和谐的生活氛围,故选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是在农村展开,排除A项;1950年进行了土改,此时土改已经结束,排除B项;1984年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这批建筑体量巨大,但从筹建到竣工仅用时十个多月”可知这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结果,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选B项;1958年中国外交尚未突破西方的封锁,排除A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1949—1956年,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底,排除D项。]
9.B [据材料“1961年”“经济困难”等,可知此时我国正面临经济困难,为解决这一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选B项;这一举措是为了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左”倾错误,而不仅仅是反思,排除A项;“从根本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当时解决的主要是农轻重产业比例失调的问题,排除D项。]
10.C [据材料可知,1961—1963年在不断精简职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1965年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以应对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粮食供应紧张等问题,而精简职工的目的就是缓解粮食供应紧张,故选C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工业学大庆”塑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进程,改变了国家面貌,故选C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排除A项;进口石油在国家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未能实现石油供应的自给自足,排除B项;材料与构建完备工业体系无关,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依然实行封锁政策,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国防、科技等建设,主要目的是应对严峻的安全形势,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和东北地区,但在中西部开展这一基本设施建设且以国防、科技为重点,并非为了改变传统工业布局,排除A项;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排除B项;“均衡发展”的说法绝对化,与事实不符,排除D项。]
13.B [据材料可知,1960年在中国政府组织下,氢核理论小组成立,主要研究氢弹的作用原理和各种物理过程,七年后第一颗氢弹便爆炸成功,由此可见,国家在科技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显著,故选B项。]
14.A [材料中的现象说明日本媒体对中国进行友好的报道,这是中日关系缓和的反映,故选A项;以民促官应发生于中日邦交正常化前,而材料现象是发生于正常化后,排除B项;材料现象发生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排除C项;中日历史恩怨至今仍存,排除D项。]
15.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1960年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均在下降,仅有工业总产值增加,结合这一时期是“大跃进”时期,故选D项;1960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此时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非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农业总产值下降,工业总产值增加,工农之间比例不协调,排除C项。]
16.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的危害逐渐显现,20世纪60年代初党和国家开始实施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所以毛泽东强调1961年是“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故选A项;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排除B项;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纠正了国家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排除C项;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确立,排除D项。]
17.B [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破裂,面对周边局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为加强国防安全,军队员额不断扩充,故选B项;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排除A项;三线建设是面对国际局势演变,中国为御敌加强国防建设的具体表现而非原因,三线建设的原因是国际局势紧张,排除C项;抗美援朝已于1953年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8.A [据材料“仅仅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10年在太行山腰上凿出了一条长达1 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可得,由此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应该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故选A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不只是红旗渠精神,排除B项;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这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而不是红旗渠精神,排除C项;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指的是西柏坡精神,而不是红旗渠精神,排除D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共3份打包)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