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练(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2023·江苏基地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同盟会成立至中华民国建立期间,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在东南亚华侨当中通过办报、演讲等多种形式揭露清廷的腐败,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会员。在孙中山的发动下,武昌起义所需的19万元中的11.5万元由东南亚华人捐出;在黄花岗72烈士中,东南亚侨胞就有31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终于建立了中华民国,广大华侨华人无不欢欣鼓舞。从此,他们更加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纷纷兴办中文学校、组织戒除鸦片活动。孙中山在东南亚的革命活动,使他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丰碑,直到今天,他们仍然怀念和敬仰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摘编自段林朝《论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活动》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东南亚的革命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在东南亚革命活动的重要影响。
2.(2024·河北衡水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有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但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这里说的封建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中,封建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反而是三代儒家心目中的理想。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可以补中央集权之不足。家族主义和地方主义在辛亥前后急剧抬头,地方军绅政权提出了各省制定省宪,通过联邦制的方式统一全国的方案。陈独秀对此尖锐地批评说,武人割据是中国政象纷乱的源泉,建设在武人割据的欲望上面之联省论,不过冒用联省自治的招牌,实行“分省割据”“联督割据”罢了。
——摘编自许纪霖《辛亥的另一张面孔》
根据材料,围绕“辛亥革命的面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赞同、反对和修改材料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3.(2023·江苏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开办的法律学校共有67所,遍布除西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之外的所有省份。法律书籍出版物总共近百种。《申报》《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上有关此类书籍的广告随处可见;围绕总统制度、内阁制度的争论也经常在许多报刊上激烈展开;市、镇民众关心党派问题。1912年5月,共和党成立不到半年,其总部所办理党证已有六万张左右(不含支、分部自制党证)。同盟会更是“一日附者率数千”。
——摘编自严泉《民国初年的制宪与民主转型》
材料二 (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时人评价某些政客“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收买选票,或一二元、或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复选时乃有数百元即俨然可为国会议员矣!”此外,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出现。选出的国会议员多是“原清政府的官吏”(包括参加新政权的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与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议员,而真正出身有产阶级的议员却为数甚少,据统计不超过全体议员的3%。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
民国的初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民主法治发展的表现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成因。
4.(2023·山东青岛三模)《新青年》自1915年创刊以来,通过一系列文章讨论时代新青年,塑造时代新青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青年》杂志与青年密切相关的主题词
主题归类 主题词
青年的身份体现 青年,自觉,吾辈,理性,奋斗,众人,努力,国民,正当,我的心,先生,愤怒,民族,新鲜活泼,躯壳,责任
“新青年”身份建构途径 中国,青年团,团体,社会主义,中央,国际,资本,团员,组织,议决,帝国主义,无产阶级,全国,革命,压迫
“新青年”身份特征要素 道德,知识,精神,行为,进取,新道德,观念,创造,资财,天下,可为,志气,学问,善恶,影响,人道,为善
——摘编自王紫玉、赵秀凤《〈新青年〉中
“青年身份”的话语建构》
根据材料归纳“新青年”新在何处,并对“新青年”形象加以阐释。
大题练(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1)革命活动:发动舆论宣传;发展革命组织;筹集革命经费;动员侨胞参加革命。
(2)影响:在财力和人力上给辛亥革命以巨大的支持;加速了华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或者增强了华人社会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激发了东南亚华侨的革命热情。
2.示例 论题:辛亥革命具有进步与保守的双重面孔。
阐述:辛亥革命前,具有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同盟会建立,成为革命的领导核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革命提供了明确的纲领;革命派通过发行报刊、与立宪派(保皇派、维新派)论战,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革命能够推翻帝制并建立共和制度绝非历史偶然。但辛亥革命对旧制度的打击并不彻底,清帝逊位后仍保留称号,受到优待,各地的革命政权也往往为旧官僚、立宪派所把持,为此后长期的地方割据埋下了隐患。辛亥革命在广大群众受到广泛的新思想洗礼之前就完成了政体的转换,这导致民国初年的共和制虚有其表,各地的军阀也假借西方民主的部分概念,欺骗民众以行专制之实。辛亥革命也未将革命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从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革命成果为封建军阀所窃取,使社会陷入长期的分裂动荡局面。
(“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从“辛亥革命存在暴力与妥协的双重面孔”“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激烈场面与对民权主义冷淡态度并存的双重面孔”等角度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1)表现:法律学校和法律出版物增多;社会舆论对民主政治关注度上升;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意义: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进程;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弊端:某些政客缺乏党德、政德;存在贿选和胁迫等现象;议员群体中资产阶级比例较小(旧官僚、士绅投机现象严重)。
成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北洋军阀推行独裁统治;封建传统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思想启蒙有待深入。
4.新的体现:
新青年的思想角度:新鲜活泼,奋斗,道德,知识,精神,进取。
新青年的责任角度:民族,责任。
新青年的实现途径角度:青年团,团员,社会主义,无产阶级。
“新青年”形象的内涵:包括身体上实现壮健活泼,思想上要有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做好新学问,知晓新道德,践履新行为,青年责任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小题练18 辛亥革命
【教材改编题】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0“问题探究”改编】孙中山在1904年的讲话中,认为“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其讲话意在( )
A.加速清朝政治改革进程
B.宣扬反清革命的合理性
C.扩大三民主义的影响力
D.借鉴社会主义革命经验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8“历史纵横”改编】19世纪末20世纪初,四川保路运动在进行社会动员时,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等属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宣传手段,以至于成都电报局委员报称:保路同志会“刊布传单,张贴广告,指斥政府,摇惑民心”,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由此可知,四川保路运动取得成效的原因之一是( )
A.革命党人行动组织十分严密
B.革命党人懂得借助近代大众传媒力量
C.晚清政府势单力薄自顾不暇
D.铁路工人已经成为革命主体核心力量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8“教材知识”改编】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据此可知,( )
A.封建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B.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9“教材知识”改编】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B.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C.实现自由民主法治 D.传播民主共和观念
【经典模拟题】
5.(2024·重庆八中模拟)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清政府重启科举改革的时代条件是( )
A.统治危机的缓和 B.科举考试的弊端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儒学地位的颠覆
6.(2024·辽宁沈阳模拟)下图是创作于1908年的漫画《立宪真相》,该漫画的主旨是( )
A.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本质
B.呼吁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
C.讽刺统治者在政策上的摇摆不定
D.表现“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7.(2024·河北唐山调研)慈禧曾支持洋务运动,但在预备立宪阶段面对政治变革时,却左右摇摆,采取拖延战术,导致新政以失败而告终。慈禧的态度主要是基于( )
A.时局不断变化 B.西方国家态度
C.维护封建统治 D.个人利益喜好
8.(2024·广东江门模拟)1905年,一批广东画家创办《时事画报》,先后出版了近百期,发表了大量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的图文。据此可见,《时事画报》的办刊主旨是( )
A.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B.宣传民族民主革命
C.促进中外艺术交流 D.巩固维新变法成果
9.(2023·河北邢台期中)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列强也进行了交涉,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曾扬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这从侧面说明( )
A.革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B.舆论已经能够决定政治发展
C.清政府放弃了对革命的镇压
D.列强公开支持中国革命运动
10.(2023·辽宁适应性测试)清末反清人士纷纷改用算法各异的黄帝纪年,以示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的新政权也多采用黄帝纪年。1911年12月中旬,湖北军政府各部总稽查苏成章等呈请大都督通电各省,一律改用新历。这表明( )
A.辛亥革命具有思想启蒙性
B.革命思想达成了社会共识
C.历法演变呈现出政治色彩
D.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11.(2024·山东菏泽模拟)图1、图2是英、法两国画报对辛亥革命的报道。英、法画报的标题分别是:“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这反映了二者的共同态度是( )
A.对革命的基本肯定 B.对革命前景的不乐观
C.对清朝皇帝的同情 D.对其在华利益的担忧
12.(2024·湖南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检测)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这种以官职、先生、君来替代“老爷”“大人”之称,在当时的意义在于( )
A.强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传播民族主义的理念
C.用自由平等精神来否定封建主义
D.否定君主专制的制度
13.(2024·湖北省名校联考高三期中)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通称校长;废止小学读经课,实行初等小学的男女同校;废止奖励出身,各级学校毕业生均称为某校毕业生。上述举措体现了( )
A.国民政府全面改革教育体系的尝试
B.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教育变革
C.民国创建后普通民众国民意识增强
D.封建思想对教育改革束缚较大
14.(2024·广东湛江调研)1912年2月,宣统帝发布退位诏书;不久,孙中山也发表辞职咨文,并将南北谈判中未能达成的两条愿望掺杂在辞职咨文中:临时政府所在地必须设立在南京,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宣誓就职。这反映出革命派( )
A.不愿承认革命的失败
B.对袁世凯集团缺乏警惕
C.致力于维护共和制度
D.希望尽快完成权力交接
【情境创新题】
15.【学习情境】20世纪初,陈天华曾批评当时“出洋学生”未能用“卢梭的《民约论》”来“喊醒祖国同胞的迷梦”;但在《狮子吼》中,他则虚构出具有“反清复明”色彩的“民权村”世外桃源。这说明当时( )
A.民主革命缺乏基础 B.托古改制成为潮流
C.西学东渐影响日深 D.清末新政激化矛盾
16.【生活情境】孙中山《改元剪辫文告》提出: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孙……其主要目的在于( )
A.通过社会风俗变革巩固政权
B.促进民生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实现男女权利平等
D.动员民众参加反清民主革命
17.【学习情境】1911年11月,湖北军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是后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蓝本。以下为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代表构成一览表。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参议院议员人数 同盟会成员(占比) 有留学欧美和日本经历的(占比)
49人 38人(77.55%) 40人(81.67%)
A.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B.以限制袁世凯为主要目的
C.融合了欧美政治体制特点
D.代表了资产阶级政治利益
18.【社会情境】武昌起义之后,社会上一度出现了“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以及各种“毁党”之说。正如同盟会元老张继所言:“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并未唤起民众 B.军人赢得民心向背
C.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D.革命目的已经实现
小题练18 辛亥革命
1.B [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彻底腐朽了,被推翻势在必行,意在宣扬革命的合理性,故选B项;孙中山讲话的目的是宣扬革命,并不主张改革,排除A项;1905年三民主义正式提出,排除C项;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才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成功,而1904年还无经验可借鉴,排除D项。]
2.B [材料“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等属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宣传手段”表明近代大众传媒在保路运动中发挥了辅助社会总动员的作用,体现了保路运动对近代大众传媒的利用,故选B项;辛亥革命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组织不够严密,且材料未提及革命党人的组织情况,排除A项;四川保路运动发生时,清政府曾派兵前往镇压,且材料未提及清政府在保路运动中的相关状况,排除C项;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晚清时期尚未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走向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故选B项。]
4.A
5.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20世纪初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清末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提上日程,清政府不得已重启科举改革,故选C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排除A项;明清八股取士,科举考试的弊端始终存在,排除B项;儒学地位遭到颠覆性打击最早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
6.A [漫画中官员一只船桨上写有“禁止开会”,另一只船桨上写有“催陈立宪意见”,体现出清政府一方面让官员给立宪提建议,一方面又禁止开会,揭露了清末新政假立宪真专制的本质,故选A项;漫画“禁止开会”不能体现向西方学习,排除B项;漫画讽刺了清政府在立宪上的矛盾,实质为假立宪真专制,不是政策的摇摆不定,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坚持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向西方学习器物技术,材料不涉及此内容,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采用西方科技维护封建统治,预备立宪时期需要政治变革,动摇专制统治,不利于慈禧的地位,因此其态度主要是基于对封建统治的维护,故选C项。]
8.B [据材料“发表了大量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的图文”可知,《时事画报》主要将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说明《时事画报》的办刊主旨是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故选B项;《时事画报》希望通过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真相来激发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而不是纯粹传播学术文化,排除A项;《时事画报》主要在国内发行,不涉及国外交流,排除C项;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D项。]
9.A [据材料可知,秋瑾被捕杀后舆论大哗,甚至张曾扬调离了浙江都难平民愤,说明当时民众对清政府颇有不满,故选A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清政府虽然调走了张曾扬,但不代表放弃了对革命的镇压,排除C项;列强之所以干涉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政府破坏人权,而非因为他们支持中国革命,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清末反清人士纷纷改用算法各异的黄帝纪年,以示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武昌起义后,独立的各省也多采用黄帝纪年,这表明历法演变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选C项;材料内容强调政治变革推动历法的演变,并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对民众思想影响的描述,排除A项;此时革命思想没有达成社会“共识”,排除B项;社会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可知,英国认为革命军只是推翻了五岁的皇帝,而没有推翻整个封建势力,根据材料“袁世凯……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可知,所谓旧时代结束,只是形式上的,这说明法国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前景不看好,故选B项。]
12.C
13.B [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创建后,民主共和思想推动教育制度的变革,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教育体系的改革,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众国民意识增强,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封建思想对教育改革的束缚,排除D项。]
14.C [据材料可知,革命派力图通过政府所在地和就职地点的限制来确保袁世凯拥护共和,体现了革命派对共和制度的维护,故选C项;孙中山主动辞职,保举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说明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维护共和充满了希望,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革命派要求袁世凯前往南京就职,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了革命派对袁世凯集团的防范,排除B项;革命派要求袁世凯在南京就职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不是为了追求权力交接的效率,排除D项。]
15.A [据材料可知,陈天华一方面想要唤醒同胞的民族意识进行反抗,但另一方面却也存在旧式思想,故选A项;托古改制是指借“古圣”来论证自身变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陈天华的主张是直接提出的而非借古,排除B项;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思想影响不断深入,但陈天华的思想中仍存在旧式思想,排除C项;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自救而进行的改革,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与旧有思想、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但材料仅涉及陈天华的思想,没有明确各阶级之间的具体矛盾,排除D项。]
16.A [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张剪辫,废缠足,通过社会风俗变革巩固政权,故选A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而材料强调社会变革,排除B项;男女平等强调政治变革,但材料强调社会变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孙中山才发布《改元剪辫文告》,排除D项。]
17.D [据题中《临时约法》制定机关参议院的代表构成可知,同盟会成员和有留学欧美和日本经历的占比非常高,而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留学欧美和日本的代表也崇尚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故选D项。]
18.A [据材料“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可知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巨大转型,依然将其视为传统的朝代更替,所以出现了“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错误思潮,也反映了当时革命对普通百姓思想的影响有限,故选A项。]小题练19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材改编题】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1“教材知识”改编】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其这样做意在( )
A.实施宪政,稳定政局
B.制约孙中山,打击国民党
C.依附美国,对抗日本
D.树立权威,复辟帝制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6“问题探究”改编】中华民国建立以来,梁启超一直支持袁世凯,反对革命党人的主张,还曾先后担任新内阁的司法总长和币制局总裁。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风声传出后,梁启超于1915年8月20日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表示与袁世凯决裂。梁启超态度的转变说明( )
A.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巩固
B.共和观念的影响力增强
C.美日在华争夺渐趋激烈
D.立宪转向革命符合潮流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4“学思之窗”改编】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得最快。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国成立扫除了发展的障碍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蓬勃兴起
C.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D.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5“史料阅读”改编】1916年2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认为新文化运动( )
A.是对专制政治的全盘清算
B.源于对北洋军阀割据的反思
C.是对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
D.意在解放思想拯救政治状况
【经典模拟题】
5.(2023·湖南湖湘名校联考)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幕典礼在北京新落成的众议院议场举行。下图为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图。据此可知当时( )
A.民主宪政群众基础广泛
B.分权制衡得到充分体现
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自由进步力量主导政治局面
6.(2024·湖南雅礼中学模拟)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
A.现代性国家的构建 B.宪政体制的实践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D.社会共识的崩解
7.(2024·安徽合肥模拟)1912年,南京参议院曾规定全国常规武装的编制为50个师,每师1万人。但到1919年,调查公布的结果,军队人数已逾150万,比之实际人数,这还不过是一个缩小了的数目。这一状况( )
A.满足了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B.反映了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
C.加速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
D.表明了西方对华政策的破产
8.(2024·河北邢台调研)一战爆发后,协约国邀请北洋政府参战。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对德宣战,“以工代兵,赴欧参战”。此后,中国劳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战壕、修工事、掩埋尸体、筑路架桥等等最艰苦繁重的工作。中国劳工参战( )
A.为了迎合帝国主义的需要
B.体现了军阀政权的腐朽
C.表明中国属于协约国成员
D.目的是争取国际地位
9.(2023·山东济南联考)191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致电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各省光复,服制自应议改,惟绸货滞销,工商交困,军衣已颁呢制,其礼服礼冠请定国货,便帽常服听民自由,以准商业而堵漏厄。”这体现出中华国货维持会( )
A.利用服饰改革谋取利益最大化
B.主张服饰变革要兼顾民族产业
C.代表了守旧保守势力反对易服
D.认为服饰改革会造成国货凋敝
10.(2023·百师联盟联考)据统计,辛亥革命后,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到1915年12月,全国实业团体数量为107个。仅1912年,新成立工厂就达2 001家,到1916年,全国工厂总数为16 957家,并逐步形成了横跨多领域的产业集团。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壮大起来。这表明( )
A.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扫除
B.经济现代化之路成功开启
C.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迅速成长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1.(2024·湖南天壹名校联盟调研)下表是上海礼查饭店的建立和发展状况。据此可知,这些新变化( )
1846年 英国商人礼查在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之间建立
1867年 使用煤气
1882年 使用电灯照明
1901年 安装了电话,号码为200
1913年 放映来自美国的有声电影
A.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反映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渐深化
C.说明英美两国技术先进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2.(2024·浙江湖州模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发表文章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旨在强调( )
A.共和体制并不能为中国带来真正改变
B.巩固民主政体需要加强文化上的觉醒
C.北洋军阀的混战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
D.政党政治的尝试只是一场荒唐的闹剧
13.(2023·山西太原期末)下图为1920年发表于《新妇女》杂志上的一首题为《家庭》的诗。
家庭!家庭!
你朝朝暮暮的祝我长进,祝我成人,
这是你爱我的心!
为什么又时时束缚我自由,阻止我前行,
更不许那蓬蓬勃勃的人生乐趣,和我接近?
家庭!家庭!
潮流激荡,趋向光明;
你为什么还做旧势力的奴隶——昏昏不醒?
我要打破你的黑暗,
那怕你压力愈重;
我奋斗的精神,总是绵绵无尽!
这首诗( )
A.标志白话文诗成为诗歌主流
B.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开端
C.是青年奋起反抗旧礼教写照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情境创新题】
14.【学习情境】1913年3月,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制造震惊中外的“宋教仁案”。1914年袁世凯发布《中华民国约法》,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变责任内阁制为总统负责制。1916年12月袁世凯最终背叛革命,宣布废止共和。这体现出( )
A.资产阶级各派别达成了妥协
B.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具有曲折性
C.社会转型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D.辛亥革命推动了历史的新旧递嬗
15.【生活情境】1912年的《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其中大礼服分晨用、夜用,晨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分西式和袍褂式两种。这反映出当时( )
A.西式礼服成为主流服饰
B.传统文化受到政府重视
C.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
D.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
16.【学术情境】1920年,张謇在天生港创立南通通燧火柴厂,下列是其部分商标图案。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
B.关注民生成为时代主题
C.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D.民族企业家的爱国情怀
17.【学习情境】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是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 )
A.以学习西学为核心内容
B.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
D.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
小题练19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D
2.B [据材料可知,袁世凯称帝这一行为不得人心,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理念不断传播,共和观念的影响力增强,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风声传出后梁启超的态度,没有涉及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风声传出后梁启超的态度,没有涉及美日在华争夺的具体情况,排除C项;材料仅能说明梁启超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没有明确反对封建帝制的具体主张及方式,排除D项。]
3.D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所以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D项。]
4.D [根据材料“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可知,民国建立后,虽名义上是民主共和国,但袁世凯操纵揽权,意图称帝,陈独秀想要解放思想来开启民智,拯救政治状况。故选D项。]
5.C [根据数据图表材料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参加中华民国第一届的国会议员中,既有原清政府官员、士绅,也有新式资产阶级、革命家等不同群众,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人数比重,没有明确民主宪政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明确群众的具体态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人数比重,没有明确民主政权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政治理论及思想,排除B项;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民族资产阶级和革命党等先进力量在国会议员构成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排除D项。]
6.C [据材料可知,北洋派和革命党的相互斗争,实质上属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而不是现代性国家的构建和宪政体制的实践,排除A、B两项;材料未体现社会共识的崩解,排除D项。]
7.B [1919年与1912年相比,我国常规武装的编制远远超过当初规定的数额,这是因为1919年处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所以军队数量的大幅增加反映了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故选B项。]
8.D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参战是为了在战后拥有发言权,便于收回山东主权,故选D项;帝国主义邀请是一个契机,但北洋政府参战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而不只是迎合帝国主义的需要,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北洋政府为提高国际地位而参战,不能因参战而体现“腐朽”,排除B项;中国是在决定参战后才加入协约国,而不是通过参战表明中国属于协约国,排除C项。]
9.B [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中华国货维持会主张服饰变革要兼顾民族产业,推动民族工商业发展,故选B项;材料说明中华国货维持会希望通过服饰变革以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并非谋取利益最大化,排除A项;材料“服制自应议改”说明中华国货维持会主张服饰变革,并不反对易服,并且中华国货维持会不代表守旧保守势力,排除C项;中华国货维持会主张通过服饰改革以促进国货的销售,并不会造成国货凋敝,排除D项。]
10.C [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因素迅速成长,故选C项;中华民国成立,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政治上的束缚和障碍,排除A项;经济现代化之路开启是在洋务运动中,排除B项;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D项。]
11.D [据材料可知,礼查饭店及其对近代技术的应用,客观上不断助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故选D项;材料中的近代技术并非中国的技术,无法体现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A项;B、C两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B [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后,虽然名义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但是共和、立宪均未能得到较好贯彻,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乃是促使民众觉悟,进行思想文化上的革新,故选B项;陈独秀不是否定共和体制,只是认为民众思想需要革新,才能巩固民主政体,排除A项;材料是对辛亥革命以来政治发展历程的反思,而不是军阀混战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排除C项;材料强调推行思想文化革新(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与政党政治无关,排除D项。]
13.C [据材料可知,《家庭》一诗中把家庭看成是束缚自由、阻碍成长的藩篱,体现了对封建家庭礼教的反抗,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个例,不能说明白话文诗成为诗歌主流,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诗歌中仅能体现诗人的反抗意识,但没有涉及其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14.B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的举措包括镇压二次革命、制造宋教仁案、变责任内阁制为总统负责制、复辟帝制和宣布废止共和,这是逆历史潮流的表现,体现出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出现了曲折,故选B项。]
15.C [题干提及1912年的《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无论是大礼服和常礼服都以西式为标准,体现了服饰的西化和近代化,故选C项;民国初年,中式服饰仍占主流,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民国政府向西方服饰看齐,排除B项;“深入人心”不合题意,题干未提及中西服饰的融合,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振兴实业挽回利权”“请用国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张謇创办火柴厂是为了振兴实业,挽回国家利权,促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民族企业家的爱国情怀,故选D项;1920年是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业救国是当时的潮流,排除B项;材料中的商标广告是为了发展实业,进行实业救国,排除C项。]
17.B [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虽有分歧,但都主张在中国引入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更是直接提倡民主科学,体现了这三次思想解放都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故选B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共3份打包)